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北京僅兩百多公裡,有一座千年古堡,完全原生態,滄桑而又衰敗。它矗立在那裡,任憑風吹雨打,歲月侵蝕。它就是位於河北張家口的開陽堡。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開陽堡即戰國時期趙國代郡之安陽邑;距今2000多年。並有明確記載,這是陽原縣境內最古老的縣城和村莊,被譽為「北國古邑」、關內「樓蘭古城」。
據《察哈爾通志》載,今存的開陽堡為唐代所建,鼎盛於唐初,那時候,堡內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堡牆東西長350米、南北長216米,牆高8—10米。整個堡牆是用白堊土和黃膠土混合夯實而成,這種土粘性大,雖經歷一千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水衝刷,仍保留了原來的輪廓。開陽人在建造城堡時,既講究周易八卦,信奉風水學,又有新的創意。選址時,把城堡規劃在一個形如「靈龜探水」的龜背上。
開陽堡位於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交界地帶,荒涼的遠山和冰封的桑乾河都現出土黃色。城堡與廣袤天地融為一體,原始而古樸。由於年深日久的風化,城牆形狀如消融的冰塊般斷斷續續,底部長滿荒草。從斷牆進入古堡,四周寂靜無聲,城內民居大都為生土結構。城門上下為青磚和條磚壘築,門洞內的鋪路石被行人車馬踏得光滑如鏡,至今仍是出入的主要通道。
堡內街道規劃,一改傳統的南北中軸線為南北大街的格局,而採用南北兩條較對稱的大街,東西七條街,形成「井」字形結構,把整個堡劃分為九部分,稱「九宮街」。目前,街區還保留著「乾三連」和「坤三連」的格局,其他街道仍能看到依照八卦圖建造的一些痕跡。
這座明星式的城樓是開陽堡內最高、最重要、最壯麗,同時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件唐代建築,它是開陽堡的玉皇閣。有充當城門樓的作用,初建於唐代木構建築,後世多次重修,五脊六獸廡殿頂,黃、綠瓦覆頂,顯得十分高貴,富麗堂皇。四柱三間,四層鬥拱飛簷,使得整個建築既宏闊壯偉,又飛動空靈,可以大致領略到盛唐時期建築的氣魄。
開陽堡內,還有一處古戲臺保存基本完好。臺高約兩尺,臺上青磚鋪地,兩側屋角由木柱支撐,柱礎石雕圖案精美。廟是開陽堡的代表性建築。在只有110畝的狹小地域內,最初修建有十七座廟,而且龍王廟、觀音廟各有兩個,地藏王和觀音王甚至出現在同一座廟宇中。此外,離玉皇閣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城隍廟,按封建社會的寺廟建制,只有縣級以上的城鎮才有資格建城隍廟,可惜均已破舊不堪,搖搖欲墜。
開陽堡由盛轉衰的主要原因是周邊環境遭到破壞。漢唐以前開陽堡附近森林廣袤,水源充沛。之後的戰爭讓這裡森林大量被砍伐,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開陽古堡從興盛到沒落,與旁邊的桑乾河有關;尤其是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靠水而居,因水而興,因水而亡。如今還有少數留守老人居住在堡內,但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沒有對它進行旅遊開發,村莊不大,無人經營餐飲業。
開陽堡有戰國以來兩千多年古邑的輝煌,有唐宋時代商賈雲集的印記,有當地先賢留下的文化瑰寶,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街道和城牆以及唐宋風格的建築。這殘破又不失厚重的古建遺存,讓人勾起對千百年烽火歲月的無限遐想。古堡雖不失古樸、厚重,但高峻的夯土城牆被剝蝕得如同天然的土山,更不必說千年的古建築早已是破敗不堪;精美的壁畫或已坍塌,或斑駁不清,保護現狀十分堪憂。
一頭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城景觀,一頭是世界上最蕭瑟的落寞邊關,遠離了金戈鐵馬鼓角爭鳴,中國古堡的價值還能體現在哪裡?如何才能讓古人遺存下來的歷史遺蹟不毀在我們手裡?這是一個讓我們所有人都該好好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