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中如何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

2021-01-12 人民政協網

導語: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截斷朝鮮人民軍後路,南北夾擊,朝鮮戰勢立即逆轉。中國組建志願軍赴朝。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對美軍仁川登陸早有判斷。韓戰初期,本文作者雷英夫時刻關注戰爭走勢,認真研究美軍指揮官的特點,準確預測出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為國家領導人進行戰略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神秘而重要的工作

1950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到一年,韓戰爆發。朝鮮人民軍揮師南下,很快佔領了大部地區,處於一個準備慶祝全面勝利的狀態。

這期間,毛澤東主席一直在思考朝鮮問題,他覺得美帝國主義不會讓朝鮮人民軍如此輕鬆地獲取這麼重要的戰果。

在這之前,我一直在毛主席、周總理身邊做軍事參謀。後來為了鍛鍊我,讓我去部隊代職。韓戰爆發後,一天我突然接到指示我立即回北京的命令。到北京後,有關領導給我分配了新的工作,工作地點依然在中南海(後來我的實際職務是總參作戰部副部長),主要工作是在一個軍事研究室,直接領受毛主席布置的重要研究任務。

韓戰爆發前一天,在勤政殿開會的毛主席在會後叫住我,要我同他談談如何看待麥克阿瑟這樣一個軍事人物。我把知道的情況儘可能向主席報告,包括二戰中麥克阿瑟的主要戰績、他的冒險精神及他決策時如何固執,特別舉了他堅持登陸呂宋島,美國國會多人反對,他頑固堅持意見並最後取得成功的例子。那一天主席與我交談了很多,聽著我的匯報,連連點頭。

此後沒幾天,根據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指示,我以總參作戰室主任和周總理軍事秘書的身份,帶一批從全軍調來的青年參謀在中南海居仁堂的一排平房內辦公,主要任務是集中研究和關注朝鮮問題,隨時報告研究情況。

很多年後我才知道,這是毛主席和周總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即通過實戰培養青年指揮員。很多戰爭年代過來的將帥年齡增長,需要培養一批有知識的青年人,而結合實戰以及韓戰形勢,讓這些青年增長戰略思維非常重要。我們這樣一群二三十歲的青年便開始了在中南海神秘而重要的工作。桌上擺滿了韓戰形勢圖,每一天都對戰爭形勢進行詳細而縝密的分析。

到了1950年8月,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勝利在望。金日成向世界宣布:這個月將是朝鮮人民取得全面勝利的最後一個月,我們將以光復整個朝鮮半島來慶祝朝鮮統一,朝鮮人民軍將要取得的勝利是朝鮮歷史上空前的勝利。

但我們研究室的參謀們掌握的情況和作出的分析,與金日成的思考差距很大。當時研究室也有兩種不同意見,也有人認為金日成只要能夠佔領所有港口,外部支援無所依託,朝鮮勝利是必然的。兩種意見相持,我們對著地圖激烈爭論。我和許多同志的意見判斷與金日成眼下的行動完全不一樣,我們提出了一些疑問:

一、 韓戰已開始一段時間,美軍駐紮日本的兩個主力師為何一直未動?

二、 眼下金日成把北朝鮮的主力部隊全部開到釜山三角洲,後方不就全空了嗎?而後方空虛,又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應急準備,這是兵家大忌。一旦被攔腰截斷,將無以應對。

三、 朝鮮整個地形如一個長長的冬瓜,中間東西海岸很近,這中間如果被切斷怎麼辦?這不是勝利的前兆,而是暗藏危機!

四、 美英軍隊為什麼突然決定從地中海調集主力到朝鮮半島來?而不管蘇聯還是金日成,又為何對美軍的行動置若罔聞?這是不是輕敵呢?

幾天來的情報,還有一些情況讓人生疑。比如,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顧問艾夫裡爾·哈裡曼率軍事人員突然到達東京,這樣一個重要的班底突然造訪東京,是否預示著美軍會有重大行動?

