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河西鎮

2021-02-11 儒學名邦河西

(一)河西鎮具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完整的傳統風貌和保護利用的特色資源景觀。


      縱觀河西歷史,英雄豪傑,仁人志士,遺蹟森森,文脈隱隱,詩詞楹聯,歷史民居,古街巷道,滄桑斑斕的土木磚石上蘊涵了文化的血脈基因,「通海城路」古驛道穿越河西境內高山河谷,滇南四大美談「興新姑娘河西布,通海醬油祿豐醋」,「河西布」名揚四方。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為河西贏得了「儒學名邦」之美譽。河西歷史悠久,多元文化積澱遺存,歷史建築集中成片,民居院落類型豐富,沿街街巷建築立面,民間建築技藝特徵明顯,文化底蘊豐厚,文化價值獨特鮮明。

      一是古鎮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街道格局保存較好。河西古鎮歷經一千多年的縣治,古城的文化遺產、文化根系、文化傳統仍保存和傳遞著。在《河西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劃定的核心保護區範圍各級文保單位4處,保存較完整的清代及民國歷史建築100餘所,其中2015年11月通海縣人民政府公布河西鎮第一批歷史建築12處,其餘歷史建築正在整理上報中。歷史建築以磚木或土木為主,整體風貌保存著傳統特色,建築風格多以滇中「一顆印」的四合院為主,其他為兩進院、三進院、四進院合院歷史建築。古鎮以四條歷史街道各開一門,東門名朝(chao)陽,南門名迎薰,西門名聚奎,北門名拱極,街道布局走向、空間尺度格局清晰可辨,李家巷、聯芳巷、徐佳巷等十八條巷道縱橫交錯,曲折互通,形成「蛋」形格局,縣衙、文廟、大佛寺(又名「大興福寺」)、圓明寺等古代公共建築有序分布在城中,「人、城、建築」自然融合,獨具地方特色,堪稱古代築城之典範。

      二是保存文物古蹟遺存豐富類型多樣。河西鎮元、明、清古代建築群較多,藝術價值高,特點突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家)

      圓明寺。圓明寺又名圓明禪寺,位於河西鎮普應山東麓,距縣城14公裡,離河西城約一華裡。寺座西北朝東南。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始建於元至正年間,後經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間修葺,清初因戰亂被毀,乾隆年間重建。寺屬單體組合建築群,一進四層,由山字形照壁、山門、魚池、雨花臺、滌塵樓(三層)、天王殿、開間、月臺、南北客堂、大雄寶殿構成主體;主體建築後面是玉皇閣,左側有娘娘殿、瑞蓮池、玉閣等。圓明寺早在明代就馳名滇中,有「滇南無雙寺,西宗第一山」之稱。1998年11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大興福寺。大興福寺原稱「大佛寺」,坐落在河西城正中,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寺為二進院,正殿五開間,重簷歇山頂抬架式木構架,前後簷計拱用材較大,雕刻粗糙,簷枋、柱頂無裝飾,鬥拱部分架遺元代構件,保存著元、明代建築風格,是通海縣遺存最早的建築物。2001年4月30日列為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河西文廟。河西文廟位於河西鎮內東南部,於明成化七年(1471)治所遷此後重建。清光緒十六年(1890)大修。佔地9000多平方米,大成殿,五間通寬19.2米,進深11.3米,高11米,單簷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簷下坊雕刻花鳥圖案,古獅古柱,文明坊為牌樓式樣,高8米,寬13.5米,四棵飛天圓柱直承屋頂,中間兩礎石上前後有石雕獅子、麒麟各一對,青石雕刻護欄板夾柱,屋架用小型鬥拱疊架支撐,宏偉壯觀。2001年4月30日,列為玉溪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大院。馬家大院位於通海縣河西鎮大回村,坐東向西,總共三大院,面積約4000平方米。為民國初年回族馬幫商人馬同柱、馬同寬四兄弟和父親馬原武創建。建築設計庭院寬敞,氣派莊嚴,房屋空間開闊高大,裝飾精美細膩,為居住環境中的上乘之作。於2009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列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大院分為三大院

      第一院(門牌號102號):建於上世紀1932年,為中式傳統建築,形制似一顆印式,但前庭改成兩重簷六方攢尖頂閣樓,此院中的木雕精細並有回族風格,歷經一個世紀的時間仍然金碧輝煌。另外,閣樓前原來有碉堡,現已不存。

      第二院(門牌號101號):建於上世紀1937年,為通海傳統風格的一顆印式,小木作及石雕為西式,全院反映的是中西風格。

      第三院(門牌號75號):建於上世紀1941年,一顆印式中西合壁風格,原來設有碉堡,現已不存。

市級文保單位(4家)


