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彭科峰)全世界超過20%的農業用地受到鹽漬化的威脅,但一些植物能夠在高鹽環境下生活,被稱為鹽生植物。了解鹽生植物的耐鹽機制對於培育耐鹽作物和牧草品種具有重要意義。日前,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揭示鹽生植物早期生長階段耐鹽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植物與土壤》。
以往研究植物的耐鹽機制大多使用單鹽,通常是氯化鈉,事實上鹽漬化土壤中包含各種陰陽離子。此外,前人研究多關注一個物種或幾個物種,缺少不同鹽生植物間的對比研究。
種子萌發和幼苗階段是植物生活史的關鍵階段,決定著植物的存活及後續生長。東北地理所的科研人員研究了種子重量範圍在0.16~3.29克的新疆12種莧科鹽生植物對三種同濃度系列鈉鹽(氯化鈉、硫酸鈉和碳酸氫鈉)的萌發生理生態響應。研究發現,大部分物種在同濃度的氯化鈉中萌發率最高,然而有個別物種更耐硫酸鈉和碳酸氫鈉脅迫,因此評價鹽生植物的耐鹽性時要考慮多種不同類型的鹽。
科研人員分析得出:在高鹽條件下,種子大小與耐鹽性成顯著正相關,低鹽條件下關係不顯著。此外,他們還發現,不同的鹽生植物採取不同的耐鹽機制,有的是耐鹽型,有的是避鹽型。
《中國科學報》 (2015-11-25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