根據多方面分析,我提議作戰室馬上分兩組人員展開對抗性辯論,將所有因素都展開分析,並在圖上進行演練作業,辯論後將情況歸納整理,迅速報告毛主席。

討論從下午一直持續到深夜。最後我將意見歸納為6條,意見集中到一點,即美軍很大可能在仁川登陸,攔腰截斷朝鮮半島,將朝鮮人民軍完全包圍。依據海洋氣象部門提供的情報,我們對登陸時間做了進一步測算,預計美軍會在9月15日登陸。

為何作此判斷?我們認為,這一天是大潮日,仁川海岸灘涂淤泥很寬很深,大潮時軍艦直接開到岸邊,便避開了灘涂淤泥,可以將大部隊直接送上岸。

這些分析判斷後來在麥克阿瑟回憶錄中一一得到證實。

就在我們作戰室研究出這個結果的同一天,麥克阿瑟在東京向美國總統報告:請批准我的請求,9月15日漲大潮時在朝鮮半島仁川實施登陸作戰,在南面我將以第八集團軍為鐵錘,在北面將以已經登陸的第十集團軍為砧,將北朝鮮的軍隊擠壓在中間,而後砸個粉碎。杜魯門迅速批准了這一計劃。

據麥克阿瑟說,當初他也對登陸地點有過多個選擇,如元山、群山、仁川等,之所以選擇仁川,是因為仁川有諸多不利條件,如灘涂問題就是其一。但越是危險的地方,對方越是大意,越有可能成功。最後愛冒險的麥克阿瑟還是選了仁川。

精準預測美軍仁川登陸

但當晚我們整理好6條意見後,我卻猶豫了。我不能不想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新中國剛成立不久,黨中央、毛主席正在集中考慮戰爭後建設問題,我們的建議必須萬無一失,否則會影響領袖決策,責任極大!但若不報告,誤了戰機,損失更大。再三考慮,我決定先向總理報告,請總理判斷是否應該報告主席。

在西花廳,我向總理匯報說,根據我們的研判,認為朝鮮正處在巨大危險中,有6條理由可以判斷美軍要實施仁川登陸。

總理放下文件,要我詳細匯報。

我指著牆上地圖向總理報告:第一,麥克阿瑟和美偽軍十幾個師擺在仁川灘頭,每8公裡擺一個師,一個師兩萬人,差不多20幾萬人,為何既不撤退,也不到一線增援南朝鮮部隊?目的是要把朝鮮軍隊全部吸引到南線,好一網打盡。第二,美軍駐日本有兩個主力師,戰鬥力非常強,但半島開戰後,這兩個預備隊卻沒有增援跡象。他們在等什麼?我認為,他們在準備實施登陸,這兩個主力師中其中一個師是海軍陸戰隊,就是為登陸作戰準備的。

周總理接上我的話說:「還有就是朝鮮地形吧,中間細,容易南北切斷?」總理的分析與我們想到的一樣。

我接著說第四條,麥克阿瑟愛冒險,當年登陸呂宋島等島嶼,「五角大樓」都說風險大,不同意他的登陸計劃,可他力陳己見,堅持實施登陸,最後他果真冒險完成了登陸。這次他可能又想冒一個讓世人震驚的大風險。第五,仁川地形複雜,朝鮮人民軍認為天險易守,所以防守部署較松。這一點美軍也很清楚。第六,眼下無論朝鮮還是蘇聯,似乎都沉浸在一派慶功氛圍中,處於一種勝利即將到來的興奮中,而這歌舞昇平中本身就潛藏著巨大的危險。美英軍隊又從地中海抽調大批軍隊過來,說明在籌劃更大的陰謀。

匯報完畢,總理沉思片刻後對我說:雷英夫同志,關於你的分析,我和主席已有所思考,但有些具體的問題,你們從各方面的判斷更為詳細科學,必須立即報告主席。說完他拿起電話,向毛主席報告:主席,剛才雷英夫同志給我講了他們對韓戰的預判,他認為美軍可能在西海岸登陸,我覺得很有道理,需要當面向您報告。

掛斷電話後,總理要我同他一起去見毛主席。

在菊香書屋,我向毛主席匯報完畢後,他鄭重地講了6個字:有道理,很重要。

總理談了他的看法後補充說,現在美英艦隊正向臺灣海峽異動,如果敵人有大動作,或許就在最近。

我鼓足勇氣報告:主席,我們對登陸時間也做了預測。

我們在對海洋氣象做了詳細研究後認為,如果美軍實施仁川登陸,時間很可能就在9月15日。

毛主席問:有何理由?

