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閉症共存可能嗎?——也談自閉症教育幹預的「誤區」

2020-12-26 澎湃新聞

不知不覺從事自閉症早期幹預的研究和社會工作有十二個年頭了。很開心的是看到社會大眾對於自閉症的認識和關注都在進步,政府也努力出臺一系列的政策來保障這個群體能儘可能獲得專業的幹預和支持,為自閉症兒童提供幹預的機構也越來越多,家長自己的成長也越來也快……但這些年看到的「自閉症圈」內的各種現象,也讓我心生很多困惑。下面的很多問題都是自閉症兒童家長們最常問我的問題,我只能從我自己有限的專業積累和經驗裡嘗試著去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

1. 自閉症可以治癒嗎?

大家都知道自閉症的診斷目前主要是根據《美國精神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的標準以及醫生的臨床經驗,通過觀察和訪談等方法,藉助一些工具,比如被稱為診斷的黃金標準的ADOS, ADI-R,基於對兒童的行為觀測來判斷孩子是否符合診斷標準。

然而自閉症是什麼?它的病因是什麼?學界一直在探索,但並沒有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沒有一個答案是適用於每一個自閉症個體的,有的孩子存在基因缺陷,但有的孩子無法用基因缺陷來解釋……

而各種生物療法、幹細胞移植……以及有著各色各樣字母縮寫的幹預方法,很多都只有寥寥無幾的個案在某些症狀上有改善,但自閉症診斷標準裡的核心障礙,社會交往與溝通,以及行為特徵,至今也沒有文獻證明可以「治癒」。我內心也很希望醫學上能尋找到「治癒方法」,但是社交溝通和行為規範不會有一個開關,都是需要在情境裡學習的。

不過,學界越來越關注自閉症的共病問題,包括睡眠障礙、癲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焦慮症等,這些能「醫治」的共病,還是應該尋找醫學的途徑。

2. 越早幹預預後越好,是謊言?

有「大咖」說「早期搶救性康復」是謊言,當然,我個人對於「康復」、「治療」、「訓練」這些詞也是有保留的,這些詞的背後都隱含了一種假設,就是「孩子有病,得治」,或者是「醫學和缺陷導向的」。如果說家長對於早期幹預的目標設定是「治癒自閉症」,或者「希望孩子變成正常人」,這樣的期望很可能是會最終失望的。

早期一旦發現孩子的「異常」和特殊,就要儘快尋求專業的介入和支持。所謂越早越好,這裡面其實是說,早發現,早介入,任何時刻,此刻開始都比等待一段時間要好。但初獲診斷後,最困難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和家庭,他們是最初最需要支持的對象,也應該是早期幹預的對象。家長需要快速地調整好自己,才能獲得科學的專業的訊息,了解如何為自己的孩子尋找適當的教育幹預,方向不要錯,而不是一開始就被各種方法搞暈了。

早期幹預很重要,但並不是說孩子發現得晚了,就沒有希望了,任何時間,幹預意味著「介入」,意味著在尊重兒童發展規律和理解兒童的特點和需要的基礎上,調整我們的環境、我們成人與兒童互動的方式和效率,去支持兒童發展自己的特長,能具備更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早期幹預不意味著要把孩子治癒、變正常,而是「知天命、盡人事」,要接納兒童的「不同」,孩子的「上限」,盡力去支持孩子發展和成長!

3. 只有ABA能救孩子?

打下這個標題,是需要勇氣的,近年來國內ABA,包括行為分析師的證很火。某種意義上,我國的特殊教育確實需要學習人家的體系,就是要有系統的專業的行業標準和認證系統,確保專業人員的資質,從而確保兒童和家庭獲得的服務是專業的。特殊教育、早期幹預可真的不是一個依靠愛心和耐心就能「拯救」孩子的行業。但美國的ABA也不再在一間教室裡去「應用」,而是在孩子融合的教室裡、在具體的問題出現的情境裡,以系統的觀察和功能分析為基礎,並需要多方主體的協作。我不是個行為主義者,我從來不覺得你只去關注兒童的行為,就能「塑造」積極的行為,行為的背後,是更深的冰層。雖然行為是我們能觀察到的。環境、環境中的其他個體、課程本身……有很多東西都是行為的先導因素。ABA的發展趨勢也是越來越關注兒童主導(中心)、學習者的興趣、生態化環境……這些某種意義上都已經不再是「行為主義」。

