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經過第一、二次戰役,戰場情況發生變化,敵人由進攻轉入防禦。我軍要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攻堅戰,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是就此在「三八線」以北進行休整,還是突破敵人在「三八線」的既設陣地防線後再進行休整? 彭德懷召集志司其它首長討論後,決定選擇後者,定在1950年12月31日17時發起第三次戰役。

△第三次戰役作戰經過要圖  圖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軍事上講,志願軍入朝才一個多月。已連續打了兩個戰役,西線6個軍已相當疲勞;東線第9兵團人員、彈藥、糧食得不到及時補充。況且,第二次戰役後期敵人雖然逃得快,但有生力量的損失並不大,其主力大都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敵人的大踏步撤退,並不完全意味著徹底的失敗,從戰爭常識上看,美軍的撤退一是因為他們在「三八線」以北的平原無險可守;二是美軍需要補充,需要迅速脫離接觸,依託「三八線」以南的既設陣地進行整頓。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去進攻,絕對有諸多的不利。但是,從政治上講,志願軍停止在「三八線」以北,正合美、英的意圖,他們正想利用三八線阻止我軍前進.爭取喘息時間,進一步加強其軍事力量,以利下一步行動。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三次戰役確實是一次冒險,志願軍只有一次機會:如果戰役進程遲滯或者有較大反覆,消耗了僅有的物資儲備後,在從臨津江向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守,志願軍反倒可能會因為糧彈不繼無法抗擊敵人的反攻,戰局也有可能發生逆轉。所以戰役發起的突然性和戰役打響後能否速戰速決,成為第三次戰役決勝的關鍵。

△志願軍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並肩作戰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12月27日前,志願軍六個軍(第38、第39、第40、第42、第50、第66軍)和人民軍三個軍團(第1、第2、第5軍團)共30餘萬人(其中志願軍23萬人)在戰役發起前一周開始秘密佔領進攻出發陣地。由朝鮮人民軍第2、第5軍團在東線越過三八線,向敵側後滲透;志願軍在西線向敵「三八線」防線發起全線進攻。志願軍部隊發揮了出色的偽裝技能,瞞過敵飛機和前沿哨兵的偵察,於12月31日入夜時突然發起攻擊,集中100餘門火炮打開臨津江突破口,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炮兵。 經志願軍和人民軍兩天一夜的穿插追擊,至1951年1月2日,漢城以東的南朝鮮軍潰逃,使漢城地區的10餘萬「聯合國軍」處於被中朝部隊從右翼實施深遠包圍,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不得不下令放棄漢城。4日夜,志願軍第50軍和第39軍的1個師連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進佔漢城。8日,人民軍第一軍團佔領仁川。同日,中朝部隊已全線進抵「三七線」。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第三次戰役至此結束。戰役中共殲敵1.9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南朝鮮軍。中朝軍隊傷亡僅0.85萬人。

△佔領漢城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三封電報:打過「三八線」

△志願軍某部開赴「三八線」。 圖源: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12月1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讓美國人民為韓戰作出「任何必要的犧牲」,同時設立國防動員局,擴大徵兵計劃和軍火生產。他在新年國情諮文中,要求國會批准將美軍從250萬人增加到350萬人,一年之內將戰機、坦克的生產能力分別提高5倍和4倍。一邊是美英兩國在聯合國玩弄「先停戰、再談判」爭取時間,一邊是麥克阿瑟在抓緊時間整軍再戰。

  但志願軍不會給美國人捲土重來的機會。毛澤東已經敏銳意識到,隨著敵人速戰速決圖謀的破產,美國與其僕從國之間的矛盾會更尖銳,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也會更加高漲。在這種背景下,只有乘勝而戰,再給敵人致命一擊,才有可能把敵人徹底逼到談判桌上——否則,一旦讓對手得以喘息,以美英等國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志願軍必將面臨更大的戰場壓力。

