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峰山坡上的翠微亭記錄一段嶽飛與韓世忠的故事

2020-12-17 浙江在線

2018-06-03 10:2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孫雯

飛來峰的山坡上,有一座翠微亭。

遊人來往,卻不大有人會想到,這座亭子的過往中有一段1142年的往事。

1142年,也就是南宋紹興十二年。

這一年的新春來臨之前——紹興十一年的臘月二十九,嶽飛被害。翌日除夕,就是立春。

嶽飛遇害兩個月之後,韓世忠讓兒子韓彥直寫了一則「翠微亭題名」。

如果不是因為六舟拓印的《韓世忠翠微亭題名》,這一題名以及由此傳遞出的那個時代的喟嘆,就不會結實地出現在後世學人的面前。

那麼,六舟是誰?

六舟的出世與入世

王屹峰說,1998年之前,他也不知道六舟是誰。

2018年4月23日,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浙江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王屹峰撰寫的《古磚花供——六舟與19世紀的學術和藝術》(以下簡稱《古磚花供》)獲評「2017中國好書」。

十五六年前,本抱著「玩玩」的心態開啟尋訪六舟之旅的王屹峰,沒有想到這本書會獲獎,也沒有料到這個不期而至的獎項帶給他的忙碌。

剛剛過去的五月,王屹峰的業餘時間被有關六舟的講座佔滿了。

杭州,深圳,上海——每一場,都有不同的主題:六舟的蹤跡、智慧、藝術、交遊、獨創性……六舟的豐厚,成就著當下講述的豐厚。

在《古磚花供》的封底,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朱良志,這樣評價六舟——

六舟和尚是一位具有很高品味的藝僧,也是真懂得中國藝術的人。他一生痴迷金石,遍訪天下名跡,與大量藝術家有交往,並創造或豐富了全形拓、古磚花供、八破等藝術形式。他的藝術探索的道路是清中期以後傳統藝術發展的一個縮影。

誰也未曾料到,1799年,由母親褚氏沿著海寧的二十五裡塘河送至白馬廟的六舟(時年九歲),會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位隱逸卻有分量的人物。

紹興十二年的喟嘆

六舟拓《韓世忠翠微亭題名》(局部)
浙江省博物館藏

六舟不是第一個著錄翠微亭題名的人。

根據浙江省博物館藏本六舟題跋可知,「此題名於康熙年間孫治修志時曾採入,乾隆年間丁敬重新訪得並記錄於《武林金石記》,此後便再也無人知曉,六舟也曾說『來杭數年求此題,亦不可得』。」(引自《古磚花供》)

六舟是個要強的人。王屹峰說,六舟要做的,都是別人沒有記載的,或記載有誤差的——他有強烈的野外考古興趣和熱情,奔忙於實地訪碑,棰拓考證。

從21歲到64歲(1811-1853),六舟在杭州訪碑40餘年,足跡遍及飛來峰、石屋洞、虎跑寺、靈隱寺、淨慈寺、萬松嶺、三天竺……對於翠微亭的題名,六舟認為,丁敬所拓不精,導致釋讀有誤,因此,他每次入山便造訪翠微亭附近,只是,苦求而不得。

清道光七年,機會終於來了。

這一年,靈隱寺需要續修寺志,總纂沈鑅彪邀請六舟協理。六舟由此可以從容拓得飛來峰遍布的題名。藉助工作的便利性,他共拓得一百四十餘種,包括《韓世忠翠微亭題名》。

「排突山梯,剪竹剔苔,手拓精本,糾誤前志,不勝欣喜,即組長句」,這是當年六舟獲《韓世忠翠微亭題名》時的心情。

從六舟的拓本上,可以清晰讀到這則出自當時年僅12歲的韓彥直之手的碑文:「紹興十二年,清涼居士韓世忠,因過靈隱,登攬形勝,得舊基建新亭,榜名翠微,以為遊息之所,待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彥直書。」

翠微亭的由來,應與嶽飛曾在池州所作過的《登池州翠微亭》一詩有關,在那首詩裡,嶽飛這樣寫道:

經年塵土滿徵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只是,當已賦閒的韓世忠站在飛來峰上的翠微亭時,大宋已經翻過了一個篇章,眼前雖然還是好山好水,只是寫詩的人再無歸日。