      葛中選神道碑。葛中選神道碑位於河西鎮解家營後「雲峨石畔」,重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青石砌刻,高2.65米,寬10.9米。葛公精於易象留心律呂,著有《泰律》一書,為古典音樂理論專著,此碑2001年4月30日列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濟橋。永濟橋俗稱馬鞍橋、蜈蚣橋。位於河西鎮北門外,橫跨琉璃河,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492),清康熙45年(1707)河西貢生蘇繼詢重修。橋型美觀,宛如彎月。永濟橋為紅砂石單孔拱橋,全長34米,寬5.3米,高7米,跨度10米,呈虹狀。橋拱圍石用縱橫砌置法,無鉸拱石,橋面用規格不一的砂石板鋪築,兩側以長條砂石砌成護欄。古為商旅通往迤南(思茅、景洪等地)之津橋,至今已歷400餘年,仍結構牢固,保存完整,是通海縣古代橋梁建築藝術中的珍品。1986年9月被通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4月30日,列為玉溪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氏宗祠。河西鎮寸村蘇氏宗祠位於河西鎮寸村村委會蘇家營,坐西朝東,一進二院布局,主要有大門(牌樓)、中殿、大殿、兩廂及四個躲間組成,佔地面積1263.3平方米。大門為三開間穿鬥牌樓式建築,牌坊明間懸掛有明洪武欽賜(清光緒年間重刻)的「儀姑」匾一塊;中殿及大殿為三開間單簷硬山頂建築,大殿內保存一堂木雕神龕及明國年間青石雕刻的石供桌。宗祠始建於明嘉慶丁卯年,後因兵焚毀於清鹹豐六年(1856),現存為清同治年間十一年(1872)重建,整體建築布局完整,彩梁畫棟,牌坊氣勢宏偉,是通海縣保存較好的牌坊式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2009年12月,通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通海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克昌故居。馬克昌故居位於河西鎮漢邑村,坐西向東,一進兩院布局,主房為三間四耳倒八尺的四合院。故居保存著清末的建築風格。馬克昌故居列為通海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9年12月,通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為玉溪市文物保護單位。

縣級文保單位及其他歷史建築群


      目前,被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保護單位共18家,還有古寺廟140座,其中,古戲臺3座,祠堂、家廟45座,古寺、古建築92座,有通往外地經商的古驛道全長約25公裡,元代兵站遺址1處,古橋梁2座,較大古墓葬25座,匾額、楹聯內容豐富,具有考古、研究價值的古碑碣125塊,文廟唐柏具有1300多年的歷史。河西石雕、木雕工藝享譽省內外,有石雕麒麟壁、石獅子等石雕藝術珍品工藝精湛,造型優美;有高應美的木雕創作工藝品世間罕見;有省級民間美術師3名,還有豐富的傳統民間詩詞、歌謠等。



      三是河西古鎮文化底蘊豐厚,民族文化和諧融合。河西受中原文化影響頗深,以文廟歷史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河西古文化,是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的融匯和串通,同時,體現了中原文化向邊疆的傳播以及內地文化與雲南地方文化的結合。在河西境內,彝族文化、外來的中原禮樂文化、蒙古族文化和回族伊斯蘭文化在這裡和諧共處,相得益彰,成為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樂園。

      四是河西人才輩出,傑出人物眾多。據資料記載,在明代,河西共有文進士8人,舉人42人。清朝文有進士3人,舉人127人;武有進士2人,舉人110人。其中葛中選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中庚子科舉人,歷任湖北嘉魚縣令、廣西思恩知府、廣西按察使副使、南京大理寺右評事、陝西苑馬寺正卿等職;王善量於清同治庚午科舉人。河西文化昌盛,湧現出蘇心谷、李景三、羅樹昌、楊玉川、馬克昌、戴學孔、解瑄等傑出人物。

      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實。河西綿長的文化傳統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孕育了高臺、古滇戲、花燈、龍燈、蝦燈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小旦狀元」藝人李瑞蘭;有善演滇劇《哭桃園》、《八義圖》、《小進宮》、《空城計》、《武家坡》、《碧玉劗》的柏松雲;有清水河彝族之鄉的舞金龍、祭龍儀式;特色小吃有蕎包子、豆末湯圓、涼粉、涼米線、扒肉米線等。《馬刨井的傳說》和木雕格子門「高應美」於2006年1月被列為玉溪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6月,通海豆末糖製作技藝入選玉溪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1月,滇南石獅入選雲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99年6月,李正權被公布為省級第一批石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正明被公布為省級第一批木雕玉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4年9月魯永紅被公布為省級滇南獅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6年5月,解智達被評為省級石雕工藝大師,成為通海縣第一位,也是玉溪市第一位省級石雕工藝大師!2016年10月解智達、魯慶梁被公布為縣級滇南石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戴斌被公布為縣級銀飾製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二)河西歷史文化名鎮的核心價值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雲南滇中南地區持續歷經千年的縣治所在地的傳統行政空間典型見證。河西鎮自唐初貞觀六年(623)得此名稱並設置縣治,歷經南詔大理國、元、明、清、民國,直至建國初期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持續作為縣郡行政治理中心所在地行使管理職能,記錄了千年歷史過程中國傳統縣治管理機制發展變遷的印痕。

