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海洋沉積與古生物研究團隊在北印度洋莫克蘭大陸邊緣沉積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
「該研究成果為莫克蘭大陸邊緣沉積過程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論文通訊作者、該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劉建國表示,其研究不僅重建了莫克蘭大陸邊緣的「源–匯」過程,完善了對亞洲大陸邊緣「源–匯」的認識,同時對認識全新世期間的海平面波動對於莫克蘭大陸邊緣的沉積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近20年來,地表地球動力學迅速發展,其中對於「源–匯」體系的研究已成為當前國際地球科學領域廣泛關注的重大課題。論文第一作者、該重點實驗室碩士研究生何偉表示,對於「源–匯」體系的研究,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地表動力學過程,對揭示地球地質演化歷史也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通過對位於阿拉伯海北部的莫克蘭中部大陸邊緣上陸坡重力巖芯進行高解析度粘土礦物和粒度分析,以此探討莫克蘭大陸邊緣一萬多年來的「源–匯」過程和沉積演化規律。研究發現,近13000年以來,該區沉積物來源基本保持穩定,陸源物質主要來自北部的莫克蘭地區,而印度河運輸的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侵蝕物質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莫克蘭陸坡沉積物來源主要包括來自沿岸地區的河流沉積物、波浪侵蝕物和莫克蘭腹地風塵沉積物。
研究同時發現,相對海平面的波動強烈控制著陸架可容納空間的變化,進而影響莫克蘭大陸邊緣的沉積過程。在早全新世時期,海平面快速上升促進了海侵體系域的形成;在晚全新世時期,莫克蘭沿岸隆升導致相對海平面下降,促進了海退體系域的形成。此外,發現在距今640±58年、837±58 年出現兩次巨厚的事件沉積,研究認為極有可能和當地古地震或古海嘯密切相關。
據介紹,該研究樣品是在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領導的「中–巴」首次聯合航次期間,由「實驗3」號船在北印度洋莫克蘭邊緣採集的。該項工作得到了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國家計劃、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發展基金項目,以及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海洋分中心的共同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70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