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三毛的遠方

2020-12-11 騰訊網

遠方有多遠 請你請你 告訴我

到天涯 到海角 算不算遠

問一問你的心 只要它答應

沒有地方是 到不了的那麼遠

——《遠方》

加那利群島在哪兒?她是西班牙的一部分,卻地處非洲,距離西班牙大陸南端也有一千多公裡,遙遠到連Lonely Planet《西班牙》都忘記將她收入其中。

這個略顯生僻的名字,只因一位女作家而進入國人的視野。這位作家就是三毛,而由她作詞的歌曲《遠方》,似乎恰合加那利群島的氣質。

圖:flickr@El Coleccionista de Instantes Fotografía & Video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加那利群島就是人們心目中神秘莫測的遠方。

這裡是神話中神聖的金蘋果園,是《荷馬史詩》裡引誘水手投入其懷抱的海上仙島。就連偉大的智者柏拉圖也認為,亞特蘭蒂斯(對,就是電影《海王》中的那個!)就在這附近。

儘管今天科技的發展讓交通快捷便利了不少,但從國內出發,依然要轉機至少2、3次才能到達,用「千裡迢迢」來形容一點兒也不過分。

圖:flickr@El Coleccionista de Instantes Fotografía & Video

四季如春的溫和氣候,讓加那利群島成為歐洲人青睞有加的度假勝地,吸引了大批北歐人、德國人如候鳥般遷徙至此,避寒過冬。

而於國人來說,他們不遠萬裡,大多是為了尋訪那個傳奇的女性作家——三毛,以及她心中的遠方。

聖克魯茲公墓的留言薄中寫滿了給三毛和荷西的留言圖:窮遊er@洋意Ale

認識多年的三毛與荷西1973年在西屬撒哈拉(今西撒哈拉)阿尤恩終成眷屬,公證結婚。

1976年,西班牙喪失西撒哈拉的統治權,二人從原來的屬地撤離,轉移到隔海相望的大加那利島定居

加那利群島由七個火山島組成。

最最繁華的大加那利(Gran Canaria)

擁有熱鬧嘉年華會的丹納麗芙(Tenerife,現譯為「特內裡費」)

口哨之島拉歌美拉(La Gomera,現譯為「戈梅拉」)

人情味濃鬱到使人如回故鄉的拉芭爾瑪(La Palma,現譯為「拉帕爾馬」)

由黑色低矮平滑的火山沙礫造成的樂園蘭薩略得(Lanzarote,現譯為「蘭薩羅特」)

三毛與荷西放棄遊覽的伊埃蘿(El Hierro,現譯為「耶羅島」)

富得文都拉(Fuerteventura,現譯為「富埃特文圖拉」)

三毛的《逍遙七島遊》如同一部生動絕妙的加那利群島旅行指南,將各個島嶼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過,如果你來加那利群島的主要目的是尋找三毛足跡的話,那麼不妨將大加那利島和拉帕爾馬島優先列入旅行清單,這兩座島上留有不少與三毛有關的痕跡

大加那利島(Gran Canaria)

三毛和荷西搬到大加那利島時,這座島嶼已是相當成熟的度假勝地了。

這對夫婦沒有把家安在熱鬧的首府城市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而是「選了很久,才選了離城快二十多裡路的海邊社區住下來」。

