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鼻祖」——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2020-12-11 書法田園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刻於泰山南麓鬥母宮東北一公裡處的花崗巖溪床之上。刻石南北長56米,東西寬36米,約計兩千多平方米,是漢字刊刻面積最大的作品。

泰山經石峪

經文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泰山經石峪》鐫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計3017字。因年月久遠,加之溪水衝刷,沙石磨損,現僅存一千餘字,40行。字徑多在50~60cm之間,最小的也有30cm。

刻石無年月和書刻者姓名可考,後人推測為王子椿所書,王恩禮、賴非斷定為僧安道壹所書。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武漢古籍書店影印的《原拓泰山金剛經》等版本,均為舊時坊間1002字印本。此拓本失真,很多字臃腫無力或者變形。20世紀90年代的原拓選字較全,基本反映原作原貌,但殘泐過重,可與以上各本對照臨摹。

泰山經石峪

《泰山金剛經》以楷為體,以隸為意,亦有篆意草情,古拙樸茂,靜穆安詳,點畫瘦勁疏朗,結體空靈虛和,被冠以「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凡作榜書大字,要求筆墨雍容,以安靜簡穆為上,雄深雅健次之,體現雄強而又平和、博大而又含蓄的和諧統一。《泰山金剛經》是書作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無上妙品。

泰山金剛經拓片

臨摹與創作要點:

1、筆法看似簡約而並不簡單,雖橫平豎直,形態憨拙,但鋒芒內斂,幻化無窮,入筆之藏露、行筆之中側及提按頓挫和收筆之回放,形態各異,講究變化。

2、用筆以圓筆為主,方筆為輔,方圓齊備,楷體隸意,篆線草情俱備。要求筆力內斂,張力十足。

劉成臨金剛經

3、雖尚存千餘字,但完全不重複的單字只有248個,書者在寫法或造型上均表現出不同面目,形成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動感十足。千萬不可臨得呆板僵硬,了無生氣。

4、結字主筆突出,收放自如,擒縱和諧。由於主筆誇張,點畫富有變化,雖長篇巨製,卻字字神採飛揚,各有儀態,且其筆畫增省,不拘一格。

劉成以金剛經筆意創作的作品

5、點畫邊置,為結體舒展騰挪出更多的空間。偏旁結構及線條的組合也不緊結,使書體顯得疏朗。字體內橫畫短寫,形成了流動的空間。豎畫對空間的切割並不平分,使書體靈動而不呆板。《經石峪金剛經》的寬博與空靈,是多因素共同形成的,也是互相依存的。

6、臨習時心要靜,氣要平。《泰山金剛經》書者對佛教頗為虔誠,以心為之,字字靜穆、虛和、空靈,有禪之境界。臨習時要注重調整情緒和心態,以取得最佳效果。

金剛經拓片

7、臨習《泰山金剛經》也要仔細揣摩其既無張狂之霸氣,也無雍容華美之俗態。擘窠大字,中和博大,靜氣凝神,如佛家長者靜觀世事,體察物情,風神淡泊,體態安詳,有涵養包容一切的氣格。領略大氣,感受書寫內容與表現風格如何達到和諧統一,是我們臨習《泰山金剛經》的主要目的。

金剛經拓片

8、以《泰山金剛經》筆意進行創作,需要注意章法布局。以字距大、行距小為宜,布局疏朗為要。個別筆畫可極放縱,但整體上則力求和諧統一。

9、創作時筆宜用長鋒,書寫時可吸收、借鑑《石門頌》的筆意和線條質感。創作時可借鑑風格相仿、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四山摩崖》。