△志願軍某炮兵分隊向「三八線」進發。圖源: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早在第二次戰役激戰正酣的之際,毛澤東已經在謀劃下一階段的作戰行動了。他在12月13日給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一)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二)此次南進,希望在開城南北地區,即離漢城不遠的一帶地區,尋殲幾部分敵人……」

  12月21日,毛澤東再次致電彭德懷:「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線在人們中存在的舊印象,進行其政治宣傳,並企圖誘我停戰,故我軍此時越過三八線再打一仗,然後進行休整是必要的。」

  12月29日,毛澤東在發往志願軍總部的電報中強調:「如果我軍能照你們目前部署,於1月上半月打一個勝仗,爭取殲滅偽軍幾個師及美軍一部,然後休整兩個月,準備春季攻勢,則對民主陣線及資本主義各國人民大眾影響甚好,對帝國主義則給以新的一擊。加重其悲觀失敗情緒。」

  接連三封電報,直指一個方向:打過「三八線」。

「謹向中國軍隊司令致意」

  △視察前線的美軍將領,右一為麥克阿瑟,中間的是李奇微。圖源:中華網

  12月26日,美國陸軍助理參謀長馬修•邦克•李奇微抵達朝鮮戰場,接替在第二次戰役潰敗途中翻車而死的第八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韓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別的美軍將領),同時兼任「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

  李奇微指揮過美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夜間空降作戰,還率部參加諾曼第登陸戰役後升任美第十八空降軍軍長。早年的李奇微,還曾在美軍駐天津第十五步兵團當過副連長。美國防部選派這樣一位「中國通」到朝鮮,無疑是想挽救戰場頹勢,重新奪回戰場主動權。李奇微原本想立即轉入進攻以爭取戰爭主動,然而卻很快發現,僥倖逃出志願軍重重包圍的第八集團軍士氣低落,沃克的死更是給這支曾經的「王牌」蒙上了厚厚的心理陰影,他感受到:「這是一支張皇失措的軍隊,對自己、對長官都喪失失了信心,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幹什麼……我視察過的每一個指揮所都給我以同樣的感覺,即喪失了信心和鬥志。」 如美國歷史學者亞歷山大•貝文在《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一書中所描述的:「第八集團軍已如驚弓之鳥,撤到三八線以南,來到了西邊開城以南冰天雪地的臨津江畔。大潰退終告結束,此時第八集團軍正在等待中國軍隊的下一次攻勢,主動權已經完全操在了中國人手裡。」

△美軍士兵在戰友懷抱中哭訴。圖源:中華網

  李奇微只好放棄進攻計劃,快速部署防禦,阻止志願軍繼續南進。此時的「聯合國軍」總兵力達34萬餘人,基本防線兵力為13個師另3個旅20餘萬。李奇微沿「三八線」建起一條西起臨津江、東達東海岸的防線,將南朝鮮軍8個師放在第一線,美軍和英軍放在第二線,以便可攻可防、隨時撤退。不過,李奇微不曾料到,從第二次戰役結束到第三次戰役開始,僅僅間隔了一個星期。

  不過一晝夜,南朝鮮第一、第二師已經全線崩潰,漢江以北的美軍第一、第二軍陷入背水作戰的危險境地。李奇微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元旦上午,我驅車由北面出了漢城,結果見到了一幅令人沮喪的景象。南朝鮮士兵乘著一輛輛卡車,正川流不息地向南湧去,沒有秩序,沒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敗退。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逃得離中國軍隊愈遠愈好。」 他既沒有想到中國軍隊如此無畏,更沒有想到「聯合國軍」對志願軍如此畏懼。「我試圖阻止,可是逃跑的卡車毫不減速地閃過了我。我以前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向上帝祈禱,不要再目睹這樣的情節。」不僅僅是南朝鮮的士兵,美軍也是一樣,他在回憶錄中說:「視察美軍二十四師十九團的傷員時,發現他們已經像皮球一樣洩了氣。我們清醒地看到,建立起所需要的鬥志還要有一段很長的過程。」