那個海邊社區正是泰爾德市(Telde)周邊的男人海灘(Playa del Hombre),當時是一個以北歐人和德國人為主的社區,他們在此長居療養、安度晚年。

儘管後來,越來越多島上的本地人搬遷到這裡,但不像島上大部分地區,它和旁邊的泰爾德小鎮依然原汁原味,未曾受到遊客的打擾

三毛故居

當年三毛和荷西就住在Lope de Vega街3號圖:窮遊er@洋意Ale

我們的新家,坐落在一個面向著大海的小山坡上,一百多戶白色連著小花園的平房,錯錯落落地點綴了這個海灣。

——《這樣的人生》

三毛與荷西居住的男人海灘是一個安靜、美麗的街區。他們曾經住過的房子位於Lope de Vega街3號,如今市政府在門口貼上了「三毛之路」的標識。

三毛故居外觀圖:窮遊er@洋意Ale

故居依然屬於三毛當初賣給的那家西班牙人,大門緊鎖,只能通過柵欄向裡張望。雖然白門紅瓦尚存,院中相思樹猶在,可惜斯人已去,不禁讓人唏噓。

圖:窮遊er@洋意Ale 三毛的老鄰居甘蒂突然出現在陽臺上,向大家打招呼

正當眾人感懷、拍照之際,忽然聽見上方傳來調皮的打招呼聲,循聲望去,竟然是三毛的老鄰居甘蒂。想必當年她和三毛就是這樣站在各自的露臺上,隔著院牆談笑風生的吧。

三毛角與三毛丸子

從三毛角望出去的那片海圖:窮遊er@洋意Ale

我將房基旁的碎石撿了一小塊,又拿掉了廚房裡一個小螺絲釘,在赴城內報社刊登廣告之前,我去了海邊。

當,潮水浸上我的涼鞋時,我把家裡的碎石和螺絲釘用力向海水裡丟去,在心裡喊著:「房子,房子,你走了吧!我不再留戀你——就算做死了。你走吧,換主人去,去呀——」

——《吉屋出售》

從三毛故居順著街道一直往下行,便能看到大海。不知眼前的這片海,是否就是她決定回臺灣定居時,與載著無限回憶的家告別的地方。

圖:窮遊er@洋意Ale

現在街角被闢為「三毛角」(Rincón Sanmao),漆著藍色波紋的牆面上有一幅大大的三毛畫像:她正迎著風,在海邊自在漫步,任由海風將黑色長髮、白色長袍吹起。

旁邊是個迷你兒童樂園,有著小小的彩色鞦韆和滑梯。如果童心未泯的三毛看到,想必也會喜歡。

三毛生前常常前往街角對面的Perico Junior Restaurante餐廳,據說當年她非常喜歡吃這裡的炸丸子,如今店家乾脆在翻譯中文菜單時直接將這道菜寫成了「三毛丸子」。

聖弗朗西斯科街區

圖:窮遊er@洋意Ale

克裡斯住的區叫做聖法蘭西斯哥,那兒的街道仍是石塊鋪的,每一塊石頭縫裡還長著青草,沿街的房子大半百年以上,襯著厚厚的木門。

——《克裡斯》

在一個偶然機會下,三毛結識了克裡斯,並通過他認識了房東——一對荷蘭華裔姐妹郭太太,後來三毛時常前往她們家串門,來往相當頻繁。

圖:窮遊er@洋意Ale 從這條路一直往下走,深入聖弗朗西斯科街區

郭太太居住的「聖法蘭西斯哥區」(San Francisco)現在更常被譯為「聖弗朗西斯科」。這個泰爾德市的古老街區優雅、安靜,依然保持著三毛筆下的風韻。

石頭鋪就的小街蜿蜒而上,樹影斜斜地投射在古樸的教堂外牆,隨意鑽進一條小巷,也許你就會與從牆頭墜下的豔粉色三角梅不期而遇。

圖:窮遊er@洋意Ale

街上少見行人,但卻不乏三毛最愛的人情味兒。不少住家門外的把手上掛著麵包,原來當地居民只消前一天在麵包房打聲招呼,店家第二天就會把新鮮出爐的麵包送上門,月底再統一結帳。

拉帕爾馬島(La Palma)

圖:窮遊er@洋意Ale

「這個島不對勁!」

這是1979年三毛從大加那利搬到拉帕爾馬島時的最初感受。結局似乎印證了她的不安,同年9月30日荷西在潛水時意外身亡

當時,島上的居民並不知道三毛是華語圈最有影響力的女作家之一,只當這是千千萬萬遭遇不幸的普通家庭中的一個。在荷西匆匆下葬、三毛從島上搬走以後,這對異國夫妻的故事便逐漸被世人淡忘了。

