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縣楊崖集鎮:中藥材產業鋪就山區農民致富路

2020-12-24 騰訊網

會寧縣楊崖集鎮:中藥材產業鋪就山區農民致富路

白銀新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會寧縣楊崖集鎮以增加農民收入、村集體收入為目標,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不斷加大特色產業中藥材種植規模,全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美好。

致富路上藥香濃。今年楊崖集鎮的中藥材喜獲豐收,一畦畦田地裡,村民們正忙著採挖中藥材。村民李明山告訴記者,他們種植的中藥材種苗都是由甘肅長徵藥業集團公司統一提供,村民只負責田間管理,這樣的幫扶模式對老百姓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增收路子,也不用擔任何風險。

會寧縣楊崖集鎮楊集村村民 李明山:像我今年就種了30畝,樣樣藥材種了30畝,採籽、挖的這個藥材,我基本上細算了一下,最後將近能達到10萬元,這對我來說相當不錯了,作為一個農民,我現在能達到這個標準,這就很高興,也就很有信心,幹起來也有幹勁。

會寧縣楊崖集鎮副鎮長 張月琴:按照楊崖集鎮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結合我們鎮自然生態環境以及中藥材發展前景好的實際,實行統一供苗、農戶自行管理、統一回收的模式,採取分戶種植的辦法,集中連片,加大種植規模,全力打造我們楊崖集鎮中藥材種植特色小鎮。

2017年,天津市和平區與會寧縣籤訂東西部扶貧幫扶協議。和平區與甘肅長徵藥業集團共同出資在楊崖集村建設中藥材產業扶貧車間,採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帶貧模式,帶動貧困群眾發展。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東風,楊崖集探索出一條以扶貧車間為載體、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為核心,「送崗上門、就近就地就業」的扶貧模式。

甘肅長徵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 張帆:在咱們楊崖集鎮建成的中藥材初加工扶貧車間和中藥材精緻包裝扶貧車間,共吸納了120名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他們的就地就近就業崗位。

村裡有了主導產業,村民就有了就業機會。在當地政府的牽頭下,扶貧車間聯合企業運用「企業+農戶」的訂單保底收購模式,政府為貧困戶提供補貼,扶貧車間和企業提供種植技術支撐,並上門保底收購,農民從種到收,沒有後顧之憂。

會寧縣楊崖集鎮楊集村村民 李仲畢:挖的好,藥材收入要好幾倍。明年要爭取多種幾畝,好好的種,把這個面貌改變一下。

會寧縣楊崖集鎮楊集村村民 陳玉蘭:在這裡打工三年了,一天是80塊錢,要是能幹滿的話每個月2400塊錢,比起種莊稼這些好,再就是在家門口,也能照顧到家裡,各方面都好一點。

近年來,楊崖集鎮大力發展中藥材特色種植,打造集標準化種植、育苗基地與中藥材粗加工扶貧車間為一體的中藥材產業園,輻射帶動了周邊10個鄉鎮貧困戶種植黨參、黃芪等中藥材2萬餘畝。

會寧縣楊崖集鎮黨委書記 王寧:下一步,我們按照生態立鎮、產業興鎮、項目強鎮、旅遊活鎮的發展思路,積聚資源要素將楊崖集鎮打造成集中藥材種植觀光、產品研發、膳食保健、休閒度假、紅色旅遊為一體的中藥材特色小鎮,不斷擦亮「神秘藥谷 紅色楊集」名片。