  1951年1月2日,為了避免「聯合國軍」尤其是第八集團軍重蹈被志願軍重兵包圍的復轍,李奇微下令放棄漢城。撤退之前,他在辦公室的牆壁上給彭德懷留下了這樣一句話:「謹向中國軍隊司令致意。」

臨津江:決勝關鍵「三險三奇」

  △戰後,346團1連、4連和347團5連、7連榮獲軍授予的「突破臨津江英雄連」稱號。圖源:中華網

  第三次戰役能否取勝,關鍵是看志願軍部隊必須要迅速克服臨津江等天險,才能快速插入敵軍縱深,不給對手組織反擊的機會。

  臨津江位於漢城以北75公裡處,中遊一段橫瀉在「三八線」上,時值寒冬,冰雪堆積深厚,南岸均為天然峭壁不便攀登,韓國第1步兵師憑藉臨津江天險,構成了縱深約9公裡的3道防禦陣地,號稱"銅牆鐵壁、不可逾越"。突破臨津江,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難上之難,作為第三次戰役的關鍵一環,這項艱巨任務被交由志願軍39軍116師完成。在兵力兵器總體優勢不大的情況下,臨津江畔較量的關鍵,首先落在了進攻的突然性和戰前準備的充分程度上。經過精確計算和萬全準備,12月31日,第39軍116師僅用11分鐘即突破敵軍的江岸防線,勝利完成了突破任務。

△志願軍突破臨津江。圖源:中華網

  臨津江之戰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師級江河進攻戰,充分體現了我軍的戰略戰術特點和指揮藝術,使得本來可能成為"強弩之末"的野戰攻堅行動,變成了一部跨江奇襲的經典之作。戰後志願軍陳賡副司令員將此戰總結為「三險三奇」——突破口的位置選的險,但很奇;進攻出發陣地選得很險,但很奇;炮兵陣地選得那麼近,很險,但很奇。116師的突破戰鬥得到各方面好評,劉伯承元帥在南京軍事學院的課堂上將其評為「滿分戰例」。總參謀部和軍事學院後來出版了《第116師高浪浦裡東南地區進攻戰鬥總結》,將此次戰鬥作為師進攻的典型戰例,供院校和部隊學習研究。

 

△炮兵掩護步兵前進。圖源:中國軍網

  突破口選了易守難攻的地段

  臨津江東段向南彎曲,有利於敵兩翼火力形成交叉封鎖,南岸是高10米左右難以攀爬的懸崖峭壁,整體易守難攻。但表面上看起來不利的自然條件反而使敵在該地段防禦比較輕視,無論兵力還是工事都較西段薄弱。同時東段的北岸是小起伏地貌,還有幾條大體上與臨津江平行的自然溝,這些自然溝深約1.5米至1.7米不等,稍加改進就是部隊隱蔽的絕好場所,116師經過認真研究,最後選定東段為突破地區。

  出發陣地選在敵人眼皮子底下

  師長汪洋提前三天抽調全師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力,投入構築陣地的土工作業,整個進攻陣地全構築在地下,地面上不露一人一物,完全保持了自然地貌的原狀;派出348團(10天)與115師的344團(4天)在高浪浦裡正面積極佯攻,讓敵人誤判志願軍在此作渡江準備;明令對暴露目標或洩密者處以極刑,決不寬待;12月30日夜間,汪洋和第一梯隊指揮員、參謀人員還到陣地上檢查隱蔽偽裝執行情況,隨時改進隱蔽偽裝措施。116師在約3.5平方公裡的面積上隱蔽7個步兵營,6個山野炮兵營,8個團屬炮兵連及師、團指揮機構,計7500餘人,80多門火炮。2個團隱蔽18小時之久,無一目標暴露。