      二是中國兩大傳統城鎮建理念模式「規正」與「自然」創造性有機結合的城鎮空間典型見證。河西獨具一格的「蛋形」(橢圓形、葉片形)的城鎮空間形態、曲折有致的「三街十八巷」街區格局、方正嚴謹技藝精深的「合院式」民居組群、不同時代具有多樣性豐富性差異性歷史建築「博物館」集群,承載了涵意深邃的「地靈人傑」理想人居環境營造理念的傳統智慧。

      三是雲南滇中南地區儒、道、佛傳統文化開放包容多元共生的精神空間典型見證。儒家河西文廟、道家北極宮、佛家圓明禪寺各得其所,各揚其道,體現了傳統精神文化多樣開放、包容發展的社會狀態。

      四是雲南滇中南地區延續數百年的交通要衝、馬幫驛道的傳統物流空間典型見證。據領滇中與滇東南乃至越南的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節點的特殊區位,生發了河西人文與商業充分結合的獨特多元商業文化形態。

      五是雲南滇中南地區存續數百年的漢、蒙、回等多民族相鄰聚居,多元民族文化相融發展的生活空間典型見證。傳統理想的人居環境和多元融合的人文環境相得益彰,孕育了眾多自元、明、清及近代各時期在雲南地區政商學軍各領域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暖泉
    暖泉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這一代居住。後來到了元代的時候,暖泉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三堡,六巷,十八莊」的集鎮規模。暖泉在解放前它不僅是南來北往的商道,也是去往山西,蒙古的必經之地。那時當地很流行做皮毛生意,那些皮貨都是從這裡運進來的。
  • 犍為:清溪古鎮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古鎮風貌  四川新聞網犍為12月1日訊(羅長安 張易學 記者 李京枝)12月1日記者獲悉,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出爐,犍為縣清溪鎮榜上有名。  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組織評選產生。
  • 重慶又有5個鎮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昨天,記者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獲悉,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近期公布了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錄,新評定了全國60個名鎮。其中,我市萬州區羅田鎮、涪陵區青羊鎮、江津區吳灘鎮、江津區石蟆鎮、酉陽縣龔灘鎮榜上有名。
  • 江西鷹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上清古鎮,冬日風景美如畫!
    2021年1月9日,江西鷹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鷹潭市上清古鎮山清水秀,屋舍儼然,道路四通八達。上清古鎮於2007年榮獲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16年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上清古鎮依水而建,群山環抱,自然環境優美,道教氛圍濃厚,名勝古蹟甚多。
  • 重慶市的「最美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豐盛古鎮位於重慶市巴南區東部,應該位於巴南區內風水學稱為「九龜九母」的東西九曲山脈之間,最高海拔838米,平均海波520米,森林覆蓋56%,是涪陵和南川走水路去重慶的必經之路,豐盛古鎮的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蹟多,民風淳樸,環境優美,文化深厚,在2002年市政府首次命名的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
  • 泰安大汶口鎮擬公布為歷史文化名鎮
    12月17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網站獲悉,根據《關於組織申報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通知》(建規函〔2016〕177號)要求,在各省(區、市)推薦基礎上,組織專家進行了評選,經專家組推薦,擬將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蔭城鎮等60個鎮公布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將河北省井陘縣南障城鎮呂家村等
  •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九峰鎮
    名勝古蹟有孔廟、城隍廟、古塔及「雙鬢升曦,九峰返照」等八大景觀。    2013年5月,城隍廟 正式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區位獨特。九峰鎮周邊與閩粵兩省四縣十個鄉鎮相鄰,地理位置優越,素有「閩粵邊貿重鎮」之稱。省道官九線、縣道秀秀線貫穿全境,交通甚為便捷。自古以來,九峰就是閩西南和粵東北的物資集散中心。
  • 住建部公布第六批17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名單
    人民網北京3月11日電 (賈興鵬)日前,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通知,公布了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名單。178個鎮(村)榜上有名,其中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鎮等71個鎮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等107個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 四川默默無聞的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昔日南方絲綢之路
    現在的古鎮都具有不同的發展價值和意義,對形成在不同地區的古鎮來說也一樣,但從我國很多古鎮來看,真正有名的全國古鎮在數量上也是少數,這是因為其古鎮的實際發展也有很多大的差異,像有名的江南這樣的很多老城,從景觀到人氣都是領袖,但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很多老城,與它們相比相當相似,但既然存在就不能忽視
  • 住房城鄉建設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
