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登陸前,美想將第七艦隊派往臺灣,中國集結20萬大軍嚴陣以待

2020-12-12 中國網文化

▲美軍仁川登陸場景

韓戰,其實是現代化美軍第一次戰敗的戰爭,美國人不但沒有實現朝鮮的統一,而且因誤讀新中國保護家園免遭侵犯的信心和勇氣,造成了軍事、政治上的重大損失。《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是一本著名的美國人反思韓戰的書籍。作者以親歷者的身份,用一個軍事史學家和軍事戰略家的眼光,時隔多年後冷靜地審視這場戰爭的整個經過:北朝鮮的進攻,美國政府的決策,美軍的布局,美軍參戰前後的戰略戰術,韓戰的各個戰役……

正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麥克阿瑟和華盛頓之間產生了新的危機,這次是關於臺灣問題。杜魯門極為惱火,甚至認真地考慮到要把麥克阿瑟就地免職。他們在兩個層面上存在分歧,一個是在政治層面,另一個是在軍事層面。前者主要是關於臺灣問題,使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跟麥克阿瑟形成對立;後者是關於仁川問題,參謀長聯席會議及其在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中的同盟跟麥克阿瑟作對;這一雙重分歧在7月末和8月間,使華盛頓領導層深感不安。

這次危機證明,麥克阿瑟當時和全體對手旗鼓相當,在逐漸公開化的臺灣問題上,也使他成為共和黨和「中華民國」說客的寵兒。正如戴維·麥裡蘭在艾奇遜的傳記中所寫,它還把麥克阿瑟的地位提高到了「可以與總統及其在華盛頓的顧問們並駕齊驅的政策制定者」的地步。麥克阿瑟所尋求的目的與政府的全然不同,這為以後出現更大的危機埋下了種子。

▲聯合國安理會就朝鮮問題舉行會議

6月27日,杜魯門政府改變了不插手臺灣的政策之後,臺灣危機便從其對待蔣介石的邏輯謬誤中顯現了出來。雖然美國已正式讓該島「中立化」,從此單方面創造了一個「遠東的瑞士」,一個「中立化」的臺灣和一個由強權保護下的臺灣之間的差別用肉眼是難以看得出的,尤其是在北京看來。

另外,一旦臺灣變成十九世紀式的帝國主義保護地,就難以限制對保護地的統治者蔣介石提供直接軍事援助。但是,儘管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國防部長詹森一再催促,杜魯門總統還是沒有批准這樣的援助。

顯然,軍事援助的事需要加以核查。6月25日,杜魯門批准從麥克阿瑟司令部派出一個考察團前往執行此項使命。朝鮮局勢的壓力使得任何事情都無法立刻著手去做,但是,當柯林斯和范登堡在7月中旬訪問東京時,麥克阿瑟告訴他們,一俟朝鮮局勢許可,他便計劃親赴臺灣一趟。

同時,美國情報部門發現,在臺灣對面的大陸,中共軍隊有大量集結的跡象,他們集結了多達二十萬人的軍隊和四千艘艦船(當然大部分是舢板和帆船)。7月25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指示麥克阿瑟把第七艦隊派往臺灣水域示威,雖然這意味著從支援朝鮮的兵力中撤出軍艦。在7月27日發給國務院的信件中,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立刻把蔣介石所亟需的軍事物資運送過去,並迅速把美國考察團派往臺灣,以確定防禦方面其他的需要。

7月28日,參謀長聯席會議致信國防部長詹森,如果紅色中國執意進攻臺灣地區,單靠第七艦隊是難以完全抵擋住的,紅色中國的一些士兵或許會突破進入該島,危及蔣介石的政府並在國民黨軍中引發叛逃;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授權蔣介石的軍隊對大陸的兩棲集中地實施空襲,並在臺灣對面的大陸水域布雷。