穿藍衣服的男人就是聖克魯茲公墓管理員Santi圖:窮遊er@洋意Ale

他們愛情故事的再次浮出水面,要歸功於聖克魯茲公墓的管理員Santi。

他發現,從2005、2006年起不時有中國人到訪墓園,尋找一名叫「José María」的西班牙男子的埋葬地。

要知道拉帕爾馬島鮮有華人居住,與其他幾個島相比,也實在算不上是旅遊熱門地。於是,他將這個奇怪的現象報告給當地政府,通過調查挖掘,三毛與荷西的故事才重新被大家知曉。

Tips:如今在拉帕爾馬島,三毛與荷西留下生活痕跡的地方都掛上了「三毛之路」的標識,市政府也出版了《三毛路線》中文版地圖和旅遊手冊。

荷西墓

圖:窮遊er@洋意Ale

那片墓園曾經是荷西與我常常經過的地方。

過去,每當我們散步在這個新來離島上的高崗時,總喜歡俯視著那方方的純白的厚牆,看看墓園中特有的絲杉,還有那一扇古老的鑲花大鐵門。

不知為什麼,總也不厭的悵望著那一片被圍起來的寂寂的土地,好似鄉愁般的依戀著它,而我們,是根本沒有進去過的。

當時並不明白,不久以後,這竟是荷西要歸去的地方了。

是的,荷西是永遠睡了下去。

——《背影》

到訪聖克魯茲公墓(Cementerio Municipal de Santa Cruz de La Palma)的那個早上,和三毛筆下的描寫分外相似:

清晨的墓園,鳥聲如洗,有風吹過,帶來了樹葉的清香。不遠的山坡下,看得見荷西最後工作的地方,看得見古老的小鎮,自然也看得見那藍色的海。

圖:窮遊er@洋意Ale

荷西墓位於墓園的僻靜區域,沿著右手樓梯拾階而上,到頭左轉,直到一排墓牆的盡頭。

當時荷西被匆匆埋葬在此,墓碑相當簡單,僅由十字架和木柵欄組成。不過隨著塵封往事被揭開,原來破舊不堪的墓碑已被市政府修葺一新。

圖:窮遊er@洋意Ale

玻璃龕裡擺放著荷西和三毛的照片,《撒哈拉的故事》立於一側,這是三毛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記錄了他們在沙漠裡的難忘生活。

下方散落著許多石頭,是三毛迷們留下的,他們模仿三毛畫石頭,拜託住在石頭中的靈魂,將思念與祝福轉達給遠在天上的三毛、荷西。

圖:窮遊er@洋意Ale

墓牆另一端設有一個簡單卻充滿浪漫色彩的雕塑作品。

在某個特定時段,陽光會穿過透明板子,將板子上的臺灣島影子投映在長條水池的水面上,寓意遠在臺灣的三毛與長眠在此的荷西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再次「相聚」。

Tips:訪客可以向公墓管理員要一塊鵝卵石或留言薄,寫下你對三毛、荷西想說的話。

Rocamar 三毛故居

圖:窮遊er@洋意Ale

起初不經意的你

和少年不經世的我

紅塵中的情緣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膠著

——影片《滾滾紅塵》同名主題曲

從聖克魯茲老城區開車不到10分鐘,便到達Rocamar公寓(地址:Calle Abenguareme 12, 38700 Santa Curz de la Palma)。

乘電梯至三樓,映入眼帘的是一間再尋常不過的公寓,甚至時至今日還在對外出租。不過,門外標著的數字「306」讓這裡不同尋常起來,當年荷西在島上工作時,正與三毛住在這裡

