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鎮:蔬菜產業成群眾致富「鐵桿莊稼」

2020-12-11 會寧網

會寧縣河畔鎮河畔村宋家坪產業園區已建成塑料大棚1176座,2020年新增露天蔬菜800畝,通過連片規模化種植模式,進一步培育壯大扶貧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效,解決附近群眾的就業難題,讓群眾實現了在產業鏈上增收致富。

河畔村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露天辣椒開始移栽後,31歲的韓麗霞看到招工信息後便積極報了名,加入到辣椒苗的移栽工作中。她告訴記者,在家門口掙錢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以按時給孩子做飯。

河畔村村民韓麗霞:我的工作主要是栽苗,中午11點就能回家還能給孩子做飯,一天收入100塊錢,活兒輕鬆,幹起來也快樂。

宋家坪產業園區800畝露天蔬菜種植項目,於4月份開始犁地、備耕以及開展滴灌鋪設工作,5月中旬開始移苗,5月底全面完成600畝辣椒移苗工作。據了解,該項目從種植、培育期到成品出售已經與山東壽光鴻帝蔬菜有限公司籤訂了訂單式合同。期間,種苗的定植、種植後管理以及病毒害防治、一直到採收期,該公司將全程進行技術指導以及跟蹤服務,全面提升、保障產品的質量,努力實現產業效益最大化,助力老百姓增收。

山東壽光鴻帝蔬菜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湯金然:我們給種植戶、公司提供種苗,全程進行跟蹤服務,採收以後我們負責回收成品,回收的價格不低於市場價,把利益空間讓利給(老百姓),給咱們會寧的農民脫貧致富增加最大的空間。

河畔鎮河畔村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戶王軍:我們在河畔鎮宋家坪流轉土地800畝,600畝種植八號椒和隴椒,200畝種植黃瓜,並和山東壽光蔬菜公司籤訂了種植、銷售一體化的指導服務,預計在七月底上市。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貧困群眾增加收入、擺脫貧困的重要途徑。疫情之下,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被擺在更加重要位置。河畔村宋家坪產業園區800畝露天蔬菜種植項目,在移苗期共計用工成百人,預計在後期的管理、採摘上也將需要大量勞動力,這將給當地群眾提供更多務工崗位,讓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河畔鎮河畔村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永宏:我們用工主要以本地的貧困戶為主,在用工不夠的情況下發動周邊老百姓積極參與,移苗期完了之後,正常用工也要用工30人到40人左右。同時我們也給種植大戶提供良好的道路和滴灌設施,在後期的服務上,合作社以優質的服務,讓種植大戶到這兒進行安全、安心的種植,爭取給他們有更多的效益,也給我們當地的老百姓增加收入。

(會寧融媒記者 李佳 )

