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小知識:泰山上的金剛經摩崖刻石被稱為我國的榜書第一
文/快樂出遊百科
經石峪金剛經摩崖刻石在鬥母宮東北溪中的大石坪上,鐫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部分經文,故名經石峪。民間傳有唐僧西天取經歸來,曾於此晾曬經文,佛經遂印於石上,故石坪俗曬經石、暴經石,宋代陳國瑞題名石經略,明代改為今名。雖為峪名,通常亦指金剛經大字。字徑50釐米,佔地一畝有餘,原有2799字,歷經1400餘年的風雨剝蝕,現尚存1031字。經刻結體宏闊自然,富於變化,書藝之高、字體之大、規模之巨,世所罕見,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經之一。從書體變遷看,是隸書進楷書的過渡階段。其書法筆畫圓勁古雅,端莊大方,體式雄渾豐厚。字以隸為主,兼以楷、行、草、篆,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第一,為泰山佛教文化之瑰寶。清人馮雲鵬金石索盛讚: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康有為則稱讚「榜書之宗」。所刻並非金剛經全部,因刻者不記姓名、時間,哪個朝代何人之手,一直眾說不一。有人認為是唐人所書,明代王世懋認為是宋元手筆,清代聶劍光斷為北齊王子椿書。
1961年郭沫若先生遊泰山時也論定書出北齊人之手,並賦詩一首經字大如鬥,北齊人所書。考證佛教在我國發展的歷史,斷為北齊人數是比較可信的。筆者經多年研究,並同現在泰山附有名款的可査的摩崖刻經(包括拓片資料)四處,即部縣尖山摩崖刻經、鐵山摩崖刻經、徂徠山映佛崖刻經和東平洪頂山摩崖刻經相比較,依據經字的風格筆意,書體等加以區分、初步推斷,認為泰山經石峪摩崖刻經的書者是南北朝時期北齊高僧安道壹所書。值得一提的是,泰山經石略摩崖刻經刻技之高卓,保存之完整,在我國同時代摩崖刻字中佔有重要位置,與鐵山、洪頂山等摩崖刻字的特點有相同之處,俱有遒勁、凝重等。眾多專家、學者觀後評論說:泰山經石峪摩崖刻經對研究我國宗教傳播和摩崖刻字藝術以及書法探討都有重要價值。
高山流豐記摩崖刻石在經石峪西側,有巨石如壁,因中劈,俗稱「試劍石」,又名仙峽石。石壁高5米,寬8.7米,刻文32行,滿行15字,凡450字,字徑0.12米,記載明隆慶六年(1572年)創建「高山流水亭」的情景,此亭由萬恭創建並撰文、正書。文辭雅麗,意境契合,書法渾厚古樸,與經字相映成趣,為明刻中之佳作。萬曆年間崔應麟摩刻草書曬經石水簾詩:曬經石上水簾泉,誰挽銀河落半天。新月控鉤朝掛玉,長風吹浪暮疑煙。梵音濺沫幹還溼,曲澗流雲斷復連。選勝具觴恣幽賞,題詩愧乏筆如橡。其書法有獻之、懷素筆意,在明代草書中自成一格,是泰山草書作品中之佳作。
柏洞登山中路歇馬崖以北的盤道兩旁,古柏參天,枝葉連理,樹冠如棚,蔭翳蔽日,形成一條綠色的林蔭通道,人行其間,似入洞中,故稱「桕洞」。盛夏遊人到此,清風徐來,頓感涼爽宜人,暑氣盡消,遊客多喜在此暫憩,以便消除疲勞,繼續攀登。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濟南張汾題刻「柏洞」二字於路旁。柏洞北有古槐4株,高大擎雲,蔚然蔥翠,傳為唐代魯國公程咬金所植,距今1300餘年的歷史。其地名四槐樹。古槐死後又衍生3株,生長茂盛,現已老幼難辨。1987年夏,路東一株古槐被風雨摧折,橫攔盤路,遊人自下而過,遂成攔路槐,成為泰山一景。
壺天閣位於泰山中路四槐樹北,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這是一座跨路閣摟式建築。門洞兩側有石階可通上部閣樓。閣樓三間,面闊10米,進深5.40米,通高5.90米,三柱五架梁,閹為前廊式九脊歇山頂,黃琉璃瓦覆蓋,巍峨壯觀。其閣樓建築分兩部分,下部是門洞,上部為閣備。門洞用條築成,高3.10米,寬3.5米。閣樓:刻「壺天閣」二個紅色人字,乃乾隆皇帝登泰山時所題始建明代哀靖年間,原名升訕閣,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後更今名,1980年車建。清謠慶年間糴安知府廷璐閣上題聯:「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又聯為清代泰安太守崔映辰題:「壺天日月開靈境夂盤路風雲入翠微」。洞上《柏橫生蒼然,盤旋而上,有「壺天生柏(悲)」之稱,堪稱奇景。洞門後有半封閉的院落,北有元君殿依山而建,門柱聯是:民為邦本,天在山中,神靈默佑。因此處三面朝山,谷深景幽,青山擁翠,溪水如歌,宛若壺天仙境故名,西為依山亭,東有乾隆御製摩崖詩刻三首,遊人可在此盡賞溪聲山色。
好了,這次小編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作者內容,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