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役評點系列之一:仁川登陸

2021-01-13 老周新視野

抗美援朝戰役評點系列之一:仁川登陸

周明

摘要:韓戰初期的仁川登陸是一場對整個戰爭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戰役,一舉改變了之前朝鮮人民軍一路高歌猛進的連戰連捷,將「聯合國軍」從頻臨全面失敗的危急狀態中扭轉了過來,可以說談起韓戰就不能不談仁川登陸,但這場關鍵性的兩棲登陸,幾方面都沒有想到。

圖1:仁川登陸是韓戰初期的關鍵戰役

麥克阿瑟的小算盤

仁川登陸是當時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兼遠東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五星上將一手策劃的。早在6月29日,也就是漢城被人民軍佔領的第二天,麥克阿瑟就親臨漢江南岸進行實地視察。當他親眼目睹了大批韓國軍隊的潰散士兵和難民蜂擁而逃的時候,就在心裡萌發了只有在朝鮮人民軍側後實施兩棲登陸才能徹底扭轉不利戰局的設想。

6月30日,麥克阿瑟提出的作戰計劃就是在阻擊人民軍南進的同時,在仁川登陸,切斷其補給線,然後南北夾擊,一舉將人民軍擊破。7月4日,麥克阿瑟命令駐日本的美軍第1騎兵師開始進行在仁川登陸的準備,登陸計劃代號「蘭心行動」,預定於7月22日開始實施。然而人民軍在戰場上的迅猛推進,打亂了麥克阿瑟的如意算盤,光靠已經到達朝鮮的地面部隊根本無法阻止人民軍的推進,因此麥克阿瑟只好在7月10日取消「蘭心行動」,命令整裝待發的第1騎兵師改在釜山東北的近日灣登陸,投入洛東江防線的防禦作戰。儘管「蘭心行動」還未開始實施就已經胎死腹中,但是麥克阿瑟仍對仁川登陸念念不忘,指示在遠東美軍總司令部作戰部長萊特準將領導下由陸、海、空三軍登陸作戰專家組成的聯合作戰計劃與作戰小組,繼續研究在朝鮮實施登陸作戰的有關問題。

圖2:仁川登陸就是麥克阿瑟一手策劃的

7月23日,聯合作戰計劃與作戰小組向麥克阿瑟提交了代號為「烙鐵行動」的登陸作戰方案,計劃以從美國本土調來的暫編海軍陸戰隊第1旅和第2步兵師在9月中旬發起登陸作戰。並且根據不同的登陸地點,分別擬定了三個方案:在仁川登陸的代號100-B計劃;在群山登陸的代號100-C計劃和在汪文津登陸的代號100-D計劃。

可是,7月下旬人民軍攻勢凌厲,連下河東、鹹陽、安義、居昌、晉州等地,釜山岌岌可危!麥克阿瑟深知如果釜山不保,仁川登陸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為了確保釜山,麥克阿瑟於7月29日命令暫編海軍陸戰第1旅和第2步兵師直接在釜山登陸,加強洛東江防線的防禦力量。

8月1日,由於人民軍接連突破「聯合國軍」在烏山、大田、錦江等地的防線,「聯合國軍」不得不退守以釜山為核心南北長約135公裡,東西寬約90公裡的洛東江防線(也稱釜山防禦圈),這也是「聯合國軍」的最後防線了。從8月5日開始,人民軍向洛東江環形防線發起了連續進攻,史稱八月攻勢。此時,從表面上看,人民軍已經取得了巨大勝利,不僅佔領了朝鮮半島90%的土地,而且正向敵人的最後防線發起一輪又一輪的猛烈攻勢,似乎距離最終的勝利只有一步之遙了!但是仔細分析,人民軍幾乎已經傾注了全力,連戰略預備隊都用上了,仍難以突破敵方最後的防線。「聯合國軍」則因為兵力火力的相對集中和充足的補給,守住最後防線不成問題。再跳出戰火正酣的洛東江防線,放眼全局,「聯合國軍」掌握著絕對的海空優勢,充裕的預備隊(美軍於8月中旬開始組建第10軍),加上其在二戰期間積累的豐富的兩棲登陸作戰經驗,朝鮮半島三面臨海又是南北狹長的地理特點,正是其實施側後兩棲登陸的絕佳條件!甚至可以說8月之後在人民軍側後進行登陸要比7月最初提出「蘭心計劃」時還要有利,因為人民軍的主力已經盡數投入洛東江防線,只要美軍的側後兩棲登陸成功,就將對戰局產生大逆轉的情況。

