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美軍在朝戰中進行「仁川登陸」,卻被此人提前預測出來

2020-12-09 歷史的春秋

1950年6月25日,韓戰正式爆發。彼時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為了對付南朝鮮李承晚,進而實現武力統一朝鮮的目的,以9噸黃金、40噸白銀和1.5萬噸其他礦石,向蘇聯換取了價值1.38億盧布、裝備三個師的武器彈藥,同時,蘇聯還幫助金日成進行擴軍,軍隊增加至九萬人。同時,金日成請求,將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三個朝鮮人師(原156師、164師、166師)轉編入朝鮮人民軍序列,並且連同裝備一起入朝。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烈火淬鍊的三個師,極大地增強了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在隨後的兩個多月時間裡,金日成指揮朝鮮人民軍,以摧枯拉朽的威力,將南朝鮮軍隊殺得丟盔棄甲,將南朝鮮李承晚的勢力擠壓至朝鮮半島東南部一隅。金正日意氣風發,似乎看到了統一朝鮮的宏願即將實現。然而,美國人插手了,他們的軍隊在仁川地區登陸,緊接著,所謂的「聯合國軍」相繼開進朝鮮,整個韓戰的戰局發生逆轉,形勢向著不利於北朝鮮金日成的方向發展。惡化的韓戰局勢,使得中國不得不面對美國為首的侵略者,在我方的「不準越過三八線」的一再警告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還是悍然不顧,越過三八線,推進到鴨綠江附近,中國東北境內的部分城市遭到轟炸,美軍戰機甚至深入至山東半島進行騷擾。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進入朝鮮,一場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帷幕。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當初金日成能夠派出足夠多的兵力,死守仁川地區,進面有效阻止美軍登陸,那麼朝鮮人民軍就不會這麼快陷入被動,韓戰的走向也不會這麼發生變化。坊間的人們都知道,在美軍登陸仁川前,我方已一再提醒金日成注意強化此地區的防守,但都沒有引起金的重視,中國人對」美軍仁川登陸「的預測,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經過科學的分析。而進行這番準確預測的,最初不是由最高統帥做出的,而是由一個普通的作戰軍官分析出來的。雷英夫,又名雷霆臣,河南洛陽市孟津縣雷河村人。抗日戰爭時期,被毛主席譽為「洛陽才子」,推薦給葉劍英參謀長任軍事秘書。新中國成立後,任周恩來總理軍事秘書,軍委作戰部一局副局長兼總參謀部作戰室主任,後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解放軍後勤學院副教育長,1961年晉升為少將。1950年8月,正當朝鮮人民軍聲勢旺盛之時,雷英夫卻提出了自己的判斷:美軍將會很快在朝鮮實施兩棲登陸,進一步侵略朝鮮半島。為什麼雷英夫會這麼說呢?他主要分析了下面幾點原因:一、當時美軍與南朝鮮李承晚的軍隊,共13個師,集結在朝鮮半島洛東江三角地帶。這裡地域狹小,而且處在水邊灘頭地帶,既不利於攻,也不利於守,但是美軍、南朝鮮軍隊,卻硬是做出一副死守的樣子,這是完全違背兵法,更是違背常理的。二、美國自1945年擊敗日本法西斯軍隊,進佔日本後,一直沒有進行什麼其他的軍事動作。但最近時期,美軍卻集結了兩個師的兵力,成立第10軍,但第10軍並沒有進行布防駐紮,而是天天進行突擊登陸作戰演練。當時,日本全境都已經在美軍的掌控之下,日本軍隊也已經被強令解散。第10軍的出現與作戰演練,顯然有其他的目的。三、二戰之後,長期在地中海、太平洋進行遊曳的美軍、英軍艦隊,正悄然向朝鮮海峽靠攏,在替李承晚集團站腳打氣的同時,其所載士兵的人數,遠超一般的海軍兵員配置。四、美軍太平洋地區兼日本佔領軍長官的麥克阿瑟,本身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兩棲作戰的高手,在對日作戰中,他發明了「跳島戰術」,成功指揮過11次兩棲登陸。而他恰恰又是主張對朝鮮半島局勢進行幹預的人,更是一個死硬的反共人物。