「Evidence-based Practice」,循證實踐這個詞來自醫學,我很贊同,對於兒童實施的一切「手段」,至少是要確定無害的,EBP除了科學研究證實,還包括家長的判斷和專業人員的經驗。就像醫生們說的醫學真相那樣,「偶爾治癒、常常緩解、總去安慰」。我一直覺得關係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內容,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伴關係,一位家長也許沒有學過ABA,但她時常觀察自己的孩子,可以清晰地解讀孩子的大部分溝通的行為,她會為孩子做預警,她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如何去回應孩子的需求,知道如何去設定邊界,知道如何安慰孩子…… 某種意義上,這就是幹預的全部真諦,就是我們為孩子提供積極的及時的有效的回應。但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不是說「完全順著孩子」,去「放羊」,而是只有回應力增強了的成人,才有可能去引導孩子,孩子也才能關注到你的存在,教與學才能更高效地發生。

特殊教育的專業性,可不僅僅是技術和策略,怎麼教更科學固然重要,教什麼更重要,而更難得的是:教與學的互動裡彼此的情感傳遞、彼此的感知和體驗、彼此的關照和回應。最簡單的一個例子,當你遇到一個自閉症的孩子,初到教室,只要人靠近就會本能地躲開,你會怎麼做呢?

DSM-V,第五版裡開始使用自閉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這個概念來統稱原來的不同的亞類型,但譜系這個詞恰恰表明了即使同是自閉症,個體差異是巨大的。每一個孩子和家庭可能都需要不同的組合拳。當然還要強調的是,這個手冊裡只有診斷標準,並沒有幹預方法可以借鑑。目前判斷幹預方法是否有效,主要依據還是美國國家自閉症中心於2015年發布的國家標準計劃第二版(National Standard Project 2, NSP2),其中將自閉譜系障礙的幹預方法劃分為:已建立實證的幹預方法、尚在論證的幹預方法、無實證依據的幹預方法。

4. 開口說話第一!開口就是會溝通嗎?

很多孩子被發現異常,都是因為不說話。診斷拿到了以後,很多家長也會非常焦急地希望孩子能通過幹預馬上開口說話。有的地方會捏住孩子的嘴巴,或者綁著孩子做口肌訓練,讓孩子能發出一個聲音就算幹預成功了。但孩子對著一張桌子喊爸爸,這個開口有意義嗎?溝通是對子,要兩個人才能真正地說話啊!自閉症兒童的溝通存在天然的困難,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改變呢?孩子關注什麼,我們就在他關注那個物品的時候,「存概念」去孩子的語言銀行,要先聽得進聽得懂,才可能「說出來」;孩子大叫,我們也回應他,讓他知道他發出的每個語音,成人都是感興趣的,從而拓展他的語音……我們要成為一個好的溝通對象,保護好孩子的溝通意願,當然還需要基於孩子的興趣,彼此要有共同的話題。溝通成功的次數越多,孩子的積極體驗越多,如果孩子口腔機能沒有問題,很多孩子會開口說話的!而且溝通裡面,非口語的部分也很重要,眼神、語音語氣、表情、肢體動作、社交的規則,都需要在一開始都考慮到,否則很多家長會說:「還不如不教會他說話,現在的問題是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該閉嘴!」

5. 要告訴別人/孩子自己他是自閉症嗎?

首先,要告訴別人嗎?如果真的做一個調查,可能大部分的家長會選擇不說。我曾經接觸過一位家長,她連自己的先生、父母都不說,自己一個人獨自承受,大家都責備是她教養方式有問題。特別是一些語言和認知相對不錯的孩子,家長會覺得能藏著先藏著,因為擔憂現在的教育環境裡的不包容甚至排斥,這點我完全可以理解。但事實是,現有的教育制度,很多孩子都是藏不住的,輕度的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初中,出現的「問題「會令其他人難以接受,很多時候也給父母和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和傷害。畢竟,融合教育並不只是為了特殊兒童有教育權,應該是為了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獲得高質量的教育。

其次,要告訴孩子自己嗎?如果我們覺得自閉症是病,是缺陷,是障礙,估計很難去告訴孩子這樣診斷,因為它不像視力、聽力、肢體障礙那樣不可避免會被孩子覺察,但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特殊教育或者大教育,整體上來說,都缺乏關於「我「的探討,過度強調競爭和排名,孩子被教育成績好、超越誰就是成功,但很多孩子沒有一個清晰又積極的對於自我的概念。在這十幾年裡,我只遇到一位母親,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探索自閉症是什麼,它會帶給你什麼樣的影響,你可以如何去應對它……這個孩子也是我見到的少有的「自我意識」強烈但又健康的孩子,他會去給同齡人和大人們聊自己的自閉症體驗,甚至有時候他也能感受到」自閉症「的優勢和非凡之處。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努力去應對外界的壓力,卻沒有時間先去向內審視,就像我們努力教自閉症的孩子如何學習與他人社交互動,教他們要同理,但每一個個體首先要有自我的覺察力,感知得到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才有可能向外去表達和溝通,這恰恰是單純的ABA不能給予的。我們的「我「是在與重要他人的互動裡,不斷被重要他人「看見」、「肯定」、「鼓勵」、「引導」和「支持」,才慢慢建構起來的。也許有家長會說,我們家孩子沒有情感的,什麼都不懂的。不,沒有一個人類的個體是沒有情感的,沒有感受力的,否則我們的自閉症個體也不會那麼多地表現出焦慮症狀了,也不會感知覺如此高敏了。

