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擊點上方藍色的「嵐島彩虹」,選擇「關注」,您就會收到嵐島彩虹播發的文章)
平潭大坪基督教堂,原名「籲俊堂」,位於中樓鄉大坪村大坪483號。始建於清光緒戊子年(1888年)季冬(農曆十二月)。同年6月,平潭連環會(即平潭教區)設立大坪循環會(即大坪牧區),會址設在籲俊堂。這是平潭連環會在平潭早期設立的第五個牧區。
1、光照死蔭地(1870-1872)
基督救世福音傳入大坪地區,較平潭其他地區來說,是比較早的。清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福州美以美會主席麥利和教士,在福州天安堂主持召開第五次布道年會,會議決定派遣既會講閩南話,又會講福清話旅居福清的惠安鼎模村人方德牆牧師到平潭開展布道事工、開闢福音工場。方德牆牧師奉命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平潭海壇島之後,立即選定平潭政治、文化、商貿中心的潭城作為傳播福音的立足點,開展福音事工。可是事與願違,由於平潭民眾長期深受海盜、倭寇和列強帝國的侵擾、蹂躪。時值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南京不平等條約的籤訂,福州等五處口岸向外國人開放,西方傳教士乘著帝國主義的大炮轟開中國大門之機來華傳教。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激起了民眾仇教排外的風潮,也導致了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布道事工上舉步維艱。他們付出慘重代價,卻收效甚微。
治八年(1869年),西教士保靈牧師乘船來平潭了解民情,尋機傳揚基督教世福音,無奈平潭民眾見其是異樣人種,就不由分說地強力阻止牧師上岸。保靈牧師傳道心切,但又百般無奈,只好跪在甲板上向上帝流淚禱告:「願上帝成海壇(平潭俗稱「海壇」)成祭壇。」這句穿越時空的禱詞,一百多年來成為平潭傳揚福音史上代代銘記的一句勵志禱詞。我們從這個事件中,也可略見平潭民眾當時仇教排外狀況之一斑。然而,神總是按祂自己的方法方式來成就自己所預定的工。祂在派遣方德牆來嵐傳教之先,就揀選了祖籍北嵐嶺的陳清源將軍,作為方德牆在平潭傳福音的得力助手。陳清源原是三沙鎮守軍千總,因他奉命領兵平息浙江金錢會後,得賞五品頂戴給假返鄉祭祖省親。當途徑福清海口渡口時,他因颱風受阻。在好心人的勸導下,清源轉道到福清後埔街教會聆聽林明山牧師主領的布道會,聖靈動工,使他當場悔改皈依基督,並決志回平潭傳揚基督耶穌救世福音。
方德牆牧師是一位性情溫和、性格正直、處事果決、侍人和藹、善於言辭的「走方醫生」。他不但對青草藥有獨到的造詣,而且擅長針炙術。據《福州美以美年會史》記載:「他尤長針炙術,曾活人無數。」這是神給予他的特別恩賜,他以「行醫」作為傳福音的輔工,週遊城鄉,走家串舍。他風裡來雨裡去,冒嚴寒,頂烈日,以潭城為據點,周而復始地順著海壇島的西海岸,沿著上樓、井孟瓏、後門久、韓厝寮、至鳳、井盂兜、大坪、新海、黃土墩、鹿樓、蛇鼻腳、江頭樓、西樓、土庫、玉嶼、旗杆尾、芹山邊、下蘇澳、蘇澳、鍾門頂、梧鳳樓、桃花寨、山顯美、上攀、招康壠等鄉村,然後再順著北江口海灘東行,來到冠山、溪口、洋梅坑、大平莊、南樓等村莊殷勤布道。方德牆牧師不論在埕塍邊,還是在田埂旁;不論是「閒雜間」,還是在人家的屋簷下,只要有人願意與他交談,他都會很高興地從背包裡取出自製的活動小椅子,架好後就坐下來,與人們拉起家長裡短,然後話鋒一轉,就與人們談起聖經的故事。他談論耶穌的生平,談論人是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等問題。當然,他也為人們切脈、看病、治療疾病……經過二年多艱辛的遊行布道,方牧師已經與這些村莊的村民混得很熟,相處得很好。各村莊的村民雖然大都聽到方牧師所傳講的基督耶穌的救世福音,但是他們仍然還是硬著頸項不肯信主。