當雷英夫向周總理提出自己的這番見解後,周總理非常重視,他立即帶著雷英夫來到中南海菊香書屋,向毛主席匯報。毛主席聽了他的分析後,頻頻點頭,並進一步詢問:「朝鮮西海岸地區,適宜登陸的地區非常多,那麼你認為哪個地方美軍登陸的可能性最大?」「仁川港。」雷英夫毫不猶豫的回答,「仁川港的登陸條件很差,它附近沒有海濱,只有寬達3.2公裡的泥洲,而且潮差非常大,平均潮差為6.9米,大潮的時候,潮差更達到10米以上。這裡有一條彎曲的航道,寬2公裡,長約90公裡,水深10多米。如果美軍想要從此地登陸,只能利用大潮時和傍晚滿潮時。」毛主席進一步問道:「那麼,你分析一下,美軍會在什麼時候登陸呢?」雷英夫又繼續美軍的登陸時間:適合登陸的時間點有三個,分別是9月15日、10月11日、11月2日,大潮就發生在這三個時間點。由於10月後,黃海季風非常猛烈,船隻航行異常困難,因此,只有9月15日最適合登陸。雷英夫的分析,基於地理、氣象科學數據,絲絲入扣,條理清晰,毛主席聽後,大為贊同,他認為這是值得注意的戰略問題,立即命人給史達林發電報,給金日成也進行了通報,希望他派出重兵防守仁川港,做好充分準備。不可很可惜,來自我方的這份情報分析,並沒有引起重視,特別是金日成更沒把它放在心上,當時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金日成已經看到了取得最後勝利的曙光,自然覺得我方的提醒有些「多餘」。就這樣,一次足可以改寫韓戰走向的戰略機會,就這樣悄然而逝了,正如日本編寫的《韓戰》中指出:仁川登陸,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可以說首先是在北朝鮮軍隊的心裡,在金日成的心裡。

相關焦點

  • 朝戰前期美韓完敗,美軍冒險仁川登陸,總參精準預測,卻被無視了
    這個粟裕,原來都沒聽過,沒想到從蘇中七戰七捷開始,竟然成了自己的噩夢。和彭德懷這個僅用3萬人開始、3年時間,便解放了佔中國國土面積五分之二的大西北,最終發展到100多萬解放軍的「西北戰神」不同,彭德懷是二十多年來一場場和國軍以少勝多的戰爭打出來的。
  • 韓戰中如何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
    導語: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截斷朝鮮人民軍後路,南北夾擊,朝鮮戰勢立即逆轉。中國組建志願軍赴朝。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對美軍仁川登陸早有判斷。韓戰初期,本文作者雷英夫時刻關注戰爭走勢,認真研究美軍指揮官的特點,準確預測出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為國家領導人進行戰略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 美軍仁川登陸朝鮮,中國提前23天已算準登陸時間,精確到分鐘
    但是令麥克阿瑟沒有想到的是,而且永遠也不可能知道的是,他做出仁川登陸決策的同一天,中國人已經算到他要在仁川登陸,並且準確的料定了登陸的日期和時間,精確到分鐘。雷英夫一個不是從戰場上走出來的軍事人才,他是在參謀培訓班被毛澤東發現,毛澤東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材,並親自指導。而雷英夫也不負所望,做葉劍英秘書時,寫了舌戰群儒的名稿,挫敗了敵人的陰謀。
  • 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計劃遭美高層反對,卻與中國一人不謀而合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實際上他已經從美軍退役。但是又被招回, 並被委以美國遠東軍總司令的重任。並在太平洋戰爭中,指揮美軍與日軍展開連番大戰,以獨創的」跳島戰術「不斷壓縮日本的生存空間,最終在美軍軍艦上接受了日本的投降。從此,麥克阿瑟掌管起了戰後的日本事務,成為了日本的太上皇。
  • 美軍仁川登陸前,毛主席已多次提醒朝鮮戒備,為何他能準確預測?
