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形成與演化(組圖)

2020-12-12 搜狐網
  太陽的誕生

  在群星之間,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布滿了物質,是氣體,塵埃或兩者的混合物。其中一種低溫,不發光的星際塵雲,相信是形成恆星的基本材料。

  這些黑暗的星際塵雲溫度很低,約為攝氏-260至-160之間。天文學家發現這類物質如果沒有什麼外力的話,這些星際塵雲就如天上的雲朵,在太空中天長地久的飄著。但是如果有些事情發生,例如鄰近有顆超新星爆炸,產生的震波通過星際塵雲時,會把它壓縮,而使星際塵雲的密度增加到可以靠本身的重力持續收縮。這種靠本身重力使體積越縮越小的過程,稱為「重力潰縮」。也有一些其它的外力,如銀河間的磁力或塵雲間的碰撞,也可能使星際雲產生重力潰縮。

  大約在五十億年前,一個稱為」原始太陽星雲」的星際塵雲,開始重力潰縮。體積越縮越小,核心的溫度也越來越高,密度也越來越大。當體積縮小百萬倍後,成為一顆原始恆星,核心區域溫度也升高而趨近於攝氏一千萬度左右。當這個原始恆星或胎星的核心區域溫度高逹一千萬度時,觸發了氫融合反應時,也就是氫彈爆炸的反應。此時,一顆叫太陽的恆星便誕生了。

  經過一連串的核反應,會消耗掉四個氫核,形成一個氦核,而損失了一點點的質量。

依據愛因斯坦質量和能量互換的方程式E=MC2,損失的質量轉化為光和熱輻射出去,經過一路的碰撞,吸收再發射的過程,最後光和熱傳到太陽表面,再輻射到太空中一去不返,這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太陽輻射。當太陽中心區域氫融合反應產生的能量傳到表面時,大部份以可見光的形式輻射到太空。

  在五十憶年前剛形成的太陽並不穩定,體積縮脹不定。收縮的重力遭到熱膨脹壓力的阻擋,有時熱膨脹力揚頭,超過了重力,恆星大氣因此膨脹。但是一膨脹,溫度就跟著下降。膨脹過頭,導致溫度過低,使熱膨脹壓力擋不住重力,則恆星大氣開始收縮。同樣的,一收縮,溫度就跟著上升,收縮過頭,導致溫度過高,又使熱膨脹壓力超過重力,恆星大氣又開始膨脹。

  這種膨脹,收縮的過程反覆發生,加上周圍還籠罩在雲氣中,因此亮度變化很不規則。但是脹縮的程度慢慢縮小,最後熱膨脹力和收縮力達到平衡,進入穩定期。此時,太陽是一顆黃色的恆星,差不多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樣。

  太陽進入穩定期後,相當穩定的發出光和熱,可以持續一百億年之久。這期間佔太陽一生中的90%,天文學家特稱為「主序星」時期。太陽成為一顆黃色主序星,至今己有五十億年,再過五十億年,太陽度過一生的黃金歲月後,將進入晚年。

  有足夠長的穩定期,對行星上的生命發生非常重要。以地球的經驗來說,地球太約和太陽同時形成,將近十億年後才出現生命,經過四十多億年後,才發展出高等智能的生物。因此,天文學家要找外星生命,只對生存期超過四十億的恆星有興趣。  

太陽在晚年將成為紅巨星

  太陽在晚年時,將己經耗盡核心區域的氫,這時太陽的核心區域都是溫度較低的氦,周圍包著的一層正在進行氫融合反應,再外圍便是太陽的一般物質。氫融合反應產生的光和熱,正好和收縮的重力相同。核心區域的氦由於溫度較低,而氦的密度又比氫大,所以重力大於熱膨脹力而開始收縮,核心區域收縮產生的熱散布到外層,加上外層氫融合反應產生的熱,使得太陽外部慢慢膨脹,半徑增大到吞沒水星的範圍。

科學家描繪太陽變成紅巨星的樣子

  隨著太陽的膨脹,其發光散熱的表面積也隨之增加,表面積擴大後,單位面積所散發的熱相對減少,所以太陽一邊膨脹,表面溫度也隨之降到攝氏三千度,在發生的電磁輻射中,以紅光最強,所以將呈現一個火紅的大太陽,稱為「紅巨星」。

