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庫,排沙現場震撼人心,偉大的工程保黃河安瀾,百姓平安

2020-12-20 騰訊網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然而從古到今黃河給中原百姓造成的災難也不計其數,黃河流經山西陝西的交界,一片片黃土被衝刷進了黃河,黃河越來越渾,含沙量越來越高。清水變成了黃水,我想黃河這個名稱也正是因此而來。

可當黃河流出黃土高原後,眼前一片開闊地,流速變緩,泥沙開始大量堆積,河床日益抬高,到了下遊地區,基本上都成了地上懸河,時刻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自古流傳著一句"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順口溜。千百年來,黃河在泛濫,沿岸的百姓與之鬥爭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可都沒有從本質上解決。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黃河上建起一座座水利工程,黃河終於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而這些黃河水利工程中最大的功臣當屬小浪底。小浪底防洪、防凌、減淤三管齊下,與此同時還具備發電和農業灌溉的功能,可以說因為小浪底的存在,黃河從一個不聽話的孩童搖身一變,變成了一位慈祥的母親,成了真正的母親河。

小浪底擁有如此偉大的意義,想前來一睹真容的遊客自然是絡繹不絕,早已成為4A景區的小浪底,在2018年的黃河旅遊大會上被評為"黃河50景"之一。不過小浪底最壯觀的時候一定是每年的6月底到7月初,為了迎接汛期的到來,每年6月底開始先是洩洪,洩洪的時候聲勢浩大,四條青龍出洞,水霧漫天飛揚,遊客們這個時間來,都會提前準備好雨傘或者雨衣,近距離的感受那一絲震撼的涼意。

到了7月初,畫風突變,原本的清水一夜之間變為黃色,黃的深沉,比黃土高原還黃,一時間整個景區的水域泥漿翻滾,黃土飛揚,又呈現出另一種美,似乎耳畔響起了黃河大合唱的聲音,"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裹挾的泥沙飛濺,兩岸的植被很快就會蒙上一層厚厚的塵土,似乎走在了煙霧之中。

洩洪的時候,遠在幾百公裡外的開封都能感覺到水位的上漲。排沙的時候則是恩賜了周邊的居民,稍微往下一走,遍地都是抓魚的百姓,興高採烈的全家齊上陣,這就是黃河對他們的最好的恩賜,不論收穫多與少,總是歡笑不斷,讓你覺得人生不過如此。

我們遊小浪底恰巧趕上了小浪底排沙的小尾巴,從洛陽前往十分方便,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如今因為疫情原因小浪底不接受當場售票,要在網上提前一天預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耽誤大家時間。另外小浪底有三個入口,分別是東門、南門和西門,如今南門暫時關閉,而東門和西門遊覽的順序又各不相同,所以選擇很重要。

一般遊客來小浪底主要就是為了看雄偉的水利工程和大壩,那我推薦從東門進入,因為從東門進入能更快,更近的欣賞到黃河的風景和水利工程。我們也是從東門進入的,東門也是遊客們大多選擇的入口,雖然停車場面積很大,不過如果來得晚,也很有可能沒有停車的位置,所以想遊覽的舒服還是要儘可能早一點。

一進入口第一個景觀就是小浪底文化館,如果你想全方位的了解小浪底,那這你不可錯過,從小浪底的設計開始,到遷離沿岸居民,再到外觀設計,在這裡了解一段小浪底的前世今生,感受這項偉大的工程。

再走大約200米的距離就能看到黃河,奔湧的泥漿甚為壯觀,讓人心潮澎湃,遠遠望去就已經可以看到排沙口了。就在奔湧的黃河上橫亙著一條黃河浮橋,讓人有一種想馬上走上去的感覺,可惜因為汛期的原因,浮橋暫時沒有開放。等有機會一定要來浮橋走一走。

沿著彩虹橋走到黃河對岸,每一位遊客都爭相拍照留念,格外的珍惜與黃河親密接觸的時刻,橋下是奔湧的河水,巨浪翻滾,不時敲打著岸邊的巨石發出巨響,揚起的水霧似乎為炎炎夏日投入了一絲清涼,只是趕上了小浪底排沙,不一會感覺頭髮上就是一層細沙。

雕塑廣場上,每一座雕塑都意義非凡,7座雕塑分別代表設計、監理、各個階段的承包商以及小浪底的移民,仔細閱讀上面書寫的文字你一定會感受到小浪底的建設不易。其中建在最中心,最大的一座塑像,中間夾著一塊巨石,表示小浪底是以土石建築為主的工程。格外的引人注目。

接下來黃河微縮景觀記錄了黃河從發源以來的流經路程,中間的湖水和黃河不同變得清澈,走在湖邊樹下,像是世外桃源一般,與對面的黃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遠觀大壩上三個大字"小浪底"各個價值千金,相傳每一個字的設計建造就耗資幾十萬人民幣,雄偉的大壩讓人望而生畏。