他們都在「找」

「找」,是考古學者的習慣。

六舟之後,翠微亭的題名又隱於竹苔之間。1957年,傑出的文物專家朱家濟帶著老拓工張小毛前來探訪,因苔蘚所封,未曾訪得。

如今,王屹峰也在找。每次到飛來峰,訪一訪這百餘年未曾面世的碑石,已經成了他的規定動作。

「找」也貫穿了《古磚花供》的始終,數十萬字之間。

王屹峰明知道六舟「舍俗為佛弟子」的白馬廟,已經不復存在了,但他依然要找。「正因為別人說白馬廟沒有了,我要去看看。」王屹峰說,考古人要的是實證。

他根據資料,復原了白馬廟的建築平面圖,標註出了六舟住的房子——這間房子放置著六舟歷年來的收藏,匾額為阮元所寫。不幸的是,在六舟去世兩年後,太平軍的到來將六舟的住地摧毀。

王屹峰竟然尋訪到了與六舟有關的遺物、碑記……以及那個尋找白馬廟的坐標之一:大深潭。

他便在欣喜中找了下去,除了白馬廟,六舟曾長住過的演教寺、滄浪亭、淨慈寺,以各自的方式,記憶著屬於六舟的時代。

在王屹峰看來,六舟上人是位非常有趣的人。

曾從事過野外調查、記錄、保護、維修和考古發掘工作多年的王屹峰,很容易與六舟的訪碑行蹤與實證態度產生共鳴。

道光年間,六舟曾數次到蕭山祇園寺,訪碑、會友、下榻。

讓王屹峰頗感巧合的是,祇園寺的僧房曾是他的辦公場所——在這裡,他由祇園寺東西方塔出土兩個顯德五年的銅製阿育王塔的研究,關注到了一則銘文上的落款「達受」。「達受」正是六舟的字。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王屹峰開始走近六舟。

兩位實驗家

對於普通人而言,六舟的過人之處,集中於他富有創舉性的藝術形式。

比如《百歲圖》,六舟的「八破畫」系椎拓而成,只不過後期源於他的同類題材通常都是用毛筆描繪而成。

又如全形拓,要求拓技者不僅會椎拓,而且還需懂得透視的繪畫原理,才能把整個器物的立體原貌,轉移到平面拓紙上。六舟的時代,金石學逐漸成為一種文人圈的社交語言。由於照相技術還未傳入、普及,想窺見到一件別人收藏的青銅器非常難,青銅器全形拓就這樣流行起來。

六舟看這些,卻是淡然之心。把各種金石拓在一起,他認為不過是一個小小智慧;《剔燈圖》記錄了六舟剔雁足燈的故事,六舟被縮小畫於燈的盤底上,他自嘲為「未免孩兒氣象」。

但是,當這些作品展現於當下,我們不得不驚嘆於六舟的審美所具有的持久性。

這裡引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白鈴安女士的一句話:

六舟本人就是一位開拓者,也是一位優秀的視覺藝術家。在深耕中國藝術傳統和書法的同時,他也頗具實驗性,竭力超越傳統,甚至開始創作與繪畫無關的作品。當然,這一切都與繪畫、書法息息相關,但他還創作了源自拓片的作品,並且將拓片與繪畫結合起來,這無疑是一場革命。