國防部長詹森同意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建議,但國務卿艾奇遜卻堅決反對。艾奇遜說:如果提醒國際航運業,布雷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轟炸大陸,即使完全由中國國民黨飛機去實施,也是不行的,因為顯然美國要對此負責,這樣便會激怒友邦(特別是英國),甚至可能會挑起與紅色中國的戰端。

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向臺灣提供援助及派出考察團的建議在7月27日獲得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批准,但艾奇遜堅持不讓麥克阿瑟本人前往臺灣。然而,當參謀長聯席會議與麥克阿瑟談及此事時,將軍說他計劃在7月31日對臺灣進行一次個人的「短暫形勢偵察」。儘管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參謀長們試圖讓他另派別人,但卻沒有明確禁止麥克阿瑟前往。麥克阿瑟告訴參謀長聯席會議,考慮到來自該島的「許多自相矛盾的報告」,他認為親自前往是明智之舉。這是麥克阿瑟和杜魯門之間關係破裂的開端。

在當時正在保衛臺灣的第七艦隊的司令亞瑟·杜威·斯特魯布爾中將的陪同下,麥克阿瑟到達了臺北市,就像奧瑪·布萊德雷在其自傳中所寫的那樣,在兩天的逗留期間,麥克阿瑟「像個造訪的國家元首,並受到了與其相應的接待」。中國國民黨官員發表的聲明絲毫也不掩飾麥克阿瑟本人的暗示給人留下的這樣一種印象,即美國正日益尋求與國民黨之間的共同利益。然而,麥克阿瑟回到東京後,卻矢口否認他的訪問具有任何政治意義。

麥克阿瑟的來訪給了蔣介石一個讓美國難堪的機會,他暗示他和麥克阿瑟之間存在一個秘密協議,並宣稱「已經奠定了……中美軍事合作的基礎」。這使得杜魯門和已經承認了紅色中國政權的英國大為惱火。但是,最大的危害來自於在紅色中國所產生的後果,紅色中國很自然地把遠東司令親自訪問臺北看做是一個證據,證明蔣介石與美國之間結成了新的可能是進攻性的聯盟。

國防部長詹森還懷著這樣天真的希望,麥克阿瑟自行其是、以下犯上這件事會很快被淡忘,因為他請參謀長聯席會議起草一則電文,授予麥克阿瑟永久權利,任何時候情報部門發現中共攻臺在即,他便可批准國民党進攻大陸。

結果卻是,詹森的提議惹得杜魯門怒火中燒,由此進一步削弱了詹森本人在總統心目中的地位。麥克阿瑟本人則惹得杜魯門橫下心來,禁止任何人越庖代行總統權利。8月5日,根據杜魯門的命令,以詹森的名義發出一份電文告知麥克阿瑟,杜魯門6月27日發布的臺灣「中立」的命令仍然有效,臺灣的地位沒有改變。電文中還說:「除了作為軍隊統帥的總統之外,任何人均無權命令或授權實施針對(中國)大陸集結的防禦行動。你須及時急報有關此類集結的情報,並竭力提供最新偵察報告。根據所報事實如需採取適當行動,參謀長聯席會議願聽高見。最高國家利益要求我們,不得採取任何引起全面戰爭的行動,也不得給他人以口實挑起全面戰爭。本電文已經總統和國務卿批准。」

麥克阿瑟很快便低頭謝罪。第二天,他回電說:「本人徹悟總統27日之決定。本司令部一貫剖絲析縷據此照辦……本人盡知身為戰區司令官之權限,謹請毋慮會有任何僭越之舉動。唯願總統與您不致為源自任何官方或非官方之謊報及臆斷所迷惑。」

麥克阿瑟小心翼翼,又回頭扮演起唯命是從的下屬的角色,此舉平息了杜魯門的怒氣。為了徹底了結此事,總統派W.艾夫裡爾·哈裡曼為特別代表,前往東京詳述政府關於臺灣的立場,並力求與麥克阿瑟在意見上完全達成一致。在杜魯門一方,這是寬宏大度的姿態。