鎮上房租不便宜,不過荷西還是讓三毛從大加那利島搬了過來,他們住進了一房一廳連一個小廚房的公寓旅館,將收入的一大半付給了這份固執相守,開啟了島上的悠長生活。

圖:窮遊er@洋意Ale

推開房門,房間中尚未開燈,紅色窗簾如濾鏡般讓明亮的日光微弱黯淡起來,大西洋特有的強勁海風不斷掀動著窗簾,似那紅塵滾滾。

在兜兜轉轉、起起落落的短暫人生中,這間房子既見證了他們愛情升華的動人瞬間,也目睹了陰陽交隔的灰暗時刻

圖:窮遊er@洋意Ale

正是在這裡,三毛終於在相識13年後,對荷西說出了「我愛你」;也正是在荷西遇難後,她每天從這間公寓走出,強忍悲痛,處理丈夫的身後事。

圖:窮遊er@洋意Ale

推開陽臺門,大海卷著陣陣白浪,任由陽光灑下,泛著熠熠光芒,將窗外的五彩小房子映照得更加鮮活可愛。

當時,三毛與荷西面對的正是這同一片海,「半杯紅酒,幾碟小菜,再加一盤象棋,靜靜地對弈到天上的星星由海中升起」。

三毛與荷西紀念碑

圖:窮遊er@洋意Ale

海是那麼的雄壯而美麗,對它,沒有怨也沒有恨,一樣的愛之入骨。

——《歸》

在Barlovento海岸,也就是荷西下海遇難的地方,矗立著三毛與荷西紀念碑(Mirador Literario)

三根鋼管象徵了「三毛」筆名的出處之一——張樂平《三毛從軍記》中的主人公小三毛,周圍環繞著八塊礁石。

圖:窮遊er@洋意Ale

紀念碑後面的凳子上擺放著腳蹼和潛鏡——模型正是按照荷西當時下海時實際佩戴的裝備翻制而成的。

圖:窮遊er@洋意Ale

不過,讓人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紀念碑,而是作為背景的那片海。不同於在聖克魯茲市看到的平靜海面,這片曾經將荷西吞沒的大海依然洶湧咆哮

三毛之旅以外的遊覽推薦

即使不為三毛,加那利群島依然是個適宜度假旅行的好地方。下面這些旖旎的風情,值得你前往。

大加那利島

圖:窮遊er@洋意Ale

這座遙遠的海島對於西班牙歷史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遠航,行駛到拉帕爾馬附近時船體突然受損,不得不在大加那利島停靠休整。

從此,大加那利成為前往美洲的重要中轉站,擔負起連接歐洲、非洲、美洲的重任。

哥倫布第一次遠航時的帆船模型,收藏於哥倫布之家博物館圖:窮遊er@洋意Ale

拉斯帕爾馬斯Vegueta老城區見證了這段光輝的大航海歲月。在哥倫布之家博物館(Casa de Colón),你可以了解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過程,以及加那利群島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博物館旁邊的小教堂是大加那利島最古老的一座,當年被迫在島上停留的哥倫布,正是在此祈禱自己可以順利到達「印度」的——當然,最後他如願以償,只不過他以為的「印度」是我們今天口中的「美洲」罷了。