我說:我們對9月到11月這三個月的海潮做了詳盡研究,9月15日、10月11日、11月3日,三個月共三個大潮日,三個大潮日各有兩到三天的好時機,仁川每個供利用的靠岸時間每天只有3小時,如果15日登陸,那天漲潮最高有兩次,一次是上午6點39分,一次是日落後19點35分。所以9月15日比另外兩天更為有利,因為一天可以運兵兩次。所以美軍很可能選擇9月15日。

毛主席聽完讚許說:「誰說我們遊擊戰培養的參謀不行,我們的作戰參謀足可媲美二戰中盟軍最一流的參謀,可以跟蒙哥馬利的高參比一比。」他停頓片刻對總理說:要立即通知情報部門嚴密注視朝鮮和美日等動向。立即把我們的看法轉告史達林和金日成,決不可掉以輕心,希望人民軍有後撤計劃和仁川防守準備。立即通知東北的十三兵團加緊準備,八、九兩個月一旦有事,立即行動。

事後我得知,我們的這些預判也正是毛主席所考慮的。

三道命令,即刻由總理親自布置下達。

離開菊香書屋後,我心中始終有幾分不安,那幾天,我常常徹夜難眠。我既怕我的判斷失誤,因為那已經成為領袖決策;又不願它成為事實,因為一旦預測成真,就預示著朝鮮人民軍可能遭受重大挫折。

1950年9月15日,美軍開始在仁川登陸。

早上5點,美軍第一師在仁川率先侵佔月尾島。當天下午第二次漲潮時,美軍登島部隊爬梯登上3米高的防波堤,主力部隊迅速擴大防線。到16日下午,美軍已經佔領整個仁川。

美軍佔據仁川後,便開始向漢城發動進攻。由於主力全集中在南部,駐漢城的人民軍付出了巨大犧牲。苦戰半個月後,損失重大。但由於事先得到了我們的判斷,他們做了一些準備,掩護了洛東江地區的主力撤退。

美軍仁川登陸後,為穩住中國,曾傳話給我國領導人,說他們只打到三八線。但在佔領整個北朝鮮後,美軍又傳話說,在離鴨綠江40公裡處停止前進,可他們的空軍已經在向我丹東進行投彈轟炸。

但毛主席向來不信美國的謊言!當蘇聯垂頭喪氣地說金日成只有到中國東北組織流亡政府時,周總理話裡有話地說,看著美國人佔領朝鮮,見死不救,這說不過去嘛!

「小參謀」大有可為

事後,毛主席又一次向周總理表揚了我們,他說,不要認為美國人什麼都可以,我們的小參謀能精確預測麥克阿瑟的登陸時間和地點,這在軍事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美國人沒啥了不起,我們的小參謀是可以有大作為的。通過這件事,要教育我們的幹部,特別是少數犯恐美病的人,那種想法是要不得的。

這件事後,毛主席鼓勵我們要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研究作戰指揮。這對我是一種鞭策和激勵。毛主席、周總理善於與參謀交流的偉人風範,也讓我銘記終生。■

(作者單位:解放軍報社)

