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中的可怕一幕:美軍仁川登陸,突入大後方,南北聯合絞殺

2020-12-16 騰訊網

1950年,8月。

韓戰僅爆發一個多月,朝鮮軍已經一路平推,將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全部壓縮在洛東江-永同-軍威-盈德為西、北防線的釜山防禦圈中。

8月初,麥克阿瑟急忙調整作戰部署,讓在尚州以南、軍威以北的美第25師從尚州前線南撤,主力沿著洛東江南下,屯駐三浪津,阻止朝鮮第4師、第6師從西部打穿釜山防禦圈。

美騎兵1師繼續屯駐金泉,防衛朝鮮軍第3師,拱衛洛東江西翼防線安全。

美第24師屯駐馬山,協同美第25師阻止西部朝鮮軍隊。

8月3日。

西部戰線中,朝鮮第6師浩浩蕩蕩的挺兵急進,兵分兩路,對釜山外圍馬山、鎮東裡防禦據點展開進攻。

此時美軍已經極為重視朝鮮軍隊,面對著老窩被端的危險,這群人冒死抵抗,成功抗下了朝鮮軍隊的成噸傷害,他們肉盾一般的守衛著最後的極限生存空間。

終於,美軍抗下了朝鮮第6師的第一波進攻,還讓一路沿著西線南下朝鮮第6師受到重創。

不僅如此,由於朝鮮軍在西線戰場推進太過迅速,長達300多公裡的戰線,其後勤供應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麥克阿瑟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戰爭,十敗九因糧。

朝鮮軍隊後期在美軍從仁川登陸之後,之所以快速潰敗的原因,也是如此。

因為此時的西部戰線雖然已經平推到了釜山附近,但東部戰線的朝鮮軍隊無法及時跟進南下,雙方協同戰線被拉伸很長,很多時候都無法有效配合。

而且,如今的戰線被拉伸300多公裡,運輸補給捉襟見肘,朝鮮軍隊很容易因為物資供應問題而崩盤。

另一方面,美軍的航空戰鬥機開始不間斷的升空轟炸,極大的影響到了朝鮮軍隊的推進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釜山防禦圈。隨著釜山防禦圈的漸漸鞏固,美軍不斷有新的兵員補充到前線戰場。