正如聖經所說:「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迴轉過來,就得赦免」(可4:12)。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的一天,方德牆牧師與往常一樣,沿著已往遊行布道的路線,來到韓厝寮村口。只見一位村婦如遇救星般地大聲喊著:「『走椅仔』來了,『走椅仔』來了……」邊喊邊往村裡跑(『走椅子』是平潭人對走方醫生的專稱),在這裡是對方牧師的專稱。隨著呼喊聲,有兩位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跑到方牧師的跟前,其中一位結結巴巴地說:「方老師……母親鼻孔出血不止……不省人事了……求你救救她……我也求過『神婆』,也喝過她給的『符湯』,可是我母親不但不見好轉,反而鼻孔流血不止……這可怎麼辦?救救我母親吧!」方牧師認識這二人,說話的是韓厝寮老實巴交的村民莊希生,跟在莊希生後面的是他的舅舅陳能秀。方牧師立即對他們說:「不要驚慌,耶穌會救你母親的!」莊希生立即回答說:「耶穌會救的,一定會救的!」說話間,他們來到韓厝寮鹽務所西側莊希生家裡。小小屋子裡已有幾位婦女擠在一張小床前,圍著一位全身上下都是血的女人哭著、喊著、撫摸著、……場面一片混亂。方牧師好不容易擠到床前,查看了病人的眼睛,隨後叫莊希生把她母親扶起來,靠著希生坐著。並請陳能秀燒來一盆熱水,方牧師用手試了試熱水的溫度後,請陳能秀將病人的雙腳浸在熱水盆裡。方牧師又從兜裡取出幾根長長細細的銀針,在病人手腳的相關穴位上各扎了一針……真是立竿見影,只見那病人的血立刻被止住了,並且大聲地嘆了口氣,慢慢地睜開雙眼,說:「好可怕啦,一陣冷風把我吸到那個黑暗的洞裡去,無論我怎麼掙扎都沒用;好在一位穿白色長衫的,把我拉了出來,好險呀!」眾人聽了都很希奇,只有方牧師、莊希生和陳能秀心裡有數。方牧師立即跪下向神獻上感恩的禱告,莊希生和陳能秀也一起跪下,念叨著:「感謝耶穌!感謝方老師!感謝耶穌!」隨後,方牧師就與眾人談起耶穌救世的福音。莊希生和陳能秀當場決志悔改,接受耶穌作他們個人的救主。牧師又連續幾天跟他們詳細談道,使他們對基督的信仰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於是,方牧師就為這兩位弟兄施行了點水禮。方牧師近三年的辛勤傳道終於結出海山(「海山」是平潭的俗稱)歸信耶穌基督的首批果子。
莊希生和陳能秀兩位弟兄受洗歸主後,就誠懇地向眾人見證基督的大能。耶穌的名聲很快就傳遍周邊各個村莊。福音震撼了這塊荒蕪了千百年的曠野無水之地,震撼了一批有識之士的心靈。其中最先蒙恩的要數大坪村知書達禮的鄉紳曾瑞蓉。
大坪村與韓厝寮村在清朝時代同屬於大墩區,村民講的語言同是閩南語系,因此兩村之間有很深的交往。大坪村在平潭「上山瓦」來講(平潭又稱「海山」,海山又有「上海山」和「下海山」之稱,通常將潭城以北地區稱為「上海山」簡稱「上山」或上山瓦;將潭城以南地區稱為「下海山」簡稱「下山」或「下山瓦」。)大坪村是個規模比較大的村莊,當時大坪村集居著100多戶人家,又有近300多男丁,是個很有影響力的村莊。大坪村德高望重的紳士曾瑞蓉,字美聘,號鏡邨,祖籍閩南,自幼上過私塾,在當時是個文化人。曾瑞蓉頗有家資,為人溫和正派,做事乾淨利落,又渴望真知,在鄉裡內外,聲望較高,可算是個開明的「講話人」。
曾瑞蓉聽過方德牆牧師所傳的真道,雖未真正了解其堂奧,但已將之藏在心裡,反覆思想。及至聽聞韓厝寮奇事之後,又增添了一份感動,很想再拜會這位閩南同鄉,再深入了解福音真諦。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5月的一天,曾瑞蓉再次得見方德牆牧師在大坪村油坊旁向閒聚的人們談道,瑞蓉聽得非常扎心,隨之很誠摯地邀請牧師到他家中坐坐。方牧師應邀來到瑞蓉家中,二人剛寒喧坐下,忽有新海村林必楠來訪。林必楠,字昌大,號任良,原籍福清縣西池村人,現住大墩區新海區,林必楠受過良好的教育,對商賈之事很有建樹,他所經營的商船常出入於浙江、福建、廣州之間,根據歷次航海經驗記錄,編有《航海經》一書流傳於世,在商舶事業上很有聲望。他與曾瑞蓉的次子曾人成是同窗好友,曾瑞蓉相當器重他。林必楠也相當敬仰曾瑞蓉,無論碰到什麼事都要向瑞蓉討教。因此,他與瑞蓉一家關係密切。他與曾瑞蓉一樣,也聽過方德牆牧師所傳講的基督福音,特別是「人從哪裡來?」、「人要往哪裡去?」……這些問題一直以來總揣在他的心靈裡頭,牽動著他那如饑似渴的求知慾望。今天,他就是為著韓厝寮奇事來與曾瑞蓉探討溝通的。剛好,他在這裡碰到了方德牆牧師。三人如久別重逢的好友,徹夜長談,在聖靈的感召下,曾瑞蓉領全家悔改歸主。林必楠也隨之邀請方德牆牧師到他家中談道,領全家悔改皈依耶穌基督。