相關焦點

  • 美軍仁川登陸前,毛主席已多次提醒朝鮮戒備,為何他能準確預測?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朝鮮西海岸中部的仁川港登陸,這是韓戰中至關重要的一場戰役,被美軍視為戰局逆轉的關鍵轉折點。麥克阿瑟豪賭成功,聲望在國內達到了頂峰。在這之前,美韓聯軍被北朝鮮軍壓迫到面積僅有1萬餘平方公裡的釜山防禦圈內,危在旦夕。但美軍自仁川登陸後切斷了北朝鮮軍的補給線,北朝鮮軍後方空虛只能不斷敗退,此後美軍一路向北追擊,最遠處到達鴨綠江邊。
  • 美軍仁川登陸前,毛主席已多次提醒朝鮮戒備,他為何能準確預測?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朝鮮西海岸中部的仁川港登陸,這是韓戰中至關重要的一場戰役,被美軍視為戰局逆轉的關鍵轉折點。麥克阿瑟豪賭成功,聲望在國內達到了頂峰。在這之前,美韓聯軍被北朝鮮軍壓迫到面積僅有1萬餘平方公裡的釜山防禦圈內,危在旦夕。
  • 70年前,美軍在朝戰中進行「仁川登陸」,卻被此人提前預測出來
    然而,美國人插手了,他們的軍隊在仁川地區登陸,緊接著,所謂的「聯合國軍」相繼開進朝鮮,整個韓戰的戰局發生逆轉,形勢向著不利於北朝鮮金日成的方向發展。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當初金日成能夠派出足夠多的兵力,死守仁川地區,進面有效阻止美軍登陸,那麼朝鮮人民軍就不會這麼快陷入被動,韓戰的走向也不會這麼發生變化。
  • 美軍仁川登陸朝鮮,中國提前23天已算準登陸時間,精確到分鐘
    但是令麥克阿瑟沒有想到的是,而且永遠也不可能知道的是,他做出仁川登陸決策的同一天,中國人已經算到他要在仁川登陸,並且準確的料定了登陸的日期和時間,精確到分鐘。雷英夫一個不是從戰場上走出來的軍事人才,他是在參謀培訓班被毛澤東發現,毛澤東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材,並親自指導。而雷英夫也不負所望,做葉劍英秘書時,寫了舌戰群儒的名稿,挫敗了敵人的陰謀。
  • 韓戰中的可怕一幕:美軍仁川登陸,突入大後方,南北聯合絞殺
    韓戰僅爆發一個多月,朝鮮軍已經一路平推,將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全部壓縮在洛東江-永同-軍威-盈德為西、北防線的釜山防禦圈中。 朝鮮軍隊後期在美軍從仁川登陸之後,之所以快速潰敗的原因,也是如此。 因為此時的西部戰線雖然已經平推到了釜山附近,但東部戰線的朝鮮軍隊無法及時跟進南下,雙方協同戰線被拉伸很長,很多時候都無法有效配合。
  • 韓戰時美軍仁川登陸的歷史照片,難怪北朝鮮軍隊會迅速潰敗
    美軍的仁川登陸就是一場海陸空的立體行動,這場面不亞於現代化戰爭,難怪北朝鮮軍隊會抵擋不住。 照片裡美軍海軍陸戰隊正在登岸,仁川登陸的美軍規模非常的龐大,致使朝鮮人民軍的後勤補給線被切斷。
  • 朝戰前期美韓完敗,美軍冒險仁川登陸,總參精準預測,卻被無視了
    韓戰前期,美韓聯軍被朝鮮人民軍殺的丟盔卸甲、一敗塗地,十幾萬軍隊龜縮在南朝鮮最南端釜山港周圍,眼看就要被趕到海裡。麥克阿瑟孤注一擲,計劃在仁川港冒險登陸。 與此同時,中國總參謀部準確預測到了此次登陸的地點和時間,甚至精確到了分鐘。
  • 韓戰爆發後,中國此司令員提前預警:美軍會在仁川等地登陸!
    1950年6月,朝鮮南北戰爭爆發。隨即,美國宣布介入戰爭,出兵助戰李承晚。7月13日,為了保家衛國,新中國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調解放軍第13兵團歸邊防軍建制,任命鄧華為第13兵團司令員。鄧華分析未來的戰爭,進行了預測,然後親自寫出了一份報告,於8月31日上報中央和東北軍區。在報告中,鄧華針對美軍以後的軍事行動說:一、朝鮮半島地形狹長,又為山地,對美軍優勢兵力的容納是有限的。
  • 韓戰美國在仁川登陸為什麼會成功
    鄭成功率領軍隊趁著漲潮後鹿耳門航道變寬變深的時機,迅速順流通過鹿耳門,在禾寮港登陸,直奔赤嵌城,攻其不備,一舉成功。1950年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長驅直入打到釜山一帶。美國急忙糾集部隊,殺到朝鮮,但在選定登陸地點時犯了難。適合登陸的港口都有朝鮮軍重兵把守,強行登陸必然代價巨大。經過慎重考慮,最終,美軍司令麥克阿瑟指揮美軍於仁川成功登陸。
  • 改變韓戰局勢的仁川登陸,滿地的物資,當地農民還提供幫助
    仁川登陸戰是改變韓戰局勢的重要一戰,雖然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也是冒著極大的風險,但是事實證明完全值得。不過仁川登陸戰除了戰略上的成功之外,還有來自對手的神助攻。仁川登陸示意圖(圖片源於新聞客戶端)戰前準備美軍在朝鮮半島陷入困境的時候,麥克阿瑟就已經考慮來一次登陸戰,對朝鮮軍隊來一次腰斬行動。