美軍可以憑藉太平洋航線,由日本轉運,迅速補給在前線奮戰的士兵。

這些因素,是朝鮮軍隊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問題。

此時的金日成面對聽聞前線推進暫停的消息,不由的皺起了眉頭。

因為,一個重要的節日就要來臨。

8月15日。

---它是朝鮮解放五周年紀念日。

金日成馬上電令前線,務必要在五周年紀念日前,徹底打穿釜山防禦圈,統一朝鮮半島。

同時,他親自下達作戰命令,十大師部全力推進戰線。

此時的韓國境內的釜山防禦圈,布防了美軍四個師以及韓軍七個師,洛東江防線、大邱據點成為重中之重。

八月上旬,朝鮮軍瘋狂朝著防線進攻。

第3師、第15師、第105裝甲:從永同進攻,擊潰在洛東江防守的美第1騎兵師和美第25師,將戰線成功推進到倭館。

第10師:從高靈發動進攻,將戰線推進至玄風。

第4師:從陝川發動進攻,擊潰美第2師,將戰線推進至靈山。

第6師:從晉州發動進攻,擊退美第25師部隊,盤踞在馬山西部。

第13師:鹹昌進攻,成功地渡過洛東江,進抵軍威。

第1師:從尚州進攻,成功地渡過洛東江,進抵善山。

第8師:從醴泉進攻,將戰線推進至安東西部。

第12師:從安東進攻,將戰線推進至浦項。

第5師:從盈德進攻,同樣將戰線推進至浦項地區。

釜山防禦圈瞬間面臨巨大危機,美軍開始全力組織反攻,分別在鹹安、馬山、靈山、玄風、倭館、浦項不間斷的進行反撲。

此時的釜山防禦圈,是他們最後生存空間,也是他們伺機反攻的最後陸地。

似乎這是所有人的心裡共性。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悍不畏死的將士。

他們的背後,有著成千上萬的家庭。

他們不可能不怕死。

生存的信念、報國的信念,是世界上所有彪悍軍隊的核心精神。

在被朝鮮軍極度壓縮的釜山防禦圈面前,美軍、韓軍開始爆發,誓死捍衛著最後一點的生存土壤。

8月15日,已過。

由於美軍的拼命防守,朝鮮軍隊終究沒能撼動釜山防禦圈。

態勢已經開始扭轉,朝鮮軍隊此時和美韓軍隊陷入僵持階段,美軍又開始調撥本部軍隊從釜山登陸,與之前來的還有英國第27旅。

偌大的釜山防禦圈,在八月下旬已經屯集了韓、美、英聯軍23萬軍隊。

與此同時,這三支聯軍開始統一調配,美軍將領前線司令長官沃克全權指揮美軍3師、朝鮮5師、英國1旅兩大主要軍群。

聯合國軍有了喘息之機,朝鮮軍隊卻憂心忡忡。

因為這一路走來,朝鮮軍隊推進速度夠快,士兵們卻也極力的疲憊,大戰爆發近兩個月,十萬兵力被打掉兩成,全軍剩下八萬有餘。

8月20日。

朝鮮軍隊的繼續推進已經遇到了重重困難,朝鮮第4師、朝鮮第6師兩個方向的王牌軍隊相繼進攻失敗,士兵們的士氣一步步的走向低落。

釜山。

這裡成為了不少朝鮮士兵心中的勝利曙光,也成為廣大士兵心中最難啃下的一塊石頭。

朝鮮軍前線司令官金策再度整合師部猛攻:

第1軍

第一攻擊集團:

第6師、第7師、第105裝甲師團部進攻馬山據點

第2攻擊集團:

第2師、第4師、第9師、第10師和第16裝甲旅進攻密陽據點

第2軍

第三攻擊集團:

第1師、第3師、第13師和第105裝甲師主力進攻大邱

第四攻擊集團:

第8師、第15師、和第17裝甲旅進攻永川

第五攻擊集團:

第5師、第12師佔據浦項機場

這一次的兩大軍隊進攻計劃,也為朝鮮當局稱之為「九月進攻」。

如果進攻順利,釜山防禦圈的生存空間將被進一步的壓縮。

隨著朝鮮軍的新攻勢的到來,一場可怕的救援登陸也即將發生。

---仁川登陸。

這場登陸對於朝鮮各大師部而言,就像是一場可怕的噩夢。

因為,大家實在太累,此前在前線嚴重受損的師部大多退到了後方。如果,美軍從仁川登陸,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仁川登陸就像是一把利劍,從美軍士兵登陸的那一刻,就直接打破了戰場上的固有動態軍事平衡。

9月5日。

在朝鮮軍的連番猛攻下,釜山防禦圈最為重要的據點大邱終於崩塌,美軍將前線司令部從大邱直接南遷至東萊

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部撤退之後,韓軍司令部也同樣後撤至東萊,韓軍以為美軍的後撤,意味著他們即將大規模從釜山撤離。

以後的路,可能要靠韓軍自己走。

試問,他們自己在朝鮮軍的雷霆攻勢下,趟得出來康莊大道嗎?

此時美軍一旦後撤,迎接韓軍的唯有亡國而已~

不過,他們還是低估了美軍想要控制遠東政局的野心,他們的撤退只是為了讓進行最終的戰略反攻,達到南北聯合絞殺朝鮮軍的目的。

終於,美國再次派出了援軍!!!

美軍準備再度登陸增援!!!

