「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每每吟唱起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內心的鏡湖不禁泛起層層漣漪,回想起過去中秋時節的種種美好,不僅感嘆時光荏苒,轉瞬即逝,更仰望浩宇,驚嘆能夠在急速奔騰的時代,抓緊機遇,及時行樂,與親人、愛人以及友人對坐月下,把酒言歡的慶幸和不易。所以中秋節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團圓」,關鍵要從「團圓」細看人生三味。
第一味:親情。兒時中秋節的味道,便是月餅的味道,親朋好友圍著大圓桌享受美味佳餚的味道。那時候家住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富裕,中秋節這天,啊姑、啊叔等親戚就會帶著各式各樣的月餅回家慶祝,家裡就開始張羅著「大餐」,雞鴨魚肉上桌,美味佳餚總是能把肚子吃得個飽飽。晚飯過後,就開始擺上月餅,五仁的、椰蓉的、豆沙的、哈密瓜餡的等等,對著月亮,大口吃月餅。那時候是最熱鬧不過的了。現在長大了,人到了中年,各種工作忙碌,對於這種團圓的傳統節日卻是越加期盼了,因為到了中秋,享受的是與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的團圓之樂,吃的不僅僅是月餅的味道,更是團圓的味道。
第二味:愛情。中秋節的由來其實是起源於後裔與妻子——嫦娥的悽美愛情故事,後裔因為思念月亮上的嫦娥,所以每當中秋時節,總是將嫦娥愛吃的糕點和糖果擺在案前,仰望月亮,對嫦娥說話。後來,老百姓聽說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也紛紛在月下擺上好吃的東西,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漸漸地,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就在民間傳開了。其實,現實中的我們對於這樣的愛情也總是羨慕和期盼的,嫦娥和后羿雖然相隔千裡,但是互相思念,心中有彼此。這無疑是在告誡我們,夫妻之間應該同心協力、坦誠相待,珍惜彼此,才能共建美好家園。
第三味: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節是一個注重儀式感的傳統節日,在節日到來之際,在朋友圈發送一條祝福語、道一句「節日快樂」也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不僅在工作中和生活上為自己打開人緣,更是能表達對朋友的牽掛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