  • 騙過北朝鮮的高層,美軍在仁川登陸,這是北朝鮮防守最脆弱的地方
    騙過北朝鮮的高層,美軍在仁川登陸,這是北朝鮮防守最脆弱的地方文/無計讀史朝鮮戰役剛剛打響的時候,北朝鮮的部隊佔據著絕對的上風。蘇聯源源不斷地資助著北朝鮮武器裝備,大量的T-34坦克進入了朝鮮戰場後,成為了殺敵的利器。
  • 仁川登陸:中國竟提前23天算出美軍登陸地點,且時間精確到分鐘!
    ——《決戰朝鮮》01仁川登陸決策1950年8月23日,麥克阿瑟做出了仁川登陸的決策仁川登陸戰是軍事指揮藝術的傑作,是戰爭史上的驚世之舉,這是麥克阿瑟最光彩的時刻,是他五十五年戎馬生涯的巔峰。但這位世界級的名將,至死都不知道,比他高明的中國軍人早在23天前就已經算定了他要在仁川登陸,而登陸日期就是他所決定的9月15日,並且預測的登陸時間竟然精確到了分鐘!
  • 美軍為何能從仁川登陸?除了強大的海空軍掩護,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朝鮮戰局至此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那麼問題來了:美軍是如何完成這次登陸作戰的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意想不到的登陸位置 在美軍與朝鮮人民軍戰爭處於僵持階段時,美軍需要打開戰爭的局面,而美軍的戰爭目的就是在於切斷人民軍的主力部隊,並與釜山環形防禦圈內的部隊形成前後夾擊之勢
  • 美朝戰爭,美國為什麼選在仁川,反攻朝鮮
    對於麥克阿瑟是如何做出烙鐵行動計劃的,人們眾說紛紜。該計劃就是在戰線後面漢城以西幾英裡處的仁川港進行迂迴的兩棲登陸,該港口的某些地段因海浪湍急而需要修築20英尺厚的防海牆。似乎在首批美軍地面部隊招架不住朝鮮人民軍的衝擊後,麥克阿瑟就已將目光投入了仁川。
  • 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計劃遭美高層反對,卻與中國一人不謀而合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實際上他已經從美軍退役。但是又被招回, 並被委以美國遠東軍總司令的重任。並在太平洋戰爭中,指揮美軍與日軍展開連番大戰,以獨創的」跳島戰術「不斷壓縮日本的生存空間,最終在美軍軍艦上接受了日本的投降。從此,麥克阿瑟掌管起了戰後的日本事務,成為了日本的太上皇。
  • 抗美援朝戰役評點系列之一:仁川登陸
    抗美援朝戰役評點系列之一:仁川登陸周明摘要:韓戰初期的仁川登陸是一場對整個戰爭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戰役,一舉改變了之前朝鮮人民軍一路高歌猛進的連戰連捷,將「聯合國軍」從頻臨全面失敗的危急狀態中扭轉了過來,可以說談起韓戰就不能不談仁川登陸,但這場關鍵性的兩棲登陸,幾方面都沒有想到。
  • 圖文放送:美軍仁川登陸,麥克阿瑟從頂峰到深淵
    70年前的今天,朝鮮戰局在這處位於半島「蜂腰部位」的地方發生逆轉——這,就是仁川登陸。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一度佔領了半島90%以上的土地。就在這時,一雙眼睛盯上了仁川。他,就是這位喜歡叼著玉米芯菸斗的美國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這時的麥克阿瑟是美國任命的所謂「聯合國軍」總司令。
  • 朝鮮人民軍前期優勢明顯擊敗美軍,為何兵敗釜山?仁川登陸成轉折
    於是美軍和少數的朝鮮部隊退守到釜山附近,而美軍的步兵和騎兵也先後登陸,他們以洛江東以東為節點,將兵力集中於釜山,構造起了環形防禦工事,按照麥克阿瑟的話來講就是不能夠出現敦刻爾克的現象,他們必須保住這最後一道防線。
  • 朝鮮打韓國,為何在即將勝利前全軍崩潰,僅僅是仁川登陸惹的禍?
    很快北朝鮮大軍就推進到了釜山一線,也就是在這裡原本順利的局勢突然出現了180度的逆轉,一路高歌猛進的朝鮮人民軍突遇身後的仁川登陸,其勝利的步伐在釜山防禦圈嘎然而止。這種突然的失敗當然有仁川登陸的原因,不過除此以外還有沒有別的因素呢?僅僅是仁川登陸惹的禍答案——當然有!
  • 韓戰,麥克阿瑟如何「親手」打碎美軍的「不敗神話」?
    引言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號稱美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將軍」,他曾接連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因為戰功卓著所以在美軍中地位顯著。韓戰時期,麥克阿瑟指揮的美軍,剛剛打贏過強大無比的德國,戰勝過極其頑強的日本,當時世界各國普遍認為,美軍是一支擁有著「不敗神話」的軍隊。因此,當時的中國人民對於能否戰勝美國並不是十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