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戰70周年。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過程中湧現出大批英雄人物,誕生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文學領域,70年來有關抗美援朝的書寫一直都沒有間斷過。
10月25日,由國家電影局主抓,北京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八一電影製片廠等聯合攝製的電影《長津湖》,抗美援朝紀念日當天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正式開機,據媒體報導,電影由黃建新作為總監製及聯合編劇,陳凱歌、徐克和林超賢作為影片的聯合監製與聯合導演。一時間,長津湖戰役引發熱議。許多年輕觀眾也開始因此尋找資料,希望能閱讀和了解70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目空一切的美軍第10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了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志願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
曾經發生在朝鮮戰場上改變了世界格局的長津湖戰役中,我們的戰士穿著單薄的服裝,拿著簡陋的武器,飢腸轆轆,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中一次又一次地衝鋒。在這種幾乎超出了人類生存極限的惡劣環境下,中美兩國精銳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與美國海軍陸戰1師展開的這場武器裝備對比懸殊的戰爭,儼然已經超出了常規戰爭的範疇,更像是一場意志力的殊死較量。他們究竟是為了什麼?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們前赴後繼、義無反顧地進攻?這究竟是對生命的漠然還是對生命的捍衛呢?一場震驚世界的強強對決,為何中美兩國卻共同選擇了遺忘?其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創傷?
對於作家來說,長津湖戰役70年來的研究越來越多,資料也越來越豐富,在繼承前人創作的歷史上,許多作家開始正面描寫這場戰役,解密、解讀其中鮮為人知的故事。此前,國外有一些相關影視文學作品對這一題材進行創作,而我國開拍電影及作家的寫作是對此的正面回應,是我國文藝工作者中國視角的發聲。
▲《長津湖》 王筠 著
軍旅作家王筠曾經在長津湖戰役中主力部隊20軍服役,從那時起,他研究抗美援朝戰爭史二十多年。他的長篇小說《長津湖》以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集20年研究抗美援朝戰爭的成果和對長津湖戰役倖存將士的採訪,以氣勢恢宏的筆調全景式再現了這場驚天動地、艱苦卓絕的戰爭。小說出版後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等獎項。軍事專家張明金透露,王筠對老一代抗美援朝幹部有過多次採訪,所以他的文學作品中,許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種武器裝備性能都講的很翔實。他認為,王筠塑造的人物有鄉情,有親情,有友情,也有戀情,這能吸引讀者看下去。作為一個後來者,王筠研究抗美援朝戰爭只有二十多年時間,他用10年時間完成了160萬字的創作,這是他義無反顧研究抗美援朝戰爭史的一個成果。
王筠的第二部關於抗美援朝的長篇小說《交響樂》今年也已出版,《交響樂》以志願軍某部軍直偵察營、某師醫院治療隊、某部穿插營和美軍某空降團戰鬥群特遣隊的戰鬥歷程為牽引,真實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彰顯了廣大志願軍官兵的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目前他正在撰寫第三部關於抗美援朝的長篇小說《阿里郎》。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戰長津湖》 何楚舞、鳳鳴、陸宏宇 著
何楚舞、鳳鳴、陸宏宇合著的《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戰長津湖》則全面、真實地再現了長津湖之戰的壯烈場面。這本書對應《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韓戰》和《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韓國上將親歷的韓戰》,從中國的視角對此進行解讀。從戰爭發動前中美蘇各國戰略考量、大國之間的博弈寫起,分別從中美雙方的戰爭準備、策略、實力對比等各方面因素著手敘述,再到新興裡、柳潭裡、下碣隅裡等一個個分戰場激烈的戰鬥場面,使人仿佛重新回到那白雪皚皚、硝煙密布的戰場上,看著這場曠古的決戰,令人心中無比震撼。為了寫作本書,作者歷時兩年,走訪居住全國各地的28名志願軍老兵。老兵們分別來自參加長津湖戰役的志願軍第9兵團第20軍、26軍、27軍,既有戰鬥英雄、火線指揮員,也有參與戰略決策的高級指揮員、參謀以及軍情、後勤人員。他們是僅存的歷史見證者。
▲《圍獵美軍「王牌師」——抗美援朝長津湖戰記》 邵志勇 著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邵志勇寫作的《圍獵美軍「王牌師」——抗美援朝長津湖戰記》也是一部非虛構軍事歷史作品,全書共九章、23萬字,並有二十多幅珍貴的長津湖戰場照片,是全面反映長津湖之戰的專題性歷史著作,在挖掘戰爭原始材料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戰史回憶著作,對長津湖之戰的全過程進行了科學考證與事實性還原,比較完整地揭示了作戰的全過程,將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的英勇業績彰顯於世,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的歷史,謳歌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偉大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亮劍長津湖——第二次戰役戰事報告》 胡海波 著
此外,胡海波的作品《亮劍長津湖——第二次戰役戰事報告》和李成志的《血地冰天——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紀實》也是很好的關於長津湖戰役的普及讀物。
其實關於長津湖戰役的文學作品不止以上這些,其中既有小說,也有報告文學,既有幾十年前戰地記者所寫的真實報導,也有當代作家研究歷史後的優秀創作。用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的話說,抗美援朝對於新中國當代文學的建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巴金等一系列重要作家都曾去過抗美援朝前線,並留下了各自的作品,這些作品既是寫抗美援朝,也建構了一個新中國新的精神世界。本期書鄉為讀者推薦的幾部關於長津湖戰役的文學作品,或許可以讓我們更真實地了解那一年在長津湖戰役中浴血奮戰的最可愛的人們。
正如長篇小說《長津湖》的作者王筠所說:「抗美援朝精神在我理解中,是不畏強敵、敢打必勝的精神,我有責任弘揚這種精神。」王筠認為,戰爭文學表面上是在揭示戰爭的殘酷,從根本來講是啟迪人類的良知,是呼喚正義與和平。戰爭文學作為獨特的文本範式,在文學史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