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網頁截圖 |
向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講述戰爭的殘酷,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同理,向不曾親歷過金融危機的人,預言即將到來的金融戰爭,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甚至比講述戰爭更困難。
關鍵詞一:
「亞太再平衡」
「代理人遏制」中國發展
今天,美國的戰略家們借日本右翼之手,通過釣魚島爭端,已經成功地阻斷了中日韓東北亞自貿區談判、中日貨幣互換的進程,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環境正日漸變得複雜和嚴峻。
現在,我們必須意識到,在全球資源爭奪日趨激烈的大前提下,在美國戰略重心東移,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大背景下,中日釣魚島之爭,中菲黃巖島、仁愛礁之爭,中越南海海洋權益之爭,決不僅僅是雙邊的島礁領土和海洋權益之爭,而是美國試圖通過「代理人遏制」阻斷中國發展、維護美國霸權大棋局的一部分。
美國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解除中國對美國霸權的潛在挑戰和威脅。
那麼,美國將如何做到這一點?自美國金融危機以來,我們看到美國人為此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壓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提高關稅壁壘,給中國從海外獲得資源及併購外企設置重重障礙,把中國排除於TPP之外,等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但這些小打小鬧的動作,已很難從根本上撼動身量日漸壯大的中國。
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已對中國的強大勢頭無可奈何了呢?未必。我們眼下斷不可盲目樂觀,更不能掉以輕心。當中日、中菲、中越的島礁和海權之爭,幾乎不約而同地在中國周邊相繼突現時,美國人用地緣政治策略配合其金融大戰略的圖謀,也逐漸清晰地顯示出輪廓。
關鍵詞二:
美元指數周期
美指周期預示最冷冬天將到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整整6年時間裡,美國人使出渾身解數,一邊奮力從泥潭中拔出自己深陷的雙腳,一邊處心積慮地與全世界下一盤大棋。時至今日,終於走出了一番大摸樣:
自1971年8月15日,尚未陷入「水門醜聞」的尼克森總統,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以背信於世人的方式摧毀布雷頓森林體系以來,40年間,美元指數每次下跌周期結束以後,就會走出一個最長6年的上漲周期。這期間,美國政府及美聯儲會揮動利率這支金融魔杖,讓全球經濟像坐過山車一樣,在先弱勢美元後強勢美元的浪谷波峰間俯衝躍升。而所有國家的經濟命運,就在這種上下顛簸中被死死操控和掌握於代替了上帝那隻看不見的手的美國人手中,直至每一次虛假繁榮之後,一個個泡沫破裂。各國經濟深陷危機之時,就是美國人收穫全球財富的季節到來之日。美國人揮起美元利剪,無情地剪去了每一隻待宰羔羊身上豐饒的羊毛……
按照金融學博士戚燕傑的觀察,美元指數在1978年10月到1985年2月的6年上漲周期裡,「從84.13漲到128.44,漲幅最大達52%(另一說法與戚博士的數據有出入,即這期間美元指數從83.07一路上漲到164.72,漲幅達近100%)……美元大漲帶來了拉美債務危機!……」而頭腦發脹的阿根廷軍人總統加爾鐵裡,想以一場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擺脫經濟困境。在試探過美國政府的態度,獲得了裡根總統「美國將保持中立」的承諾後,貿然發動了收復馬爾維納斯群島的戰爭。結果柴契爾夫人的不屈不撓和裡根總統的背叛諾言,使阿根廷最終因一場丟臉的戰敗,陷入更深的社會經濟危機。現在回過頭來看,馬島戰爭真正耐人尋味之處,還不是英國人戰勝了阿根廷人,而是這場及時的地區性危機,為美國從這一地區吸引資本回流創造了決定性條件,把原本屬於發達國家的阿根廷等國重又打回到發展中國家甚至淪為落後國家。
如果拉美債務危機是孤立現象,那就構不成周期律,更構不成大概率。然而,不幸的是,下一個周期如期而至:「上世紀90年代,美元指數在6年左右的上漲周期裡,即1995年4月至2001年7月,從80.05漲到121.01,漲幅最大達51%……美元的大漲引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及新興市場貨幣大幅貶值!」恰在此時,金融大鱷索羅斯帶領對衝基金的「西方聯軍」,不失時機地對泰銖發起攻擊,由此引發東南亞各國貨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接下來,美元資本在東亞國家長驅直入,席捲掃蕩,狼藉遍地、哀鴻遍野的景象至今歷歷在目。
現在,美元指數又從2011年5月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從那時美元指數73.70起算,6年時間將到2017年7月截止。如果「按照美國人的胃口50%的漲幅進行預估,那麼此輪上漲周期美元指數的上漲目標大約在110左右」。屆時,已被美元全球化緊緊捆綁在一起的世界,將是一番什麼景象?
