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小知識:泰山上的金剛經摩崖刻石被稱為我國的榜書第一

2020-12-11 百家號

旅遊小知識:泰山上的金剛經摩崖刻石被稱為我國的榜書第一

文/快樂出遊百科

經石峪金剛經摩崖刻石在鬥母宮東北溪中的大石坪上,鐫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部分經文,故名經石峪。民間傳有唐僧西天取經歸來,曾於此晾曬經文,佛經遂印於石上,故石坪俗曬經石、暴經石,宋代陳國瑞題名石經略,明代改為今名。雖為峪名,通常亦指金剛經大字。字徑50釐米,佔地一畝有餘,原有2799字,歷經1400餘年的風雨剝蝕,現尚存1031字。經刻結體宏闊自然,富於變化,書藝之高、字體之大、規模之巨,世所罕見,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經之一。從書體變遷看,是隸書進楷書的過渡階段。其書法筆畫圓勁古雅,端莊大方,體式雄渾豐厚。字以隸為主,兼以楷、行、草、篆,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第一,為泰山佛教文化之瑰寶。清人馮雲鵬金石索盛讚: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康有為則稱讚「榜書之宗」。所刻並非金剛經全部,因刻者不記姓名、時間,哪個朝代何人之手,一直眾說不一。有人認為是唐人所書,明代王世懋認為是宋元手筆,清代聶劍光斷為北齊王子椿書。

1961年郭沫若先生遊泰山時也論定書出北齊人之手,並賦詩一首經字大如鬥,北齊人所書。考證佛教在我國發展的歷史,斷為北齊人數是比較可信的。筆者經多年研究,並同現在泰山附有名款的可査的摩崖刻經(包括拓片資料)四處,即部縣尖山摩崖刻經、鐵山摩崖刻經、徂徠山映佛崖刻經和東平洪頂山摩崖刻經相比較,依據經字的風格筆意,書體等加以區分、初步推斷,認為泰山經石峪摩崖刻經的書者是南北朝時期北齊高僧安道壹所書。值得一提的是,泰山經石略摩崖刻經刻技之高卓,保存之完整,在我國同時代摩崖刻字中佔有重要位置,與鐵山、洪頂山等摩崖刻字的特點有相同之處,俱有遒勁、凝重等。眾多專家、學者觀後評論說:泰山經石峪摩崖刻經對研究我國宗教傳播和摩崖刻字藝術以及書法探討都有重要價值。

高山流豐記摩崖刻石在經石峪西側,有巨石如壁,因中劈,俗稱「試劍石」,又名仙峽石。石壁高5米,寬8.7米,刻文32行,滿行15字,凡450字,字徑0.12米,記載明隆慶六年(1572年)創建「高山流水亭」的情景,此亭由萬恭創建並撰文、正書。文辭雅麗,意境契合,書法渾厚古樸,與經字相映成趣,為明刻中之佳作。萬曆年間崔應麟摩刻草書曬經石水簾詩:曬經石上水簾泉,誰挽銀河落半天。新月控鉤朝掛玉,長風吹浪暮疑煙。梵音濺沫幹還溼,曲澗流雲斷復連。選勝具觴恣幽賞,題詩愧乏筆如橡。其書法有獻之、懷素筆意,在明代草書中自成一格,是泰山草書作品中之佳作。

柏洞登山中路歇馬崖以北的盤道兩旁,古柏參天,枝葉連理,樹冠如棚,蔭翳蔽日,形成一條綠色的林蔭通道,人行其間,似入洞中,故稱「桕洞」。盛夏遊人到此,清風徐來,頓感涼爽宜人,暑氣盡消,遊客多喜在此暫憩,以便消除疲勞,繼續攀登。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濟南張汾題刻「柏洞」二字於路旁。柏洞北有古槐4株,高大擎雲,蔚然蔥翠,傳為唐代魯國公程咬金所植,距今1300餘年的歷史。其地名四槐樹。古槐死後又衍生3株,生長茂盛,現已老幼難辨。1987年夏,路東一株古槐被風雨摧折,橫攔盤路,遊人自下而過,遂成攔路槐,成為泰山一景。