美軍高層沒想到

正當人民軍八月攻勢如火如荼之際,麥克阿瑟也定下了最後的決心——預定登陸日期為9月15日,地點是仁川,登陸部隊為新組建的第10軍。計劃規定登陸部隊在奪取仁川之後應迅速攻佔漢城,切斷人民軍的主要補給線,同時釜山防禦圈內的第8集團軍發起反擊,沿大邱--大田--水原向北推進,與登陸部隊南北夾擊,圍殲洛東江前線的人民軍主力。

美國最高軍事領導當局參謀長聯席會議最初對麥克阿瑟側後登陸的設想是全力支持的,但當得知登陸地點是仁川時,就突然來個180度的大轉彎!美軍高層做夢也沒想到麥克阿瑟居然把登陸地點選在了仁川!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上將、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上將和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上將等軍方最高首腦不約而同表示了強烈的反對,因為首先仁川的地理、地形和潮汐情況是非常不適合進行登陸作戰的,特別是仁川的平均潮汐落差為6.9米 ,高潮時則達到10米,是世界上潮汐落差第二大的地方,海灘上還是長達3.2公裡的爛泥潭;其次仁川距離釜山有240公裡,將數量本來就不多的「聯合國軍」再分散在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地方,容易遭到各個擊破的危險;再次根據麥克阿瑟的計劃,登陸部隊中包括正在釜山防禦作戰中擔當重任的陸戰旅,將會嚴重影響釜山防禦的穩定性;最後擔心船隻不足,必須要抽調為第8集團軍運送補給的船隻,才能滿足登陸作戰的需要,如果登陸失敗,第8集團軍又因為缺乏船隻而導致的補給中斷,那麼局勢就徹底無法挽回了。

圖3:布萊德利是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他就反對在仁川登陸

布萊德利就認為仁川登陸簡直就是一場孤注一擲的賭博,所以特地派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上將、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上將和愛德華空軍中將專程前往東京,企圖說服麥克阿瑟改變登陸地點。

8月23日,柯林斯上將一行來到東京的聯合國司令部與麥克阿瑟進行磋商。柯林斯和謝爾曼提議將登陸地點改為群山,麥克阿瑟立即以他獨特的魅力和語調開始講話,首先他舉出戰爭歷史上歷次從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地方發動的奇襲而取得的巨大勝利,來證明出其不意才是保證勝利的最關鍵因素。正因為人民軍已同樣知道仁川是極不適宜登陸的地點,所以目前,根據各項偵察報告,人民軍在漢城地區只有5000人,在仁川只有1000人,而且防禦設施還很不完善,可見仁川正是人民軍認為美軍不可能登陸的地點。接著他提出了群山登陸的不利之處,雖然群山在地理和潮汐方面沒有仁川那樣不利,但是即使順利佔領群山,既不能切斷人民軍的補給線,也不能形成戰略上的包圍,充其量只不過是一次並不徹底的戰術包圍,對於整個戰爭進程幾乎沒有多大意義。而仁川距離漢城只有20公裡,只要能控制住漢城及其周圍的交通線(朝鮮半島上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線幾乎都經過漢城),就能徹底切斷洛東江前線人民軍的補給。然後,他表示如果在仁川登陸遭到頑強抵抗,他將在現場立即指揮撤退,不會造成重大的人員損失,損失的只是他的個人聲譽。但是,麥克阿瑟最後還是沒能說服柯林斯,當然柯林斯也說服不了麥克阿瑟,毫無收穫地返回華盛頓。

圖4:仁川俯瞰圖,仁川地形是非常不適合登陸的

麥克阿瑟認為仁川登陸就是一場1:5000的豪賭,他押寶的關鍵就是正因為仁川極不適宜登陸的地理特點使人民軍判斷美軍不可能在此登陸,所以人民軍在這一地區的防禦異常薄弱!由於當時麥克阿瑟如日中天的威望和資歷,他的軍銜甚至比他的上級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都高,再加上杜魯門總統對這一計劃也表示贊同,參謀長聯席會議儘管對登陸計劃還持有保留意見,但還是於8月28日批准了該計劃。

到了9月初,人民軍又向洛東江防線發動攻勢,釜山局勢一度十分危急,以至於布萊德利再次徵詢麥克阿瑟,是否因為戰況的變化而變更登陸計劃?麥克阿瑟回復了一封長長的電報,詳細闡明了不改變登陸計劃的堅定信心。9月8日,焦慮不安的麥克阿瑟才收到了參謀長聯席會議最終同意的回電。

