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開館,今年恰是二十年。
這座西班牙小城,與毗鄰上海的縣級市崑山相比,城市面積不及崑山的 1/20,人口更不及後者的一半。論名氣,它或許還比不上為這裡拿下 23 個杯賽冠軍的球隊畢爾巴鄂競技。
但因為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落地,以及連帶著產生的「古根海姆效應」,這個曾在 1980 年代遭受洪災與經濟危機打擊的衰退工業城市,在過去二十年,一步步走向宜居,成為充滿生命力的藝術文化之城。2009 年首屆「李光耀世界城市獎」評選時,畢爾巴鄂擊敗紐約、倫敦、墨爾本等 77 個城市,斬獲殊榮。在 2004 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世界最佳城建規劃獎也頒給了它。
「古根海姆效應」是哈佛設計院提出的概念,指古根海姆博物館給畢爾巴鄂地方經濟帶來的效益,如今已成為眾多大學的研究課題。
濱河長廊和輕軌,2013年。這裡曾經是工業汙染嚴重的濱河區域。圖片來源:www.cnu.org
根據 2007 年一位巴斯克經濟學家發表於全美博物館協會的一份報告,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啟動資金約計 2.3 億美元(約合 15.27 億),包括 1.008 億美元的建設資金、付給建築師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的 1210 萬美元,付給執行建築公司 IDOM 的 640 萬美元,土地費用約 990 萬美元,藏品收購費約 4450 萬美元,古根海姆基金會運營博物館所需的 2470 萬美元,以及其他運營開銷所需的 3030 萬美元。
雖然投入高昂,但隨後顯現的效果與規模效應極佳。
在博物館建成的第一年, 畢爾巴鄂便吸引了 130 萬遊客,使得區域的經濟活動增加了 2.1 億美元,其中 3000 萬美元為政府稅收。到第三年時,帶來的經濟效益已超過 4.5 億美元,直接門票收入佔畢爾巴鄂稅收的 4%,帶動的相關收入則佔到 20%以上。僅僅 6 年,啟動項目的資金便全數收回,同時還為該地區帶來 1.75 億美元的收入。
2013 年,街區大面積改善,供當地居民休閒購物。圖片來源:www.cnu.org
自 1997 年開館以來,不同群體對這座博物館,有著太多不同維度的想像。
對於本地市民來說,古根海姆博物館稱得上是精神支柱。於藝術愛好者而言,這是一間值得專程拜訪的當代藝術博物館。於普通遊客而言,它是適合曬圖在社交網絡上的地標式建築。對於城市規劃者或是政客來說,這或許是值得一試的城市活化策略。而在建築師或者博物館館長們看來,這樣的項目能否再出現是他們想要去思考的議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圖片來源:www.cnu.org
甚至有不少城市效仿畢爾巴鄂,曾與古根海姆接洽過,希望引入這一博物館 IP,振興地方文化與經濟,比如美國的拉斯維加斯,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但前者因太過商業娛樂的城市環境而關閉了博物館,後者因涉嫌私自挪用資金,乾脆被古根海姆基金會駁回了方案。
像這樣急於複製「古根海姆效應」的城市不少,但它們往往都忽略了古根海姆落地畢爾巴鄂能夠成功的特殊性,它與地方特性息息相關。
除了這個特立獨行、大膽突破的博物館品牌本身,弗蘭克·蓋裡在建築層面注入的創新之舉,1990 年代初正處於城市復興萌芽狀態的畢爾巴鄂,以及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思路清晰的、了解文化投資價值的地區政府,這些因素的結合才有了「古根海姆效應」持續發生的可能。
促成這些因素奏效的,是其背後制定策略的人,具體執行的人。
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思路清晰的、了解文化投資價值的地區政府
古根海姆對於畢爾巴鄂來說,不只是一間收藏、展覽當代藝術的博物館。它不似紐約、倫敦和巴黎,博物館成群,藝術文化機構像是一個個可口的甜點,為這座城市注入吸引力,少了哪一家博物館也許會是一種遺憾,但也無礙整個城市的發展。
但於畢爾巴鄂而言,自古根海姆落成的那天開始,它就成了這個城市的引擎。
這就要談到它在 1980 年代曾陷入的困境。
畢爾巴鄂曾一度以出口鐵礦石和製造鐵器聞名。1980 年代,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這裡賴以生存的重工業基礎,又不幸遭遇了 1983 年洪災對城市中心的破壞,曾經是歐洲重要的鋼鐵及造船業中心的畢爾巴鄂,經濟發展出現增長乏力和城市人口減少的現象。
各種城市弊病也暴露出來,城市內部用地布局混亂,環境汙染和城市交通問題也很嚴重,尤其是中心區廢棄碼頭及大量的造船廠,使濱水地區的城市功能衰退,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在形勢最惡劣的時候,其失業率甚至達到了 25%。
這是考驗政府作為的時候。巴斯克自治區政府也拿出了一套看起來足夠真誠的推動城市復興的規劃,目標是將畢爾巴鄂建成國際性的商貿文化和旅遊中心。
如何建立一個有分量的、且具有地標性的文化建築,是其中的焦點議題。