    早在1950年7月,也就是美軍仁川登陸之前的3個月,毛主席已經預測到美軍的行動,並通過蘇聯轉告了朝鮮。在7月下旬,9月初中國又兩次將相關情報提供給朝鮮,提示其防備。可惜,朝鮮方面未加重視,導致戰局逆轉。那麼毛主席又是如何做到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的呢?
  • 美軍仁川登陸前,毛主席已多次提醒朝鮮戒備,他為何能準確預測?
    但美軍自仁川登陸後切斷了北朝鮮軍的補給線,北朝鮮軍後方空虛只能不斷敗退,此後美軍一路向北追擊,最遠處到達鴨綠江邊。 早在1950年7月,也就是美軍仁川登陸之前的3個月,毛主席已經預測到美軍的行動,並通過蘇聯轉告了朝鮮。在7月下旬,9月初中國又兩次將相關情報提供給朝鮮,提示其防備。可惜,朝鮮方面未加重視,導致戰局逆轉。
  • 韓戰爆發後,中國此司令員提前預警:美軍會在仁川等地登陸!
    7月底,鄧華率領第38、第39、第40軍等部隊由廣東、湖南、河南等地北上,到達東北中朝邊境地區,保衛邊疆,並隨時準備入朝作戰。鄧華正好40歲,但是老紅軍出身,是從排長、連長一步步打出來的,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他到達東北邊境後,立即了解和研究朝鮮的敵我情況,並找出對策。
  • 仁川登陸:中國竟提前23天算出美軍登陸地點,且時間精確到分鐘!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時刻,就在麥克阿瑟決定仁川登陸的同一天,中國軍人已算出了自以為天下無敵的麥克阿瑟二十三天後將展開的登陸戰的地點,而登陸具體時間甚至精確到了分鐘,與麥克阿瑟的絕密計劃可謂毫釐不差。——《決戰朝鮮》01仁川登陸決策1950年8月23日,麥克阿瑟做出了仁川登陸的決策
  • 中國已經預測出仁川登陸的可能性但人民軍卻對此無能為力
    戰至8月初,「釜山防禦圈」裡的美韓軍實力已經完全超過人民軍,但就是不發動反擊,稍有軍事常識都知道裡面必有貓膩。尤其是半島狹長的特殊地形,使兩側都極易遭到兩棲登陸攻擊。 麥克阿瑟早就醞釀在半島蜂腰部實施大舉登陸,從地理位置上看,適合登陸地點主要是漢城以西的仁川港和全州以西的群山港,從地理條件上說,群山港比仁川好得多。
  • 圖文放送:美軍仁川登陸,麥克阿瑟從頂峰到深淵
    ——美軍五星上將布萊德雷第一軍情作者:鄭直仁川港,當今韓國第二大港口。70年前的今天,朝鮮戰局在這處位於半島「蜂腰部位」的地方發生逆轉——這,就是仁川登陸。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就在這時,一雙眼睛盯上了仁川。他,就是這位喜歡叼著玉米芯菸斗的美國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這時的麥克阿瑟是美國任命的所謂「聯合國軍」總司令。儘管仁川有著落差8.5米的世界第二大潮汐,五角大樓也認為在仁川登陸風險太大,但70歲的麥克阿瑟決心賭上一把。
  • 麥克阿瑟的巔峰指揮:二戰跳島戰術與仁川登陸
    太平洋戰爭中,「跳島作戰」是他的拿手好戲,這反映了他在戰略概念上的冒險和創新。「跳島作戰」能充分發揮己方的海空機動優勢,既減少傷亡,又讓大批日軍無用武之地,加速戰爭勝利的進程,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韓戰中的仁川登陸,則是麥克阿瑟在戰役層次上指揮藝術的顛峰之作。
  • 韓戰中的可怕一幕:美軍仁川登陸,突入大後方,南北聯合絞殺
    朝鮮軍隊後期在美軍從仁川登陸之後,之所以快速潰敗的原因,也是如此。 因為此時的西部戰線雖然已經平推到了釜山附近,但東部戰線的朝鮮軍隊無法及時跟進南下,雙方協同戰線被拉伸很長,很多時候都無法有效配合。
  • 抗美援朝戰役評點系列之一:仁川登陸
    6月30日,麥克阿瑟提出的作戰計劃就是在阻擊人民軍南進的同時,在仁川登陸,切斷其補給線,然後南北夾擊,一舉將人民軍擊破。7月4日,麥克阿瑟命令駐日本的美軍第1騎兵師開始進行在仁川登陸的準備,登陸計劃代號「蘭心行動」,預定於7月22日開始實施。
  • 美軍為何能從仁川登陸?除了強大的海空軍掩護,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在此情況下,「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立即做出反應,決定率領一支軍隊從人民軍的側後方「仁川港」實施登陸,與被圍困在釜山環形防禦圈中的聯合國軍對人民軍來一個前後夾擊! 1950年9月15日,美軍成功在仁川登陸! 而美軍的成功登陸,將意味著聯合國軍將全面進入到反攻階段!