我經常跟家長朋友說,如果你的孩子的行為沒有幹擾到別人,沒有傷害到自己和他人,如果別人還要指責,我們需要勇敢地厚臉皮說,關你什麼事!我們的環境,對於差異和不同的包容度很低,難以談接納,但也有一些人,不理解是因為沒有機會去了解,所以家長們自己相互的接納更重要,接納自己的孩子,有時候改變才能發生!

6. 家長要辭職嗎?家長幹預還是送去機構啊?

先讓我談談夢想,最完美的狀態是我們能有更多的專業機構、更多專業的教師,從早期發現到早期評估到早期幹預能建立一個多學科多部門協作的系統,家長可以獲得專業支持,0-3歲的孩子診斷出後能在孩子的自然環境裡,有專業人員入戶,指導家長開展基於家庭作息和日常各種活動的早期幹預,如果孩子非常嚴重,也可以適當地去中心或者機構增加一對一的幹預;3-6歲,孩子能跟著普通孩子入園,由專業的師資為孩子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在融合的各種活動裡為孩子提供情境內的嵌入式的教學和幹預,當然如果孩子需要,一對一、小組教學也是必要的,當然這個過程也需要多個部門多個主體以及家校的通力合作。

如果上述內容太理想化了,現實版本的答案是,家長必須要參與,家長必須要學習,但不是家長變成教師,變成治療師,選取機構的標準之一就是是否「會教家長如何更好地回應和支持孩子」,會為家長提供支持和服務,所有不同的早期幹預方法裡,有一條是共識,就是家長參與的幹預才是最有效的,哪怕是教會家長如何提高與孩子的溝通和互動的能力,都可以極大地緩解孩子的焦慮和行為症狀。很反對「拋家棄業」,舉家去另一個城市集中式幹預孩子,因為父母與其他人不同,我們是要陪孩子一輩子、還要操心我們走了之後怎麼辦的那兩個人。教育幹預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應當細水長流。

家長的學習能力和資源也不盡相同,一定要給自己找支持,家長如果沒有資源,那就蹲下來,趴下來,去觀察你的孩子,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成為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讓你和孩子之間每天都能有一些「歡笑」的時刻。這是剛得到診斷又很難找到資源的家長們可以嘗試的。