最主要的一定是排沙的壯觀景象,走到河邊,近距離的觀看,水中泥沙翻湧,氣勢非凡,往下看,一眼望不到盡頭,渾濁的水霧讓你很難看到湖面。

最佳的觀賞位置一定是在高處,走上幾步便能找到上去的臺階,站在高處能很清晰的看到三條黃龍出洞,每一秒似乎都是排山倒海一般噴湧,雖然不是壺口瀑布,卻總能讓人聯想起來。

接下來還有許多的人文景色,來小浪底工程殉職者紀念碑,緬懷他們為黃河安瀾所付出無價的生命,在移民故居感受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在攔河大壩感受小浪底工程的雄偉和偉大的意義。小浪底景區就算是遊覽完了。在西門有很多擺渡到東門的車輛,可以返回東門停車場。

要說小浪底到底是從哪近合適,我一定推薦東門,首先因為我覺得從這裡能早早的看到排水排沙的壯觀景象,不用看路標,追隨著眼前的盛況自然而然就走上前去,心裡的感覺更自然。其次就是我認為東門相對好停車一些。

小浪底這項保黃河安瀾的偉大工程,改變了黃河,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百姓的母親河,十分值得遊覽,從意義和景觀上來講都會讓你覺得40塊錢的門票物超所值。