壺天閣位於泰山中路四槐樹北,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這是一座跨路閣摟式建築。門洞兩側有石階可通上部閣樓。閣樓三間,面闊10米,進深5.40米,通高5.90米,三柱五架梁,閹為前廊式九脊歇山頂,黃琉璃瓦覆蓋,巍峨壯觀。其閣樓建築分兩部分,下部是門洞,上部為閣備。門洞用條築成,高3.10米,寬3.5米。閣樓:刻「壺天閣」二個紅色人字,乃乾隆皇帝登泰山時所題始建明代哀靖年間,原名升訕閣,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後更今名,1980年車建。清謠慶年間糴安知府廷璐閣上題聯:「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又聯為清代泰安太守崔映辰題:「壺天日月開靈境夂盤路風雲入翠微」。洞上《柏橫生蒼然,盤旋而上,有「壺天生柏(悲)」之稱,堪稱奇景。洞門後有半封閉的院落,北有元君殿依山而建,門柱聯是:民為邦本,天在山中,神靈默佑。因此處三面朝山,谷深景幽,青山擁翠,溪水如歌,宛若壺天仙境故名,西為依山亭,東有乾隆御製摩崖詩刻三首,遊人可在此盡賞溪聲山色。

好了,這次小編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作者內容,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它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天寶年間(550—559年)的摩崖刻石,位於山東泰安縣境內東嶽泰山鬥母宮東北1公裡的山谷間一塊大石坪上。每個字約50釐米見方,字數原有1000多字,現存約900餘字,整體規模十分壯觀。
  •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鐫刻巨石上,震撼!
    這是郭沫若先生1961年5月8日遊泰山時寫下的《訪泰山經石峪》,短短40字,概述了《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的刻寫年代、佔地面積、歷史滄桑和解放後的保護情況。泰山鬥母宮西北約四百米處的經石峪的緩坡石坪上,鐫刻著北齊天保年間(551-559)的大字《金剛經》,又名《泰山佛說金剛經》,該經刻字面積約2064平方米。
  • 泰山金剛經,刻在大地上的經書,歷經千年才被發現
    泰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是五嶽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山」。除了風景秀麗,泰山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眾多的石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道奇葩。在這眾多石刻中有一製作規模空前的巨型石刻,就是《泰山金剛經》。
  • 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拓片 限量發售
    由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第二版次)清拓善本《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精選硃砂色(宣紙原大製作)200字(定價9980元),限時發售僅4500元一套,機會難得。上圖為複製品效果展示圖。 清拓《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福」 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件被康有為稱之「榜書之宗」、「草情篆韻,無所不備」的珍品《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 「大字鼻祖」——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刻於泰山南麓鬥母宮東北一公裡處的花崗巖溪床之上。刻石南北長56米,東西寬36米,約計兩千多平方米,是漢字刊刻面積最大的作品。泰山經石峪《泰山金剛經》以楷為體,以隸為意,亦有篆意草情,古拙樸茂,靜穆安詳,點畫瘦勁疏朗,結體空靈虛和,被冠以「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 李蘭娟:旅遊在中國還是最安全的!中國天然書法展覽-泰山誠邀
    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美譽,歷代文化名人寫下了巨量的讚頌泰山的傳世名作。、摩崖、楹聯石刻等,摩崖石刻更是被稱為名山之最,其風格獨特,自成體系,光輝璀璨,源遠流長。
  • 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臨摹與創作要點
    刻石南北長56米,東西寬36米,約計兩千多平方米,是漢字刊刻面積最大的作品。經文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泰山經石峪》鐫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計3017字。因年月久遠,加之溪水衝刷,沙石磨損,現僅存一千餘字,40行。字徑多在50~60cm之間,最小的也有30cm。刻石無年月和書刻者姓名可考,後人推測為王子椿所書,王恩禮、賴非斷定為僧安道壹所書。
  • 一文全面整理:歷代有哪些上好的榜書字帖可供臨寫?
    此二書均以雄厚大氣,端莊有廟堂氣為榜書的主流風格,是以影響甚小。對榜書的審美論述上,以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說得最好。康有為說:「作榜書須筆墨雍容,以安靜簡穆為上,雄深雅健次之,若有意作氣勢,便是傖父。凡不能書人,作榜書未有不作氣勢者,此實不能自揜其短之跡,昌黎所謂:『武夫桀頡作氣勢,正可鄙也。』」
  •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原石、拓片欣賞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與鐵山、葛山摩崖刻經風格類似,相比較而言,經石峪的字更加雍容、安詳,在藝術格調上要明顯高於其它幾個山頭的摩崖刻經,自古以來,有「大字鼻祖」之稱。刻石位於泰山麓下巨大石坪上,刊刻於1400多年前的北齊年間,石刻吸收天地日月精華,經過千年雨雪風霜的瀝煉,煥發著山川雄渾曠野之氣,與安詳雍容的書風氣質相映,使石刻傲然屹立於千年書法藝術長河之中,顯示出大字鼻祖的高貴氣質。
  • 泰山金剛經,刻在大地上的經書,歷經千年才被發現
