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與演化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綜合地球物理探測與巖石圈熱演化研究團隊,對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演化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水文學雜誌》。

淡水透鏡體是指在島嶼的地下,有一塊像凸透鏡一樣,中間厚四周薄的淡水層。論文通訊作者、該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許鶴華介紹,淡水透鏡體既是島礁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島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運轉的重要載體。作為島礁上最為有限的資源之一,合理認識與利用這一地下淡水資源,對維護整個島礁生態系統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人員結合前人對典型島礁地質剖面的研究,利用地下水數值模擬手段系統展開了淡水透鏡體形成機理方面的研究,力圖揭示淡水透鏡體從無到有這一過程。研究發現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初為淡水透鏡體的準備階段,主要是自然因素對珊瑚砂的淋濾去除了其部分鹽分,為淡水透鏡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隨著大氣降雨的不斷入滲補給,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開始形成且厚度逐漸增加,這一階段可稱之為形成階段,其所需時間主要取決於淡水透鏡體的形成速率;第三為穩定階段,此時島礁下方的淡水透鏡體的厚度不再發生明顯增加,主要隨著潮汐和降雨量的變化等呈現出周期性的上下浮動。

模擬研究還發現淡水透鏡體的形成過程主要受兩種動力學機制的影響,一種是長時間尺度的動力學機制,主要受控於大氣降雨的入滲補給及地下水的向海排洩。即淡水透鏡體的內部流速較大且從島礁中央指向邊緣,不斷將因彌散進入的鹹水向外推移,以維持淡水透鏡體的產生及存在。另一種是短時間尺度的動力學特徵,主要由潮汐產生,造成淡水透鏡體的垂直震蕩,加劇了鹹淡水之間的彌散作用。

