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早在千年之前,闡明物質的基本構造:「粒子觀源於八卦」
民族自信心,這是當代西方思想不斷湧入,以西方為主的科學技術改變了全世界的前提下,漸漸被拾起的話題。
儘管在當代,中國技術已經愈發先進,大量的科研成果已經領先於世界,帶領世界前行。可是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科學是以西方傳進來的思想作為基礎發展的。
畢竟,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讓中國一度延緩了前進的步伐,在清末的很長一段時間,西方技術凌駕於中國之上。可事實上,早在千年以前,老祖宗已經留給了我們科技的萌芽,只可惜,我們並沒有珍惜。
丁肇中,這位中國的偉大科學家發現了微子和暗物質,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向外界大膽地提出了一種新觀念:粒子觀源於八卦。
八卦圖,這是《易經》的基礎,數千年來,中國古賢人一直痴迷於他,並且致力於對八卦圖的探索和應用,如今著名的八卦村便是諸葛後人對八卦圖的完美應用。
而丁肇中這位當代科學家,則是認為,早在千年以前,中國《易經》已經開始研究起物質的基本構造。
粒子觀是當代物理學發展的基礎,而八卦圖則是上千年前傳下來的先人哲學,這兩者之間驚人的相似,著實讓人在難以置信之餘也倍感民族自信心的雄起。
在傳說中,《易經》分為兩部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伏羲氏從河圖洛書中的先天八卦,而文王則是自己研究出了後天八卦。
這兩種形態成了後世易學的基本形態。
這兩位先賢,至今已有千年之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們文化的起源,而《易經》竟是那個時代誕生的,這讓人不由感嘆中國古人的智慧。
那麼,古人用這一偉大研究,都做些什麼呢?
從《易經》的誕生之初,就決定了它不是為少部分人服務的,而是為了整個社會進步服務的。
部落文明時期,部落內的智者使用它來觀察天文星體,以此判斷如今的時令。在古代缺少日曆和時鐘的時代,這顯然是意義非凡的。
他們還用《易經》來測量之後幾天的天氣,這對於以打獵為生的部落文明,同樣是關乎生計。
其實,《易經》就是古人根據自己對整個世界的抽象和總結出的方法論,得到的一本代代相傳的經典。
那麼,當代人用它可以幹什麼呢?
《易經》包羅萬物的特性,可以讓我們藉此逢兇化吉,而其內蘊含的種種人生智慧,更是足夠我們受用一生。「厚德載物」「見幾而作「這些都是《易經》中勸導人們向積極正確人生方向努力的句子。
並且,《易經》並不是主張以卜算吉兇定未來的方式,而是主張「天不變道亦不變」也就是說,人為的改變和努力,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甚至讓卦象轉變。
歷史上,每一位影響時代的大人物,都曾手握一本《易經》苦讀,這是他們前行的指路明燈,也是他們逢兇化吉的指南針。《易經》永遠不會過時,時代也永遠需要人們讀透《易經》,讀懂《易經》。
人生在這世間一世,真的得好好花點時間去讀讀《易經》,去大徹大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經常聽到周圍的一些朋友說:易經都是文言文看不懂,理解起來也很困難,根本不知道應用到生活當中等等。
如果大家想讀,還是建議去讀一些帶有白話文譯文版的《易經》。
目前我看的這本就是帶有白話文翻譯的易經,名為30天學會《易經》。它採用我們平常最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一一深刻解讀了《易經》中的每一句話,將其中晦澀難懂的智慧,以白話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讓每個人可以解讀《易經》的古老智慧。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在晚上讀《易經》,不然你下一次抬頭天就亮了。足見其中的大智慧;
馬雲更是多次公開推薦《易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不僅可以讓你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可以讓你受益終生財富!#易經周易#
想要閱讀學習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把它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