網絡編輯:縣融媒體中心

免責聲明

來自:會寧縣人民政府網

「會寧網」尊重文章、字體及圖片的作權益,與粉絲共同維護網絡智慧財產權。

相關焦點

  • 河畔鎮:扶貧產業發展讓困難群眾脫貧有路
    會寧縣河畔鎮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核心,充分結合貧困戶需求和實際發展能力,通過政策扶持、市場引導等有效措施,大力發展蘋果和大棚蔬菜種植,持續鞏固脫貧成效,幫助群眾增收致富。河畔鎮河畔村宋家坪產業園區已建成塑料大棚1176座,現在正在開展犁地、備耕等工作,準備5月5號左右開始移苗;而今年新增的500畝露天辣椒也正在進行滴灌鋪設工作,預計在5月10號左右開始移苗、移栽,這種連片種植模式在培育壯大扶貧產業的同時,不但解決了附近群眾的就業難題,也讓群眾實現了在產業鏈上增收致富。
  • 龍南發展高效蔬菜產業 讓「菜籃子」成百姓致富的「錢袋」
    近日,在龍南市桃江鄉水西壩村的高效蔬菜基地,田野中的頂棚豎式通風連棟大棚成方連片。蔬菜大棚裡,有綠油油的藤蔓上掛滿了帶著花蒂的鮮嫩黃瓜,有攀附在細繩上往上爬的還未長大的綠哈密瓜,也有井然有序地「躺著」的已翻好待種的田壟,有忙於採摘黃瓜的僱傭工人、精心管理藤蔓的菜農,幸福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好一派農忙景象。
  • 臨夏縣:「鐵桿莊稼」撐起脫貧半邊天
    縣內經濟基礎薄弱,就業渠道狹窄,貧困群眾增收問題成了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關鍵因素。全縣11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中, 省級深度貧困村就有67個、建檔立卡人口29760戶13.73萬人,2013年底貧困發生率為38.95%。
  • 八里舖鎮:青定攜手搭起群眾致富連心棚
    臨洮焦點 盡知臨洮事「現在政策太好了,感謝青島領導的幫扶,我們家才建起了蔬菜鋼架大棚,這棚又高又寬還結實,好的很!種菜再也不怕被雪壓塌了,風吹跑了!」臨洮縣八里舖鎮白茨灣村村民蘇紅激動地說。八里舖鎮白茨灣村位於臨洮縣城北部,地理位置優越,水利資源豐富,種植蔬菜是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但全村蔬菜種植主要以傳統竹片搭建的小拱棚為主,機械化利用率低,不便於群眾耕作,且田間農路大多都是土路,遇到雨雪天就面臨蔬菜運送不出去,成為制約該村農業產業的突出問題。
  • 會寧縣楊崖集鎮:中藥材產業鋪就山區農民致富路
    會寧縣楊崖集鎮:中藥材產業鋪就山區農民致富路 白銀新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 納雍總溪河畔瑪瑙紅櫻桃成當地群眾支柱產業
    閔勇是總溪河畔的櫻桃種植大戶,在納雍縣厙東關鄉陶營村承包300畝荒山種了十幾年櫻桃。近年,他看到群眾大面積種植瑪瑙紅櫻桃,就把經營方向改為育苗。2020年他光是賣苗就賺了200多萬元。 櫻桃成熟的時候,閔勇不賣櫻桃,而是在櫻桃林做燒烤,為遊客安排野炊。 在陶營村,家家種瑪瑙紅櫻桃,像閔勇一樣的種植大戶不少,他們除了賣櫻桃、賣樹苗,還將生意擴展到食宿、娛樂等產業。
  • 種不成莊稼「種」產業
    為了一渠清水潤京津,2010年8月20日,全店村從南陽淅川縣整體搬遷到中牟縣狼城崗鎮。「在淅川的時候,雨水充足,村民們種莊稼都是靠天吃飯,根本沒有澆地的習慣。搬到中牟之後,分給我們的農田也是好地,但我們對這種井灌水澆地摸不準『脾氣』,一季小麥種下來,大家垂頭喪氣。」全店村村委會主任全鐵牛說。    問題擺在面前,澆水種地不適應,怎麼吃飯?怎麼發展?
  • 蔬菜大棚成農戶致富「聚寶盆」
    洛門鎮孟莊村村民孟福應每天早早來到蔬菜大棚,保土澆水、除草施肥……悉心「伺候」。這幾年,通過科技扶貧,不但家裡的4個老舊大棚改造升級成鋼架大棚,孟福應還學會了套種、複種等先進實用技術,蔬菜質量和產量有了大幅提升,一個棚的收入由過去的8000多元提高到如今的12000元。  在武山,和孟福應一樣,依靠科技扶貧、科學種植富起來的農戶還有很多。
  • 明光河畔鋪繡民族鄉村振興產業帶
    沿著明光河一路走來,萬畝青翠欲滴的高山烏龍茶、 數千畝含苞待放的萬壽菊、萬畝價值連城的中草藥、新崛起的荷蘭豆、青花椒、金銀花……既是生態的饋贈,又是全鎮4萬餘名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蓬勃發展的產業無形中築起群眾增收致富的「高速路」,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2019年,全鎮完成財政總收入5294萬元;實現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5元,比2016年增3005元,年均增長7.2%。
  • 《鐵桿莊稼》4月21日在蘭州人民劇院開演
    原標題:《鐵桿莊稼》明日在蘭州人民劇院開演  中國甘肅網4月20日訊 據鑫報報導(記者 孫雅彬 實習生 張芳芳)4月21日,寧夏話劇院創排的話劇《鐵桿莊稼》將在蘭州人民劇院演出,這是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扶貧主題話劇三部曲走進蘭州的最後一部話劇
  • 勞模宋禎忠:辦好蔬菜產銷合作社 當好群眾致富領頭雁
