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秋天,唐朝後宮佳麗們詩興大發,摘取紅葉,在上面題詩一首,然後讓其隨著流水緩緩流向遠方,以此寄託自己的心願或者詩情。有人喜歡,就撈起紅葉再在上面和詩一首,通過流水,傳到有緣人眼前。詩人王建曾寫詩讚曰:「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後來,人們就用紅葉題詩來寓意美好姻緣。
紅葉(多為紅楓葉),這一秋天獨有的景致,也成為唐朝詩人們競相入詩的寶貝,他們借紅葉這一美好的意象,來營造各自不同的意境和詩情。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的《山行》將紅透了的楓葉寫得很美。他首先寫這些楓葉的位置——你駕著馬車沿著寒山的石徑一路斜著向上走,看到了白雲生處的人家後再繼續前行。到了人家,你停下馬車,撲面而來的,就是那比二月紅花還要紅的楓葉林呢。這兒的楓葉,生在高處,高入雲端;他眼前的楓葉,紅得似火,比花還豔。一個「停車」一個「坐愛」和一個對比,再加前面好不容易的發現,寫出了詩人對紅楓葉的無比喜愛!
遠岸無行樹,經霜有伴紅。停船搜好句,題葉贈江楓。
錢珝的這首《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八十二》再現了紅葉題詩的雅事。詩人看見的紅葉,是在「遠岸」,因為距離感,所以看上去很美,「無行數」給人一種錯落有致的天然美感。看見了紅葉,就想起了紅葉題詩的雅趣,於是他停下船,搜索構思美好的詩句,題在紅葉上寄給江邊的楓葉。楓葉,被作者擬化成了「人」。這人是誰呢?紅楓葉一樣火熱而又飄逸的人兒麼?最是末一句「題葉贈江楓」,引發你無盡的想像。
江楓自蓊鬱,不競松筠力。一葉落漁家,殘陽帶秋色。
成彥雄的這首《江上楓》寫的是江邊晚秋的楓樹。這棵楓樹因為近水,長得蔥蔥鬱鬱。雖然紅得晚,但它不去與松樹比青比綠。如果哪一天一葉秋楓飄落漁家,那一定是深秋時節到了。「殘陽帶秋色」既指暮秋時節,還寫出了楓葉如殘陽一般的顏色?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這首《江陵愁望寄子安 》是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的魚玄機寫給情郎「子安」的,表達的是對子安的無盡思念。楓樹「千枝復萬枝」,還將江橋都遮掩了。後面雖有「憶君心似西江水」句,但她對子安的思念,又何嘗不如深秋的楓葉「千枝復萬枝」堆疊又堆疊啊!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白居易的這首《秋雨夜眠》寫的是自己六十多歲後自在閒適的生活。尤其最後那兩句「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將其閒適的慢生活寫到了極致:天亮了哪怕是晴天但他以為還有些寒冷,所以遲遲不肯起床,還要翻身慢慢欣賞昨晚被風雨掃落的紅葉,堆滿了房前臺階,一派喜人的紅色呢。此詩和其寫雪夜飲酒的《問劉十九》一樣,將極簡生活寫得慢吞吞懶洋洋,充滿了閒適生活的煙火味道。
唐代詩人中以紅葉(楓葉)為意象入詩的還有李白《夜泊牛渚懷古》中「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寫知音不遇的感嘆;李商隱無題詩中「楓醉未到清醒時,情落人間恨無緣」對心儀對象的渴望和「但願長醉不復醒」的思念;張繼《楓橋夜泊》中「江楓漁火」寄寓的是旅居在外的思鄉之愁;李賀《蜀國弦》「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描繪的是一種秀麗柔美的自然風景;張志和《漁父·松江蟹舍主人歡》「楓葉落,荻花幹,醉宿漁舟不覺寒」敘寫的是主客之間怡然自得的歡樂相聚……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