志願軍也沒有想到

現在有種流傳很廣的說法,中國高層已經準確判斷出美軍將在仁川登陸,並通知了朝鮮方面,但沒引起朝鮮方面的重視。本文不對這種說法的真偽進行辨析,不過筆者從中國組建東北邊防軍到志願軍入朝參戰的整個過程來看,中央軍委判斷出了美軍很可能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側後登陸,但要說準確推斷出登陸的確切地點可能性並不大。

7月7日,周恩來主持召開國防會議,決定以原四野第13兵團再加強部分兵力,合計4個軍、3個炮兵師、1個高射炮團和1個工兵團,共25.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而東北邊防軍的任務就是兩項,第一保衛東北地區邊防,第二在必要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也就是說,東北邊防軍的組建就已經是在為入朝參戰作準備了。

圖5:國防會議作出了組建東北邊防軍在必要是支援人民軍作戰

到了8月上旬,中央軍委就已經確定東北邊防軍將以「志願軍」的名義入朝參戰,並傳達到了東北邊防軍師以上幹部。而此時人民軍對洛東江的攻勢正進入白熱化,但人民軍已經一個多月的連續作戰,技術裝備和富有戰鬥經驗的骨幹兵員損失較大,戰鬥力與開戰之初相比,已有明顯的下降,加上隨著戰線的延長,補給困難的致命缺陷也逐漸顯露出來,很多部隊的彈藥和糧食都得不到及時補充,已經成為典型的「強弩之末」了。在這關鍵當口,如

果志願軍入朝參戰的話,很可能只需要投入一兩個軍就可以一舉突破洛東江防線,將「聯合國軍」趕下海去。但志願軍卻沒有入朝,這一點也讓後來美軍高層對志願軍入朝參戰產生了嚴重的誤判,當初在8月人民軍如此順利再努一把力就可以取得全勝的時候不出兵,到了10月人民軍遭到嚴重失利戰局已經大翻盤的時候卻反而出兵了呢?

圖6:組建東北邊防軍,將以「志願軍」的名義入朝參戰

而志願軍在8月已經完成入朝參戰準備的情況下沒有出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央軍委判斷美軍很可能會組織一場側後登陸。8月12日美軍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陸軍步兵第7師、工兵第2旅、空降兵第187團和韓國第17步兵團、陸戰團等部組成第10軍,總兵力約7.5萬人,軍長由麥克阿瑟德參謀長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兼任,第10軍成立後除了陸戰1師被調往洛東江防線以加強防禦外,主力全都在日本集結待命。面對洛東江防線岌岌可危的狀況,這支生力軍卻一直在後方按兵不動,這就很耐心尋味了。再加上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戰爭中就是擅長組織兩棲登陸,尤其是「跳島戰術」——跳過日軍重兵守備的島嶼直接在側後防禦薄弱的島嶼登陸的經歷,那麼第10軍一直沒有投入洛東江防線,最大的可能就是要用第10軍來一次側後登陸,徹底解洛東江之危。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所以中央軍委放緩了志願軍入朝的進度,顯然是想看看美軍側後登陸之後的情況再說。

中央軍委做出這樣戰略上的宏觀性判斷是很順理成章的,將這一判斷通報朝鮮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當時中央軍委並沒有朝鮮沿岸的詳細水文、地理資料,也缺乏兩棲登陸的實戰經驗,要準確分析出美軍具體的登陸地點,可能性就並不大了。退一步說,如果判斷出登陸具體地點是在仁川,那麼就肯定能分析出登陸日期一定是9月15日!因為仁川的潮汐非常奇特,每個月只有一天的滿潮,每個滿潮日的高潮時間也只有早晚各三小時,而美軍的登陸艦 艇由於吃水的限制,只能在滿潮時才能進入港灣。9月的滿潮日就只有9月15日一天,只要在這一天嚴防死守,頂住美軍的登陸,那麼接下來的日子就是在仁川不放一兵一卒,美軍也不可能登陸成功,人民軍可以放心地將所有力量全部投入進攻洛東江防線。9月15日人民軍在仁川的防禦還是很薄弱,可見中國通報朝鮮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的說法可能性並不大。

