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西鎮具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完整的傳統風貌和保護利用的特色資源景觀。
縱觀河西歷史,英雄豪傑,仁人志士,遺蹟森森,文脈隱隱,詩詞楹聯,歷史民居,古街巷道,滄桑斑斕的土木磚石上蘊涵了文化的血脈基因,「通海城路」古驛道穿越河西境內高山河谷,滇南四大美談「興新姑娘河西布,通海醬油祿豐醋」,「河西布」名揚四方。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為河西贏得了「儒學名邦」之美譽。河西歷史悠久,多元文化積澱遺存,歷史建築集中成片,民居院落類型豐富,沿街街巷建築立面,民間建築技藝特徵明顯,文化底蘊豐厚,文化價值獨特鮮明。
一是古鎮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街道格局保存較好。河西古鎮歷經一千多年的縣治,古城的文化遺產、文化根系、文化傳統仍保存和傳遞著。在《河西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劃定的核心保護區範圍各級文保單位4處,保存較完整的清代及民國歷史建築100餘所,其中2015年11月通海縣人民政府公布河西鎮第一批歷史建築12處,其餘歷史建築正在整理上報中。歷史建築以磚木或土木為主,整體風貌保存著傳統特色,建築風格多以滇中「一顆印」的四合院為主,其他為兩進院、三進院、四進院合院歷史建築。古鎮以四條歷史街道各開一門,東門名朝(chao)陽,南門名迎薰,西門名聚奎,北門名拱極,街道布局走向、空間尺度格局清晰可辨,李家巷、聯芳巷、徐佳巷等十八條巷道縱橫交錯,曲折互通,形成「蛋」形格局,縣衙、文廟、大佛寺(又名「大興福寺」)、圓明寺等古代公共建築有序分布在城中,「人、城、建築」自然融合,獨具地方特色,堪稱古代築城之典範。
二是保存文物古蹟遺存豐富類型多樣。河西鎮元、明、清古代建築群較多,藝術價值高,特點突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家)
圓明寺。圓明寺又名圓明禪寺,位於河西鎮普應山東麓,距縣城14公裡,離河西城約一華裡。寺座西北朝東南。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始建於元至正年間,後經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間修葺,清初因戰亂被毀,乾隆年間重建。寺屬單體組合建築群,一進四層,由山字形照壁、山門、魚池、雨花臺、滌塵樓(三層)、天王殿、開間、月臺、南北客堂、大雄寶殿構成主體;主體建築後面是玉皇閣,左側有娘娘殿、瑞蓮池、玉閣等。圓明寺早在明代就馳名滇中,有「滇南無雙寺,西宗第一山」之稱。1998年11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大興福寺。大興福寺原稱「大佛寺」,坐落在河西城正中,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寺為二進院,正殿五開間,重簷歇山頂抬架式木構架,前後簷計拱用材較大,雕刻粗糙,簷枋、柱頂無裝飾,鬥拱部分架遺元代構件,保存著元、明代建築風格,是通海縣遺存最早的建築物。2001年4月30日列為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河西文廟。河西文廟位於河西鎮內東南部,於明成化七年(1471)治所遷此後重建。清光緒十六年(1890)大修。佔地9000多平方米,大成殿,五間通寬19.2米,進深11.3米,高11米,單簷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簷下坊雕刻花鳥圖案,古獅古柱,文明坊為牌樓式樣,高8米,寬13.5米,四棵飛天圓柱直承屋頂,中間兩礎石上前後有石雕獅子、麒麟各一對,青石雕刻護欄板夾柱,屋架用小型鬥拱疊架支撐,宏偉壯觀。2001年4月30日,列為玉溪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大院。馬家大院位於通海縣河西鎮大回村,坐東向西,總共三大院,面積約4000平方米。為民國初年回族馬幫商人馬同柱、馬同寬四兄弟和父親馬原武創建。建築設計庭院寬敞,氣派莊嚴,房屋空間開闊高大,裝飾精美細膩,為居住環境中的上乘之作。於2009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列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大院分為三大院
第一院(門牌號102號):建於上世紀1932年,為中式傳統建築,形制似一顆印式,但前庭改成兩重簷六方攢尖頂閣樓,此院中的木雕精細並有回族風格,歷經一個世紀的時間仍然金碧輝煌。另外,閣樓前原來有碉堡,現已不存。
第二院(門牌號101號):建於上世紀1937年,為通海傳統風格的一顆印式,小木作及石雕為西式,全院反映的是中西風格。
第三院(門牌號75號):建於上世紀1941年,一顆印式中西合壁風格,原來設有碉堡,現已不存。
市級文保單位(4家)
葛中選神道碑。葛中選神道碑位於河西鎮解家營後「雲峨石畔」,重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青石砌刻,高2.65米,寬10.9米。葛公精於易象留心律呂,著有《泰律》一書,為古典音樂理論專著,此碑2001年4月30日列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濟橋。永濟橋俗稱馬鞍橋、蜈蚣橋。位於河西鎮北門外,橫跨琉璃河,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492),清康熙45年(1707)河西貢生蘇繼詢重修。橋型美觀,宛如彎月。永濟橋為紅砂石單孔拱橋,全長34米,寬5.3米,高7米,跨度10米,呈虹狀。橋拱圍石用縱橫砌置法,無鉸拱石,橋面用規格不一的砂石板鋪築,兩側以長條砂石砌成護欄。古為商旅通往迤南(思茅、景洪等地)之津橋,至今已歷400餘年,仍結構牢固,保存完整,是通海縣古代橋梁建築藝術中的珍品。1986年9月被通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4月30日,列為玉溪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氏宗祠。河西鎮寸村蘇氏宗祠位於河西鎮寸村村委會蘇家營,坐西朝東,一進二院布局,主要有大門(牌樓)、中殿、大殿、兩廂及四個躲間組成,佔地面積1263.3平方米。