總而言之,很大程度上我們還不知道自閉症是什麼。我從無數充滿智慧的家長身上觀察到和學到的關於自閉症最重要的一條「成功經驗」,恰恰是家長自己積極的心態,接受和接納孩子的不同,看得到孩子「自閉症」以外的的優勢,把自閉症當作人生的「一種」壓力,努力去應對,努力學習與孩子的自閉症相處,讓孩子和家庭試著與「自閉症」共存。某種意義上,無論何種方法,多少的投入,最終都是為了孩子和家庭擁有相對高質量的生活,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情緒平穩,行為規範,具備基本的溝通能力,如果能有一技之長,可以自娛自樂,或者可以藉以自立,那就是真正的成功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孩子確診自閉症,到底要不要用ABA來幹預?
    在家庭幹預中,對於並不是專業老師,也沒接受過系統培訓的家長的前提下,有些訓練方式看上去貌似有點死板,是為了通俗易懂,讓家長們快速上手,能夠在家中引導孩子;當家長有了一定的知識和幹預技巧後,就可以利用大量的自然環境教學。如果家長沒有前期的學習,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對孩子進行自然環境教學的。
  • 發育遲緩是自閉症嗎?發育遲緩和自閉症的區別,家長一定要知道!
    大家對發育遲緩這個詞都不陌生,當孩子自閉症不能被確診的時候一般醫生會初步斷定為發育遲緩,有很多家長也會不把發育遲緩當成自閉症,或者是把自閉症當成發育遲緩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對孩子的幹預治療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家長們一定要了解清楚發育遲緩和自閉症的區別,再做判斷,那麼家長對發育遲緩和自閉症有哪些誤區呢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患自閉症的孩子,與生俱來地帶著某種缺陷來到這個世界,他(她)們可能外觀俊俏、動作靈活,但缺乏社會交往能力,語言交流有著顯著的異常,多數孩子存在狹隘興趣與重複刻板行為。若不予幹預治療,無論輕重病例,多數患兒成年後或不能生活自理,或不具備獨立工作能力。在中國,自閉症患者已超1000萬,0-14歲患兒超200萬。
  • 德叔育兒:ABA對於自閉症康復的幹預方法有哪些?
    自閉症應用行為分析法ABA是一門關於行為規律的社會科學,其主旨在於分析並改善具有社會意義的、可觀察的、可測量的、有客觀規律的人類自閉症ABA療法有不同的幹預方法,包括回合式操作教學法DTT、語言行為VB、自然情景教學法NET和關鍵性技能干預法PRT。
  • 用早期密集型幹預訓練發力,思圻國際幫助自閉症兒童走出「封閉...
    有時候孩子情緒不穩定,就使勁兒地打自己的腦袋,還無故轉圈,彎頭看人」,妻子李潔將孩子的種種不正常的表現告訴丈夫,於是他們到醫院就診,醫生經過診斷,給出了「疑似自閉症」的結論,告訴他們孩子可能需要終身康復幹預,越早幹預越好。  回到家,兩人安撫孩子睡著後,走到房間瞬間失控,抱頭痛哭,現實就這樣落在了他們的頭上。
  • 關於兒童自閉症幹預這些你知道嗎?
    自閉症兒童,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同普通的孩子一樣,擁有可愛的面孔、閃亮的眼睛、純潔的心靈。然而他們不善言談、不易被別人理解、常與孤獨為伴。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獨享」屬於自己的一份安靜。調查數據表明部分成年後的自閉症患者,智力、感知、思維都有超出常人的表現,卻很難融入主流社會。
  • 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後該怎麼辦?
    近年來由於其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已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嬰幼兒家長們的關注和重視,生怕錯過「早發現、早治療、早幹預」的最佳治療時機,以防萬一,但也有一些家長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症後走進了治療誤區,而耽誤了孩子最佳治療康復期。因此如何有效地規避小兒自閉症治療誤區就成了自閉症治療的關鍵!
  • 自閉症兒童真的沒有興趣愛好嗎?如何通過幹預讓社會接納融合?
    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普通兒童,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在其幹預的康復過程中,利用興趣愛好作為引導,建立雙向互動和溝通,從而幫助其更好地開展幹預,顯然事半功倍。在一些普通人眼中,他們覺得星兒父母對孩子的幹預是出於「強迫行為」,殊不知,對於自閉症患兒來說,這些行為其實是興趣。當然,以興趣為引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個自閉症孩子的症狀不同,對其興趣的愛好和變化也就難以預測。
  • 高知家庭易生養自閉症兒?
    《爸爸愛喜禾》近日的出版再次把自閉症兒童問題帶回公眾的視野,特別是父親曾是位小有名氣的編劇,又獲得崔永元、蔡明、周國平等大腕們的強力推薦,不由得讓人們聯想到自閉症的孩子更易青睞高知家庭。真的如此嗎?羊城晚報記者為此採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醫師鄒小兵。
  • 最簡單的感統系統幹預,帶自閉症兒童蕩鞦韆,家庭感統療法
