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管壠茶園 陳光華 攝
壽寧縣竹管壠鄉,因彎彎田壠似竹管而得名。因茶設鄉,以茶致富,一片樹葉成就了一個產業也富裕了這片熱土的百姓,這一片土地,似乎是為茶而來。
竹管壠有茶園面積1.3萬畝,海拔500米以上的壠上茶園超80%,人均茶園面積1.5畝,居全縣第一。這裡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僅16.7攝氏度。 春季,迎風坡上多鋒面雨,因地形故,春雨灑灑柔柔,很是充沛,年降水量2271.3毫米,倒是很大一部分留在了春天。元宵節剛過,壠上茶園裡的茶樹就緩緩舒發出生機,冬季沉澱的點點黑綠,漸次在雨水的衝刷下,暈染開,不是黑綠,卻是翠綠了。挨近清明,又到穀雨,這是壠上茶園的黃金期,茶樹新葉初綻,顯淺綠色,兩片綠葉中的茶針,且粗、又長、覆白毫,雨水的滋養,讓竹管壠的茶葉外形更為厚實,內蘊更為飽滿。
穀雨之後是立夏,壠上茶鄉除了偶爾受到東海岸颱風餘波的侵擾,大多是日照。竹管壠累年平均日照時數近1750.1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0%,夏季倒是佔了多數,僅7月的日照就達到233小時——這是一年當中最火熱的時光。南北長、東西窄的竹管壠,處處以壠為界,壠之上,層層梯田式茶園,接藍天擁白雲,最是與陽光纏綿。光合離子作用下,茶樹儘管經過一波貢獻,依然搖曳身姿,萌芽又綻放,淺綠葉片稍顯濃,此時採摘,製作的壽寧高山茶,花香愈濃,果香又現,已成為壽寧高山茶的一大特色。
白露到、秋風起。陽光慢慢擠進峽谷,霧氣浮開,像是地氣往上燻,一層一層地濡染茶園。中午時分氣溫大約還有15.6攝氏度左右,北方的寒流已經開始從鷲峰山脈和洞宮山脈之間侵入,夜晚的氣溫甚至可以降低至5攝氏度。寒露來了、霜降了,風霜相侵又相親,茶樹倒是不怕,葉片逐漸轉為墨綠,看上去顯得厚了些。「頭吃土,尾吃露」的茶樹不但能充分吸吮到霧珠和露水,而且還能得到陽光的輻射,使得茶葉中的葉綠素、胺基酸以及硒、鋅等微量元素得以大幅度提高,從而形成了區域內高山茶獨特的色澤和滋味。
立冬過後,便是小雪、大雪時節。竹管壠位於北緯27度的壽寧縣,又是福建北部寒冷的高山區,最低氣溫已破零攝氏度,一年幾場雪是少不了的。畢竟是在南方,雪花不算大,多是夜幕快降臨時飄灑而下,鋪落在壠上茶山之中。待到第二日,淺雪幾近為無,茶園土壁上的枯草從裡有殘留幾抹,雪都哪裡去了?那是依然深綠的茶樹老葉,盡情吸吮著雪之多情,積蓄著來春的希望。
千百年來,壠上人靠天吃飯。春有雨滋潤,夏有陽光照,秋有霜浸潤,冬有雪纏綿,正能孕育出高品質的茶葉。天有厚賞,還需大地承載。壽寧縣的兩大溪流蟾溪與斜灘溪穿山而過,匯入交溪,形成「兩溪夾一山」的格局。從西山頂一路往北延伸,有馬鞍山、天裡崗頂、樓古崗、黨頭山、茶坑頂、金雞山、姜家崗頂等山頭,壠野遍布其中。由於特殊的地理格局,竹管壠的雲霧不僅多、濃,而且籠罩時間長。4座人工湖及多條大小溪流,連同山地豐富植被所蒸發出的水蒸氣,形成了霧珠和露水,使得空氣中溼度加大,陽光中的紅黃光得以加強,讓生長在此地的茶葉中的葉綠素與胺基酸以及硒、鋅等微量元素含量大幅提高,形成高山茶獨特的色澤和滋味。
壠上茶鄉,蘊藏著這杯好茶,且待君嘗。
來源:閩東日報 作者:黃璇、林孔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