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影子

2020-08-26 60後皮卡房車慢遊歐洲


我一直覺得三毛自帶光芒,遙不可及。她是那個年代為我們枯燥的生活打開一扇窗的功臣。她在我心裡埋下了對流浪的渴望,對遠方的無限遐想。

其實從德國飛過去並不遠,我有一周的時間,我想去看看她生活的地方。我搜集了一切有關她在大加那利群島上的信息,說走就走了。最有價值的信息是三毛在島上的朋友張南施女士還經營一家餐館。

2018年2月15號除夕夜。穿過大加那利群島首府載歌載舞慶祝狂歡節的人群,讓離線地圖帶我到了海灘邊的金門飯店門前。店主張南施Nancy女士恰巧也在店裡,為打烊後和親朋好友的年夜飯忙碌著。她1975年開始和從撒哈拉搬家到這裡的三毛及其家人認識,並成為朋友。如今依舊和三毛家人來往著。除夕夜的和她第一次接觸交談,我感覺她和三毛一樣,舉手投足間,大方從容真誠,散發著讓人喜愛的人格魅力。

她理解來尋覓三毛足跡的人是多麼渴望聽到她的第一手消息,所以在送走了一大群上海三毛迷後,她在我的餐桌前坐下,侃侃而談她認識的那個三毛姐姐。在她的描述中,書上的三毛漸漸的走了出來,不斷和想像中的女神重疊著,就在你以為她和你我一樣,是個食人間煙火的女子時,她卻忽然躍到空中,重新化作了一個謎。比如她迷般的離去和離去的方式。三毛媽媽不相信作為基督徒的女兒會那麼做。況且她還答應不要走在病中媽媽的前面。

我傾聽Nancy的講述,徵得她的同意,在這裡和愛三毛的你分享她近距離接觸三毛的感受。

&34;

「把艱苦的撒哈拉生活描述的繪聲繪色,也是讓父母放心。這些稿件最初投稿也是無門,恰巧被時任聯合時報副刊主編的瓊瑤丈夫慧眼識金,所以她此後的作品也交由他們出版。」Jose荷西去世後她賣掉房子回到父母身邊,她說起想回到島上來住些日子,可惜沒有成行。

「三毛很會講故事,尤其是鬼故事可以講得來讓人寒毛倒豎起來。」

我嘆息三毛再沒有再遇到愛情。可以想像很難再找到一個像荷西一樣至深愛戀她的男子。他從最初對她的單戀到婚後化不開的濃情,直至最殘酷無情的突然發生的生死離別,荷西已經讓三毛已經曾經滄海難為水了吧?已經見過大海的女人哪裡能再嫁給小河,除非遇到大洋。可惜,直到生命結束,大洋始終沒有出現在她的世界裡。

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她有著說做就去做了的隨性的風格。

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裡,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曾經踏踏實實地活著。

Nancy 在給上海三毛迷籤字,她好認真。

當地政府意識到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來看三毛故居,一個新的旅遊項目在一年前開始籌劃,現在不知怎麼樣了?