相關焦點

  • 黃河小浪底水庫開閘排沙洩洪 領略"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觀景象
    7月7日,為防汛騰庫容,黃河小浪底水庫持續開閘排沙,裹挾著大量泥沙的水流瀑布猶如三條黃龍從排沙洞口噴薄而出,場面蔚為壯觀。自7月1日黃河進入汛期,小浪底水庫持續開閘洩洪調水調沙,預計本輪調水調沙將持續至7月上旬。
  • 黃河小浪底水庫3年排沙超13億噸,出庫泥沙可繞赤道22圈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9月7日召開的媒體座談會上獲悉,為確保黃河防洪安全,今年汛期黃河防總結合攔洪削峰、水庫排沙、河道衝淤等綜合需要,按照「一高一低」水庫調度思路,截至9月8日,黃河小浪底水庫排沙量超過3.3億噸,為下遊防汛安全和減少灘區漫灘爭取了主動。
  • 「憂患河」變身「幸福河」的探秘 走進黃河「心臟」小浪底
    黃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自古以來,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於世,水患頻發,給其流域民眾帶來了深重災難。黃河寧,天下平。實現母親河歲歲安瀾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夙願。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治理開發裡程碑式的特大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將夢想變成現實,小浪底人進行了哪些恢弘探索與實踐?
  • 萬裡黃河第一壩:守護黃河安瀾 造福一方生靈
    新華網鄭州9月12日電(記者何娟 牛少傑)自古以來,黃河「善淤、善決、善徙」,下遊曾洪水泛濫,災害頻繁,治理黃河一直都是安民興邦的大事。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流域治理成效顯著,實現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蹟。
  • 小浪底洩洪排沙持續進行中……
    八月的 小浪底 天高雲淡,惠風和暢走進黃河小浪底看不完的美景,賞不盡的秋韻初秋時節黃河小浪底洩洪排沙 仍在持續進行中想親臨其境感受「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震撼場面小夥伴們可要抓緊時間哦!黃河小浪底觀瀑黃河小浪底,遊歷黃河母親河 !
  • 直播小浪底和三門峽:「天上來的」黃河水如何在這裡變清?
    三門峽和小浪底,這兩座黃河上極具代表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在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初期建成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黃71年的歲月裡,兩座大壩為保黃河安瀾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十多年過去了,三門峽大壩通過對水庫的調節,為黃河下遊防洪防凌安全、沿黃河城市工業和農業用水、下遊河道及河口地區生態平衡等,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水庫調度、機組抗磨蝕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多泥沙河流水庫如何長期保持有效庫容、長期保持水庫壽命,積累了寶貴經驗。
  • 明起可到黃河小浪底觀瀑去
    驚濤拍岸,滄海橫流,由濟源市承辦的2016黃河小浪底觀瀑活動將在6月29日盛大啟幕。  黃河作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在歷史上曾給中下遊人民帶來多重災難。為了徹底馴服黃河,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1991年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程正式開工,至2001年全部竣工。  「一瓢水,半瓢沙」。水沙不平衡是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調水調沙。調水調沙就是有計劃地控制水庫的蓄、洩水時間和數量,在主汛期時將水庫調整到敞洩排沙狀態。通過調水造峰、調沙淤灘等措施,把河道和庫區中的泥沙儘量多地送入大海,以減輕黃河下遊河道淤積。
  • 小浪底大量泥沙下洩給黃河下遊帶來什麼變化
    7月上旬開始大量排洩泥沙,為防汛騰庫容,黃河小浪底水庫持續開閘排沙,裹挾著大量泥沙的水流瀑布猶如三條黃龍從排沙洞口噴薄而出,場面蔚為壯觀。剛到黃河邊就看到小浪底大壩下面騰起一片雲霧,原本清清的河水變成了含沙量極高的泥水。
  • 登上小浪底攔河大壩 聽工程師詳解黃河防洪防汛
    談及黃河防洪防汛工作,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工程師張建生向記者這樣介紹。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房家梁 攝9月15日,記者來到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以北40公裡處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小浪底水利樞紐由攔河大壩、洩洪排沙建築物和引水發電系統組成。主體工程於1994年9月動工,2001年12月全面完工。
  • 萬名遊客黃河小浪底「觀瀑」
    小浪底第7次調水調沙自6月19日啟動以來,小浪底水庫下洩流量逐步加大,引來眾多國內外遊客爭睹黃河飛瀑激流直下的壯美畫卷,感受「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美妙意境……24日,記者從黃河小浪底景區接待中心了解到,觀瀑節開幕以來,小浪底景區已接待遊客上萬人次。
  • 治理黃河的裡程碑,從小浪底大壩,遊覽黃河三峽
    小浪底大壩上遊20公裡處是聞名遐邇的黃河三峽,水流湍急,浪花洶湧。但進入小浪底後,河床寬闊,水流變緩,河面捲起微小的浪花。小浪底水庫進入洪水調度模式黃河小浪底風景區距洛陽市區40公裡,處在國家黃金旅遊線路、河南三點一線的中心部位,總面積
  • 大河萬裡浪淘沙(大江大河·黃河②)
    圖為遊客在小浪底庫區觀看水庫下洩排沙的景觀。苗秋鬧攝(新華社發)核心閱讀「黃河鬥水,泥居其七。」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從今年6月21日到8月12日,小浪底實現歷時最長的洩洪排沙,出庫沙量約4.7億噸,排沙比高達325%,均為歷史最高紀錄。黃河難治,根在泥沙。水沙調控,是治理黃河的「牛鼻子」。截至目前,「攔、調、排、放、挖」綜合處理黃河泥沙方略基本達成共識,累計減少入黃泥沙近300億噸,減少下遊河道淤積112億噸。
  • 遊黃河小浪底——豫鄂自助遊(10)
    小浪底位於河南省濟源西南30公裡的黃河幹流上,上距130公裡,下距鄭州花園口115公裡,是黃河幹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小浪底水庫位於穿越、王屋山的晉豫中,庫區全長130公裡,總面積272平方公裡。
  • 洛陽旅遊,黃河小浪底一日遊攻略
    黃河小浪底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濟源市邊界,它由小浪底大壩、荊紫山、八裡峽、三門峽大壩四個片區、13個景區、113個景點組成。296平方公裡的水域中湖汊河巷密布、島嶼半島眾多自然景觀薈萃。因九曲黃河到孟津這個地方是黃河到了頭,大浪到了底,故叫小浪底。
  • 孟津黃河小浪底再現「銀河倒瀉」!氣吞山河,觀瀑正當時!
    大自然對這片土地是如此的慷慨多情,是她毫不吝惜的饋贈,使黃河小浪底變成了黃河水畔天造地設的精靈,盡顯天地萬物造化之奇、萬裡黃河孟津藍之絕美。眼下,正值黃河小浪底洩洪排沙時期,黃河激流從壩上的洞群噴湧而出,形成一條條氣勢磅礴的」巨瀑「飛流而下,展現出滔滔黃河一瀉千裡的壯觀場景,在此期間,能欣賞到如此美景,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 小浪底觀瀑,看「最壯觀黃色瀑布」,小浪底是洛陽的還是濟源的?
    2020黃河小浪底排沙每年的6月下旬到7月上旬,黃河小浪底大壩就會和三門峽大壩、西霞院以及陸渾水庫聯合調水調沙:拉閘放水,開啟洪水調度運用模式。黃河小浪底每到這個時候,洛陽孟津就會舉辦「洛陽黃河小浪底觀瀑節」,或者「中國(孟津)黃河小浪底文化旅遊節」,而濟源這邊也會舉辦「中國濟源小浪底觀瀑節」。
  • 「中國夢黃河情」生態治黃綠色先行 看小浪底工程如何讓流域人水和諧
    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9月15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小浪底,探尋小浪底帶給黃河的巨大變化。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黃河中遊豫、晉兩省交界最後一段峽谷出口處,控制黃河流域面積92.3%、徑流量91.2%、輸沙量100%,是治理黃河的關鍵控制性工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治理開發裡程碑式的特大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的黃河水好清啊,不像其他地方那樣渾濁。」
  • 黃河幹流上的世紀工程,會不會成為河南下一個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小浪底大壩和庫區風光小浪底景區位於黃河中遊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處,水庫大壩南岸為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村,北岸為濟源市蓼塢村,南距洛陽市17公裡,北距濟源市21公裡,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環保樣板工程、
  • 【中國夢•黃河情】懸河安瀾繪新貌
    這裡是河南省黃河小浪底工程,巍然聳立於豫西山地的最後一段峽谷,處在控制黃河中下遊水沙的關鍵部位。多年來,當地大力推進水沙治理工作,下遊的防洪標準從不足百年一遇陡然提高到千年一遇。  「水沙關係是治理黃河的關鍵要素。
  • 黃河小浪底調水調沙景象令人震撼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每年調水調沙觀瀑季,是黃河小浪底最驚豔的時刻。8月2日,「打卡老家河南·弘揚黃河文化——2020網絡名人讀中原」活動採風團來到洛陽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風景區,看調水調沙下的黃河是一幅什麼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