這種革命,不止在當時,又對後世的藝術產生的影響。同樣的「革命性」還在於王屹峰的尋訪與寫作。

「從很多方面來講,我覺得王屹峰就是六舟。他充滿熱情,是開拓者,也是實驗家。他從不流俗,敢於冒險。」

這樣的看法,不止於白鈴安女士的評價。

在一場場講座中,觀眾看著PPT裡的六舟與講六舟的王屹峰,也會有這樣的對照感。

「像嗎?得再畫上兩撇小鬍子。」王屹峰笑了。

1527992975000

相關焦點

  • 飛來峰山坡上的翠微亭 記錄了一段嶽飛與韓世忠的故事
    浙江在線6月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孫雯)飛來峰的山坡上,有一座翠微亭。  遊人來往,卻不大有人會想到,這座亭子的過往中有一段1142年的往事。  這一年的新春來臨之前——紹興十一年的臘月二十九,嶽飛被害。翌日除夕,就是立春。  嶽飛遇害兩個月之後,韓世忠讓兒子韓彥直寫了一則「翠微亭題名」。  如果不是因為六舟拓印的《韓世忠翠微亭題名》,這一題名以及由此傳遞出的那個時代的喟嘆,就不會結實地出現在後世學人的面前。  那麼,六舟是誰?
  • 登飛來峰,飛來峰頂竟是這個樣子,為什麼遊客失望但還是搶著購票
    作為靈隱寺的鄰居,飛來峰背後還有其實著這麼一段故事。相傳有一天,濟公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從遠處飛來,怕飛來的山峰壓死人,就去村裡勸大家離開。村裡人因平時看濟公瘋瘋顛顛,因此誰也沒有聽他的話。眼看山峰就要飛來,濟公急了,就衝進一戶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見和尚搶新娘,就都呼喊著追了出來。人們正追著,忽一座山峰飛降靈隱寺前,壓沒了整個村莊。
  • 靈隱禪蹤之九——飛來峰景區
    因為嶽飛曾經在遊覽池州翠微亭時寫下詩篇,所以韓世忠便將此亭也命名為翠微亭。舊時亭下右側崖壁嵌有韓世忠的兒子韓彥直所寫仿顏真卿筆體題記刻石。(現殘存48個字的摩崖石刻)記文云:「紹興十二年,清涼居士韓世忠因過靈隱,登覽形勝,得舊基,建新亭,榜曰翠微。以為遊息之所,待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彥直書。」 但舊亭早已損毀,眼前這座樸素端莊的石亭是1927年前後由靈隱寺慧明法師在原亭的遺址上重建的。
  • 古詩詞賞析|《池州翠微亭》嶽飛|宋詩三百首
    《池州翠微亭》 宋·嶽飛 經年塵土滿徵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古詩今譯: 年復一年,我馳騁疆場,戰袍上灑滿了灰塵;今天特地騎馬到達翠微亭,觀賞齊山美景。 國大好河山看不夠,在馬蹄聲聲的催促中,踏著明亮的月色歸來。
  • 飛來峰,擁有340餘座佛像石窟群,1000多年的歷史在江南極其少見
    而這座山峰就是今天飛來峰.,曾經也叫做靈鷲峰。其實飛來峰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山下的佛教石刻造像,整個山峰幾乎遍布了五代以來的佛教石窟造像,據統計,這些佛像多達340餘尊,這在江南是很少見的。從山腳走到飛來峰頂,只要10多分鐘,途徑飛來峰山著名的翠微亭,這座亭子其實也有歷史淵源,據說它是由抗金名將韓世忠為悼念嶽飛而建的。從龍泓洞口的明代的理公塔到龍泓洞,這些造型各異的佛像雕刻精細,容相清秀,體態窈窕,雖然歷史的變遷也讓很多佛像受損,但是大多數的佛像還保存完整。
  • 嶽飛:英雄碧血,一生戎馬
    上一集我們講了南宋的軍事背景以及如何能成為一名武將,這一期我們就來講講嶽飛的故事。 ▲《起復詔》 在杭州,即便相隔千年,你依舊能在其中找到許許多多與嶽飛有關的痕跡,他已經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深深的刻在杭州這座城市的骨血中,飛來峰上那座相傳韓世忠為紀念嶽飛所造的翠微亭
  • 有一位可以和嶽飛掛上關係的人,嶽飛去世和他有關,他就是韓世忠
    韓世忠對那個朝代的貢獻並不比嶽飛少或者差,他在平定各方叛亂的事情上盡心盡力,為朝廷立下了不能被遺忘的風光偉跡,他作為與嶽飛不分上下,不分高低的人,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在傳頌嶽飛而不是傳頌韓世忠呢?我們所了解的嶽飛並沒有死在戰場上也沒有死在亂鬥中上,他是在39歲的最美好的年紀遭到了奸臣的陷害,這種不好的事情和經歷總是很容易就能引發我們內心的共鳴,當然,為了緬懷嶽飛的功績,人們創造出了許多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這樣的方式讓英雄的事跡一直流傳到現在。
  • 古亭遺音:浙江名人名亭舉要