作為興建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決策人之一,西班牙前文化部部長 Joseba Arregi Aranburu 回憶,「我們需要一個能展出 20 世紀藝術作品的博物館,我們要對應的合適建築,就在那時,我們聽說紐約的古根海姆基金會正在歐洲尋找地點,以使他們的建築傑作國際化。」
1991 年,在巴斯克自治區政府和比斯開省議會的幾番邀請之下,古根海姆博物館館長 Thomas Krens 與政府官員經歷了很多輪的討論,才終於籤下了將在畢爾巴鄂建設一所新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初步協議。
2.3 億美元對於一個衰退工業城市的政府來說,並不是個小數目,但巴斯克政府還是 100%投入了這筆建設經費。
古根海姆博物館被放在了政府規劃選出的第一塊用地,一個被廢棄的 35 公頃內港。
考慮到涉及的投資有三分之二來自私人投資商,政府還明確了博物館所在區域的改造目標,以城市交通體系、公共設施的改進為主,注入新興的文化服務業項目,優化投資項目的配置。
這包括在 1995 年完工的由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的市內 29 個地鐵站,另有西班牙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設計的航站樓。
當然,如果這算是一場豪擲兩個多億美元的賭注,那巴斯克政府顯然是贏家。古根海姆博物館活化了當地的經濟,使得巴斯克自治區的工業產品淨值因此成長了五倍之多。
2014 年年底,畢爾巴鄂與所羅門·羅伯特·古根海姆基金會續了 20 年的合約。
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政府都能拿出這樣大度的姿態與一個博物館合作,即便是看到了畢爾巴鄂的成功。比如芬蘭,便在去年對古根海姆 1.38 億美元的赫爾辛基新建計劃說了「不」,即便是在古根海姆基金會修改了原本的提案,降低了預算中的運營成本之後,市議會還是否決了這個項目。
一個造出世界上最壯觀的解構主義建築的酷老頭
試圖轉向旅遊業的畢爾巴鄂,並不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既沒有可追溯的悠久歷史,也沒有獨特矚目的風俗,亦缺乏自然美景,可挖掘的旅遊資源很匱乏。
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來觀光遊覽,反覆權衡之後,巴斯克政府終於決定興建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弗蘭克·蓋裡是政府與古根海姆基金會共同作出的選擇。對於蓋裡作品的評價,有兩種截然對立的聲音,一種聲音認為:「這也叫建築?他只會玩兒些揉紙遊戲!歪歪扭扭,完全喪失了建築美感!」;而另一種聲音則把他高舉為天才。
蓋裡 88 歲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是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大樓,一幢由 12 片帆狀玻璃結構組成的技術複雜、表現力極具藝術感的建築。
20 年前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落成時,弗蘭克·蓋裡也已年近七十。人們樂於談論他的「跳舞的房子」、沃特·迪斯尼音樂廳,皆因其極具張力與流動性的視覺觀感。這或許是古根海姆項目選中他的原因,一個早在 1989 年就拿下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大牌建築師,一個有能力製造視覺奇觀的人。
LVMH 時尚帝國的老闆伯納德·阿諾特,就是因為鍾情於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設計而選擇了弗蘭克·蓋裡,他認為,這種反常規的建築體量,恰好與他對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築的設想不謀而合。
從畢爾巴鄂的內維隆河北岸眺望南岸的藝術區域,博物館是最醒目的濱水景觀,靠在舊城區邊緣,有一條進入城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場地的一角,是從北部進入城市的必經之路。
整個建築由一群外覆鈦合金板的不規則雙曲面體量組合而成。
因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築的主立面有可能終日處於陰影中,蓋裡的做法很巧,他將建築表皮處理成向各個方向彎曲的雙曲面,這樣,隨著天光一日的變化,建築的各個表面都會產生不斷變動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築在北向的沉悶感。
在南側主入口處,由於與 19 世紀的舊區建築只有一街之隔,蓋裡採取打碎建築體量過渡尺度的方法與之協調。為了解決高架橋與博物館可能的衝突問題,他讓建築穿越高架橋下方,並在橋的另一端設計了一座高塔,似是與高架融為一體又互不影響。
室內部分,曲面層疊向上與光影傾瀉而下的呼應中,是一個簡潔素樸的空間,把儘可能多搶眼的空間都都留給了藝術品本身。
但這個在建築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作品,最初並沒有贏得當地市民的好感。「長相奇特」、「不倫不類」大概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評價。在博物館建成之初,總能見到舉著雨傘、皺著眉頭抱怨的市民。