如果這一周期律是確實存在的話,這是否意味著全球化經濟史上最冷的冬天,就要降臨了?
儘管也有人拿出了一些相反的證據,來抵消悲觀預測給人們帶來的疑慮,但我卻寧肯接受:用悲觀清醒的態度,警惕即將到來的冬天。
關鍵詞三:
全球金融監管權
全球金融監管權讓美國鹹魚翻身
那麼,這個冬天是怎樣形成的,而它又將以怎樣的方式寒徹全球?這就需要我們深入洞察美國人的核心機密——金融大戰略。當這一大戰略的內核被層層剝開,令人瞠目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時,它一定會讓每一個人在嘆為觀止的同時又心生駭然。你不能不暗自嘆服美國的戰略設計師的精明和老到,在運用金融槓桿捍衛美元霸權或曰美國霸權方面嫻熟的技巧和高超的手腕——把整個世界操弄於股掌之間,竟還能讓你渾然不知!更讓人嘆服的是,這些美國「戰略金融大師」們,在世人的眼皮底下,把實實在在的陰謀玩成了陽謀,把明明白白的危機玩成了機遇,讓你即使心知肚明又無可奈何,明知是火坑也不得不往下跳。我相信,未來的世界金融史在書寫這一段落時,一定會把它描述為人類金融史上的奇觀。
看看這些美國人化危為機,點石成金的本事——
2008年,在把虛擬經濟玩到花樣窮盡時,終於在美國,而不是在其他地方,爆發了有金融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隨著雷曼兄弟等重量級金融機構的倒下,人們再次想起了一個「古老」的話題:美國衰落。甚至連我本人也認為這一次美國在劫難逃。
但是,僅僅6年時間,差不多相當於一個「美元指數周期」的長度,美國人就捲土重來了——雖然我堅信這仍然避免不了美國終究將在本世紀衰落的大趨勢,但美國人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顯示出如此超強的修復再生能力,還是令人生畏。
尤其讓人驚訝的是,美國在其舞弄了近半個世紀的金融權杖上,剛剛嵌上了一顆最大最亮的寶石:全球金融監管權。要知道,這是美國獲得真正的金融霸權40年來,即使在金融危機前的巔峰時期,也不曾獲得過的權力!
但是,美國人卻以對金融危機反思——糾錯之名,輕鬆愉快地就把這個它夢寐以求的權力攬到了懷裡。換句話說,美國人以道義之名佔據了全球金融制高點。
金融分析師時寒冰這樣寫道:「僅僅一英鎊,Libor(同業拆放利率)的掌控權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權力交接。」
攻下這一在英國人手中攥了30年的陣地之後,美國金融特戰隊長驅直入,「把美國的金融監管權擴大到海外」,「動輒對海外的金融機構進行調查,動輒處以數億美元的罰款,這實際上是使全世界的金融機構在(置於)美國的監管之下裸奔!美國金融警察角色讓它成為超級金融強權下的最大受益者。」通過時寒冰的描述,我們看到英國的巴克萊、滙豐、渣打,瑞士的瑞銀、韋格林,再後面是德意志銀行、萊斯銀行、蘇格蘭銀行、義大利裕信銀行……一家接一家,在美國以金融調查為名的打壓下,紛紛交清了罰款,亮出了白旗。最新的例證則是美國政府以反洗錢為名,對法國巴黎銀行開出的天價罰單:89億美元。法國人明知這是美國人在敲竹槓,但惹不起也躲不掉,只好認栽。
——這真是美國式的讓人大跌眼鏡的鹹魚翻身!
