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0-12-12 科學網

 

近日,《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民團隊揭示的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該研究克隆了水稻蛋白品質形成新基因GPA5,並從細胞、遺傳和生化層面闡明了GPA5在水稻貯藏蛋白後高爾基體轉運中的關鍵作用,對稻米蛋白品質改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論文第一作者、農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員任玉龍介紹,稻米中含有大量貯藏蛋白,它是稻米中僅次於澱粉的第二大類營養物質。谷蛋白是稻米中含量最高的貯藏蛋白,佔稻米總蛋白含量的60%以上,因此,谷蛋白是稻米蛋白品質改良的首選目標。在胚乳細胞中,谷蛋白首先在內質網中以57 kDa前體形式合成,然後經由高爾基體以緻密囊泡介導的方式轉運到蛋白貯藏液泡後,在液泡加工酶作用下,最終被切割成成熟的谷蛋白亞基並貯藏。目前對該囊泡介導的轉運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該團隊發現了一個新的谷蛋白後高爾基體分選缺陷突變體gpa5,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證實GPA5編碼一個具有磷脂結合能力的植物特有調控因子。在胚乳細胞中,GPA5特異分布在緻密囊泡外圍。亞細胞定位分析證實GPA5的膜定位依賴於前期鑑定的調控因子GPA1/Rab5a和GPA2/VPS9a。生化分析進一步證實GPA5可特異與GPA1/Rab5a的激活形式互作,表明GPA5可能是GPA1/Rab5a的效應因子。後續的功能研究發現,GPA5可與栓系複合體CORVET和含有VAMP727的膜融合複合體SNARE互作,最終介導緻密囊泡與蛋白貯藏液泡的融合,以完成谷蛋白的轉運。