然而時間會逐漸證明一切,每天清晨,伴隨著博物館旁樂手吹起的薩克斯曲,河邊緩緩升起人造煙霧,博物館迎來了一批又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也悄然改變著這個城市的生態。
如今,蓋裡談到自己再訪畢爾巴鄂時,他覺得自己「被當成一個英雄一樣對待」,「我現在確實與那裡的人們溝通得不錯。」
一個具有號召力的連鎖博物館品牌
在畢爾巴鄂重振城市的那個階段,也正是古根海姆博物館有意拓展歐洲版圖的時機。
古根海姆博物館,最初只是美國收藏家所羅門·R·古根海姆收藏愛好的產物,於 1937 年在紐約開設了第一家博物館。
但幫助這個博物館成為全球最知名的私立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並不是所羅門·R·古根海姆本人,而是在 1988 至 2008 年間擔任第四任館長的 Thomas Krens。
所羅門 R. 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
他擁有經濟學與藝術史的跨學科教育背景,在擔任威廉士學院美術館館長期間,將一家普通的大學美術館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超大型展覽空間與豐富館藏的地區性明星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長保守的治理風格不同,Thomas Krens 一直強調「經營」博物館,「收益」、「績效」、「規模經濟」這些經濟學或管理學中的術語成為他工作中的重要衡量標準。
為了擴大影響力、節約成本、降低運營風險,Thomas Krens 發起了古根海姆全球連鎖式博物館經營模式,以應對全球博物館多少都面臨的資金緊張的問題。
左上:所羅門 R. 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攝影:David Heald; 右上:佩吉古根海姆博物館,威尼斯,攝影:David Heald; 右下: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攝影:David Heald; 左下:阿布達比古根海姆博物館北立面圖
當然,這種模式並非一直成功,失敗的嘗試如 1992 年,基金會在紐約 Soho 區「孵化」了古根海姆 Soho 博物館,因為參觀量未達到期望值於 2001 年閉館。前述提到的阿拉斯加、維爾紐斯以及赫爾辛基的嘗試,都未能成功。
然而把「古根海姆」作為一個品牌來使用,招募加盟者,比如地方政府,仍舊是條走得通的路子,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無疑是典範之作。
落地畢爾巴鄂,也是 Thomas Krens 當時力主推行的決策。剛剛接任館長不久,Thomas Krens 想要在歐洲建立一家新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既擁有巨大的體量足以容納新的收藏,又擁有像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建的總部那樣非凡的建築設計,從而吸引更多的遊客。
畢爾巴鄂並非 Thomas Krens 的第一選擇,他更傾向於選址在沃爾夫斯堡、巴塞隆納或者塞維亞這一類文化名城。但因為當時歐洲社會對美國文化入侵的警惕與牴觸,西班牙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他的積極推介反應冷淡。最終,這個項目落入西班牙北部分離主義與恐怖主義盛行的巴斯克地區首府畢爾巴鄂的囊中。
這或許也是古根海姆基金會提出異常苛刻的合作協議的願意,不但要出巨資建造新的博物館,還要另外支付一大筆費用給古根海姆基金會用於新館的冠名、收藏、借展和管理運營。
芬蘭建築師 Juhani Pallasmaa 就曾對古根海姆的連鎖經營模式表示過質疑,「這個項目強調了藝術消費至上與吸引旅遊的一面,而非藝術之於文化和人性的宣揚。它更關注那些充滿爭議的全球化以及消費主義藝術,而不是關注本地的藝術傳統與實踐。」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豐富館藏、美學品位和經營之道,對於一座亟待振興的廢城來說,都是寶貴且便利的資源。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為了保證持續運作,在基金會的指導下購買了大量的現代藝術品。得益於古根海姆基金會專業的藝術眼光,陸續收藏了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的作品,如約瑟夫·博伊斯、傑夫·昆斯、羅伯特·勞森伯格等人的作品。而為了迎合本土觀眾的口味,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還設有專為當代巴斯克和西班牙藝術家提供的展廳,為古根海姆和當地的藝術培養一種特殊的關係提供了條件。
Jeff Koons 在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門後的巨型小狗裝置
想要複製另一個畢爾巴鄂的人不在少數,除了不斷來接洽古根海姆基金會的各種地方政府,就連古根海姆自己也發現畢爾巴鄂的成功難以複製。
圖片來源:blogs.deusto.es、guggenhei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