  炮兵陣地實現了距地300米抵近射擊

  總攻一周前,連續校對日落時間和敵機飛離我陣地上空的時間。最後測定日落時間為17時03分,敵機飛離時間為16時40分,這中間的23分鐘成為最佳炮火準備窗口——既是入夜前能見度較好的時段,有利於瞄準,又能避開敵機襲擾,有利於連續開火。炮兵部隊又根據我軍炮火數量和種類,精細測算各型火炮射擊程序和時間。對敵前沿支撐點、縱深炮兵、各種火力發射點、明暗碉堡一一編號,具體分配給每一門火炮。

釜谷裡:一把小號退敵兵

  △戰後,司號員鄭起榮立特等功,志願軍總部授予他「二級戰鬥英雄」稱號,而那把軍號,如今作為解放軍輝煌戰史的重要見證,作為一級文物靜靜地躺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櫃之中。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

  1951年1月3日凌晨,天寒地凍。志願軍39軍347團七連一路穿插到漢城以北40公裡的釜谷裡,接到命令攻佔公路邊的一個無名高地。戰鬥在黑暗中突然發起,但七連官兵很快發現,面前的這支敵軍不一般:受到攻擊後反應迅速、單兵射擊極其準確、支援火炮也極為猛烈……這是大名鼎鼎的英軍第29旅皇家來復槍團的後衛分隊,是英軍乃至「聯合國軍」的王牌。

△志願軍越過「三八線」向敵縱深猛插。圖源: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連隊很快出現大量傷亡,連長、指導員、副連長相繼犧牲。儘管如此,其他官兵依然奮不顧身向敵人發起攻擊,最終奪佔了這個高地,控制了來復槍團的唯一退路。上級命令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堅守陣地,絕不讓敵人跑掉,儘管七連傷亡過半,仍打退了敵人連續6次的進攻。最後子彈打完了、手榴彈扔完了,就到敵人的屍體堆裡去搜尋槍枝彈藥。眼看陣地遲遲攻不下,英軍指揮官孤注一擲發起第7次攻擊。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敵軍終於踏上了志願軍的陣地。只要再前進幾步,道路就將被打通。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身負重傷、19歲的小號手鄭起抱著生命中最後一次吹響軍號的想法,用足最後一絲力氣,躍出戰壕,吹響了軍號。奇蹟出現了:衝上陣地的英軍一愣,慌亂中掉頭向山下逃竄。

  「王牌」由此失去了最後的機會,被隨後趕來的志願軍主力殲滅。而在七連的陣地上,也僅剩下7名戰士,其中就包括最後吹響軍號的鄭起。此戰之後,這個意志如鋼鐵般的連隊有了一個新稱號——「鋼七連」。

志願軍步兵營殲滅英國坦克營

  △被志願軍俘虜的英軍第29旅皇家重坦克營的官兵之一部。圖源: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1951年1月3日,第50軍149師突破「三八」線後,進至高陽一帶。美軍命令英軍第29旅的重型坦克營掩護其南逃,英軍第29旅重型坦克營裝備「邱吉爾」重型坦克,是「聯合國軍」坦克部隊中裝備最好的。 而在1950年10月25日才開赴朝鮮戰場的志願軍第50軍,由於作戰準備較倉促,不僅兵員不足、幹部缺編,而且火炮裝備不足,根本沒有反坦克火器。第149師令第446團第2營和第445團第1營分別插入高陽地區的仙遊裡至梧琴裡以西谷地,截擊敵人,利用英軍坦克夜間行動困難多的弱點,發揮志願軍夜戰、近戰的優勢,在英軍第29旅重型坦克營的31輛坦克和裝甲車輛進入伏擊圈後,志願軍的爆破手們抱著炸藥包一擁而上,對英軍坦克實施近距離爆破,甚至翻上英軍坦克,掀開蓋子投彈,將英國坦克營被炸成了廢銅爛鐵。