    各省、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文物局(文化廳),直轄市規劃局(建委、建設交通委、農委)、文物局:  根據《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建村[2003]199號)等規定,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評審並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審核,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決定公布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鎮等71個鎮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鹽山慶雲鎮成「省歷史文化名鎮」
    鹽山慶雲鎮成「省歷史文化名鎮」     河北新聞網訊(李名楓 王汝汀)省政府日前確定了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滄州市鹽山縣慶雲鎮榜上有名,成為我市此次惟一入圍的鄉鎮。    慶雲鎮位於鹽山縣城東南28公裡的冀魯交匯處。
  • 廣東湛江吳川:吳陽鎮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哪些美食?
    廣東湛江吳川:吳陽鎮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哪些美食?大家好,我是來自廣東湛江的諭言。喜歡分享湛江美食和湛江資訊的我又來啦。這次想分享一下吳川吳陽鎮上的美食。廣東湛江吳川吳陽鎮,坐落於鑑江下遊平原,東瀕南海,西襟鑑江,地處鑑江出海口。
  • 湖北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地處鄂豫兩省邊際
    它的位置在湖北紅安縣,卻也是地處鄂豫兩省邊際,是屬於大別山南麓的一座古鎮,從其古鎮的發展中看,它對外的知名度卻不是很高,而且也很容易被忽略的歷史名鎮,但它也是湖北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在其古鎮的旅遊地位上看來,它所具有的潛力也很大,進而會取得更好的旅遊業進步了。
  • 東坡區三蘇歷史文化名鎮 打造生態旅遊新鎮
    初秋時節,筆者走進眉山市東坡區三蘇鎮,只見汙水管網工程已經完工,街面黑化、路燈安裝、植樹綠化讓街容街貌煥然一新,三蘇文化公園建設施工正忙,場鎮古街風貌改造準備就緒……依託國家項目支撐和社會資本投入,東坡區三蘇歷史文化名鎮建設起步不凡。
  • 一夜成名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花落犍為縣清溪古鎮
    四川新聞網犍為12月30日訊(宋偉 記者 李京枝)12月30日,記者從犍為縣有關方面獲悉,日前,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組織的第五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評選結果中,清溪鎮榜上有名。這個突如其來的喜訊,讓犍為乃至整個樂山人頗感意外。
  • 寧海縣前童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覆
    12月1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批覆文件,原則同意《寧海縣前童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18-2035年)》。前童鎮於2007年5月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是我市第三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公布後,寧海縣委託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阮儀三教授帶領的團隊編制《前童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保障了前童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因發展需要,於2018年在該版規劃的基礎上開展本次保護規劃編制。保護規劃由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編制,規劃範圍包括前童鎮現狀範圍,總規劃區面積為 75.6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範圍 14.8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 60.8 公頃。
  •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甪直豐富的文化,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甪直(Lùzhí)是一個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古鎮,以其豐富的水、橋、巷、古民居和名人而聞名,它還以羅漢的塑壁和水鄉的女裝而聞名,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古鎮甪直豐富燦爛的文化,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水是古鎮的靈魂,甪直位於太湖流域,是一個典型的水分析國家,水在水系統中揮之不去,被水包圍,它被稱為「五湖之廳」和「六澤之衝」,古鎮被蜿蜒的江河環繞,宛如玉帶,碧波蕩漾的河流兩岸是精緻多樣的纜船石雕護岸,這也是古鎮輝煌歷史的寫照。
  • 遊覽有600多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青巖古鎮
    大巴從貴陽行駛了一個半小時,就把我們「貴州之秋」旅遊團載到了具有600多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青巖古鎮。具有600多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清末文狀元趙以炯;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徵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
  • 福建一座古鎮,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還不收門票
    福建在我國如今社會的經濟實力表現中,是非常突出的一個省份,尤其是從中發展比較突出的文化景點,它們在推動當地省份經濟的時候,都會有極強的社會意義,而這本身的社會潛力也必然會更強,以至於是讓其每一個城市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條件都會改善,而發展古鎮旅遊則也是其中的一個選項。
  • 通海縣河西鎮——不如踏著歲月的痕跡,找尋藏在古鎮中的人文故事
    想來,如果自己不是一個理科生,可能,現在學的都是歷史吧!自小長在古鎮,對古鎮有著不一樣的感情。今天,也想一起,踏著歲月的痕跡,去找尋藏在古鎮中的人文故事!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河西鎮。雲南的四大古鎮之一。自古便有「儒學名邦」的美譽。河西文廟、古柏、圓明禪寺、永濟橋、孝潔牌坊、財神廟、大興福寺……眾多的風景名勝給這座古鎮帶來著不一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