    它們大多記錄了浙江古代曾經的文化高峰,引來文人墨客的眾多題詠,是「浙江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惜在現代城鄉建設中重視不足,其歷史風貌逐漸喪失,景觀特色趨於湮滅,終於淪為千城一面背景下的一個平淡「景點」。在此僅舉幾例,希望引起關注。 紹興柯亭是浙江現存人文歷史最早的名人名亭之一,可上溯到東漢。
  • 南宋中興四大名將:嶽飛戰功最高,為何排名不如韓世忠
    張俊、劉光世兩人的品性才能,跟嶽飛差了十萬八千裡,真正能跟嶽飛相提並論的只有韓世忠。 而論資歷、官職、級別,韓世忠始終壓過嶽飛一頭。 當韓世忠官拜節度使的同一年,嶽飛也已經嶄露頭角,在對金作戰表現突出,因多次戰功升遷,官至武略、武德大夫——聽起來很高大上,實際不過是一個正七品的將領,跟韓世忠的正二品高官有天壤之別。
  • 嶽飛所有詩詞集錦,精忠報國躍然紙上!
    《題翠巖寺》嶽飛秋風江上駐王師,暫向雲山躡翠微。忠義必期清耳水,功名直欲鎮邊圻。山林嘯聚何勞取,沙漠群兇定破機。行復三關迎二聖,金酋席捲盡擒歸。據史料記載,嶽飛曾經下決心要「行復三關迎二聖,金酋席捲盡擒歸」,或許是這件事犯了高宗的大忌,有人說袁崇煥比較傲,犯了崇禎大忌,可是金庸說過「督師當年就是當仁不讓,不避艱危」,袁崇煥如此就該殺,嶽飛是不是也要連帶著一起說該殺呢?《送軫上人之廬山》嶽飛何處高人云路迷,相逢忽薦目前機。偶看菜葉隨流水,知有茅茨在翠微。
  • 猛然發現:《白蛇傳》的故事,發生在嶽飛被害前後!
    後來在不經意之間,竟然發現這個故事的背景還大有看頭,因為它剛好發生在嶽飛被害前後。把故事和歷史放在一起來看,雖然有些荒唐,但《新白娘子傳奇》實在是太火了,很多人的童年幾乎就是在它的陪伴下度過的(還有《西遊記》)。筆俠也是,所以今天就鬥膽把這個故事和宋朝的歷史聯繫起來神侃一下吧。
  • 嶽飛被殺韓世忠被撤職,金人再次進犯時,是誰在前方衝鋒殺敵
    史書上有很多自廢武功的事情,比如戰國時期的趙王殺了李牧,明朝的崇禎殺了袁崇煥等等,這些都使他們失去了依靠,而結局總是被對手毀滅。南宋皇帝趙構也是自廢武功之事,他靠嶽飛、韓世忠等一批將領的浴血奮戰,才讓金人開始與南宋和談,換來短暫的安寧。
  • 古建築裡的忠孝傳奇 嘉靖賜匾孝子 乾隆朝重建 韓世忠隱居義澗村
    牆上有韓世忠的故事畫,這兩幅說的是,韓世忠在嶽飛被陷害以後,在朝臣噤若寒蟬,緘口不言的時候,跑到秦檜家裡,厲聲質問秦檜,嶽飛所犯何罪?從此被秦檜懷恨在心。另一張圖,是說韓世忠隱居義澗村,因為這裡叫做清涼峰,而他的老家也有清涼山,此地民風淳樸,於是在這裡解甲歸田,享受晚年樂趣。
  • 跟你孩子講講:嶽飛的故事
    有幾個原因,第一,嶽飛這個人物在中國就像諸葛亮,是比較家喻戶曉的,很多歷史小白也都聽過這個名字。碩哥第一次聽到嶽飛這兩字,是在八九歲的時候,那時外公跟我們講嶽飛的故事。外公是個樸實的農民,也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但他卻能津津有味的告訴我們嶽飛有多麼厲害,多么正義凜然,秦檜有多麼可惡(秦檜是當時的宰相,害死嶽飛的人)。可見千百年來,嶽將軍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之高。
  • 宋高宗為什麼一定要置嶽飛於死地?|趙構|秦檜|韓世忠|宋欽宗_網易...
    嶽飛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抗金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嶽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名句,是對「嶽家軍」的最高讚譽。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西子湖濱嶽飛的墳墓旁邊,長跪著秦檜的鐵像,提到嶽飛之死,人們沒有不歸罪秦檜的。
  • 中興名將戎馬一生,韓世忠為何偏愛風塵女,三個妾室全部來自青樓
    他們分別是嶽飛、張俊、劉光世和韓世忠,嶽飛的故事和結局大家都知道了,直搗黃龍府,笑談渴飲匈奴血,壯志飢餐胡虜肉,嶽飛的理想是無法實現了,最終風波亭上父子忠魂禁斷,無數百姓為之落淚,到現在秦檜和其黨羽一直還跪在杭州,為當年齷齪卑鄙的行為贖罪。
  • 歷史上嶽飛不是被秦儈害死的,真正想害嶽飛的卻另有其人
    正值開學季,每一個莘莘學子都帶著父母的希望走進新一段的學業歷程。而我國古代也有這樣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兒子有著遠大的希望和寄託,她便是強將嶽飛的母親,而她對於自己孩子的希望便是——「精忠報國」。 早在嶽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