△擊毀的坦克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經3小時激戰,我軍擊毀了英軍第29旅重型坦克營31輛坦克中的27輛,俘獲4輛,並俘虜了少校營長柯尼斯。 在這次戰鬥中,志願軍第50軍第149師第446團第2營5連副班長李光祿,一人炸掉三輛坦克,榮立特等功。他第一次將導火索截成3釐米長,在3秒內完成點火、投送;第二次用兩枚手榴彈引爆炸藥包;第三次是在連隊炸藥包都沒有了的情況下,撲上車頂用手掀開坦克頂蓋,把手榴彈塞進坦克。第149師以步兵營全殲英軍第29旅重型坦克營,是朝鮮戰場上唯一一次成建制消滅「聯合國軍」坦克部隊,創造了志願軍用劣勢裝備全殲敵重型坦克部隊的光輝戰例。

放棄追擊 彭德懷與金日成起爭執

△在漢城市區搜索敵軍殘部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1951年1月4日傍晚,志願軍第50、39軍各一部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進入漢城。志願軍攻克漢城的消息傳回中國,全國人民沸騰了,人民自發走上街頭,熱烈歡呼。《人民日報》的社論中寫道:「向大田前進!向大丘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撤出的美國侵略者趕下海去!」 然而,1951年1月8日,在偵悉美軍在烏山設伏後,彭德懷斷然命令50軍正向南挺進的一個團轉入防禦,同日,中朝部隊在「三七線」全線停止前進。

△志願軍攻克漢城後,冒著炮火渡過漢江。圖源: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停止追擊的命令傳到各部隊,不僅有指戰員們紛紛打電話到志願軍司令部核實。金日成也存在乘勝追擊的思想,對彭德懷的做法十分不滿,表示「好戲才開場,雙方剛接觸不幾天,怎麼就鳴金收兵了呢?」 他認為,在敵人大崩潰的情況下,如果加一把油,乘勝追擊,就可以將敵人趕下海。

  彭德懷則認為敵人退到洛東江,是想利用洛東江的天然屏障,在兩岸加築工事,誘我南進,加以殲滅。如果繼續追擊,我軍一定會吃虧。事實上,志願軍入朝作戰已連續進行了三次大的戰役,將「聯合國軍」驅逐到「三七線」上。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志願軍將士雖有鋼鐵般的意志,但也是血肉之軀。從「三八線」到「三七線」100多公裡的地區,由於戰爭雙方殘酷的拉鋸戰,敵人的欺騙宣傳,老百姓跑了個精光。房子全燒沒了,志願軍本來就脆弱不堪的補給線又急劇延長了200公裡,已經拉到要斷裂的程度了。糧食這種生存最基本的物資都不能保障,更不要說禦寒衣物和彈藥了。部隊中疾病蔓延,尤以凍傷為最嚴重。二次戰役的凍傷兵員還未恢復,三次戰役徒涉臨津江後又增加了大批手腳發黑的戰士。

  彭德懷頂住多方壓力,下定決心放棄追擊,他的這一決定得到了毛澤東和史達林的肯定。最終,中朝部隊統一了意見:放棄追擊,進入休整。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就此結束。

進攻戰役在新年前夜打響——1951,元旦頭條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與軍號的傳奇故事