相關焦點

  • 致富路上藥香濃——會寧縣楊崖集村中藥材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見聞
    楊崖集村位於會寧縣東南部,降水量充沛,氣候陰涼。深秋時節,行走在這裡的大山裡,優美的自然風景讓人一改對會寧山區歷來乾旱貧瘠的印象。得益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楊崖集村出產的黨參和黃芪品質優良,有「古老藥谷」之美稱。  2017年,天津市和平區與會寧縣籤訂東西部扶貧幫扶協議。
  • 「千年藥鄉」宕昌縣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金奉乾攝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我家以前除了種地幾乎沒有其他收入,自從到中藥材加工車間打工,我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工資。」初冬時節,位於宕昌縣哈達鋪鎮的甘肅琦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各生產車間內一派忙碌的景象,劉海霞對中外媒體記者說,通過在家門口打工掙錢,她家迎來了「好日子」。
  • 中藥材種植鋪就致富路
    據了解,南曹鄉厚德種植專業合作社佔地100多畝,主要以中藥材地黃、黑參等特色種植為主,該種植基地以「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帶動貧困戶就業創業,引導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增加收入。目前該合作社已經帶動周邊35戶貧困戶種植中藥材,吸納16名貧困群眾到合作社務工,讓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走向脫貧致富之路。
  • 中藥材產業為冀南山區「種」出致富「方」
    由於十年九旱、靠天吃飯,許多農民一度深陷貧困之中。作為太行山道地藥材主產區,涉縣擁有豐富的野生中藥材資源。近年來,該縣因地制宜,將中藥材作為重要產業,實現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產業化運作,開闢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經過多方考察,金銀花這種耐寒耐旱、藥用價值高、經濟效益好的中藥材被引入涉縣。
  • 黔西縣金碧鎮:黃精種植鋪就致富路
    楊姚 攝 12月17日,筆者走進黔西縣金碧鎮張家橋社區黃精種植基地裡,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熱火朝天的農忙景象,當地務工群眾正在忙著種植黃精,企業贏利,農民增加經濟收入。 「雖然是冬天,但出著太陽也還是很暖和,在家裡也是閒著,來基地裡幹一天還是有幾十百把塊錢的收入。
  • 甘谷縣古坡鎮:特色產業鋪就群眾小康路
    今年以來,甘谷縣古坡鎮按照「特色種植、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思路,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種植架豆、中藥材、沙窩蘿蔔等「短平快」產業,為增收致富探索新路子,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 甘肅漳縣:中藥材產業幫助農民走上致富路
    很快,公司就解決了張喜勤和妻子的工作問題,還鼓勵他們種植中藥材,成熟後由公司統一收購併對外銷售。有了公司的引領,張喜勤大膽嘗試種藥材。如今,除了自家的5畝地,張喜勤又承包了別人的兩畝地,全部種植了適宜當地氣候的當歸、黃芪和黨參。「中藥材不愁銷路,除了賣給本地中藥材公司,還經常有外地商人上門收購,靠種植中藥材,我們每年又能增加三萬多塊錢的收入哩!」
  • 南充市順慶區:專合社搭橋 鋪就群眾增收「致富路」
    四川在線南充頻道訊(羅清 記者 李霞)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順慶區以農民專合社為紐帶,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和觀光休閒旅遊業,通過「公司+專合社+農戶」、「專合社+種養大戶+農戶」、「專合社+農戶」等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推進脫貧攻堅產業園建設,讓群眾真真正正靠產業發展,靠產業脫貧,鋪就群眾持續增收「致富路」。截至目前,全區共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600餘個。
  • 種中藥材也能致富增收 林口縣謀新脫貧路
    近年來,林口縣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縣委、縣政府成立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專班推進產業發展。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評定為「省級中藥材種植基地示範縣」。林口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榮辰介紹中藥材種植情況。
  • 河畔鎮:蔬菜產業成群眾致富「鐵桿莊稼」
    會寧縣河畔鎮河畔村宋家坪產業園區已建成塑料大棚1176座,2020年新增露天蔬菜800畝,通過連片規模化種植模式,進一步培育壯大扶貧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效,解決附近群眾的就業難題,讓群眾實現了在產業鏈上增收致富。
  • 白銀會寧縣楊崖集鎮姚坡村:脫貧攻堅扶智更扶志