當時新海村還有一明理人叫陳裕正。陳裕正,字修中,少年時識書知事,聰明過人,因厭棄商賈事務而從軍,曾奉元戎命兩渡臺灣澎湖公幹。解甲後,應平潭鎮記室之聘,為書記員,他與陳清源原是同僚又是好友,又與林必楠同鄉。在陳清源和林必楠的帶領下,他經常到方德牆牧師處,聆聽從上頭而來的話語,恍然覺悟,痛改從前不羈之惡習,願以背負十架為己命,遂由方德牆牧師領洗入教。這是平潭福音史上又一件大事。因為名望正盛,大有才幹的陳裕正悔改歸主,使平潭的福音隊伍又多了一位得力的使者。至此,平潭大墩區十九墩有五戶人家歸入基督名下,福音的種子在這裡開始生根、發芽……。經過大家商討,都認為惟有曾瑞蓉家比較寬敞,可以先騰出一間廂房作為聚會場所。於是,自那以後的每個主日,林必楠、莊希生、陳能秀和陳裕正都會按著方德牆牧師安排的時間(上午或下午)早早地來到曾瑞蓉的家裡舉行禮拜聚會。這是平潭基督教會繼北嵐嶺聚會所之後,又一個最初期的禮拜聚會場所——「美以美大坪布道所」。這也是平潭基督教會大坪教堂的前身。那時,方德牆牧師工作負擔很重,為了擴展布道規模,他必須不停地往返於大坪、玉嶼和潭城之間。他通常是按排上午在大坪聚會,下午又趕到玉嶼證道,晚上則與陳清源、陳裕正或談道或商議教務。無論多麼疲憊,也不管颳風下雨,方德牆牧師都會如期到達各點,從不失信。曾瑞蓉老會伯在神的恩典感召下,也甘心為主擺上。他不但做好主日禮拜聚會的一切預備事工,每次聚會,他都要為參加禮拜聚會的會眾端茶送水,熱心服事,使聚會的會眾深刻領受到神家的溫暖與愛。
同年六月的一個主日,曾瑞蓉、林昌大、陳裕正、陳能秀和莊希生領各自全家人在禮拜聚會之後,商討如何拓展事工。陳裕正提議舉辦「福音識字班」,利用布道所空餘的時間進行上課,課時可以安排在農閒的時間進行,並自告奮勇擔任識字班的義務教員。林昌大也表示願協助陳裕正做好識字班義務教員工作。大家說作就作,馬上貼出招收識字班學員告示,並在大坪及附近鄉村中鳴鑼公告,免費招收14-16周歲男女學員入學。識字班的課本,由方德牆提供,陳裕正、林昌大抄錄。教授的課本有:《三字經》:「自太初,有上帝,造萬物,創天地,無不知,無不在,無不能,真主宰……」;《四字經》:「父母愛子,無所不至,百般其代,欲體子意……」;《十誡歌》:「上帝是獨一,以外毛別神,世間諸偶像,著除毛奉承……」還有《馬太福音(榕腔)》等。他們將識字班定名為:「大坪教會福音識字班」。福州美以美會拔補180元大洋支持大坪教會辦學,大坪教會為鼓勵女生入學,經方德牆牧師同意,凡女子入學的,在學習期間每月發給生活費每人5角錢。規定每年學習三個月(即正月、六月和九月農閒時間),學制為三年。貧民識字班這項事工,後來在福州各教區於1911年後得以全面推廣。經過廣泛宣傳,當月就招收學員16位(其中男12位,女4位),隨之開學。
方德牆牧師相當重視禱告關懷事工,他教導大坪教會各事工人員:「教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禱告關懷事工的開展。」他在主持創辦「大坪福音識字班」的同時,積極引導曾瑞蓉等職任組建「禱告探訪隊」。他認為,教會當中無小事,不論教會當中開展什麼事工都要用禱告來託住。讀經,禱告是基督教信仰的兩支翅膀,缺一不可。在方德牆牧師直接參與下,大坪「福音識字班」和「禱告探訪隊」事工開展得相當順利。可是,仇敵總是不甘心讓教會興旺發達,它總是要千方百計地做各種陷害、破壞的工作的。
(原載於本工作室編寫的《腳蹤》紀念冊,圖片載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