借哈裡曼此行之機,參謀長聯席會議派了兩名代表,陸軍副參謀長馬修·B.李奇微中將和空軍代理副參謀長拉裡·A.諾斯塔德中將一同前往,以便從將軍那裡了解入侵計劃和部隊需要的具體情況。

訪問是在8月6日至8日進行的,將軍簡直讓客人眼花繚亂。李奇微曾把仁川計劃叫做「五千比一的賭博」,在聽了麥克阿瑟兩個半小時關於仁川的總體計劃的講解之後,他被麥克阿瑟的觀點徵服了。哈裡曼和諾斯塔德也一樣被徵服了。他們甚至同意麥克阿瑟關於立即派出第三步兵師的意見,儘管李奇微承認在離開五角大樓時他也強烈反對把該師派給麥克阿瑟,因為該師「兵力極為匱乏,完全沒有做好戰鬥準備,並且抽調該師將會使國家的總後備軍減少兵力,只剩下第八十二空降師這一支隊伍」。哈裡曼大使也同意麥克阿瑟增兵的要求。他告訴李奇微:「應該摒棄政治因素和個人意見,政府應該把麥克阿瑟像國之瑰寶一樣加以對待。」(摘自《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新星出版社出版)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美軍仁川登陸朝鮮,中國提前23天已算準登陸時間,精確到分鐘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時刻,就在麥克阿瑟決定仁川登陸的同一天,中國軍人已算出了自以為天下無敵的麥克阿瑟二十三天後將展開的登陸戰的地點,而登陸具體時間甚至精確到了分鐘,與麥克阿瑟的絕密計劃可謂毫釐不差。《決戰朝鮮》二戰後,美蘇在朝鮮半島劃分勢力範圍,以三八線為界,北朝鮮是蘇聯人,南朝鮮(韓)是美國人。然而,「」三八線」卻是在美國上校臘斯克手上誕生的。
  • 韓國熱邀中國「仁川再登陸」?
    仁川要做面向中國開放的門戶。仁川,一個在中朝韓三國都有著深刻記憶的城市。69年前,麥克阿瑟率領美軍在此登陸,改變了韓戰的走向,至今仍有很多韓國人將仁川登陸視為挽救韓國國運的符號。然而讓環環意想不到的是,在10月17日於仁川舉辦的第七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的歡送晚宴上,有位重量級韓國嘉賓在祝酒詞中熱情的建議,在仁川登陸7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希望中國取代美國,率領投資者大軍再來一次新的「仁川登陸」!
  • (現代登陸戰介紹)仁川登陸作戰
    第二次進攻戰役從1950年6月30日至7月6日,人民軍前出至漢江北岸、橫城、江陵一線,首次粉碎美軍第28師的阻擊,重創並擊潰其主力。第三次進攻戰役從1950年7月7日至7月19日,重創美軍第28師,並俘虜敵少將師長迪安。第四次進攻戰役從1950年7月20日至8月20日,朝鮮人民軍以大田--金泉為主攻方向,全線發起了總攻擊。8月上旬,朝鮮人民軍將美韓軍隊壓縮在大丘、釜山地區。
  • 美軍仁川登陸前,毛主席已多次提醒朝鮮戒備,為何他能準確預測?
    早在1950年7月,也就是美軍仁川登陸之前的3個月,毛主席已經預測到美軍的行動,並通過蘇聯轉告了朝鮮。在7月下旬,9月初中國又兩次將相關情報提供給朝鮮,提示其防備。可惜,朝鮮方面未加重視,導致戰局逆轉。那麼毛主席又是如何做到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的呢?
  • 美軍仁川登陸前,毛主席已多次提醒朝鮮戒備,他為何能準確預測?
    但美軍自仁川登陸後切斷了北朝鮮軍的補給線,北朝鮮軍後方空虛只能不斷敗退,此後美軍一路向北追擊,最遠處到達鴨綠江邊。 早在1950年7月,也就是美軍仁川登陸之前的3個月,毛主席已經預測到美軍的行動,並通過蘇聯轉告了朝鮮。在7月下旬,9月初中國又兩次將相關情報提供給朝鮮,提示其防備。可惜,朝鮮方面未加重視,導致戰局逆轉。
  • 超強颱風「凡亞比」今日登陸臺灣 各方嚴陣以待
    中新網9月19日電 今年第11號強颱風「凡亞比」已於9月18日16時加強為超強颱風,並將於19日早晨到中午在我國臺灣東部沿海登陸,繼而影響福建、廣東、浙江等地沿海。據悉,這是今年乃至近三年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目前,國家防總以及氣象部門都已緊急採取各項應對措施,積極防禦。島內也已提前部署,嚴陣以待「凡亞比」。