圖:flickr@Tony Hisgetti

島嶼南部是度假區,很多度假村和度假式公寓都聚集在這個區域。坐落在山坡上的大片大片白房子,整齊劃一,卻難免有些千篇一律。

這時,跳上船,在陽光的沐浴下,一路晃晃悠悠地到達莫幹港(Puerto de Mogán) 是個不錯的主意。

這個濱海小漁村因港口隨海浪搖擺的帆船、裝飾典雅優美的餐廳以及牆頭三角梅搖曳的小巷白房而倍顯多情。

圖:pixabay@kasabubu

Maspalomas沙丘(Dunas de Maspalomas) 相距不遠。

沙丘不大,比起撒哈拉沙漠的蒼涼絕望,她骨子裡透著一股混合了蓬勃生命力的性感勁兒。盡頭,大海隱約可見,將起伏的曲線襯託得分外玲瓏有致。

天邊餘暉漸褪,明月初升,籠罩在沙丘上的輝煌金色也慢慢消去,卻另有一番浪漫油然而生。

在這裡,你也有機會體驗騎駱駝。

圖:窮遊er@洋意Ale

如果有更多時間,不妨深入大加那利島中部山區,這裡隱藏著不少獨具韻味的小鎮,德赫達(Tejeda)便是其中翹楚。

這座「2018西班牙最美小鎮」保持了加那利的傳統建築風格,房屋白牆紅瓦,錯落有致,小小的陽臺精緻美好。

鎮子與雄偉的Roque Bentayga峰遙相呼應,將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居民延續著古老的職業,以草藥種植、蜜蜂養殖出名,迷你卻有趣的草藥博物館介紹了具有神奇功效的植物。

拉帕爾馬島

圖:窮遊er@洋意Ale

這座人們口中的「美麗島」,將壯麗的火山、蔥鬱的蕨類植物、繁茂的香蕉園、豔麗七彩的房屋匯聚一處。

比起大加那利島,拉帕爾馬並不是那麼的「旅遊」,保有三毛念念不忘的人情味兒。

圖:窮遊er@洋意Ale

在聖克魯茲市,有愛的不只是三毛與荷西的故事,還見於「只接收情書」的小小信箱,廣場上全身心投入演出的街頭藝人,和那沿海大道旁被怒放鮮花裝點得風情萬種的木質陽臺。

建於16、17世紀的教堂、民居讓那遙遠的殖民時期依然鮮活,西班牙南部、葡萄牙、低地國家等地的建築風格混雜交織,如那當年往來不息的車船,徐徐訴說著作為西班牙第三大港口的光輝歲月。

圖:窮遊er@洋意Ale

島上的一大亮點是觀星,拜火山島乾燥的氣候以及大西洋信風常年吹拂所賜,這裡擁有乾淨明澈的暗夜,將漫天星辰襯託得璀璨萬分。

海拔2396米的少年峰天文臺(Observatorio del Roque de los Muchachos,縮寫ORM)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文觀測點之一,數個天文臺「漂浮」在雲端,巨大的金屬鏡面反射著耀眼光芒,仿佛置身科幻小說中。