但美國人不會就此止步。或者說,這只是美國人化危為機的第一步。
接下來,我們還將看到這盤大棋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關鍵詞四:
金融大剪刀
美國即將開剪全球羊毛
我們已經從美聯儲第一位女掌門耶倫的口中,知道美國即將淡出QE,結束「量寬」。但多少人對這一看似只是個有始有終的金融動作可能帶來什麼後果,有足夠的警覺和認知呢?當「量寬」結束後,就像洩洪閘突然落下了閘門,下遊的水流將驟然收窄。這意味著,美國對全球的貨幣供應將一下子收緊,然後,美聯儲將祭出它在讓美元由弱轉強時的慣常手段:加息。於是,國際資本就會像被催眠式地大批轉向,接踵湧入美國,推高美國的債市、股市,讓美元強勢,讓美國的資本市場進入又一波大牛市。
反觀之下,其他國家,無論是其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金磚國家,將因為資本在眨眼間斷流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新的金融危機。
這時,我在前面提到的,美國人用金融大剪刀剪全球羊毛的季節就到來了。屆時,有多少國家會因為事先做好了準備,而躲過這一劫呢?放眼全球,我看不到有哪個國家真正對這一恐怖前景瞭然於胸,從而備好應對之策。我們能看到的,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輩,在為一些眼前的蠅頭小利,爭得你死我活,寸步不讓。其結果,就是大家一起,或有意或無意,為美國人剪全球羊毛,席捲全球財富,「創造」滿足其最後一項條件的要素:地區危機。因為,不管美國人如何高明,不管美元如何強勢,它要想收割全球財富,其戰略步驟的最後一步,都必定需要某一熱點地區出現牽一髮動全球的危機。而危及一旦到來,美國人用美元收割全球的機會就最後成熟了。99度水溫再加1度,沸點就到來了。危機,在這個時刻,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危機帶來的一片蕭條之中,美國人像他們在阿根廷、泰國、香港、韓國、俄羅斯曾經做過的那樣,以極低廉的價格,收割著所有遭遇危機國家的優質資產……在下一輪更長的被收割者的名單中,會不會添上中國的名字呢?僅僅是想到這一點,都讓我不寒而慄! 有關數據顯示,美國人擺脫經濟危機的辦法有3種:一是利用危機,二是提高匯率,三是利用科技創新帶來經濟增長點。這3種辦法中,利用危機脫困比率,高達60%。明白了這一點,還有什麼想不通的呢?想想看,為什麼隨著美元指數周期開始走高,中國的周邊如此密集地出現麻煩,從中日釣魚島,到中菲黃巖島,再到最新的中越南海衝突,這些隨時可能由爭端轉化為地區危機的事件,難道都是些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小概率事件嗎?再想想,美國人在俄羅斯收回克裡米亞這樣的大事件上都能隱忍下來,卻在中國與周邊的爭端問題上咬住不放,甚至有意拱火,讓東海南海局面一再惡化,其背後究竟隱藏著一個多大多深的動機呢?如果我們不把它稱之為陰謀的話。
當我們看穿了美國的這一金融大戰略魔術,再把它與時下中國周邊驟然緊張的地緣態勢聯繫起來看,特別是當安倍政權逆歷史潮流而動,公然以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名義,讓日本擁有其久違了大半個世紀的戰爭權力之時,美國仍然以默許的方式給以支持。而這將使日本完全可能在釣魚島或中國周邊某處海域,以武力製造一場地區性危機。這是否是美國與日本的一種更深的戰略默契呢?如果這一研判成立,那麼,美國人想幹什麼,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因此,中國的國家戰略和相應的策略必須立足於對整體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通盤考量,著眼於對對手遏制中國崛起、鯨吞中國財富的金融大戰略的破解,而不能僅只局限於捍衛領土完整、維護國家主權的傳統思維和格局之上,更不能一門心思地只顧破解中國周邊的地緣困局,而讓自己跌進美國精心布下的「幣緣」陷阱。
(作者為國防大學教授)
名詞解釋:美元指數
美元指數是反映美元在外匯市場上整體強弱的指標,通過計算美元與選定的一攬子貨幣的綜合變化率來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變動情況。該指數一般用來衡量美元的強弱程度,間接反映美國的出口競爭能力和進口成本的變動情況。由於在國際市場中,幾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計價,因而美元的走強或走弱本身就是影響國際商品價格的一個重要源頭或因素。作為指數產品,美元指數能夠比其它外匯產品更有效地反映趨勢。美元指數給那些需要進行匯率風險規避的跨國公司、機構投資者等市場參與者提供了方便的工具和渠道。
美國被政府「定罪」企業數量增加
罰款數額節節高升
據《經濟學人》8月28日報導,被美國政府當做「罪犯」進行調查、遭受巨額罰款的大企業越來越多,這些企業發現,「遵紀守法」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現在,幾乎每個月都有大公司宣布與美國政府達成巨額罰款協議。8月份,美國銀行被罰170億美元,遠遠超越了之前高盛和渣打銀行的記錄。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Brandon Garrett教授建立了一個2000年以來美國政府調查企業的資料庫,共有2163家公司被定罪。被定罪的公司數量和罰款數額都在不斷上漲。
這樣的現象令人擔憂,這不僅是因為企業越來越頻繁地被當做「罪犯」對待,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所犯下的「罪行」的界定十分模糊,確定懲罰措施的理由也並不明確,人們很難知道這些案件是否真的維護了法律的公正和公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