    你會陪著你的孩子蕩鞦韆嗎?蕩鞦韆有什麼幫助呢?為什麼許多自閉症訓練機構都配備鞦韆和吊床呢?星悟說今天給大家聊聊家庭感統訓練之鞦韆法星悟說自閉症幹預教程圖片來源於網絡感官系統對於正常人來說,只是強弱而已,但對於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 母親帶自閉症兒子做起送奶工,兒童自閉症,越早幹預越好
    2018年開始,山東濟南的徐敏星為了讓患有自閉症的兒子王帥融入社會,開始帶著他送奶。每天凌晨4點,母子倆都披著星光出門。開始的時候,王帥連電梯都不敢進;現在又居民點名要他送奶,他的病情也大有好轉。網友1: 同事的孩子是自閉症,因為這個孩子已經離婚,同事自己身體也不好,現在天天堅持鍛鍊,只是希望自己活得時間長些,孩子能多享點福,如果不在了,孩子的苦難日子就來了。網友2: 十一二歲便認識的好友,孩子確診自閉症。難過,擔憂。人到中年,越發感受到理所當然的一切,是很多人的奢望。
  • 改變自閉症家庭幹預現狀,2020國際自閉症康復實操訓練營圓滿閉幕
    (原標題:改變自閉症家庭幹預現狀,2020國際自閉症康復實操訓練營圓滿閉幕)
  • 首屆自閉症教育康復國際學術研討會_ 新華公益
    10月17日,「首屆(2014年)自閉症教育康復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五彩鹿成立十周年經驗交流」大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以「倡導科學幹預,促進融合發展」為主題,關注自閉症行業發展規範在我國,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以來,自閉症經歷了由罕見病到流行病的轉變……[詳細]    自閉症是「養」成的嗎?高收入、高學歷家庭自閉症發病率高?近日發布的《五彩鹿自閉症兒童教育康複數據報告》擊破了這些謠言。
  • 怎樣幫助自閉症兒童|幫助自閉症兒童,輕度自閉症,阿斯伯格症候群...
    我們將圍繞三個方面討論與自閉症相關的行為:  (1)自閉症的社會性問題;  (2)自閉症的交流問題;  (3)注意及自我調節。  在對上述特定問題分別展開討論之前,讓我們先看看有哪些手段和幹預措施可以幫助自閉症兒童。  幫助自閉障礙兒童的一般性原則  教育那些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可能會有高度回報。
  • 啟志教育上線自閉症系列課程 關愛特殊兒童的健康成長
    最新數據顯示,每68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是特殊兒童,全球有3500萬人患有自閉症這種神經系統疾病。據殘疾人普查情況統計,我國兒童自閉症患兒已超過100萬,未被診斷發現有孤獨症傾向的則可能更多。特殊兒童,是需要這個社會用滿滿的愛去認真關注的群體。對於這些特殊兒童,進行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極為重要。相較於6歲以後進行幹預的特殊兒童,如果在其2-6歲便開始進行幹預,達到的效果則更明顯。
  • 自閉症兒童長大以後,有可能結婚有自己的家庭嗎?
    18歲那年,他才被診斷為自閉症。所有和社會的格格不入,有了解釋。自閉症患者有未來嗎?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希望。自此之後,他開始學習我們大多數人一出生就有的東西:「情感」。如今,陳毅雄,不僅擁有了朋友,也談過戀愛,體會了友誼、愛情,從事著IT類工作,業餘時間到處做自閉症演講。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簡單總結就是缺乏「社交覺」。什麼是社交覺?如同聽力、視力、嗅覺,「社交覺」就是對於人與人互動溝通的感官接受。
  • 解讀自閉症:早發現早幹預及其背後的道理
    上期結尾處,挖坑說這一期要聊聊「為什麼發現自閉特質要在6歲前幹預?」所以今天來填坑了。同時這個問題還會帶出:為什麼說早發現早幹預?6歲的時間點是怎麼來的? 話不多說,讓我們發車,講述自閉症特質之外最重要的理論:神經元學說。
  • 家有高功能自閉症孩子,該如何進行家庭幹預?
    問,該如何幹預高功能自閉症孩子?就她這個話題,我就展開說一下,不僅僅是針對她的孩子。其實,對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能力界定,是一個很大的範圍,隨著家校幹預的及時和配合程度,孩子的能力還會波動。現在對中低功能自閉症兒童以生活自理為幹預目標,這基本在業內達成共識。而高功能兒童要走什麼樣的路,這就取決於家長發現確證自己孩子是自閉症的年齡段,和採取的「因材施教」重視程度了,與中低功能孩子就不一樣了。刻板行為,換一個角度,也就是自閉症兒童大腦的專注力特別強。
  • 「小星星」不孤單 越來越多自閉症患兒融入社會
    每個自閉症患兒情況都不一樣  3月31日,記者走訪了我市幾家自閉症兒童教育學校,發現不少自閉症孩子看上去和正常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不像正常孩子那樣活潑好動。  上午11時20分左右,在濰坊前展教育培訓學校,正值午飯時間,孩子們在家長和老師的陪伴下,有序地排隊洗手、打飯、吃飯。在這些孩子中,一名不到8歲的自閉症小男孩亮亮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 自閉症和家庭教育有關嗎?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就是自閉症。據了解,在中國,自閉症兒童已有1300多萬,目前在醫學界尚無法提供有效的藥物治療。    自閉症孩子的特點:    1、 自閉症的孩子對人沒有興趣,只對物體有興趣。從出生開始,自閉症的嬰兒就與父母沒有眼神交流。正常的嬰兒都會很好奇的盯著爸爸媽媽的臉看,幾個月大就會跟爸爸媽媽互動;但是自閉症的嬰兒是對人臉沒興趣的,所以往往很讓父母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