    原標題:楊崖集鎮姚坡村:脫貧攻堅扶智更扶志  中國甘肅網8月21日訊 據白銀日報報導 近年來,會寧縣楊崖集鎮姚坡村在脫貧攻堅中既扶智也扶志
  • 黃樓:產業鋪就崛起路
    冬棗種植成支柱,帶動鄉親來致富。隆冬時節,全國重點鎮新蔡縣黃樓鎮境內,一派火熱的生產場景。惠農中藥材生產公司裡,貧困戶王堡壘正在車間裡忙碌著。黃樓鎮是新蔡縣的「西大門」,在傳統種植大區,如何發展鎮域經濟,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新一屆鎮黨委、鎮政府以脫貧攻堅工作為統領,立足自身實際,強力推動產業發展,助推一大批特色產業拔節生長,駛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農業區的弱項是工業。在脫貧攻堅中,黃樓鎮補短板、強弱項,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規劃建設了黃樓產業園和返鄉創業產業園。
  • 邯鄲中藥材敲開了致富門
    桑棧村是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海拔最高、最偏遠的山村,村會計王河山指著漫山遍野的連翹,感嘆村民生活光景的改變,中藥材種植帶來了致富經。 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桑棧村是涉縣數得著的貧困村,但這裡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種類有2000多種,其中道地藥材就有數十種。
  • 太行深山披「金銀」——中藥材助力冀南山區脫貧致富
    由於十年九旱、靠天吃飯,許多農民一度深陷貧困之中。  作為太行山道地藥材主產區,涉縣擁有豐富的野生中藥材資源。近年來,該縣因地制宜,將中藥材作為重要產業,實現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產業化運作,開闢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  經過多方考察,金銀花這種耐寒耐旱、藥用價值高、經濟效益好的中藥材被引入涉縣。
  • 馬鈴薯、豆製品、文旅體融合,山亭區城頭鎮特色產業鋪就鄉村振興路
    、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力實施農業轉型、農村進步、農民富裕戰略戰策,鎖住域內實體經濟、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為當地群眾鋪就了一條鄉村振興之路。  小土豆成為農民致富「金蛋蛋」  城頭鎮位於山亭區西部,以平原地形為主,有著山亭區西部糧倉的美譽,但「小麥、棒子,窮一輩子」的諺語也在當地廣為流傳,嚴重影響著群眾生產的積極性。
  • 南通海安鋪就「四好農村路」 敲開鄉村致富門
    原標題:鋪就「四好農村路」 敲開鄉村致富門 農村,因路而變化;發展,因路而提速。改革開放40年來,從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和瀝青路,我市農村公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仿佛一條條緞帶,裝點著鄉村大地,撐起了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新希望,海安大地煥發勃勃生機。
  • 雲南:杉木成為元陽縣逢春嶺鄉農民致富支柱產業
    預計7萬畝杉木採伐一輪,價值將超過5億元,戶均收入8萬餘元,杉木將成為逢春嶺鄉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逢春嶺鄉位於元陽縣東部,是一個居住著哈尼族、彝族、苗族、漢族等6種民族的多民族鄉。近年來,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該鄉農村勞動力大幅減少,導致大量耕地閒置荒蕪。該鄉境內降水豐富,土壤溼潤肥沃,全鄉中高海拔地區非常適宜杉木種植,自上世紀70年代種植以來,一直收益良好。
  • 康定:念好高原「特色經」 鋪就群眾「致富路」
    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特色產業,打造大渡河流域「果菌藥」園,建集體牧場讓農牧民嘗到「甜頭」,打響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牌……近年來,康定市念好高原「特色經」,讓不少農牧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在脫貧攻堅中,康定市充分認識到,發展特色產業是康定的優勢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選擇。「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發展理念,通過圍繞基地優布局、圍繞研發精加工、圍繞市場創品牌,培育成規模、上檔次、有市場的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群眾增收致富。」康定市副市長楊恆說。
  • 貴州三穗:幹部群眾齊心協力鋪就林下經濟致富路
    19 來源: 貴州民族報黔東南新聞周刊編輯部 舉報   幹部群眾齊心協力  鋪就林下經濟產業致富路
  •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四十五) ——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近年來,桃園村堅持以貧困戶脫貧為靶向,立足地方特色資源和產業特色,鋪就百姓脫貧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