美軍的登陸計劃官方密稱呼「蘭心計劃」,共有四個方案:

100-A近日灣、100-B仁川、100-C群山、100-D注文津。

這四個計劃的核心都是以美第10軍為主力,以西部海域為核心,隨後配合美軍第八集團軍從南北兩個方向聯合絞殺朝鮮兩大軍群。

最終選擇靠近漢城的仁川港口作為登陸港口。

9月15日。

美第10軍在朝鮮半島的西海岸南端集合,準備撲向仁川。

此時的仁川一帶,朝鮮分散兵力如下:

仁川1000人

漢城5000人

金浦500人

也就是說,仁川港口幾乎是無人防守區。

不過,這裡潮差巨大,最誇張的時候能夠有十米潮差,平均也有近七米的潮差,想要從這裡登陸必須在退潮後的兩個小時之內衝上海岸,否則一旦暴露在海灘上,登陸直接宣告失敗。

9月13日,美軍派出一支軍艦駛向東海岸三陟海誘敵。

9月14日,另一支軍艦在群山登陸誘敵。

朝鮮軍隊斷定,美軍真正的登陸點為群山。

沒想到,美軍軍艦在15日,路過重重防禦的群山,直接北上駛向了仁川。

準備不足的朝鮮軍最終還是被美軍從仁川打開缺口。

從這一刻起,朝鮮軍隊的後勤補給面臨著巨大危機,所有朝鮮軍隊馬上選擇戰術後退回防大後方。

一路縱橫南下的朝鮮軍開始感受到了一絲絲的涼氣。

不過,當美軍全力從仁川登陸時,一股東方赤焰正燃燒著熊熊烈火湧向了鴨綠江~

相關焦點

  • 韓戰中如何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
    導語: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截斷朝鮮人民軍後路,南北夾擊,朝鮮戰勢立即逆轉。中國組建志願軍赴朝。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對美軍仁川登陸早有判斷。韓戰初期,本文作者雷英夫時刻關注戰爭走勢,認真研究美軍指揮官的特點,準確預測出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為國家領導人進行戰略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 韓戰時美軍仁川登陸的歷史照片,難怪北朝鮮軍隊會迅速潰敗
    美軍的仁川登陸就是一場海陸空的立體行動,這場面不亞於現代化戰爭,難怪北朝鮮軍隊會抵擋不住。 照片裡美軍海軍陸戰隊正在登岸,仁川登陸的美軍規模非常的龐大,致使朝鮮人民軍的後勤補給線被切斷。
  • 韓戰爆發後,中國此司令員提前預警:美軍會在仁川等地登陸!
    1950年6月,朝鮮南北戰爭爆發。隨即,美國宣布介入戰爭,出兵助戰李承晚。7月13日,為了保家衛國,新中國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調解放軍第13兵團歸邊防軍建制,任命鄧華為第13兵團司令員。鄧華分析未來的戰爭,進行了預測,然後親自寫出了一份報告,於8月31日上報中央和東北軍區。在報告中,鄧華針對美軍以後的軍事行動說:一、朝鮮半島地形狹長,又為山地,對美軍優勢兵力的容納是有限的。
  • 美軍仁川登陸朝鮮,中國提前23天已算準登陸時間,精確到分鐘
    臘斯克一個從沒有到過朝鮮的美國人,在美軍高級將領的壓力下,必須半小時內給出劃分方案。急得滿頭大汗的臘斯克大筆一揮選擇了北緯三十八度作為分界線,這條分裂線、血淚線就這樣誕生了。此後,三八線上的衝突不斷升級,以金日成為首的北朝鮮人民軍與南朝鮮李承晚偽政府武裝,在韓戰爆發前,已經有兩千多次的衝突。
  • 美軍仁川登陸前,毛主席已多次提醒朝鮮戒備,為何他能準確預測?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朝鮮西海岸中部的仁川港登陸,這是韓戰中至關重要的一場戰役,被美軍視為戰局逆轉的關鍵轉折點。麥克阿瑟豪賭成功,聲望在國內達到了頂峰。在這之前,美韓聯軍被北朝鮮軍壓迫到面積僅有1萬餘平方公裡的釜山防禦圈內,危在旦夕。但美軍自仁川登陸後切斷了北朝鮮軍的補給線,北朝鮮軍後方空虛只能不斷敗退,此後美軍一路向北追擊,最遠處到達鴨綠江邊。
