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是一種大眾化的水果,平日裡很多人都喜歡去採摘草莓,但是對於草莓其他知識認知較少,今天就來講述有關草莓的種植技術,希望能助農豐收。
組織培養是進行植物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徑,由於草莓種子很小,出芽率低,而且出苗後生長緩慢,因此在草莓的繁殖中用的就是組織培養法,這種方法雖然繁殖速度快,可以很好的保持優良品種的種性,是核桃油的大量生產,但是這種方法投入較大,對生產的設施環境和技術要求都比較高,因此不適合一般的種植戶對草莓進行繁殖。
其實草莓的繁殖方法,種子繁殖和組織培養外,在生產中還經常會用到一種方法,這就是草莓的分株繁殖法,分株繁殖也可以完全保留母本性狀,草莓分株繁殖法有兩種,一種叫新莖分株繁殖法,另一種叫匍匐莖分株繁殖,新莖分株繁殖一般是在草莓收穫後,不清理田園,而是讓植株繼續生長,利用草莓植株生長旺盛,能發出新莖分枝,而且在新莖的基部產生新根的特點,把帶有新根的新莖分開,最後形成一株獨立的幼苗。
由於新莖分株繁殖的出苗率較低,一般一棵母株只能繁殖出2到3顆新苗,而且培育新莖時間較長,所以不建議採用這種方法進行草莓的繁殖,而草莓的匍匐莖分株繁殖,是指在草莓的生長過程中,邊生產邊繁殖,既節省時間,繁殖的草莓苗數量也比較多,因而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草莓的匍匐莖分株繁殖法。
種過草莓的人都知道,草莓的植株在生長過程中會長出一些比較細長的莖,因為這些後長出來的莖條貼在地面生長,所以又被稱為匍匐莖。在草莓的常規生產中,為了節省營養供果實生長,遇到匍匐莖都要及時疏除,如果不把匍匐莖疏處,在接觸泥土後,就會生根長成小苗,等到這些小苗長到3到4個葉片時,剪斷匍匐莖,就得到了一株新的幼苗。
在生產上,草莓的這種繁殖幼苗的方法,被稱為匍匐莖分株繁殖法。草莓的匍匐莖分株繁殖,可以結合生產進行,為了增加效益,可以安排秋季栽植,這樣到春節前後不僅可以正常收穫草莓,而且這時的大棚溫度有利於匍匐莖的生長,每株還能夠繁殖出五到10株草莓苗。
進行分株生產的草莓,不僅要結果而且還要出苗,因此需肥量較大,一般每畝施腐熟的有機肥4000千克,除了有機肥外,每畝太再施氮、磷、鉀,各含15%的三元複合肥50千克。8月初在溫室中定植,選擇品種純正,無病蟲害的粗壯苗要做母豬,採用一排兩行的定植方法,為了分株操作的方便,栽植草莓的株行距應該大一些,株距在20釐米,行距在25釐米,應該比較合適。
栽苗要使苗心基部和土表平齊,這是新苗能否成活的關鍵。在栽植時還要注意的是,應使每株草莓苗越向其外傾斜,這樣不僅使分株操作更加方便,而且能使草莓結果實,果實掛在高籠兩邊,有利於受到陽光照射和通風,減少果實表面溼度,改善果實的品質。
另外同一品種要集中栽植,各品種間要有間隔,以保證品種純度,隨著溫度逐漸降低,並且日最低氣溫在15℃以下時,要為草莓鋪蓋地膜保溫,經過20天左右的培育,幼苗上就會長出新葉,從這時起植株就進入了快速生長階段,那麼從現在到採苗前的這段時間裡,又該做些什麼日常管理工作呢?
溫度的有效控制,是草莓保護地栽培成功的重要環節,草莓對溫度適應性較強,根系在2℃時開始活動,在5℃以上時牙開始萌動,根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15到20攝氏度,植株最適宜的生長溫度20到25攝氏度,當氣溫達不到所需要的溫度時,就要及時扣棚保溫了。大棚蓋膜後,白天應使棚內溫度保持在25到28攝氏度之間,夜間溫度最好在10到12℃之間,最低也不能低於8℃,否則植株會進入休眠狀態,不利於匍匐莖的生長。
如夜間棚內氣溫達不到這一要求時,可於傍晚前在棚頂加蓋粘簾或草簾保溫,第二天早晨8點到9點,在揭開草簾,提高棚溫,中午如果棚內溫度超過30℃,表及時打開封口,通風降溫。在栽後30天左右,為了使新葉更快的發育,要結合澆水,追一次促葉肥,每畝需按磷鉀各含15%的三元複合肥20千克,由於草莓根系淺,耐肥力差,如果追肥太勤,會出現燒根死苗現象,所以要進行適當的葉面追肥。
在促葉肥施用10天後,進行第一次葉面噴肥,這次可噴施0.3%尿素溶液,隨著草莓植株的不斷生長,葉片也不斷更新,應該及時將老葉從葉柄基部去除,這時每株留2到3片新葉就可以了,這一措施既可刺激側芽萌發出匍匐莖,又可增加每株的頂芽生長點,促進花芽分化,還可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一般摘葉後20天左右,新葉就能陸續的長出,摘葉這項工作需要一直進行,跟植株的具體情況,每30到40天就應該摘葉一次,隨著植株的長大,在植株上會出現一些小花蕾,從這時起,匍匐莖也從根部生出,不過這個時候的匍匐莖還小,不具備生根的能力,還要繼續進行培養。
以上就是草莓的匍匐莖分株繁殖法的具體操作,這個方法普遍適用於草莓的分株培植,操作方便,也利於種植戶的操作,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辦法,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多謝大家賞光。
文章內容來源網絡,轉載僅為知識分享,如涉及版權及稿費問題,請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