相關焦點

  • 加那利雙島記|追尋三毛的遠方
    遠方有多遠 請你請你 告訴我到天涯 到海角 算不算遠問一問你的心 只要它答應沒有地方是 到不了的那麼遠——《遠方》加那利群島在哪兒?這位作家就是三毛,而由她作詞的歌曲《遠方》,似乎恰合加那利群島的氣質。
  • 三毛:一個把旅行過成詩和遠方的人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1943年3月的一天,在美麗的魔都--重慶,作家三毛出生。這位一直灑脫自由的傳奇女子,用盡半生在流浪和旅行,更用一生在追求詩和遠方。百度百科上對三毛是這樣定義的:三毛,臺灣女作家、旅行家。可見,旅行在三毛的一生中佔有多中重要的位置。
  • 三毛與茶——記周莊三毛茶樓
    相逢不如偶遇初夏的一天遊覽周莊古鎮,沒想到邂逅了三毛茶樓。對於三毛我是謎一樣的迷戀,只是不知道天國的她是否依然漂泊流浪。流浪遠方。千尋百裡度,夢裡是他鄉知道三毛在三毛茶館喝過茶,看過書,並有她的朋友曾經追尋他的足跡,坐在她曾經坐的位置,喝著她曾經品味的碧螺春。想那茶香溢起的片刻,想那才女翻書的一瞬,我不能呼吸,我想踏著他的腳印,但是早已無處可尋。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告訴你生活可以詩與夢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敢拿起《撒哈拉的故事》,才敢去神交三毛,因為拿起來卻放不下,因為放不下,所以有那麼多的牽掛,內心有許多言語想說,說與三毛聽:三毛,你將生活過成了夢。「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了一粒沙,然後就有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因為一本《國家地理》,三毛被撒哈拉所吸引,就這樣她背起自己的行囊,告別西班牙,來到了撒哈拉,一個漫天黃沙,有一個文明極度不發達的地區。去過她的生活,去相會她的愛人荷西,也帶給了我們一本書。
  • 三毛、瓊瑤、汪國真、席慕蓉、余光中……,我們的詩與遠方
    突然發現,無論名利如何絢爛,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依然藏著,詩和遠方。1時光上溯,1991年1月,我在校園閱報欄的報紙上看到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臺灣著名作家三毛,1月4日凌晨,在臺北榮民總醫院自殺身亡。我不敢相信,浪漫的三毛會這樣離我們而去。
  •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七)三毛流浪的遠方,夢中的撒哈拉
    當時間轉到20世紀,一位名叫三毛的女作家,窮其一生流浪著並且用女性特有的浪漫筆觸和豐富情感將旅行、流浪、遠方和愛情串成詩辭賦頌一般的人生華章時,她和愛人荷西的愛情歸宿——撒哈拉,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無數文藝青年朝聖的殿堂。可以說正是因為三毛和她的愛情故事,才有了這次北非摩洛哥之行。雖說自己早已過了浪漫的年紀,但是年少時種下的那棵草,依然還吐著嫩芽。於是,心懷惴惴、風塵僕僕地走向了夢中的撒哈拉!
  • 作家三毛:我在撒哈拉沙漠痛快地活過
    就像三毛說的:「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三毛去流浪,找尋華袍覆蓋之外的遠方,找尋自由與心靈的棲息。她的寫作,下筆只有一份真誠,不雕琢痛苦,不敷衍生活。她的生命,帶著英雄主義的燃燒,濃烈而執著。在有限的生命中三毛不僅痛快地活過,而且活成了一個傳奇。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三毛對於作家三毛而言,在撒哈拉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歷,那裡有她和摯愛荷西的記憶。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被三毛筆下的文字詮釋的生動而又具體,讓人忍不住也要想深入大漠體驗一把。01 天生自由愛浪漫很多人以為三毛為了愛情去了撒哈拉,其實當初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她,而不是荷西。為了她,荷西願意陪著她一起去。結婚前三毛就宣誓女性主權,強調婚後自己仍要我行我素,因為她不願意失去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
  • 三毛最美10句話:「人情冷暖正如花開花謝」,道盡了愛情與人生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三毛,這個純真又浪漫的女子,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直到萬水千山走遍,天涯海角看盡,她最終選擇了悄然離去,只留給後世一聲悠長的嘆息。
  • 談談三毛
    偶然讀到李敖的一篇文章《「三毛式偽善」和「金庸式偽善」》,裡面評論三毛時寫道:「三毛說她不是個喜歡把自己落在框子裡去說話的人,我看卻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這個框框就是她那個一再重複的愛情故事