  • 美軍仁川登陸前,毛主席已多次提醒朝鮮戒備,他為何能準確預測?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朝鮮西海岸中部的仁川港登陸,這是韓戰中至關重要的一場戰役,被美軍視為戰局逆轉的關鍵轉折點。麥克阿瑟豪賭成功,聲望在國內達到了頂峰。在這之前,美韓聯軍被北朝鮮軍壓迫到面積僅有1萬餘平方公裡的釜山防禦圈內,危在旦夕。
  • 韓戰美國在仁川登陸為什麼會成功
    鄭成功率領軍隊趁著漲潮後鹿耳門航道變寬變深的時機,迅速順流通過鹿耳門,在禾寮港登陸,直奔赤嵌城,攻其不備,一舉成功。1950年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長驅直入打到釜山一帶。美國急忙糾集部隊,殺到朝鮮,但在選定登陸地點時犯了難。適合登陸的港口都有朝鮮軍重兵把守,強行登陸必然代價巨大。經過慎重考慮,最終,美軍司令麥克阿瑟指揮美軍於仁川成功登陸。
  • 麥克阿瑟為什麼選擇仁川?——從軍事地理角度解讀仁川登陸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1950年7月底,韓戰已經進行了一個月,朝鮮人民軍接連取得漢城、水原、大邱等戰役的勝利毛澤東就曾經在8月和9月兩次會見朝鮮代表時,提醒其注意美軍可能在側後登陸,應特別注意加強仁川-漢城和鎮南浦-平壤地區的防禦。不過,這只是在戰略上提醒朝鮮注意提防側後登陸,並沒有確定具體的登陸。畢竟,美軍在二戰中的登陸行動,絕大部分都是在海灘登陸,而不是直接在港口登陸,朝鮮8700千米的海岸線,理論上適合登陸的地段,至少在4000千米以上,處處設防根本就不可能。
  • 騙過北朝鮮的高層,美軍在仁川登陸,這是北朝鮮防守最脆弱的地方
    騙過北朝鮮的高層,美軍在仁川登陸,這是北朝鮮防守最脆弱的地方文/無計讀史朝鮮戰役剛剛打響的時候,北朝鮮的部隊佔據著絕對的上風。蘇聯源源不斷地資助著北朝鮮武器裝備,大量的T-34坦克進入了朝鮮戰場後,成為了殺敵的利器。
  • 改變韓戰局勢的仁川登陸,滿地的物資,當地農民還提供幫助
    仁川登陸戰是改變韓戰局勢的重要一戰,雖然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也是冒著極大的風險,但是事實證明完全值得。不過仁川登陸戰除了戰略上的成功之外,還有來自對手的神助攻。仁川登陸示意圖(圖片源於新聞客戶端)戰前準備美軍在朝鮮半島陷入困境的時候,麥克阿瑟就已經考慮來一次登陸戰,對朝鮮軍隊來一次腰斬行動。
  • 朝鮮打韓國,為何在即將勝利前全軍崩潰,僅僅是仁川登陸惹的禍?
    很快北朝鮮大軍就推進到了釜山一線,也就是在這裡原本順利的局勢突然出現了180度的逆轉,一路高歌猛進的朝鮮人民軍突遇身後的仁川登陸,其勝利的步伐在釜山防禦圈嘎然而止。這種突然的失敗當然有仁川登陸的原因,不過除此以外還有沒有別的因素呢?僅僅是仁川登陸惹的禍答案——當然有!
  • 70年前,美軍在朝戰中進行「仁川登陸」,卻被此人提前預測出來
    然而,美國人插手了,他們的軍隊在仁川地區登陸,緊接著,所謂的「聯合國軍」相繼開進朝鮮,整個韓戰的戰局發生逆轉,形勢向著不利於北朝鮮金日成的方向發展。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當初金日成能夠派出足夠多的兵力,死守仁川地區,進面有效阻止美軍登陸,那麼朝鮮人民軍就不會這麼快陷入被動,韓戰的走向也不會這麼發生變化。
  • 韓戰中,北朝軍的特點是什麼?美軍是這樣總結的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直到美軍7月末,在釜山設置防禦圈時,雖然防守的依然很狼狽,甚至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一度把司令部都從大丘遷到了更靠近釜山的地方,以防萬一,但是,當仁川登陸後,經受住考驗的美軍再發起反擊時,就算北朝軍再怎麼激烈地抵抗,也無法再得到像之前一樣的勝利,這是為什麼?