金剛經拓片

相關焦點

  •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鐫刻巨石上,震撼!
    這是郭沫若先生1961年5月8日遊泰山時寫下的《訪泰山經石峪》,短短40字,概述了《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的刻寫年代、佔地面積、歷史滄桑和解放後的保護情況。泰山鬥母宮西北約四百米處的經石峪的緩坡石坪上,鐫刻著北齊天保年間(551-559)的大字《金剛經》,又名《泰山佛說金剛經》,該經刻字面積約2064平方米。
  • 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拓片 限量發售
    清拓《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福」 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件被康有為稱之「榜書之宗」、「草情篆韻,無所不備」的珍品《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慨六朝如此墨王,而世莫知名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鐫刻在泰山經石峪近十畝的石坪上,為南北朝時期北齊僧人安道壹書寫,安道壹是北齊時的高僧、大書法家。
  •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原石、拓片欣賞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原石拓片欣賞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位於泰山腳下。由於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原石拓片很少見到。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與鐵山、葛山摩崖刻經風格類似,相比較而言,經石峪的字更加雍容、安詳,在藝術格調上要明顯高於其它幾個山頭的摩崖刻經,自古以來,有「大字鼻祖」之稱。
  •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拓片有故事有真情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石刻拓片福字分別三十多年的同學來爬泰山,給我帶來了幾瓶我從沒有喝過的洋酒。來而不往非禮也!我總要給人家一點點兒回禮,才不失禮,也好表達一下我的三十年情誼。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石刻拓片壽字在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書法朋友向我推薦:你給他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拓片吧,這個可是咱泰山上獨有的東西。我說,一張紙有什麼用?
  • 藏在深山裡的經石古碑,摩崖書法——泰山經石峪
    《泰山金剛經》又名《泰山經石峪》,在泰山眾多刻石中,北朝摩崖書法《泰山金剛經》、徂徠山《大般若經》和《般若波羅蜜經》,在書法史上地位極高。泰山經石峪石刻,在山東泰山鬥母宮東北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隸書《金剛經》,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暴經石」故俗稱「曬經石」。
  • 泰山金剛經,刻在大地上的經書,歷經千年才被發現
    泰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是五嶽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山」。除了風景秀麗,泰山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眾多的石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道奇葩。在這眾多石刻中有一製作規模空前的巨型石刻,就是《泰山金剛經》。
  • 旅遊小知識:泰山上的金剛經摩崖刻石被稱為我國的榜書第一
    旅遊小知識:泰山上的金剛經摩崖刻石被稱為我國的榜書第一文/快樂出遊百科經石峪金剛經摩崖刻石在鬥母宮東北溪中的大石坪上,鐫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部分經文,故名經石峪。雖為峪名,通常亦指金剛經大字。字徑50釐米,佔地一畝有餘,原有2799字,歷經1400餘年的風雨剝蝕,現尚存1031字。經刻結體宏闊自然,富於變化,書藝之高、字體之大、規模之巨,世所罕見,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經之一。從書體變遷看,是隸書進楷書的過渡階段。其書法筆畫圓勁古雅,端莊大方,體式雄渾豐厚。字以隸為主,兼以楷、行、草、篆,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第一,為泰山佛教文化之瑰寶。
  • 書法第一山:逍遙遊、能成其大、山輝川媚、氣象萬千的泰山石刻
    泰山如書,石刻是其中最直觀顯現的一部分,是泰山重要文化。歷代刻石有2500多處,絕對堪稱中國書法第一山。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登封泰山的記錄,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佛教經文,對泰山的頌歌,令人目不暇接。泰山石刻傳達著東嶽泰山生發之意。
  • 泰山經石峪: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有上千字經文殘字
    泰山,在中國古代被尊奉為神山,其主峰玉皇頂海拔有1545米,登頂眺望會有氣勢雄偉磅礴之感。其實,旅遊講究旅途中的風景,走走停停才是旅遊的好方式,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奔著玉皇頂而去的,有些遊客更享受的是旅途的過程。
  • 行走丨泰山歸來不看嶽
    經過「瞻布」刻石便遠遠見到了郭沫若題署「經石峪」驛站,有茶點婦人招呼喝茶小憩問其金剛經所在,她熱心指點下邊小道便是來回十分鐘,回頭來喝茶。回謝便匆匆迎著斜風細雨一個人尋訪泰山金剛經,源於曾經練過且有潘力生、丘程光、謝澄光三位忘年之交都深入專攻金剛經,也就格外關注和心儀。途徑「源頭活水亭」,亦稱「高山流水之亭」,亭聯「天門倒瀉一簾雨,梵石靈呵千載文。」
  • 泰山遺密——西遊記竟和泰山有這麼多的淵源
    泰山,可以說是中國神話的發源地;《西遊記》又是中國誌異文學的代表作。兩者之間書中並未有太多的聯繫,那麼《西遊記》為什麼會和泰山有淵源呢,聽我細細道來。東勝神州就是泰山《西遊記》中有「四大部洲」,其中東勝神州指的就是泰山。四大部洲以五嶽之四為藍本,而泰山地區恰好有一個古號為「神州」,現泰山上依有「神州磊落」的題詞。東嶽泰山,剛好符合東勝神州之說。
  • 東嶽泰山
    李戴回憶著夢中的情景,知道是神怪顯靈,這石料肯定是烏龜的化身,於是他先用石料鑿一個巨龜,再鑿一大碑,由龜來馱著石碑,放在岱廟裡,讓萬代瞻仰,不就是讓烏龜重見天日了嗎!他派人將石料鑿下,晝夜施工,終於如期將龜碑雕鑿成了。宋徽宗見了,心中大喜,遂即欣然提筆,寫了「萬代瞻仰」四個大字。從此,一座碩大無朋的宋宣和龜碑便在岱廟裡立起來了。
  • 景致記錄:泰山山腳的景點,已經令人走不動道了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泰山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還是國家5A級風景區。因氣勢磅礴,泰山居五嶽之首。歷代帝王也極看重泰山,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到清王朝,先後有13代帝王,在泰山封禪或祭祀,還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究竟有什麼,令人如此著迷?
  • 介紹一處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習作:《形形色色的泰山摩崖石刻》
    1987年12月12日,泰山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成為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自然文化雙遺產。泰山獲此殊榮,可謂實至名歸。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山體南部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
  • 中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泰山,盤亙齊魯,高瞻東海,鎮守東方
    桃花峪、經石峪的金秋紅葉,格外迷人。泰山的古樹名木,與泰山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連,聞名海內外。漢柏,是漢武帝封禪泰山時種下的柏樹,已有2100多歲的高齡了,「漢柏凌寒」更顯漢柏風骨。唐槐,雖已老態龍鍾,可槐中抱子,卻生機勃勃。「六朝遺植」,冠如華蓋,古松篩月。玉泉寺的銀杏,是唐代古樹,也是泰山最老的銀杏樹。
  •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泰山石刻之唐摩崖
    上一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尋蹤講的是泰山腳下的馮玉祥墓,這一篇咱就往山上看。作為五嶽之首,泰山的風景也許不是名山中最美的,但其厚重的歷史人文放眼全國恐也無出其右者。泰山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兩處,分別是泰山古建築群(2006年第六批)和泰山石刻(2001年第五批),此外,省級文保單位的數量就多不勝數了。
  • 八十多年前的泰山,遊人為何很少?
    華北平原南北浩蕩千餘裡,東西廣闊五百裡,在此平坦大地之上,泰山突兀而出,為最高峰,歷代都奉為聖山,為中華五嶽之一。1934年,攝影家黃開祿先生遊覽泰山,用相機拍攝了當時的風景,用文字記述了遊覽經歷。時光飛逝八十餘年,當時的風景與現在可有變化嗎?
  • 五嶽獨尊的泰山沒有恆山、華山高,卻為何成為「五嶽之長」
    五嶽獨尊的泰山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佔第三位。但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泰山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