論文第一作者、該重點實驗室碩士研究生盛衝表示,該研究有助於完善島礁淡水透鏡體的理論體系,為島礁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0.12464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專題整理】關於地理「淡水透鏡體」的深度分析,南海諸島中究竟...
    這樣形成的島也叫做灰砂島。露出海面的灰砂島能夠承接降水,如果面積足夠大,就能將可觀的淡水儲存在地下的珊瑚砂礫中,與周圍海水達成某種動態平衡,形成島嶼地下的淡水透鏡體這就要求島礁的面積要達到一定規模,很多南海島礁由於陸地面積過小,無法積累足夠的雨水,永暑島面積接近2.8平方公裡,「淡水透鏡體」的形成寬度已經滿足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永暑島有了淡水資源,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的,因為「淡水透鏡容器」裡的淡水都來源於雨水收集,而且這個淡水透鏡體的體積是隨著降水、抽水流失的變化而變化。
  • 北印度洋莫克蘭大陸邊緣的「源–匯」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海洋沉積與古生物研究團隊在北印度洋莫克蘭大陸邊緣沉積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海底峽谷是重力流侵蝕大陸邊緣形成的狹長型地貌,也是沉積物從淺水區運移到深海平原的重要通道。深水重力流能夠不斷改造海底峽谷的地貌形態並在峽谷內部及周緣形成多種海底地形。然而,目前關於海底峽谷周緣地貌形成機制及重力流流性演化過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 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民團隊揭示的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該研究克隆了水稻蛋白品質形成新基因GPA5,並從細胞、遺傳和生化層面闡明了GPA5在水稻貯藏蛋白後高爾基體轉運中的關鍵作用,對稻米蛋白品質改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論文第一作者、農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員任玉龍介紹,稻米中含有大量貯藏蛋白,它是稻米中僅次於澱粉的第二大類營養物質。谷蛋白是稻米中含量最高的貯藏蛋白,佔稻米總蛋白含量的60%以上,因此,谷蛋白是稻米蛋白品質改良的首選目標。
  • 滇西保山和臨滄地塊早古生代構造演化獲揭示
    雲南昌寧—孟連蛇綠巖帶代表了東特提斯構造域古特斯主洋盆演化的位置,記錄了該區古特提斯(晚古生代)演化的重要過程。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又在該縫合帶內識別出一些原特提斯(早古生代)演化的記錄。然而,對於原、古特提斯的演化,是兩個獨立的過程,還是連續演化的過程,目前還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縫合帶兩側及其周緣地區各陸塊的古地理重建對釐清以上爭議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此基礎上,結合分子鐘的推斷,研究團隊重建了該類群的演化歷史及其與橫斷山隆升的關係,並討論了影響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可能的因素。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生物地理學期刊》。 高山竹類是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獨特的分支,包括8屬約210種,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少數物種分布至東亞其它山地、南亞南部和非洲山地。
  • 由於這一原理,未來南海上擁有天然淡水的島嶼將越來越多
    2016年,我國地質勘探人員在永暑島多處發現了地下水資源,當時在0.6平方公裡範圍內的27個點位進行了鑽探勘測,其中11個點位探獲了淡水,並且出水量較大,大部分點位的淡水水質達到了灌溉用水標準,島中部的個別點位出水接近飲用標準。填海造陸才一年多的人工島嶼,怎麼會出現天然地下淡水呢?這得益於「淡水透鏡體」的幫助。
  • 為什麼南海永暑島四面環海,地下還會有淡水,科學家這樣解釋!
    我國擁有較長的海岸線,也擁有眾多的海島,而且這些海島上擁有者極其豐富的資源,只是我們卻沒辦法長期駐守,因為有的海島四面環海,淡水資源極度短缺,想要在上面駐守,這就是過不去的一關,但是,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卻在南海永暑島發現了淡水,為什麼南海永暑島也是四面環海,地下還會有淡水?
  • 南海諸島中究竟多少個島有淡水?能夠開採嗎?
    中國南海諸島包括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共有300多個島礁,絕大多數為面積很小的珊瑚礁島,不可能形成河、湖等地表淡水體系,可能天然擁有的只能是地下淡水資源了。而實際上,珊瑚島地下淡水的形成有著現實客觀的自然規律,那就是淡水透鏡體原理。
  • 南海上的永暑島四面環海,為什麼島嶼的地下卻有著大量的淡水?
    然而只要有人駐守助那裡就需要各種各樣的生活資源,其中就包括非常珍貴的淡水然而我們卻很驚人的發現,在南海有一座這樣的島嶼,它四面環海,但島嶼的地下卻貯藏著大量的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很多朋友們可能就會感覺奇怪了,為什麼在海洋上會有這樣儲存淡水資源的寶庫呢?它為什麼能夠在如此浩淼的海洋中心能儲存下這些珍貴的淡水?
  • 南海及其附屬島礁科考歷史資料整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參會院士專家、領導嘉賓合影 楊鍵攝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持的「南海及其附屬島礁海洋科學考察歷史資料系統整編同時強調數據安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掌握好核心數據,保障數據安全。此外,要注重經費預算執行情況。 龍麗娟代表項目按要求介紹項目進展和中期成果。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目前,關於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的復甦演化過程、不同板塊生物礁演化過程的對比、後生動物礁的最早復甦時間等內容得到科學家的關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副研究員要樂,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副教授Markus Aretz合作,圍繞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與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開展了詳細研究,在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組成、復甦演化過程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南沙群島有哪些自然島嶼,天然淡水的有幾座,永暑島淡水怎麼來的
    南沙群島有哪些自然島嶼,擁有天然淡水的有幾座,永暑島天然淡水怎麼來的?南沙群島是我國南海四大群島中海域最廣、島礁最多的群島,海域面積88萬平方公裡,大小島礁230多個,群島東西長約1200公裡,南北寬約1080公裡。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鹽度是海洋環境的基本要素,對海洋環流、全球水循環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等物理和氣候過程具有重要影響。但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對海洋鹽度的大範圍持續觀測,學界對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缺乏認知。在熱帶印太海域,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對海洋環流和氣候系統尤為重要,成為國際上海洋鹽度研究的焦點之一。
  • 我國科學家首提新方法增加海島地下淡水儲量
    「這座島在南通如東外海13公裡處,由人工吹填而成,島上的淡水是用管道送上去的。」魯春輝說,「當地擔憂,萬一水源斷了,島上的生產生活怎麼辦?在魯春輝看來,「骨質疏鬆」的海,是天然的蓄水池。「雨水落到海島上,小部分從地表流進海裡,還有很大一部分滲透到地下,匯集到海島地下的沙土或珊瑚礁的孔隙中。」魯春輝解釋,「因此海島下的淡水資源,就像『燈下黑』,以往沒能得到太多重視。
  • 加拿大一枝黃花因何猖獗—新聞—科學網
    不過,強勝指出,相關研究一直不夠系統和深入,長期困擾學界的入侵加拿大一枝黃花種群高度增加一倍、完全形成單優群落、嚴重降低入侵生境的生物多樣性等如此猖獗的機理,尚不明晰。 經過十多年研究,強勝帶領團隊對來自全球471個樣點的2062份加拿大一枝黃花材料的細胞地理學分析,首次揭示目前入侵我國且猖獗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全部是多倍體(主要是六倍體),而原產地則以二倍體為主,二倍體種群僅能入侵歐洲和東亞的溫帶地區。
  • 研究揭示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後李如操和研究員陳華勇及其合作者,揭示了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