另外,志願軍在10月19日開始入朝的時候,人民軍在洛東江一線的主力已經損失殆盡,金日成還能直接掌握部隊只有3個師,「聯合國軍」已經越過三八線,並在9月28日佔領了平壤,正向鴨綠江全線推進,可以說仁川登陸所造成的後果之嚴重,大大超出了中央軍委的預計,志願軍入朝後預期展開地區都已經在「聯合國軍」的控制下了,所以志願軍剛入朝時的情況是很嚴峻和被動的,這也反過來說明之前中央軍委確實沒能預判美軍會在仁川登陸,更沒料到仁川登陸會對整個戰局造成這樣大的影響。

圖7: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左)和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右)

不過,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後徹底扭轉戰局,驕狂之下以營團為單位,分路向中朝邊境大舉北進,這就給志願軍入朝後各個擊破提供了戰機。

人民軍更沒想到

韓戰爆發後,人民軍就是一路高歌猛進,完全是氣吞山河如虎,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態勢。到了8月發動八月攻勢的時候,更是樂觀地提出了要在八一五前解決戰爭,把8月變成勝利月。對於中國提出要警惕美軍可能進行側後登陸,金日成回答「我們估計美軍目前反攻尚不可能,沒有較大兵力的增援,在我後方登陸是困難的。」

圖8:(左)8月朝鮮人民已經控制了朝鮮半島90%的領土

(中)仁川登陸後戰局迅速逆轉,人民軍只控制了靠近中朝邊境的小部分領土

(右)韓戰停戰時雙方控制的領土

所以,人民軍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如何突破洛東江防線上,雖然成立了京畿道地區防禦委員會和西海岸防禦司令部,負責群山以北,仁川、漢城為核心地區的防禦,畢竟漢城地區是整個朝鮮半島最重要的心臟地區,但人民軍主力幾乎全部投入了對洛東江防線的攻擊,在仁川漢城地區只有少量部隊,而且絕大多數還是剛剛組建的新部隊,基本沒什麼戰鬥力。在仁川地區只有第9師的第87步兵團、第849獨立反坦克炮團以及若干海岸炮連和海岸守備隊,漢城地區是新組建的第18師(而且該師也正在準備南下參加對洛東江防線的進攻),金浦機場有第31旅步兵旅的一個營,整個仁川漢城地區的人民軍總兵力不超過6000人,其中在仁川才只有區區1000人!

雖然人民軍在仁川的月尾島上部署海岸炮,在仁川外海敷設水雷,但這些都是常規的防禦措施,並不是有針對性的抗登陸準備。因為進出仁川港只有一條航道,那就是長約90公裡,寬約1.8到2公裡,水深10.8米到18米,潮水流速卻是高達每小時9公裡的飛魚航道,真要採取抗登陸準備,只要在飛魚航道上鑿沉一條船,就可將整個飛魚航道徹底堵塞住,從而將美軍的一切登陸企圖化為泡影!

圖9:人民軍在月尾島上海岸炮兵

但人民軍什麼也沒做,從其部署和各種行動來看,洛東江才是其關注的重點,壓根就沒想到美軍會在仁川這個具有巨大潮汐落差、漫長的海灘泥潭、狹窄航道以及4米高的防波堤等重重阻礙的地方登陸,因為如果按照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登陸作戰教範來看,登陸地點所必須具備的十大條件,仁川沒有一條符合,簡直可以列為反面教材,是最不適合登陸的地點。

要是人民軍判斷出美軍將在仁川登陸,其實也並不需要投入多大兵力,只要在仁川外海大量布設水雷——人民軍雖然也布設了水雷,但數量太少,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同時在飛魚航道上沉船阻塞航道,那麼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粉碎美軍的登陸企圖。人民軍這些措施都沒做,可見是沒有想到美軍會在仁川登陸。

正是出乎絕大多數人的意料,麥克阿瑟以世紀豪賭的心態堅持發動了仁川登陸,並一舉奏效,使「聯合國軍」實現了絕地反擊,整個戰局徹底翻轉。為了支援危如累卵的朝鮮,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韓戰也由此進入了新的階段——抗美援朝戰爭。