    泰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是五嶽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山」。除了風景秀麗,泰山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眾多的石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道奇葩。在這眾多石刻中有一製作規模空前的巨型石刻,就是《泰山金剛經》。
  •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拓片有故事有真情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拓片有故事有真情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石刻拓片壽字在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書法朋友向我推薦:你給他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拓片吧,這個可是咱泰山上獨有的東西。我說,一張紙有什麼用?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拓片有故事有真情。我比較要好的朋友我才送給他呢!說有故事,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還確實是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呢!據專家考證是北齊著名書法家僧安道一書寫的,距今1500多年了。被康有為贊為「榜書之宗」、「榜書第一」。就是寫的字又大又多,屬於天下第一。這些字大50多釐米。《書法梁津》稱它是「大字鼻祖」。被書法界稱為「天下第一隸書」。
  • 藏在深山裡的經石古碑,摩崖書法——泰山經石峪
    《泰山金剛經》又名《泰山經石峪》,在泰山眾多刻石中,北朝摩崖書法《泰山金剛經》、徂徠山《大般若經》和《般若波羅蜜經》,在書法史上地位極高。泰山經石峪石刻,在山東泰山鬥母宮東北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隸書《金剛經》,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暴經石」故俗稱「曬經石」。
  • 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拓片 限量發售
    由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第二版次)清拓善本《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精選硃砂色(宣紙原大製作)200字(定價9980元),限時發售僅4500元一套,機會難得。上圖為複製品效果展示圖。「榜書之宗」、「草情篆韻,無所不備」的珍品《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 在旅遊景點刻字這事兒,幹不好是丟人現眼,幹得好叫摩崖刻石
    摩崖刻石從人類誕生開始就有了,最開始只是刻劃符號、圖形用以記事。到了文字出現,有了鐵器,摩崖刻石就更方便了,啥都敢往石壁上刻。題詞的、命名的、作詩的、作文的……現在國人還喜歡到處亂刻亂畫是不是受這個影響,就說不清了。
  • 舊聞丨泰山上珍貴的摩崖碑刻
    這就是古人捨棄在金屬器皿上銘文而選擇在石頭上刻字的原因啊!&nbsp&nbsp&nbsp&nbsp當然,還有三個原因龔自珍沒有說。這就是:第一,山石取之於山野,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第二,石頭雖然堅硬,卻可以加工造型;第三,在自然山石上摩崖刻字,與巍巍青山常在,更是一個絕大的誘惑。
  • 「大字鼻祖」——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刻於泰山南麓鬥母宮東北一公裡處的花崗巖溪床之上。刻石南北長56米,東西寬36米,約計兩千多平方米,是漢字刊刻面積最大的作品。泰山經石峪經文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泰山經石峪》鐫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計3017字。因年月久遠,加之溪水衝刷,沙石磨損,現僅存一千餘字,40行。字徑多在50~60cm之間,最小的也有30cm。
  • 泰山經石峪: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有上千字經文殘字
    泰山,在中國古代被尊奉為神山,其主峰玉皇頂海拔有1545米,登頂眺望會有氣勢雄偉磅礴之感。其實,旅遊講究旅途中的風景,走走停停才是旅遊的好方式,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奔著玉皇頂而去的,有些遊客更享受的是旅途的過程。
  • 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推出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拓片
    由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第二版次)清拓善本《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精選硃砂色(宣紙原大製作)200字。上圖為複製品效果展示圖。》「福」 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件被康有為稱之「榜書之宗」、「草情篆韻,無所不備」的珍品《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 魏碑精品之《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又名《泰山佛說金剛經》,刻於泰山南麓鬥母宮東北一公裡處的花崗巖溪床之上。刻石南北長56米,東西寬36米,約計兩千多平方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經文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採用後秦鳩摩羅什譯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經刻只刻到15分目「特經功德 兮」,計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
  • 寫榜書,是否需要臨帖?臨帖以哪些碑帖為範本較為適宜?
    在隸書中,我以為選擇漢碑、摩崖刻石為佳,如《開通褒斜道》、《西狹頌》、《楊淮表紀》等漢摩崖刻石都是可以的。曹元偉:要寫好榜書,我認為臨帖是必不可少的。至於臨什麼樣的帖,沒有太多的講究,全憑個人的喜好。古人留下的作品一般都是小字,如何解決用大筆臨小字是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