  • 從閃擊漢城到仁川登陸,一路凱歌的朝鮮軍隊怎麼突然蔫了?
    人民軍勢如破竹南下作戰,何以最後遭遇美軍仁川登陸後的「滑鐵盧」? 圖:朝韓雙方進攻示意圖01 一味地向南進軍在戰爭剛開始,金日成的「閃電戰」的效果可以,6月28日,部隊就攻陷了韓國首都漢城。圖:朝鮮人民軍南進示意圖這個時候,金日成才發現部隊根本無法推進了。6月26日美軍飛機就參加了戰鬥,相繼對漢城和平壤實施「野蠻轟炸」,到7月3日,朝鮮就有36架飛機和5艘艦船被毀。靠著士氣,金日成還能向南推進,但美國空軍越來越頻繁的集群式轟炸,造成前線部隊很大損失。
  • 抗美援朝戰役評點系列之一:仁川登陸
    抗美援朝戰役評點系列之一:仁川登陸周明摘要:韓戰初期的仁川登陸是一場對整個戰爭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戰役,一舉改變了之前朝鮮人民軍一路高歌猛進的連戰連捷,將「聯合國軍」從頻臨全面失敗的危急狀態中扭轉了過來,可以說談起韓戰就不能不談仁川登陸,但這場關鍵性的兩棲登陸,幾方面都沒有想到。
  • 韓戰中韓國政府和美軍製造的屠殺;10萬朝鮮民眾死於同胞之手
    韓戰中韓國政府和美軍製造的屠殺;10萬朝鮮民眾死於同胞之手 1948年朝鮮半島南北方各自建立政權和獨立的軍隊,便是我們如今熟知的北朝,南韓。之後,美蘇分別撤軍,南北雙方矛盾激劇計劃,雙方都想訴諸武力實現國家的統一,大戰一觸即發。圖為韓戰爆發後,美軍在仁川登陸後運輸軍用物資的場景。
  • 美軍為何能從仁川登陸?除了強大的海空軍掩護,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一、意想不到的登陸位置 在美軍與朝鮮人民軍戰爭處於僵持階段時,美軍需要打開戰爭的局面,而美軍的戰爭目的就是在於切斷人民軍的主力部隊,並與釜山環形防禦圈內的部隊形成前後夾擊之勢
  • 仁川登陸何以迅速扭轉戰局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揮師南下,韓戰爆發。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將大韓民國國軍逼至韓國東南角的釜山,8月初韓國國軍開始在洛東江沿岸構築環形防禦陣地—釜山環形防禦圈以堅守待援。6周後聯合國軍在韓國西北部的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全線潰退,美韓聯軍轉入反攻。
  • 圖文放送:美軍仁川登陸,麥克阿瑟從頂峰到深淵
    70年前的今天,朝鮮戰局在這處位於半島「蜂腰部位」的地方發生逆轉——這,就是仁川登陸。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一度佔領了半島90%以上的土地。就在這時,一雙眼睛盯上了仁川。他,就是這位喜歡叼著玉米芯菸斗的美國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這時的麥克阿瑟是美國任命的所謂「聯合國軍」總司令。
  • 仁川登陸是一場豪賭,麥克阿瑟為什麼如此堅決要在仁川登陸呢?
    仁川登陸的時間是在1950年9月15日,從時間上看當時的半島大部分已經被朝鮮控制了,從位置上看仁川位於半島中部,距離漢城非常近,顯然已經脫離了南方的管控。自從韓戰爆發後,人民軍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抵抗,完全是氣吞山河如虎,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