    ,始終堅持質量就是生命,信譽就是市場的經營管理理念,堅韌不拔、謙和穩重,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在推動本地蔬菜產業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帶頭表率作用。合作社自成立以來,依託涼州區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張義鎮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形成以「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流轉土地3000多畝,建成胡蘿蔔、馬鈴薯加工貯藏基地,積極吸納周邊群眾就近務工。2019年12月合作社掛牌成立扶貧車間,帶動周邊貧困戶流轉土地,每年向貧困戶分紅4000元,實現了當地貧困戶穩定脫貧,村民穩定增收。
  • 種不成莊稼「種」產業
    為了一渠清水潤京津,2010年8月20日,全店村從南陽淅川縣整體搬遷到中牟縣狼城崗鎮。「在淅川的時候,雨水充足,村民們種莊稼都是靠天吃飯,根本沒有澆地的習慣。搬到中牟之後,分給我們的農田也是好地,但我們對這種井灌水澆地摸不準『脾氣』,一季小麥種下來,大家垂頭喪氣。」全店村村委會主任全鐵牛說。    問題擺在面前,澆水種地不適應,怎麼吃飯?怎麼發展?
  • 靈寶市蘇村鄉:聚力發展蘋果產業 撐起群眾致富藍天
    近年來,靈寶市蘇村鄉堅持把發展蘋果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民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充分利用豐富的山地資源,全力加快蘋果產業發展步伐,緊緊圍繞果業增效、農業增收目標,建精品園,育優質果,打特色牌,走綠色路,多舉措打造成為百姓富與生態美的「鐵桿莊稼」。
  • 沔魚河畔秋意濃 群眾增收笑開顏
    自全省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開展以來,對坡鎮積極謀劃,精心部署,搭建壩區「企業、合作社、農戶」三方利益聯結機制,充分利用良好自然資源和區位條件等優勢,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特色優勢產業增效明顯。金秋十月,月滿倉滿;沔魚河畔,物阜谷豐。
  • 靈寶市函谷關鎮:傾力打造美麗鄉村遊品牌
    蔬菜、瓜果、花卉,多種作物在這裡匯聚成天然的農業景觀,再經過景觀專家的精心設計,黃河觀景棧道成了周邊休閒觀光的首選「打卡地」。2019年,這裡也成為攝影愛好者的主會場,名氣大增。從無到有。東寨村作為深度貧困村,為打破貧困僵局,村「兩委」幹部帶領群眾代表外出到洛陽油用牡丹種植基地考察,並把種植專家帶回東寨村,實地進行了品種篩選,經過幾個月的適應性試驗,最終選擇了栽培「鳳丹」品種。該品種牡丹籽油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2.26%,特別是其中的α-亞麻酸含量達40%以上,3公斤牡丹籽可生產1公斤牡丹油,又因其幾十年不換茬,堪稱「鐵桿莊稼」。
  •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會寧河畔鎮:肉羊產業帶動群眾「發羊財」
    產業興,百業興近年來,河畔鎮圍繞「發展是第一要務、草畜是第一產業」的發展綱領依託區域優勢據了解,河畔王大鬍子山莊餐飲服務有限公司將當地及周圍鄉鎮老百姓的肉羊按平均高於市場價0.5元的價格收購上來後,通過切割加工、真空包裝、冷鏈物流等方式再將羊肉銷往全國各地,同時將羊頭、羊雜碎等零散部分再加工,做成特色美食進行售賣,極大地提升了河畔羊肉的知名度。
  • 以產業為引領 助群眾增收致富
    原標題:以產業為引領 助群眾增收致富   12月22日,副市長周正英到遠安縣洋坪鎮百井村調研脫貧攻堅
  • 會寧河畔鎮:羊業帶貧 群眾增收
    老百姓養地羊收回來以後,自己在這做成熟食給大家吃,還有固定給大城市發羊羔肉,加工好真空包裝通過冷鏈發到天津、上海、廣州這些地方,現在快遞也方便的很,會寧河畔鎮周邊的羊羔肉現在走地更遠,走到(了)更多的地方。」在王大鬍子山莊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做起了肉羊養殖,通過肉羊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 平度仁兆:蔬菜產業化衍生「菜根經濟」
    如今,大沽河畔的平度市仁兆鎮以全省乃至全國蔬菜種植面積最大、產業化鏈條最完善的鎮而聞名遐邇。  依託大沽河邊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當地政府充分發揮蔬菜的比較效益優勢,通過蔬菜產業化、特色化經營,「菜根經濟」已蔚為大觀:蔬菜成為全民致富產業,全鎮91個村都種菜,年產蔬菜30萬噸,90%外銷。
  • 河畔鎮:持續開展鄉村振興「星級鄉村」創評行動
    今年以來,河畔鎮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組織動員全鎮持續開展鄉村振興「星級鄉村」創評行動,全面鞏固脫貧攻堅勝利成果,提升全面小康建設水平,打造升級版全面小康鄉村。持續強化宣傳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