緣分讓人結識,人品讓人相知,亦讓友誼長久。Nancy身上也有三毛的影子。

相關焦點

  • 三毛作品
    在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輟學的她一度自閉、叛逆,遊學西班牙、德國、美國後,漸漸成長為獨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從此開啟;移居加納利群島後,三毛的生活漸趨安定,她的創作也達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靈受到巨大創傷,人生陷入低谷;返臺後,三毛再度出走,遊歷中南美洲,開始新的生活。
  • 追尋三毛的遠方
    這位作家就是三毛,而由她作詞的歌曲《遠方》,似乎恰合加那利群島的氣質。 ,竟然是三毛的老鄰居甘蒂。 ——《克裡斯》 在一個偶然機會下,三毛結識了克裡斯,並通過他認識了房東——一對荷蘭華裔姐妹郭太太,後來三毛時常前往她們家串門,來往相當頻繁。
  • 三毛流浪記,在你我記憶的深處流浪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三毛流浪記》是我國印數最多、最暢銷的兒童讀物之一,中國的孩子們是看著三毛的故事長大的。 原名陳平的中國臺灣女作家三毛在三歲時讀到的人生第一本書,就是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她說,這本書使得她「今生今世成了一個愛看小人物故事的人」,也讓三毛成為了她的筆名。
  • 三毛傳·4
    1964年,三毛給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寫去一封求學信,敘述了自己失學和自學的經歷。信尾,三毛懇求:「區區向學之志,請求成全。」最後,三毛得到特許,順利成為中國文化學院第二屆選讀生。 三毛帶著自己的畫作和發表的作品去見張先生。張先生看了,很是欣賞,建議她選讀文化或者藝術專業。三毛想了想,卻填了哲學系。
  • 三毛:在撒哈拉的沙漠裡,我種出了一朵玫瑰
    早期的三毛在臺灣名氣盛極一時,人火必有輿論。臺媒開始懷疑三毛作品的真實性,懷疑三毛的經歷,甚至懷疑三毛這個人。我們無法也不必再追溯回三毛的時代,因而也不追究真偽與否,賞讀作品,是我們後輩應做的事。病榻纏綿悱惻,堅持寫小說寫話劇……直至三毛去世,死因不得而知。
  • 三毛的臺灣地圖
    三毛三毛,這個一生流浪的女作家,雖不是在臺北出生,但畢竟兩歲時就遷居臺北。她在此成長,直至24歲出國留學。臺灣這個地方,對於她性格、文筆的初步形成,無疑都發揮著奠基性的影響。或者說,三毛之所以是三毛,臺灣,是她的起源。在三毛的世界裡,可以說有「兩個臺灣」。
  • 賈平凹:哭三毛、再哭三毛
    哭三毛三毛死了。我與三毛並不相識但在將要相識的時候三毛死了。三毛託人帶來口信囑我寄幾本我的新書給她。我剛剛將書寄去的時候,三毛死了。我邀請她來西安,陪她隨心所欲地在黃土地上逛逛,信函她還未收到,三毛死了。三毛的死,對我是太突然了,我想三毛對於她的死也一定是突然,但是,就這麼突然地將三毛死了,死了。
  • 三毛的臺北地圖
    三毛之所以是三毛,臺北,是她的起源。牛肉麵與老土布三毛在《初見茅廬》裡曾寫道:「居住在臺灣,我的活動範圍大致只是臺北市的東區。這個東區,又被縮小到一條路——南京東路。由這條路,再做一個分割,割到它的四段。由這四段,來個橫切——一百三十三巷,就是我的家了。」
  • 肖全鏡頭裡的三毛
    【編者手記】五四青年節在即,讀到詩人趙野這篇懷念攝影師肖全拍攝三毛的文章,看到三毛在成都柳蔭街頭赤腳、大笑、抽菸、咬著手指頭的影子。趙野說肖全那時候年輕單純,臣服於一切美與權威。我能理解這種五體投地,唯有如此,鏡頭裡才看不到攝影師自己。
  • 三毛最美的十句話,說盡了愛情,道盡了人生!
    對於文壇奇女子三毛,汪國真先生曾這樣評價,「撒哈拉沙漠很大很美,她一定是迷了路了,再也走不出來,她迷路的那天,並沒有下雨,可是很多人的心,都被淋溼了,從此,雨季不再來」。我們愛三毛,因為她一生追求自由,流浪遠方;我們愛三毛,因為她與荷西美到心碎的愛情故事;我們愛三毛,因為她留下的經典語錄。在三毛的筆下,有太多關於愛情與人生的箴言。今天,讓我們再一次重讀三毛,感受她筆下的愛情與人生。1、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
  • 別讓偽文青毀了真三毛
    想講講三毛,不希望新一代小朋友因為一篇10萬+從此以為三毛是做作矯情的代名詞。就像我第一次知道三毛的時候是另一位中古時代靠三毛博出位的馬中欣,我沒有信馬寫的《三毛真相》,但我以為三毛就是一位有爭議的名人。
