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0-12-10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10月29日在線發表於《沉積學》。

深水重力流普遍發生於主被動大陸邊緣,通常以海底滑坡和濁流的形式出現。海底峽谷是重力流侵蝕大陸邊緣形成的狹長型地貌,也是沉積物從淺水區運移到深海平原的重要通道。深水重力流能夠不斷改造海底峽谷的地貌形態並在峽谷內部及周緣形成多種海底地形。然而,目前關於海底峽谷周緣地貌形成機制及重力流流性演化過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研究人員利用高解析度深水多波束測深資料及多道地震剖面,在南海東北陸緣臺灣峽谷內部及周緣識別出多種深水重力流地貌,這些地貌規模隨著流速降低呈逐漸減小的趨勢,揭示了重力流對臺灣峽谷的強烈改造作用。

研究發現臺灣峽谷中段存在多期第四紀形成的塊體沉積搬運體系,表明臺灣峽谷中海底滑坡的頻繁發生,並造成臺灣峽谷中段側壁呈現出高度和坡度的不對稱現象;在中段西南側堤岸發現有濁流水躍形成的沉積物波;在峽谷下段發現大量的濁流強烈侵蝕造成的瀑布池。

該研究揭示了臺灣峽谷內部以及周緣重力流地貌的成因機制,不僅有助於理解深水重力流在世界其他大陸邊緣海底峽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為理解重力流如何造成海底峽谷內部和周緣的侵蝕和沉積現象提供新的見解。