  在紅巨星時期的太陽不穩定,外層大氣受到擾動會造成膨脹,收縮的脈動效應,而且脈動的周期和體積大小關。想想果凍的情形,輕拍一下果凍,它便會晃動,而且果凍越大,晃動的程度越小。同樣的道理,紅巨星的體積越大,膨脹,收縮的周期也越長。

  簡單來說,五十億年後,太陽核心區域收縮的熱將導致外部膨脹,變成一顆紅巨星。充滿氦的核心區域則持續收縮,溫度也隨之增加。當核心區域的溫度升至一億度時,開始發生氦融合反應,三個氦經過一連串的核反應後融合成為一個碳,放出比氫融合反應更巨量的光和熱,使太陽外層急速膨脹,連地球也吞沒了,成為一個體積超大的紅色超巨星。  

太陽的末路:白矮星

  相似的過程是在紅色超巨星的核心區域再次發生,碳累積越來越多,碳的密度比氦大,相對的收縮的重力也更大,史的碳構成的核心區域收縮下去。但是當此區域收縮到非常緊密結實的程度,也就是碳原子核周圍所有的電子都擠在一起,擠到不能再擠時,這種緊密的壓力擋住了重力收縮。雖然此時的溫度比攝氏一億度高很多,但是還沒有高到可以產生碳融合反應的地步。因此,太陽核心區域不再收縮,但也沒有多餘的熱使外層膨脹,就如此僵持著,形成了白矮星。由於白矮星的核心沒有核融合反應來供給光與熱,整個星球越來越暗,逐漸黯淡下去,最後變成一顆不發光的死寂星球——黑矮星。經過理論上的計算,白矮星慢慢冷卻變成黑矮星的過程非常漫長,超過一百多億年,而銀河系的形成至今不過一百多億年,因此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還沒有老到可以形成黑矮星。

白矮星和紅巨星在一起吸引

  經過計算,太陽體積縮小一百萬倍,約像地球一樣大時,物質間擁擠的的程度才足以抗拒重力收縮。想想,質量與太陽相當,體積卻只有地球大小,很容易算出白矮星的密度比水重一百萬倍,也就是說一一方公分的物質約有一公噸重,是非常特別的物質狀態,物理學家稱為簡併狀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一般人都看過電子圍繞原子核的圖畫或動畫,雖然是簡化的示意圖,卻也反映了微小的物質狀態。通常電子都在距離原子核很遠的地方繞轉著,如果溫度逐漸降低,或是外力逐漸增加,則電子的活動範圍便被押擠而越來越小,逐漸靠近原子核。但是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距離有其最小範圍,電子不能越過這道界線。就像圍繞在玻璃珠周圍的沙粒一樣,沙粒最多依附在玻璃珠表面,而無法壓入玻璃珠中。

  同樣的,當所有的電子都被迫壓擠再原子的表層時,物質狀態達到了一個臨界,即使在增加壓力,也無法將電子往內壓擠。這種由電子處於最內層而產生的抗壓力稱為電子簡併壓力。依據理論推算,質量小於一點四個太陽質量的星球重力,不足以壓垮電子簡併壓力,因此白矮星的質量不能比一點四個太陽質量更大。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白矮星數量超過數百個,也都符合這個理論。這個上限首先是由一個印度天文學家錢德拉沙哈(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1910-1995)在1931年利用量子力學所求出來的,因此稱為錢式極限(Chandrasekhar’slimit)。

  當錢德沙哈拉當年提出的這種由電子簡併壓力擋住重力收縮的星球時,並沒有得到讚揚,再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在一九三五年所舉辦的研討會中,更受到當代大師愛丁頓(AuthurEddington)爵士打壓,認為宇宙中並沒有這種天體。德拉沙哈受到這個打擊後,沒有辦法在即刊上發表論文,因此他寫了一本書<<恆星的結構與演化>>,後來成為這個領域中的經典之作。為什麼要稱之為白矮星呢?這是因為第一哥確定的白矮星是天狼星的伴星,顏色屬高溫的青白色,但是體積如此小,因此稱之為白矮星,但是後來陸續發現許多同類的恆星,星光顏色屬於溫度較低的黃色橙色,但是仍然稱它們為白矮星。白矮星因此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專指這類由電子簡併壓力擋住重力收縮的星球。