  • 最愛的三毛,最美的三毛
    這是作家白落梅對三毛的評價。我看過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起初聽聞有一個女作家叫三毛便覺得頗有趣味,尤其當我讀了她的作品後。三毛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與她成長的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得名師垂青便得益於父母的交際圈,父親是律師,母親是全職太太,其後她的姐姐成為了一名鋼琴教師,弟弟更是子承父業,三毛便是生長在這樣一個上層社會知識家庭中。
  • 三毛與茶——記周莊三毛茶樓
    相逢不如偶遇初夏的一天遊覽周莊古鎮,沒想到邂逅了三毛茶樓。對於三毛我是謎一樣的迷戀,只是不知道天國的她是否依然漂泊流浪。流浪遠方。千尋百裡度,夢裡是他鄉知道三毛在三毛茶館喝過茶,看過書,並有她的朋友曾經追尋他的足跡,坐在她曾經坐的位置,喝著她曾經品味的碧螺春。想那茶香溢起的片刻,想那才女翻書的一瞬,我不能呼吸,我想踏著他的腳印,但是早已無處可尋。
  • 三毛對自由的理解,40年前就已經預判了,用這一句話總結得太好
    大家對於三毛的理解是停留在了書本上面,停留在了她所留下來的愛情故事上面。沒有人真正能夠理解三毛的個性,包括那些見過她的人。大家喜歡三毛不是沒有原因的,看過她的書也同樣了解過她的故事,但真正讓大家感同身受的是三毛留給大家的那一種自由的靈魂。
  • 三毛《夢裡花落知多少》讀後感
    歡迎關注相約雨萱最近這幾天,我在看著名作家三毛的作品《夢裡花落知多少》。很多人過去都喜歡三毛的文字,很多人視為偶像,把她的文字視為精神食糧,特別是她與荷西的愛情故事,曾經在國內外被廣為傳頌,至今都被人津津樂道。其實我這是第一次買三毛的書籍來看,雖然我很早就知道她的大名,以前只是上網搜索她的經典語錄,這次買來的是一本全集,總共包括24篇聲情並茂的文章。
  •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真的那般美好嗎?或許是她一廂情願
    相信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這樣,會對那些別人的文字而產生感同身受的感覺,於是便一發不可收拾的迷戀上了別人的故事,妄圖在別人的故事中才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得到一絲絲安慰,或許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吧。神奇的文字可以將互不相識的兩個人連接起來,雖然我們在世界不同的角落裡擁有著自己的生活,當你看到我文字的那一刻起,你就像是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 世間再也無三毛——三毛和她的《撒哈拉的故事》
    初識三毛,是在矇盹無知時總不放手的那本漫畫小人書《三毛流浪記》裡,頭長三根毛的三毛是我最最忠實的玩友。再識三毛,是在模糊學字時十場八場的百看不厭的那部電影《三毛流浪記》裡,機靈淘氣愛恨交織的三毛是我最最崇拜的偶像。
  • 流浪的行者,自由的作家,體味三毛生命中的那些快意與脆弱
    父母希望她能夠一生平平安安、免受苦楚,因此為她取名陳懋平,這也就是小編今日要為大家介紹的著名旅行作家——三毛。兩年後,日寇戰敗投降,國共兩黨之間的爭奪戰拉開了序幕,1948 年,共產黨勝利已成大勢所趨,國民黨內部開始撤向臺灣,三毛也跟隨父母離開祖國、遷居臺灣。
  • 高中時看三毛的《夢裡花落知多少》
    《夢裡花落知多少》「主要記錄了三毛在荷西死後悲痛的心情和慢慢走出陰霾的過程。全書縈繞著傷感的氣氛,是三毛後期風格的一大代表。」
  • 三毛:1943 1991
    三毛是在大陸出生的,對大陸有很深厚的感情。她到上海見了「三毛爸爸」、居住在上海的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先生,40多年前,三毛看到的第一本書就是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本名陳平的三毛,用三毛為筆名發表撒哈拉沙漠故事,一舉成名天下知。1988年臺灣開放探親,三毛即給張樂平寫信,向他認了爸爸,高齡80的張樂平夫婦意外地有了一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