  • 仁川登陸,麥克阿瑟豪賭:投5美元,贏5萬美元!杜魯門成買家
    9月8日,首批抵達朝鮮的美國軍隊第7步兵師在仁川登陸,佔領了整個南朝鮮並接受當地17萬日軍的投降。與此同時,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從菲律賓開赴臺灣海峽,公然宣稱將制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作戰行動。雖然這一想法得到美國軍方的一致認可,但是在具體登陸地點的選擇上卻出現了重大分歧:麥克阿瑟堅持要把登陸點選在仁川港;美國陸軍和海軍方面卻堅決反對,理由是仁川港的地形、水文、潮汐條件決定其是朝鮮海岸最不適宜實施登陸作戰的地方,而在群山港或在仁川以南 20 英裡的海岸登陸,成功的機會可能要大一些。
  • 50多年前,蘇聯集結110萬大軍上萬輛坦克,為啥最終沒敢動中國?
    可惜中蘇兩國並沒有一直保持友好關係,當時蘇聯和美國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蘇聯為了同美國爭霸,開始對幹預我國的內政以及外交,我國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拒絕了蘇聯建立聯合艦隊的請求
  • 麥克阿瑟的巔峰指揮:二戰跳島戰術與仁川登陸
    而韓戰中的仁川登陸,則是麥克阿瑟在戰役層次上指揮藝術的顛峰之作。1950年6月韓戰爆發,麥克阿瑟又被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組織了大膽的仁川登陸計劃。後因與杜魯門總統在侵朝戰爭問題上意見分歧,於1951年被解職,後來他任過蘭德公司的董事長,1964年病逝。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麥克阿瑟擔任太平洋西南地區總司令。他對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概念是,應該使用由艦隊支援的空、地打擊力量出奇不意地對幾個主要目標實施大規模攻擊。
  • 再闖臺灣海峽!美國第七艦隊把2020當成了1950?
    8月18日,美海軍飛彈驅逐艦「馬斯汀」號在與日本海上自衛隊開展聯合演習後,通過臺灣海峽。據報導,該艦隸屬於「裡根」號航母戰鬥群,而「裡根」號航母戰鬥群則是美國第七艦隊的絕對主力。 回顧歷史,美國第七艦隊與臺灣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深「淵源」。
  • 仁川登陸戰役
    韓戰期間,"聯合國軍"於1950年9月在朝鮮 仁川地區進行的戰略性登陸戰役。1950年8月,"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在朝鮮人民軍連續打擊下,退守釜山、大丘地區。雙方在洛東江兩岸對峙。"
  • 各國集結20萬大軍的時間,美國3小時,俄羅斯1天,中國要多久?
    今天的國際社會,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軍隊的管理上也開始出現變化,交通的發展讓今天的軍隊集結速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如果是組建集結一支20萬人的軍隊仍然並非易事。對此專家們特地做過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在這方面是速度最快的,各國集結20萬大軍的時間,美國3小時,俄羅斯1天,中國要多久呢?
  • 麥克阿瑟為什麼選擇仁川?——從軍事地理角度解讀仁川登陸
    火力上的差距更大,在後勤供應上由於戰線拉長,再加上美軍的空中封鎖,後勤運輸只能依靠20萬民工背馱肩扛才勉強維持了對前線部隊的補給,可以說除了士氣依舊高昂外,在所有方面都處在劣勢。然後,他表示如果在仁川登陸遭到頑強抵抗,他將在現場立即指揮撤退,不會造成重大的人員損失,損失的只是他的個人聲譽。不過雙方誰也沒有說服誰,最後是不歡而散。
  • 1996年臺海危機,臺灣百姓紛紛兌換美元,飛往美國