  • 專訪丨在三毛之前,中國女性很少能夠自信地出走
    三毛在她的生前曾是暢銷書作家,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潮。至今人們還會吟唱她作詞的《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某種程度上,三毛的形象就代表著「遠方」,在那個遠方還是遙不可及的概念的時代,三毛用自己浪漫瀟灑的筆觸為讀者描繪了一個關於「流浪」的想像。毫無疑問,三毛是浪漫主義的,但是她的一生又不可以被「浪漫」兩個字所遮蔽。
  • 三毛——「撒哈拉之夢」
    三毛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結婚,在三毛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擱筆十年後,以「三毛」筆名,以「流浪者」的身份,寫下散文佳作,造就了流浪文學的經典。三毛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平生著作、譯作十分豐富,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哭泣的駱駝》《我的寶貝》《鬧學記》《滾滾紅塵》等散文、小說、劇本更是膾炙人口,在全球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 世間再也無三毛——三毛和她的《撒哈拉的故事》
    初識三毛,是在矇盹無知時總不放手的那本漫畫小人書《三毛流浪記》裡,頭長三根毛的三毛是我最最忠實的玩友。再識三毛,是在模糊學字時十場八場的百看不厭的那部電影《三毛流浪記》裡,機靈淘氣愛恨交織的三毛是我最最崇拜的偶像。
  • 三毛的影子
    她在我心裡埋下了對流浪的渴望,對遠方的無限遐想。其實從德國飛過去並不遠,我有一周的時間,我想去看看她生活的地方。我搜集了一切有關她在大加那利群島上的信息,說走就走了。最有價值的信息是三毛在島上的朋友張南施女士還經營一家餐館。2018年2月15號除夕夜。穿過大加那利群島首府載歌載舞慶祝狂歡節的人群,讓離線地圖帶我到了海灘邊的金門飯店門前。
  • 三毛: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以後成了撒哈拉
    化繭成蝶,她成了一縷魂魄,在無盡的虛空中繼續追尋曾經的愛人。她是三毛,追尋的愛人叫荷西。他們在撒哈拉,譜寫了愛的華麗篇章。《撒哈拉的故事》成就了三毛,為她帶來了數以萬計的粉絲。只是,這些功成名就的身外之物,從不是她在意的,她在意的自始至終都是荷西一人。三毛,原名陳懋平,後來因為「懋」字,實在太難寫,變更名為陳平。
  • 四處行走的三毛,並未走遠,她來到了舟山定海
    三毛惦記著故鄉,故鄉永遠紀念三毛,舟山名人館裡就專設了三毛展區。三毛的一生都在追尋,離家、行走、流浪、寫作,她不斷追尋,不斷完善自己。,館設柳永文化廣場,一走進紀念館,就看到了各個時期的三毛:在世界各地遊學的三毛、與荷西戀愛著的三毛、回到故鄉的三毛.....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我們理想中所追尋的自我
    三毛原名陳懋平,懋是族譜上的輩分之名,平是取自她出生時的烽火連天,三毛的父親希望世界再無戰爭便給她取了這個名字。可三毛卻礙於自己名字中的「懋」難讀難寫,乾脆自己改名為陳平。三毛數學成績很差,受到老師的嘲弄後便下決心逃了學,一天都泡在書店中翻閱圖書。她在初二那年休學,進行了文學方面的研究與學習。
  • 最愛的三毛,最美的三毛
    她依然選擇遠方,選擇流浪。」這是作家白落梅對三毛的評價。我看過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起初聽聞有一個女作家叫三毛便覺得頗有趣味,尤其當我讀了她的作品後。三毛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與她成長的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得名師垂青便得益於父母的交際圈,父親是律師,母親是全職太太,其後她的姐姐成為了一名鋼琴教師,弟弟更是子承父業,三毛便是生長在這樣一個上層社會知識家庭中。三毛祖籍浙江定海,出生於重慶,在戰爭年代隨父母從南京逃難到臺灣。三毛是一個隨性的人,她的原名叫陳懋平,兒時的她覺得「懋」字太難寫就改名叫作陳平。
  • 去邊城,追尋詩與遠方
    從重慶方向進入湖南的邊城樓我們一行從秀山的川河蓋出發,沿著重慶著名的45拐下山,很快就穿過了邊城樓牌坊,來到邊城鎮,帶著對文學巨匠沈從文先生的敬仰,踏著大師的足跡,我們一起來追尋詩與遠方《邊城》,會像一束光 ,照亮我們的詩和遠方!我是強哥,喜歡旅行,歡迎關注,我將繼續為你分享我的旅行生活。
  • 三毛:來生做一隻鳥,飛越永恆,忘卻迷途的煩惱
    三毛說,我相信上天不給我的,無論我怎樣十指緊扣,他仍然會漏走。我相信上帝給我的,無論我怎樣失手,我都會擁有。48歲的三毛,逝世於臺北,被發現時是以絲襪纏繞在脖子上自縊而死,死因是因病厭世。這種死亡方式,很「三毛」!不同世俗。如同她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她的情感世界裡的濃度與烈度,比平凡的人幾輩子積累的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