志願軍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元旦攻勢突破「三八線」

「三險三奇」突破臨津江

韓戰,中國志願軍殲滅英軍坦克營

相關焦點

  • 《金剛川》——真實歷史的冰山一角 從抗美援朝到金城戰役 電影...
    2020年恰逢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將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紀念章。10月25日則是抗美援朝紀念日,在這之前兩天,也就是10月23日,抗美援朝題材戰爭片《金剛川》將與全國觀眾見面。
  • 抗美援朝金城戰役,《金剛川》有座炸不毀的橋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
  • 抗美援朝時期,我軍的兩次經典戰役,堪稱「戰爭神話」!
    以此為背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當時我國與以美國為首的十七國聯軍,不管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人數上都是處於劣勢,但是我軍憑藉著鐵一般的意志,打贏了一次次不可能勝利的戰爭,創造了一個個奇蹟。而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抗美援朝時期我軍兩次經典戰役。
  •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歷史: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再有3天,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就要上映了。眾所周知,由於各種原因,國內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作品非常少。而適逢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以及近期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等特殊的時間節點,《金剛川》的上映,確實是讓我等影迷翹首以盼。
  •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美軍敗退500公裡,志願軍是怎麼做到的?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對美軍打擊最為嚴厲的一次戰役,也是志願軍打得最為精彩的一次戰役。 從I950年11月6日誘敵深入開始,到l2月24日戰役結束,前後作戰49天,殲敵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
  • 上甘嶺戰役,抗美援朝慘烈的一戰,雙方傷亡巨大,美軍損失多少
    戰爭畢竟是殘酷的,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我們的志願軍將士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果說抗美援朝中最為慘烈的戰鬥,了解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上甘嶺戰役可以稱得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鬥。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了一共有四十三天,敵我雙方反覆搶攻高地五十九次,志願軍打退了敵人超過九百次的進攻,我軍雖然在最後取得了勝利,但是在這場戰鬥中我們所付出的代價大家也能可想而知。
  • 長津湖戰役背後的水門橋戰鬥,志願軍用生命譜寫抗美援朝的讚歌
    抗美援朝巨片《血戰長津湖》已經開機拍攝,再加上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一時間,全國上下再次掀起了一股空前的愛國熱情。上個月上映的抗美援朝大片《金剛川》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中志願軍東線的「長津湖戰役」中的一次戰鬥,稱為「水門橋戰鬥」或「水門橋阻擊戰」。
  •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損失慘重,這支部隊裝扮成韓軍大搖大擺突圍
    ——米·左琴科(蘇)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939字,閱讀約2分鐘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是志願軍入朝以來開展的最大規模戰役。在這次戰役中,美軍經過與志願軍的多次會晤,對志願軍的作戰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聯軍司令李奇微與麥克阿瑟不同。他不是一個傲慢的人物。他從很多基層戰士那裡了解到很多關於志願軍的情況。他還發現了志願軍一個非常嚴重的弱點,那就是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只能維持七天,超過七天就得撤退。第五次戰役開始時,他們打得很好,但志願軍殲滅了南朝鮮軍的主力。
  • 建國以來,新中國一共對外出兵7次,除了抗美援朝,還有哪6次?
    然而,抗美援朝戰爭雖然規模最龐大,戰果最為輝煌,但是,抗美援朝戰爭其實並不是新中國第1次在境外出兵作戰。新中國成立之後,第1次跨出國境線作戰,是援越抗法戰爭。 解放軍第一次出境作戰—— 援越抗法戰爭 在新中國的南部地區、與廣西、雲南等省份直接接壤的是東南亞國家是越南、寮國等國。
  • 覽圖|那些與抗美援朝有關的地圖