    臺灣是我國領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歷史上,臺灣一直都是我國的領土,早在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就派大將衛溫到臺灣地區開展生產活動。在明末之後,臺灣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曾被荷蘭,日本等非法侵佔。抗戰結束之後,臺灣結束了幾十年的殖民統治,重新回歸祖國。但是沒有回來幾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殘餘勢力就逃到了臺灣島上,使臺灣再次孤懸海外。新中國建立初期,粟裕在臺海集結50萬大軍,曾準備解放臺灣,但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後,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駐臺灣基隆,高雄港,遊弋在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當時解放軍海空軍力量弱小,不得不擱置解放臺灣的進程。
  • 仁川登陸何以迅速扭轉戰局
    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將大韓民國國軍逼至韓國東南角的釜山,8月初韓國國軍開始在洛東江沿岸構築環形防禦陣地—釜山環形防禦圈以堅守待援。6周後聯合國軍在韓國西北部的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全線潰退,美韓聯軍轉入反攻。
  • 70年前,美軍在朝戰中進行「仁川登陸」,卻被此人提前預測出來
    彼時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為了對付南朝鮮李承晚,進而實現武力統一朝鮮的目的,以9噸黃金、40噸白銀和1.5萬噸其他礦石,向蘇聯換取了價值1.38億盧布、裝備三個師的武器彈藥,同時,蘇聯還幫助金日成進行擴軍,軍隊增加至九萬人。
  • 朝鮮打韓國,為何在即將勝利前全軍崩潰,僅僅是仁川登陸惹的禍?
    很快北朝鮮大軍就推進到了釜山一線,也就是在這裡原本順利的局勢突然出現了180度的逆轉,一路高歌猛進的朝鮮人民軍突遇身後的仁川登陸,其勝利的步伐在釜山防禦圈嘎然而止。這種突然的失敗當然有仁川登陸的原因,不過除此以外還有沒有別的因素呢?僅僅是仁川登陸惹的禍答案——當然有!
  • 朝戰前期美韓完敗,美軍冒險仁川登陸,總參精準預測,卻被無視了
    杜魯門從夾縫中看到了希望,不能讓蘇聯如意的稱霸亞洲,他看到了介入的好機會,就直接撕毀與新中國的協議,欣喜若狂的把第七艦隊派到了臺灣海峽,阻止中國軍隊進攻臺灣。 而他向世界宣告聲明的邏輯是那樣的無恥:因為韓戰爆發,所以美國要佔領臺灣。
  • 朝戰時美國第七艦隊為何開進臺灣海峽?
    譬如,美國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一反應為什麼是把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  韓戰爆發之後,美國的第一反應非常耐人尋味。在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美國不是讓駐日美軍馳援南朝鮮,而是讓自己的第七艦隊迅速地開進了臺灣海峽,其目的就是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  要搞清楚這其中的緣由,我們需要先拿一張地圖。
  • 麥克阿瑟為何選擇在仁川登陸,而非己方掌控的釜山?
    然而麥克阿瑟選擇的登陸地點,卻遭到美軍上層的強烈反對,他居然看中了仁川。這是一處完全違背軍事常識的登陸地,海潮漲落差位居世界第二,達到驚人的6.5米,雖然在高潮期水位能達到10米,然而維持時間甚短。一旦計算偏差,大批艦艇將陷進數公裡長的爛泥灘中動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