該團隊以解析谷蛋白合成、轉運和沉積的分子網絡途徑為目標,長期致力於稻米蛋白品質改良的分子遺傳基礎研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5/tpc.19.0086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揭示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
    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記者董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日前研究克隆了水稻蛋白品質形成新基因GPA5,並闡明了其關鍵作用,這項研究對改良稻米蛋白品質有重要意義。據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任玉龍介紹,稻米中含有的大量貯藏蛋白是僅次於澱粉的第二大類營養物質。谷蛋白是稻米中含量最高的貯藏蛋白,佔稻米總蛋白含量的60%以上。因此,谷蛋白是稻米蛋白品質改良的首選目標。
  • 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
    稻米中含有大量貯藏蛋白,它是稻米中僅次於澱粉的第二大類營養物質。水稻蛋白質的含量和組成對稻米的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谷蛋白是稻米中含量最高的貯藏蛋白,佔稻米總蛋白含量的60%以上,因此,谷蛋白是稻米蛋白品質改良的首選目標。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月3日上海訊(記者 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又獲重大突破。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此基礎上,結合分子鐘的推斷,研究團隊重建了該類群的演化歷史及其與橫斷山隆升的關係,並討論了影響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可能的因素。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生物地理學期刊》。 高山竹類是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獨特的分支,包括8屬約210種,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少數物種分布至東亞其它山地、南亞南部和非洲山地。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海底峽谷是重力流侵蝕大陸邊緣形成的狹長型地貌,也是沉積物從淺水區運移到深海平原的重要通道。深水重力流能夠不斷改造海底峽谷的地貌形態並在峽谷內部及周緣形成多種海底地形。然而,目前關於海底峽谷周緣地貌形成機制及重力流流性演化過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 微生物介導是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的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記者了解到,在前期科考調查中,該所張鑫研究組用拉曼光譜觀測到我國南海冷泉環境中單質硫含量豐富,但形成原因並不清晰。微生物是硫循環的主要驅動者,對深海硫循環有重要貢獻,但限於採樣困難、微生物難於分離培養等因素,科研人員對深海微生物參與硫循環形成單質硫的機制知之甚少。
  • 科學家揭示植物藍光受體CRY光激活機制
    研究工作報導了玉米和擬南芥藍光受體CRY蛋白PHR結構域處於激活狀態的寡聚體三維結構,揭示了植物藍光受體CRY光激活的分子機制。 隱花色素CRY是一類進化上保守的黃素蛋白,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在動物體內,CRY起著調節晝夜節律的功能。在植物體內,CRY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多個方面,包括下胚軸的伸長和開花起始。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受制於研究手段的不足,目前探明的殺菌劑作用的分子靶標或受體蛋白只有20多種,其中具有重要研發利用價值的殺菌劑分子靶標更是屈指可數。此前,科學家一直沒有在結構層面上闡明任何一個靶標蛋白與藥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致新型殺菌劑創製的盲目性大,周期越來越長,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難以解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研製出能精確識別「敵友」的智能殺菌手段?
  • 揭示蠍子蟄傷劇烈疼痛背後的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由於造成這種劇烈疼痛的分子機制尚未被揭示,妨礙了臨床上對蠍子蟄傷的認識和治療。 為了揭示蠍子捕食/防禦分子策略,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楊仕隆博士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鄭劼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展合作研究,揭示了蠍子蟄傷產生劇烈疼痛這一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上。
  • 科學家發現影響稻米品質關鍵基因—新聞—科學網
    ,而谷蛋白含量影響著稻米的營養品質。 圍繞決定稻米營養品質的主要指標——籽粒蛋白質含量的遺傳機制問題,嚴長傑團隊經過10年努力,成功解析了水稻秈粳亞種間稻米蛋白質含量分化的原因。 人們吃的大米主要是水稻種子的胚乳部分,其主要成分是澱粉和蛋白質。作為水稻胚乳的第二大組成部分,蛋白質含量的高低不僅決定了水稻的營養品質,而且也是影響水稻蒸煮食用品質的重要因素。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植物先天免疫是植物在與病原微生物長期共同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免疫對抗機制,用來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其中一類重要組成部分是效應蛋白引起的先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植物先天免疫是植物在與病原微生物長期共同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免疫對抗機制,用來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其中一類重要組成部分是效應蛋白引起的先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
  •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等揭示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研人員合作,在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方面的研究取得進展。
  • 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與演化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綜合地球物理探測與巖石圈熱演化研究團隊,對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演化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
  • 茶多酚蛋白自組裝水凝膠可精準調控腸道健康—新聞—科學網
    分子加工精準調控營養機制。南京農大供圖 如何實現「未來食品」(Future Food)對營養健康的精準調控,是科學家們普遍關心的議題。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胡冰團隊構建了一種新的食品分子加工新策略,有望精準調控腸道健康。3月24日,相關研究成果正式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ACS Nano)。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目前已經明確了常見的腸道炎性反應與菌群相關,並由此激發了特定菌屬的異常增殖。科學家發現,膳食植物化合物具有促進人體健康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腸道菌群。
  • 科學家發現影響稻米品質關鍵基因
    4月26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揚州大學農學院/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嚴長傑教授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他們成功克隆了一個控制稻米蛋白質含量變異的關鍵位點qGPC-10(OsGluA2),該基因編碼稻米貯藏蛋白中的谷蛋白前體,而谷蛋白含量影響著稻米的營養品質。
  • 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 南方有香樹 我國山蒼子栽培面積21.60萬畝,精油年產量14.01萬噸,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每年產生的經濟價值約20億元。
  • 茶多酚蛋白自組裝水凝膠可精準調控腸道健康—新聞—科學網
    分子加工精準調控營養機制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胡冰團隊構建了一種新的食品分子加工新策略,有望精準調控腸道健康。3月24日,相關研究成果正式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ACS Nano)。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目前已經明確了常見的腸道炎性反應與菌群相關,並由此激發了特定菌屬的異常增殖。科學家發現,膳食植物化合物具有促進人體健康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腸道菌群。
  • 潘慶華等揭示寄主植物與病原菌軍備競賽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
  • 研究揭示植物光形態建成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14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琳課題組與董愛武、沈文輝課題組合作在PNAS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染色質重塑因子AtINO80參與植物光形態建成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