相關焦點

  • 了解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近些年來,科學家對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熱情持續高漲,但很多時候,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更像是一場科學偵探故事,它讓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花了大量的研究來想要弄清楚。在科學家了解我們的世界的形成過程中,不僅使我們對它的結構和形成有了新的認識,而且打開了恆星周圍的行星的創造打開了新的視野。
  • 揭秘宇宙黑洞的一生,恆星到底是如何演化,進而形成黑洞的!
    揭秘宇宙黑洞的一生,恆星到底是如何演化,進而形成黑洞的!關於黑洞來說,構成方式包括巨型恆星演化方式、黑洞兼併等等。那我們今天討論下晚期恆星是如何形成黑洞的。當一顆大質量恆星演化成一顆紅巨星時,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在鐵核停止,不會發生新的聚變。沒有能量的釋放,就不會有向外的輻射壓力,引力會佔上風,導致恆星急劇向內收縮。當外部物質向內收縮並接近鐵核時,速度甚至可能接近光速,但鐵核非常堅固堅硬,就像一堵牆,以幾乎相同的速度將物質彈回。
  • 大陸、海洋和大氣的形成,地球演化概論,是事實還是幻想
    大陸、海洋和大氣的形成,地球演化概論,是事實還是幻想!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晨曦威風講科技!你們對大陸、海洋和大氣的形成,地球演化概論,是事實還是幻想有多少了解呢?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如果我們以這樣一個前提開始,即地球是從冷的微星增生而成的,那麼海洋則是由內部形成的,是加熱和分異過程的產物。原來水是被封閉起來的,通過化學成鍵,形成了諸如鉀鋁雲母這類礦物中的氧和氫。當地球變熱發生部分熔融時。水就被釋放出來並隨熔巖一道被帶到了地表。當熔巖到達地表時,大部分水都以熱蒸氣雲逃逸掉了。
  • 漢中罕見日暈景象 太陽自帶「光環」被讚美翻了!(組圖)
    漢中罕見日暈景象 太陽自帶「光環」被讚美翻了!(組圖)2016-05-24 09:48:40來源:中國青年網作者:佚名責任編輯:高靜字號:T|T【摘要】【漢中罕見日暈景象】23日上午,陝西漢中罕見日暈景象,巨大的光環籠罩在太陽四周,炫麗多彩。
  • 你知道​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是怎樣的嗎?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你!
    你知道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是怎樣的嗎?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你!你知道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是怎樣的嗎?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你,一起來看看吧!「星雲假說」認為,宇宙大爆炸後91億年,太陽星雲逐漸形成。星雲核心部分的物質聚集、升溫、熱核反應,形成太陽。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北京)王水炯教授和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Fred Moynier教授以「Tracing the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arth by non-traditional stable isotopes」為題撰文,系統綜述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眾多地質過程中的應用
  •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初期發展
    一顆恆星的演化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引力收縮階段,即瀰漫星雲間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團團星雲,這是恆星形成的基礎物質。第二階段為核反應階段,原始星雲間相互碰撞發熱,內部進行劇烈核反應,當這種反應產生的輻射壓力達到與引力平衡時,恆星的體積和溫度就不再明顯變化,從而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演化階段。恆星在這一階段停留的時間最長,佔其生命的主要部分,可以稱為「壯年期」。
  • 印度最著名的神廟--科納拉克太陽神廟(組圖)
    原標題:印度最著名的神廟--科納拉克太陽神廟(組圖)    印度科納拉克太陽神廟 6月28日,一名遊客在印度奧裡薩邦的科納拉克小鎮參觀太陽神廟。科納拉克太陽神廟位於印度東部奧裡薩邦的科納拉克小鎮,瀕臨孟加拉灣。這座神廟建於13世紀,是印度最著名的神廟之一。
  • 日本火山噴發形成新「島嶼」(組圖)
    原標題:日本火山噴發形成新「島嶼」(組圖)  原標題:日本火山噴發形成新「島嶼」(組圖)  當地時間2013年11月20日報導,經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飛機確認,東京都小笠原村的西之島附近海域發生海底火山噴發,大量黑色煙霧上升,火山噴發周邊形成一座新「島嶼」。