    圖丨第二次戰役作戰經過要圖。第二次戰役勝利結束,殲敵3.6萬餘人,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為爭取韓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圖丨第三次戰役作戰經過要圖。第三次戰役遂告結束,志願軍殲敵1.9萬餘人。
  • 五次戰役:把敵人從鴨綠江打回三八線
    經過連續作戰,至11月5日第一次戰役結束時,志願軍殲敵1.5萬餘人,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麥克阿瑟吹噓的在11月23日感恩節前結束韓戰的計劃。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使志願軍在朝鮮站住腳跟,為爾後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一年以後,中國人民將10月25日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
  • 抗美援朝第二階段
    中朝方面決定推遲停戰協定籤字時間,從6月25日開始,相繼展開夏季反攻第三階段作戰,並於7月13日至27日發動了金城戰役,給韓國軍隊以沉重的打擊,從而保證停戰協定能夠切實得以實施。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終於在板門店得以籤訂。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就此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斃、傷、俘敵71萬餘人,將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者從鴨綠江邊重新打回到「三八線」。
  • 為了和平——電影中的那些抗美援朝經典戰役
    這一頗具悲情色彩的場景無疑是對這場戰役慘烈程度的最好註解。 鏖戰上甘嶺:志願軍像釘子牢牢地扎在那裡 提起抗美援朝相關的影視作品,最家喻戶曉的無疑就是1956年高保成主演的《上甘嶺》,片中郭蘭英演唱的那首《我的祖國》至今仍廣泛傳唱,深入人心。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上)
    值班大話君:劉芯瑩 編者導語: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王樹元老師歷經近半年的時間,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整理出抗美援朝7次重大戰役的內容。
  •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63軍全殲英軍王牌格羅斯特營,180師遭遇嚴重損失
    志願軍政治部隨後發布《第五次戰役政治工作指示》,明確:「第五次戰役即將開始,戰役任務為大量地殲滅敵人幾個整師,具體要求每個軍殲敵一至兩個團,戰役的目的是取得主動權,爭取縮短戰爭的時間。」
  • 聽菏澤抗美援朝老兵講故事:一天三次遇險 在坑道駐守近一年
    在抗美援朝紀念日當天,記者走進鄄城縣抗美援朝老兵閆靖忠家裡,只見他正在看中央4臺播出的《國家記憶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冰湖血戰》欄目。說起抗美援朝的故事,閆靖忠老人娓娓道來……▲閆靖忠講抗美援朝故事1951年4月,參軍整2年的閆靖忠作為15軍的一員,第四批入朝,替換50軍、66軍作戰。「我們的部隊是英雄的部隊,在司令員秦基偉的帶領下,南渡黃河、轉戰伏牛山、開闢豫西根據地……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貢獻。
  • 抗美援朝最慘烈一戰,志願軍傷亡超過上甘嶺戰役,是美軍的二倍
    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的初期,二戰中戰功赫赫的麥克阿瑟對裝備陳舊的志願軍頗為不屑,曾揚言要在一個月內全線擊退志願軍,並於1950年聖誕節前佔領朝鮮半島全境。但是他永遠也無法想到的是,他很快就會為他的狂妄輕敵付出慘重的代價,志願軍在一次戰役之後,迅速通廣長津湖、清川江戰役為代表的二次戰役粉碎了麥克阿瑟的圖謀,並將美軍趕回了「三八線」以南。
  • 這七十年,抗美援朝作品中「長津湖」是什麼樣?
    ▲《長津湖》 王筠 著軍旅作家王筠曾經在長津湖戰役中主力部隊20軍服役,從那時起,他研究抗美援朝戰爭史二十多年。他的長篇小說《長津湖》以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集20年研究抗美援朝戰爭的成果和對長津湖戰役倖存將士的採訪,以氣勢恢宏的筆調全景式再現了這場驚天動地、艱苦卓絕的戰爭。小說出版後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等獎項。
  • 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一共對外出兵7次,除抗美援朝,還有哪6次?
    第二次戰役就是著名的抗美援朝戰爭。韓戰爆發三個月之後,我國正式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到達朝鮮,幫助朝鮮抵抗美國,維護我國主權。經歷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戰爭以後,最終中國、美國、北朝鮮和南朝鮮共同籤訂了朝鮮停戰協議。第三次戰役就是中緬聯合作戰。
  • 軍史罕見的一幕:彭總決心發起第五次戰役,兩位副司令員同時反對
    必須了解的是,抗美援朝的第三次戰役,是志願軍進攻作戰的巔峰時刻,「聯合國軍」在中朝軍隊的聯合打擊下,不得不棄守漢城逃過漢江,退至三七線附近轉入防禦。然而隨著李奇微逐漸發現志願軍「禮拜攻勢」的弱點,志司勉強發起的第四次戰役已經遭到了敵人有預謀的「防守反擊」,戰役歷時87天,我志願軍在後期屬於邊阻擊邊撤退,從漢江以南撤至三八線以北地區(期間放棄了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