據悉,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項目,以及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的共同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sed.1281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深水重力流普遍發生在主被動大陸邊緣,通常以海底滑坡和濁流形式出現。海底峽谷是重力流侵蝕大陸邊緣形成的狹長型地貌和沉積物從淺水區運移到深海平原的重要通道。深水重力流能夠不斷改造海底峽谷的地貌形態,並在峽谷內部及周緣形成多種海底地形。然而目前,學界關於海底峽谷周緣地貌形成機制及重力流流性演化過程的研究相對較少。
  • 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民團隊揭示的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目前對該囊泡介導的轉運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該團隊發現了一個新的谷蛋白後高爾基體分選缺陷突變體gpa5,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證實GPA5編碼一個具有磷脂結合能力的植物特有調控因子。在胚乳細胞中,GPA5特異分布在緻密囊泡外圍。亞細胞定位分析證實GPA5的膜定位依賴於前期鑑定的調控因子GPA1/Rab5a和GPA2/VPS9a。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高山竹類可擴散至4300米的高山草甸,也可分布於海拔約700米的低山地區,其地理分布特徵為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近年來,簡化基因組方法迅速發展,為解決高山竹類快速輻射分化類群的演化關係提供了契機。 研究結果表明,高山竹類是一個很好的單系,玉山竹屬為單系,得到了傳統形態學的支持;而箭竹屬為多系,其多數分支未得到形態共衍徵的支持,其餘各屬均為單系。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月3日上海訊(記者 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又獲重大突破。
  • 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與演化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結合前人對典型島礁地質剖面的研究,利用地下水數值模擬手段系統展開了淡水透鏡體形成機理方面的研究,力圖揭示淡水透鏡體從無到有這一過程。 模擬研究還發現淡水透鏡體的形成過程主要受兩種動力學機制的影響,一種是長時間尺度的動力學機制,主要受控於大氣降雨的入滲補給及地下水的向海排洩。即淡水透鏡體的內部流速較大且從島礁中央指向邊緣,不斷將因彌散進入的鹹水向外推移,以維持淡水透鏡體的產生及存在。另一種是短時間尺度的動力學特徵,主要由潮汐產生,造成淡水透鏡體的垂直震蕩,加劇了鹹淡水之間的彌散作用。
  • 微生物介導是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的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生物學權威期刊ISME J刊發文章,報導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為解釋我國南海冷泉噴口廣泛分布硫單質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地理高頻考點:分析區域地形地貌成因
    分析某區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蝕:黃土高原地貌、河流峽谷(V形谷如三峽)、瀑布、丹霞地貌(廣東)。  (2)水對可溶性巖石(石灰巖)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貴、雲)。
  • 用「黃鼠狼給雞拜年」揭示鐵死亡機制—新聞—科學網
    據悉,此次封面故事採用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黃鼠狼給雞拜年」這一寓言講述鐵死亡的機制。鐵死亡是一種不同於凋亡而依賴於鐵離子的細胞死亡新方式,同時該方式被認為是一種治療腫瘤以及眾多重大疾病的突破口,但鐵過載是否會導致鐵死亡以及鐵死亡與鐵代謝間的發生機制還不清楚。
  • 揭示蠍子蟄傷劇烈疼痛背後的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由於造成這種劇烈疼痛的分子機制尚未被揭示,妨礙了臨床上對蠍子蟄傷的認識和治療。 為了揭示蠍子捕食/防禦分子策略,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楊仕隆博士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鄭劼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展合作研究,揭示了蠍子蟄傷產生劇烈疼痛這一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上。
  • 北印度洋莫克蘭大陸邊緣的「源–匯」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論文第一作者、該重點實驗室碩士研究生何偉表示,對於「源–匯」體系的研究,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地表動力學過程,對揭示地球地質演化歷史也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通過對位於阿拉伯海北部的莫克蘭中部大陸邊緣上陸坡重力巖芯進行高解析度粘土礦物和粒度分析,以此探討莫克蘭大陸邊緣一萬多年來的「源–匯」過程和沉積演化規律。
  • 揭示斑巖銅礦巖漿的起源與成因
    斑巖型銅礦是最主要的銅礦床類型,為世界提供了70%的銅資源,其成因機制是現今礦床學與經濟地質學的研究熱點。
  • 崔之久的地貌人生:布滿了冰川「傷痕」—新聞—科學網
    他不滿足於對地貌孤立的現象描述和概念堆砌,而是致力於對野外的複雜現象一一梳理出頭緒。幾十年來,崔之久對中國地貌的基本格局以及新生代以來的演化過程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 「混雜堆積」的概念產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
  • 科學家破解陸生植物起源密碼—新聞—科學網
    迄今為止已報導基因組的陸生植物及輪藻都屬於多細胞植物,而由於單細胞輪藻基因組、表觀組等信息的缺失,科研人員一直無法了解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進化及陸生植物的終極起源機制,極大限制了對陸生植物進化的研究,以及通過比較物種進化對核心基因和表觀調控因子的鑑定。 《中國科學報》了解到,該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谷曉峰課題組、張芃芃課題組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完成。
  • 科學家揭示植物藍光受體CRY光激活機制
    研究工作報導了玉米和擬南芥藍光受體CRY蛋白PHR結構域處於激活狀態的寡聚體三維結構,揭示了植物藍光受體CRY光激活的分子機制。 隱花色素CRY是一類進化上保守的黃素蛋白,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在動物體內,CRY起著調節晝夜節律的功能。在植物體內,CRY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多個方面,包括下胚軸的伸長和開花起始。
  • 研究揭示三類咖啡原種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分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咖啡資源育種研究團隊、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石濤聯合在植物分子生物學領期刊Plant Molecular Biology上發表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三類咖啡原種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分化
  • 加拿大一枝黃花因何猖獗—新聞—科學網
    網上搜索「加拿大一枝黃花」,會發現很多這樣的新聞:「某地集中除治加拿大一枝黃花」「我市積極清剿加拿大一枝黃花」「某公園驚現一枝黃花,市民向植物檢疫站反饋
  • —新聞—科學網
    然而,關於九寨溝風景區內藍色喀斯特湖泊的顏色形成機制,水質變化對湖泊顏色的潛在影響等科學問題卻很少有學者研究。九寨溝喀斯特湖泊與高原非喀斯特湖泊顏色差異的原因也尚不清楚。 為了探究九寨溝藍色喀斯特湖泊的顏色形成機制,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庚團隊的碩士生李小輝等藉助高光譜設備並結合水化學分析方法,首次定量化描述了九寨溝喀斯特湖泊和高原非喀斯特湖泊水體的光譜反射特徵和獨特顏色特徵;初步揭示了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舉世聞名的藍色喀斯特湖泊顏色形成機制;發現了九寨溝喀斯特湖泊與高原非喀斯特湖泊顏色差異的原因,建立了湖泊水質-顏色的回歸方程,並將其運用到地震後的湖泊顏色預測當中
  • 地球最大峽谷是在我國,而太陽系最大峽谷卻在火星,成因至今是謎
    現在我們來看看火星的照片,會發現火星上面有一條很長的疤痕,這個像是疤痕一樣的地貌,其實是一條巨大的峽谷,同時它也是整個太陽系中最為巨大的峽谷,並且是一個未解之謎是指兩側地形較高並且能夠近距離對峙,中部地形較低的小強地貌。
  • 科學網—揭示鹽生植物「幼年」耐鹽機制
    了解鹽生植物的耐鹽機制對於培育耐鹽作物和牧草品種具有重要意義。日前,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揭示鹽生植物早期生長階段耐鹽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植物與土壤》。 以往研究植物的耐鹽機制大多使用單鹽,通常是氯化鈉,事實上鹽漬化土壤中包含各種陰陽離子。此外,前人研究多關注一個物種或幾個物種,缺少不同鹽生植物間的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