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洋莫克蘭大陸邊緣的「源–匯」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海洋沉積與古生物研究團隊在北印度洋莫克蘭大陸邊緣沉積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

「該研究成果為莫克蘭大陸邊緣沉積過程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論文通訊作者、該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劉建國表示,其研究不僅重建了莫克蘭大陸邊緣的「源–匯」過程,完善了對亞洲大陸邊緣「源–匯」的認識,同時對認識全新世期間的海平面波動對於莫克蘭大陸邊緣的沉積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近20年來,地表地球動力學迅速發展,其中對於「源–匯」體系的研究已成為當前國際地球科學領域廣泛關注的重大課題。論文第一作者、該重點實驗室碩士研究生何偉表示,對於「源–匯」體系的研究,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地表動力學過程,對揭示地球地質演化歷史也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通過對位於阿拉伯海北部的莫克蘭中部大陸邊緣上陸坡重力巖芯進行高解析度粘土礦物和粒度分析,以此探討莫克蘭大陸邊緣一萬多年來的「源–匯」過程和沉積演化規律。研究發現,近13000年以來,該區沉積物來源基本保持穩定,陸源物質主要來自北部的莫克蘭地區,而印度河運輸的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侵蝕物質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莫克蘭陸坡沉積物來源主要包括來自沿岸地區的河流沉積物、波浪侵蝕物和莫克蘭腹地風塵沉積物。

研究同時發現,相對海平面的波動強烈控制著陸架可容納空間的變化,進而影響莫克蘭大陸邊緣的沉積過程。在早全新世時期,海平面快速上升促進了海侵體系域的形成;在晚全新世時期,莫克蘭沿岸隆升導致相對海平面下降,促進了海退體系域的形成。此外,發現在距今640±58年、837±58 年出現兩次巨厚的事件沉積,研究認為極有可能和當地古地震或古海嘯密切相關。