  • 韓戰時美軍仁川登陸的歷史照片,難怪北朝鮮軍隊會迅速潰敗
    美軍的仁川登陸就是一場海陸空的立體行動,這場面不亞於現代化戰爭,難怪北朝鮮軍隊會抵擋不住。 照片裡美軍海軍陸戰隊正在登岸,仁川登陸的美軍規模非常的龐大,致使朝鮮人民軍的後勤補給線被切斷。
  • 麥克阿瑟越過三八線:朝戰中美軍的歷史性錯誤-搜狐
    常勝心理:「仁川登陸」勝利衝昏頭腦  聯合國在金日成發動韓戰的第三天就決定出兵朝鮮,但是由於對金日成部隊的軍事勢力估計不足,美軍中普遍存在著輕敵思想。開赴朝鮮的美軍從上到下,都沒有料到他們將在那裡呆很長時間。美國當年赴朝參戰的陸軍中尉伯西回憶(BUSSEY)說,「我們被告知帶上我們的運動器材,留下其他所有的東西。
  • (現代登陸戰介紹)仁川登陸作戰
    謝爾曼海軍作戰部長最後說:"從海軍的角度來看,仁川存在著不適合登陸作戰的一切條件"。麥克阿瑟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說:在這樣一個大家認為不能上陸的地區上陸,在我看來恰恰是保證此戰出奇制勝的因素。我判斷朝鮮軍隊主力百分之九十集中於洛東江一線。仁川--漢城地區防禦薄弱,估計守軍約6500人左右,其中,仁川地區僅2000人左右,可以攻其不備。
  • 金日成的驕狂,遭致戰局逆轉,中國參謀算準麥帥23天後仁川登陸
    廣播中,金日成的語氣充滿著自信和驕狂。聽到這個消息的史達林,也狂喜不止,似乎朝戰勝負已定。然而,有人卻為之憂心忡忡,他們就是中共的領袖們。主席,這位天才的軍事家,一下子就看出了問題癥結:現在預測勝利為時太早,最該做的,是預防不測!
  • 仁川登陸何以迅速扭轉戰局
    南北方各自建國後都聲稱朝鮮半島只有一國家,並且因為統一問題而進行了多次武裝衝突,最終於1950年6月,金日成率先揮師南下,韓戰爆發。中國內戰爆發後東北的這部分朝鮮人被編入林彪的第四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轉戰南北,戰功赫赫,可以說是身經百戰的虎狼之師。1949年金日成為統一朝鮮半島做準備,提出將解放軍中的朝鮮籍士兵調回參加國內建設。
  • 韓國熱邀中國「仁川再登陸」?
    仁川要做面向中國開放的門戶。仁川,一個在中朝韓三國都有著深刻記憶的城市。69年前,麥克阿瑟率領美軍在此登陸,改變了韓戰的走向,至今仍有很多韓國人將仁川登陸視為挽救韓國國運的符號。然而讓環環意想不到的是,在10月17日於仁川舉辦的第七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的歡送晚宴上,有位重量級韓國嘉賓在祝酒詞中熱情的建議,在仁川登陸7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希望中國取代美國,率領投資者大軍再來一次新的「仁川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