本文刊登於《世界軍事》2016年18期(9月下),略有改動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仁川登陸讓志願軍居安思危,彭德懷電告鄧華:立刻著手反登陸準備
    為此,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組織了一個專門小組,制定在志願軍側後登陸的作戰計劃。美軍的想法不錯,當正面戰場陷入僵局後企圖模仿麥克阿瑟再來一次現實版的仁川登陸,但他們的企圖很難再獲得成功,因為他們的對手已經不再是以前那支孤注一擲的朝鮮人民軍,而是換成了身經百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了。
  • 仁川登陸戰役
    韓戰期間,"聯合國軍"於1950年9月在朝鮮 仁川地區進行的戰略性登陸戰役。1950年8月,"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在朝鮮人民軍連續打擊下,退守釜山、大丘地區。雙方在洛東江兩岸對峙。"
  • 七十年前的仁川登陸—分隔南北的灘涂
    8月31日,朝鮮人民軍的第五戰役打響了,它被稱為「釜山戰役」。但此時,戰爭進程也開始變化了。第五次戰役開始後,朝鮮人民軍已經顯出力不從心,而在聯合國軍最後的狹窄防區內,增援美軍源源不斷地抵達,其他參戰國部隊也陸續趕到。而人民軍兵力在兩個月的連續強攻中消耗巨大,損失已達5萬多人。隨著朝軍主力南移,補給線長達300多公裡。聯合國空軍對其持續轟炸。半島中間狹窄,漢江大橋區域更是被「重點照顧」。
  • 麥克阿瑟為什麼選擇仁川?——從軍事地理角度解讀仁川登陸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1950年7月底,韓戰已經進行了一個月,朝鮮人民軍接連取得漢城、水原、大邱等戰役的勝利,已經推進到朝鮮半島最南端的洛東江地區,在人民軍迅猛的攻勢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於8月1日退守洛東江一線,形成了以釜山為核心南北長約135千米,東西寬約90千米的洛東江環形防線,也稱釜山防禦圈。
  • 韓戰中的可怕一幕:美軍仁川登陸,突入大後方,南北聯合絞殺
    韓戰中的可怕一幕:美軍仁川登陸,突入大後方,南北聯合絞殺8月初,麥克阿瑟急忙調整作戰部署,讓在尚州以南、軍威以北的美第25師從尚州前線南撤,主力沿著洛東江南下,屯駐三浪津,阻止朝鮮第4師、第6師從西部打穿釜山防禦圈。美騎兵1師繼續屯駐金泉,防衛朝鮮軍第3師,拱衛洛東江西翼防線安全。
  • 韓國仁川文化印象
    所以,俄軍主力並沒有顧及到仁川方向。1904年2月6日,日軍聯合艦隊總司令東鄉平八郎命令聯合艦隊出發,同時攻佔旅順和仁川。2月9日,日軍重創俄軍在仁川的兩艘軍艦,在仁川港海戰中佔得先機,輕易佔領了仁川港,其3個團6000多人在仁川登陸。在旅順,俄軍與日軍死纏爛打,陷入膠著。日軍在仁川登陸後迅速北上,將俄軍趕出了朝鮮半島。日軍在朝鮮半島的得手,使俄軍既喪失了鬥志,又不能抽調軍艦支援旅順。
  • 史之今日: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
    仁川登陸可以說是韓戰中的重大轉折,戰役開始於1950年9月15日,至9月28日結束。起初,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而美軍和南韓軍隊節節敗退。但就在美軍和南朝鮮的釜山防線岌岌可危、即將全線崩潰的時候,仁川登陸的成功,猶如一記重拳打在朝鮮人民軍的腰眼,反令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被迫後撤。自此,局面扭轉,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開始反攻,向北進攻一直到達鴨綠江。
  • 《金剛川》——真實歷史的冰山一角 從抗美援朝到金城戰役 電影...
    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衣索比亞)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 韓戰真正的的轉折點,並非是仁川登陸,而是始於大田戰役!
    而且人民軍從一開始戰略上有存在隱患,這也為美軍仁川登陸後的敗北打下了伏筆。人民軍在坦克的掩護下到達漢城外圍 戰爭爆發前,人民軍的規模有7個步兵師團,4個警備旅團,2個遊擊聯隊和1個坦克旅團,總計11萬餘人,從中國召回的三個朝鮮族師只佔到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 圖文放送:美軍仁川登陸,麥克阿瑟從頂峰到深淵
    70年前的今天,朝鮮戰局在這處位於半島「蜂腰部位」的地方發生逆轉——這,就是仁川登陸。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一度佔領了半島90%以上的土地。就在這時,一雙眼睛盯上了仁川。他,就是這位喜歡叼著玉米芯菸斗的美國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這時的麥克阿瑟是美國任命的所謂「聯合國軍」總司令。
  • 仁川登陸隨想錄