據介紹,該研究樣品是在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領導的「中–巴」首次聯合航次期間,由「實驗3」號船在北印度洋莫克蘭邊緣採集的。該項工作得到了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國家計劃、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發展基金項目,以及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海洋分中心的共同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70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廣東科學家揭示北印度洋莫克蘭大陸邊緣的「源匯」過程
    2018年1月1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抵達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目標海域,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首次在北印度洋聯合進行的多學科綜合考察全面展開。廣闊海面下的莫克蘭海溝堪稱全球最淺的海溝之一,最深處僅3000多米。莫克蘭海溝是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帶的一部分,屬地震活躍地帶。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與演化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綜合地球物理探測與巖石圈熱演化研究團隊,對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演化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
  • 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與演化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綜合地球物理探測與巖石圈熱演化研究團隊,對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演化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
  • 專訪:「直面大洋下的地球」——訪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首席...
    新華社「實驗3」號2月3日電專 訪:「直面大洋下的地球」——訪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首席科學家林間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岑志連  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間的帶領下,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航次於3日圓滿結束。
  • 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民團隊揭示的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目前對該囊泡介導的轉運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該團隊發現了一個新的谷蛋白後高爾基體分選缺陷突變體gpa5,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證實GPA5編碼一個具有磷脂結合能力的植物特有調控因子。在胚乳細胞中,GPA5特異分布在緻密囊泡外圍。亞細胞定位分析證實GPA5的膜定位依賴於前期鑑定的調控因子GPA1/Rab5a和GPA2/VPS9a。
  • 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影響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他們繪製了所有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種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圖譜,為探究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大約15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二倍體棉和美洲的二倍體棉雜交、基因組加倍形成五個異源四倍體種,分別是陸地棉、海島棉、毛棉、黃褐棉和達爾文氏棉。
  • 印度洋為何成為中國大洋科考前沿陣地
    新華社「實驗3」號1月7日電 新聞分析:印度洋為何成為中國大洋科考前沿陣地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新華社記者張建松攝  穿越馬六甲海峽、航經安達曼海,正在執行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6日駛入印度洋。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也是中國大洋科考的前沿陣地。印度洋的魅力何在?為何吸引了中國海洋科學工作者的關注?  這是因為印度洋「很年輕」。
  •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等揭示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整合形態學、細胞學、系統發育和群體基因組學等手段,系統開展了小黑桫欏的物種形成歷史研究,證實小黑桫欏是異源雜交四倍體,其母本是大葉黑桫欏(二倍體),父本是粗齒桫欏(二倍體)。基於簡化基因組測序的群體基因組學及溯祖模型,研究揭示了四倍體小黑桫欏後代與其親本粗齒桫欏在同域或鄰域分布群體存在基因流。
  • 研究揭示三類咖啡原種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分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咖啡資源育種研究團隊、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石濤聯合在植物分子生物學領期刊Plant Molecular Biology上發表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三類咖啡原種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分化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高山竹類可擴散至4300米的高山草甸,也可分布於海拔約700米的低山地區,其地理分布特徵為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近年來,簡化基因組方法迅速發展,為解決高山竹類快速輻射分化類群的演化關係提供了契機。 研究結果表明,高山竹類是一個很好的單系,玉山竹屬為單系,得到了傳統形態學的支持;而箭竹屬為多系,其多數分支未得到形態共衍徵的支持,其餘各屬均為單系。
  • 外來雜草一枝黃花多倍化入侵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揭示了外來雜草加拿大一枝黃花通過多倍化增強耐熱性分化,驅動其分布範圍從溫帶向赤道逆向擴張。 強勝團隊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對來自全球471個樣點的2062份加拿大一枝黃花材料的細胞地理學分析,首次揭示目前入侵我國且猖獗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全部是多倍體(主要是六倍體),而原產地則以二倍體為主,二倍體種群僅能入侵歐洲和東亞的溫帶地區。
  • 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現在,對另一個印度洋島嶼上洞穴沉積物的研究有助於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異常乾燥的環境使這些巨型動物的生活變得艱難,但人類是壓斷象鳥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東南海岸425公裡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最後定居的地方之一。但兩年前,研究人員在此發現了距今10500年前被屠宰的大象的骨頭,這表明,在約1500年前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人類和巨型動物曾在那裡共存了數千年。
  •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北印度海」張開又閉合,喜馬拉雅拔地而起
    學界提出了多個模型,包括大印度大陸模型、大印度洋盆模型、弧陸碰撞模型以及日喀則弧後盆地模型等。這些模型各有優點,但都只能或多或少地解釋目前已觀察到的部分地質事實。,南京大學胡修棉教授、安慰博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共同合作,對藏南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的上白堊統大洋紅層和古新統深水紅色矽質頁巖開展構造古地磁學、巖石磁學、磁性地層學和巖相學等綜合研究,獲得了可靠的古地磁數據,揭示了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在白堊紀晚期~古近紀初期快速向北漂移的特徵,提出了「北印度海」(North India Sea)假說
  • 科學家揭示複葉千姿百態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從發育的視角來看,複葉與單葉的不同之處在於,複葉的發育包括一個由複葉原基幹細胞介導的特殊形態建成過程——小葉的起始和排列。因此,「複葉發育的核心問題是,複葉原基幹細胞是如何在時空上響應遺傳因子、激素及環境信號的協同作用,最終可塑性的調控複葉的形態建成的?」論文通訊作者陳江華說。
  • 滇西保山和臨滄地塊早古生代構造演化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劉兵兵和研究員彭頭平等人選取我國滇西昌寧—孟連古特提斯縫合帶兩側的保山和臨滄地塊古生界碎屑沉積巖為研究對象,揭示出三江特提斯構造域原
  • 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現在,對另一個印度洋島嶼上洞穴沉積物的研究有助於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異常乾燥的環境使這些巨型動物的生活變得艱難,但人類是壓斷象鳥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東南海岸425公裡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最後定居的地方之一。但兩年前,研究人員在此發現了距今10500年前被屠宰的大象的骨頭,這表明,在約1500年前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人類和巨型動物曾在那裡共存了數千年。
  • 研究揭示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後李如操和研究員陳華勇及其合作者,揭示了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