  • 天天學普地||地球形成與生物演化
    地球形成至今約有4600Ma,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此時已有原始生命發育,並開始出現向多種生物門類演化和發展的跡象。顯生宙時期顯生宙時期(Phanerozoic Eon)590Ma至今。這時期的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而且比較完整。生物趨向繁榮,並幾度出現興衰交替的發展。
  • 太陽是從哪裡來的?
    天文學家最近在離太陽最近的老年疏散星團M67中發現一顆正在高速逃逸的小質量恆星。這顆高速星的質量比太陽略小,速度高達每秒30公裡。這一新發現將有助於理解星團中高速星的起源、星團動力學演化以及太陽系的起源問題。這篇名為「在疏散星團M67中發現一顆高速星」的研究快訊即將發表於《科學通報》,由常州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高新華博士撰寫。
  • 鐵樹興衰表述著地球演化的一段過程
    蘇鐵對生長環境要求比較特殊,蘇鐵的興衰史能告訴我們生態環境的一段演化過程與地球的演化歷史。這段歷史是唯一能科學解釋蘇鐵為什麼會出現興旺、衰落,而不是滅絕的奇怪現象。蘇鐵的演化歷史與氣候變化存在哪些關係?
  • 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與演化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綜合地球物理探測與巖石圈熱演化研究團隊,對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演化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
  • 科研進展|研究揭示橫斷山高山竹類的快速輻射演化和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
    高山竹類可擴散至4300米的高山草甸,也可分布於海拔約700米的低山地區,其地理分布特徵為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前期研究表明,高山竹類可能經歷了快速輻射分化,基於葉綠體基因組或少量的核基因片段均未能解決屬種間的系統發育關係。近年來,簡化基因組方法(RAD)迅速發展,為解決這一快速輻射分化類群的演化關係提供了契機。
  • 海南島的形成眾說紛紜(組圖)
    一個權威的說法是:海南島本與大陸相連,大概在6500萬年前,由於在北部發生斷陷形成瓊州海峽,與大陸分離,屹立南海,成為我國第二大島,但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  要探討海南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弄清瓊州海峽是如何形成的。  關於海南島的形成,有不同的說法。
  • 「巨無霸氣泡」或能解開星系演化之謎
    對這個大小數倍於銀河系、輻射能量相當於幾十億個太陽的「巨無霸氣泡」的研究,或能部分解開星系演化之謎。  百億光年外的「巨無霸氣泡」有了新發現  想要揭開「巨無霸氣泡」萊曼-阿爾法團塊的身世之謎,就不得不先理一理它和萊曼-阿爾法輻射之間的關係。  宇宙中充滿了氫元素。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科學家在澳洲西部發現了形成於約35億年前的古老巖石,上面就有藍藻菌沉積的痕跡。這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化石之一,直觀地揭示了當時地球上的生命演化狀態。太古宙時期的地殼仍相當薄弱,火山活動強烈而頻繁,巖層普遍變形變質嚴重。當時的大氣層與海水中都缺少自由氧,由此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因而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生命體演化到原核細胞形態時,已經與非生命物質徹底劃清了界限。雖然演化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嚴格遵循有機化學的基本規律,但這種建立在海量隨機偶然基礎上的最終必然,我們哪怕能夠明了其中的作用機制,但以現有的科技能力,卻仍然無法真正還原細胞生命形成的完整過程。
  •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什麼?佔比竟然高達百分之九十八
    原始星雲一開始就有自轉,並同時因自引力而收縮,形成星雲盤,中間部分演化為太陽,邊緣部分形成星雲並進一步吸收積累演化為行星。總的來說,關於太陽系的起源的學說已有40多種。本世紀初期迅速流行起來的災變說,是對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挑戰;上世紀中期興起的新的星雲說,是在康德-拉普拉斯學說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更完善的太陽系起源學說。
  • 鯨的起源與演化
    鯨魚屬於海生哺乳動物,是地球現存最大的動物,是由陸生脊椎動物回到海洋中生活而演化出來的。因此,鯨魚最近的陸地親屬是哺乳動物。由於古鯨化石記錄極其稀少, 鯨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個進化之謎。對此, 著名古生物學家辛普森(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