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亭」、「望月樓」的古蹟。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關於中秋節的佳話還有很多,比如相關的英雄後裔、嫦娥奔月等,今天我們主要說一下中秋節習俗:
賞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在皓月當空的美景下分享生活的喜樂,享受團聚的溫馨。
燃燈
明清時期,民間還有中秋夜燃燈的習俗, 不過主要是在南方流行。還有兒童會製作柚皮燈,用紅柚皮來雕刻各種人物花草,在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
吃月餅
目前最為熟悉的習俗,應該就是中秋節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賞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賞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賞燈。自貢彩燈是當下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看燈賞燈吃玩一條龍的體驗。自貢市騰飛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騰飛彩燈)目前正在各地景區緊張的籌備中:現場的勘察、方案的規劃設計,為景區量身定製打造。
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