    美國政府和美軍的一個正日子到了,韓戰仁川登陸70周年。這個登陸,在當時不到一個月後,便刺激、培養了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的態度、意志和決心,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弓沒有回頭箭。 如今,抗疫不力、大選將至的單邊主義領導者、霸權主義模範者、孤立主義標杆者,要能輕易放過這個日子口兒,那真是辛苦了。
  •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
    8日,人民軍第一軍團佔領仁川。同日,中朝部隊已全線進抵「三七線」。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第三次戰役至此結束。戰役中共殲敵1.9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南朝鮮軍。中朝軍隊傷亡僅0.85萬人。
  • (現代登陸戰介紹)仁川登陸作戰
    1950年9月15日,"聯合國軍"7萬餘人,在釜山背後240公裡的仁川登陸成功,奪佔仁川地區。作戰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鮮全面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為了反擊美韓軍隊的侵略,連續實施四次進攻戰役。
  • 麥克阿瑟為什麼選擇仁川?——從軍事地理角度解讀仁川登陸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1950年7月底,韓戰已經進行了一個月,朝鮮人民軍接連取得漢城、水原、大邱等戰役的勝利要知道麥克阿瑟在二戰期間指揮過一系列的島嶼登陸戰,具有豐富的兩棲登陸作戰經驗,而朝鮮半島三面臨海南北狹長,海岸線總長8700千米,這樣的地理特點,正是實施側後兩棲登陸的絕佳條件!一旦美軍在人民軍側後棲登陸成功,完全可能發生戰局逆轉的情況。所以當時幾乎所有軍事觀察家都判斷出麥克阿瑟一定會使用第10軍在人民軍戰線側後來一場兩棲登陸。
  • 仁川登陸何以迅速扭轉戰局
    6周後聯合國軍在韓國西北部的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全線潰退,美韓聯軍轉入反攻。洛東江/釜山防禦圈那緣何聯合國軍仁川一登陸,朝鮮人民軍就全線潰敗了呢?而且釜山和仁川一個東南一個西北,聯合國軍不去救友軍,為何跑到相距400公裡以外的仁川登陸?
  • 【電影在線】韓國電影《隧道》《逃組》《高地戰》《長沙裡》《仁川登陸作戰》
    該片講述了韓戰中,為了攪亂朝鮮軍隊部署,772名學生兵搭乘門山號登陸艦前往慶北英德郡長沙裡進行登陸作戰的一場真實戰役。《仁川登陸作戰》和《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反映幾乎同一時刻發生在朝鮮半島的兩場戰鬥,兩場戰鬥的結局完全不同,帶給觀眾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前者是一部充滿著愛國熱情的戰爭電影,而後者帶給觀眾更多的是戰爭的殘酷和無情。
  • 上將鄧華:抗美援朝第一智囊,回國後沒幾年即被轉業到地方,為何
    而最能集中體現鄧華智將才能的當屬抗美援朝戰爭。縱觀整個抗美援朝戰爭,鄧華是唯一一位全程參與的高級指揮官。彭總在任期間,他是彭總的第一助手,並且在彭總回國養病後,鄧華接任彭總,擔任第二任抗美援朝的總司令。 鄧華,當之無愧的抗美援朝第一智囊,朝戰中他獻計獻策,並指揮了慘烈的上甘嶺戰役,成為軍事史上的奇蹟。
  • 倪志亮——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將軍大使
    倪志亮出使朝鮮後做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與柴軍武參贊一起成功預測仁川登陸,協調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為志願軍制定入朝注意事項,促進中、蘇、朝之間的軍事合作,參與開城和談,在抗美援朝的軍事外交中留下了閃亮的一頁。
  • 麥克阿瑟的巔峰指揮:二戰跳島戰術與仁川登陸
    而韓戰中的仁川登陸,則是麥克阿瑟在戰役層次上指揮藝術的顛峰之作。1950年6月韓戰爆發,麥克阿瑟又被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組織了大膽的仁川登陸計劃。後因與杜魯門總統在侵朝戰爭問題上意見分歧,於1951年被解職,後來他任過蘭德公司的董事長,1964年病逝。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麥克阿瑟擔任太平洋西南地區總司令。他對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概念是,應該使用由艦隊支援的空、地打擊力量出奇不意地對幾個主要目標實施大規模攻擊。
  •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
    △第四次戰役「聯合國軍」參戰地面部隊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1月25日,第四次戰役打響。2月10日佔領人民軍主動放棄的仁川,但漢江南岸陣地仍在我志願軍堅守之下。2月中旬,漢江已經開始解凍,為避免背水作戰,第50軍和第38軍一部才於2月18日前全部撤至漢江以北。   ■東線 橫城反擊戰&砥平裡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