大門為三開間穿鬥牌樓式建築,牌坊明間懸掛有明洪武欽賜(清光緒年間重刻)的「儀姑」匾一塊;中殿及大殿為三開間單簷硬山頂建築,大殿內保存一堂木雕神龕及明國年間青石雕刻的石供桌。宗祠始建於明嘉慶丁卯年,後因兵焚毀於清鹹豐六年(1856),現存為清同治年間十一年(1872)重建,整體建築布局完整,彩梁畫棟,牌坊氣勢宏偉,是通海縣保存較好的牌坊式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2009年12月,通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通海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克昌故居。馬克昌故居位於河西鎮漢邑村,坐西向東,一進兩院布局,主房為三間四耳倒八尺的四合院。故居保存著清末的建築風格。馬克昌故居列為通海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9年12月,通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為玉溪市文物保護單位。
縣級文保單位及其他歷史建築群
目前,被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保護單位共18家,還有古寺廟140座,其中,古戲臺3座,祠堂、家廟45座,古寺、古建築92座,有通往外地經商的古驛道全長約25公裡,元代兵站遺址1處,古橋梁2座,較大古墓葬25座,匾額、楹聯內容豐富,具有考古、研究價值的古碑碣125塊,文廟唐柏具有1300多年的歷史。河西石雕、木雕工藝享譽省內外,有石雕麒麟壁、石獅子等石雕藝術珍品工藝精湛,造型優美;有高應美的木雕創作工藝品世間罕見;有省級民間美術師3名,還有豐富的傳統民間詩詞、歌謠等。
三是河西古鎮文化底蘊豐厚,民族文化和諧融合。河西受中原文化影響頗深,以文廟歷史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河西古文化,是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的融匯和串通,同時,體現了中原文化向邊疆的傳播以及內地文化與雲南地方文化的結合。在河西境內,彝族文化、外來的中原禮樂文化、蒙古族文化和回族伊斯蘭文化在這裡和諧共處,相得益彰,成為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樂園。
四是河西人才輩出,傑出人物眾多。據資料記載,在明代,河西共有文進士8人,舉人42人。清朝文有進士3人,舉人127人;武有進士2人,舉人110人。其中葛中選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中庚子科舉人,歷任湖北嘉魚縣令、廣西思恩知府、廣西按察使副使、南京大理寺右評事、陝西苑馬寺正卿等職;王善量於清同治庚午科舉人。河西文化昌盛,湧現出蘇心谷、李景三、羅樹昌、楊玉川、馬克昌、戴學孔、解瑄等傑出人物。
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實。河西綿長的文化傳統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孕育了高臺、古滇戲、花燈、龍燈、蝦燈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小旦狀元」藝人李瑞蘭;有善演滇劇《哭桃園》、《八義圖》、《小進宮》、《空城計》、《武家坡》、《碧玉劗》的柏松雲;有清水河彝族之鄉的舞金龍、祭龍儀式;特色小吃有蕎包子、豆末湯圓、涼粉、涼米線、扒肉米線等。《馬刨井的傳說》和木雕格子門「高應美」於2006年1月被列為玉溪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6月,通海豆末糖製作技藝入選玉溪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1月,滇南石獅入選雲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99年6月,李正權被公布為省級第一批石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正明被公布為省級第一批木雕玉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4年9月魯永紅被公布為省級滇南獅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6年5月,解智達被評為省級石雕工藝大師,成為通海縣第一位,也是玉溪市第一位省級石雕工藝大師!2016年10月解智達、魯慶梁被公布為縣級滇南石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戴斌被公布為縣級銀飾製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二)河西歷史文化名鎮的核心價值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雲南滇中南地區持續歷經千年的縣治所在地的傳統行政空間典型見證。河西鎮自唐初貞觀六年(623)得此名稱並設置縣治,歷經南詔大理國、元、明、清、民國,直至建國初期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持續作為縣郡行政治理中心所在地行使管理職能,記錄了千年歷史過程中國傳統縣治管理機制發展變遷的印痕。
二是中國兩大傳統城鎮建理念模式「規正」與「自然」創造性有機結合的城鎮空間典型見證。河西獨具一格的「蛋形」(橢圓形、葉片形)的城鎮空間形態、曲折有致的「三街十八巷」街區格局、方正嚴謹技藝精深的「合院式」民居組群、不同時代具有多樣性豐富性差異性歷史建築「博物館」集群,承載了涵意深邃的「地靈人傑」理想人居環境營造理念的傳統智慧。
三是雲南滇中南地區儒、道、佛傳統文化開放包容多元共生的精神空間典型見證。儒家河西文廟、道家北極宮、佛家圓明禪寺各得其所,各揚其道,體現了傳統精神文化多樣開放、包容發展的社會狀態。
四是雲南滇中南地區延續數百年的交通要衝、馬幫驛道的傳統物流空間典型見證。據領滇中與滇東南乃至越南的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節點的特殊區位,生發了河西人文與商業充分結合的獨特多元商業文化形態。
五是雲南滇中南地區存續數百年的漢、蒙、回等多民族相鄰聚居,多元民族文化相融發展的生活空間典型見證。傳統理想的人居環境和多元融合的人文環境相得益彰,孕育了眾多自元、明、清及近代各時期在雲南地區政商學軍各領域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