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的快速發展,手機銀行和線上網絡銀行的出現,讓人們在享受快捷生活的同時,「丟錢」的機率也在增加。近來頻頻發生的電信詐騙案不禁讓人生問:有沒有一款保險產品,可以為大家的帳戶提供安全保障呢
記者調查,已經有保險公司抓住了這個市場痛點,銷售號稱可以保障帳戶安全的各種保險產品。
險企各顯身手給個人帳戶「上保險」
記者從平安財產保險河北分公司獲悉,該公司前兩年就推出了類似保帳戶安全的保險產品,顧客花非常少的錢就可以讓被保險人名下的銀行卡、網銀帳戶及第三方支付帳戶的資金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其有關負責人表示,承保被保險人名下所有的存摺、銀行卡(包括借記卡、信用卡及其附屬卡)、網銀、第三方帳戶等由於他人盜刷、盜用、在ATM機器上盜取、 轉帳或受脅迫的狀態下透露帳號密碼導致的資金損失。
據悉,不僅保險企業本身會推出一些保險產品,他們還和支付寶等一些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甚至小米手機等實體企業合作,共同挖掘「帳戶安全保障」市場。
去年12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的《監管細則暫行辦法》提出,「允許相關機構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擔保或者與保險公司開展相關業務合作」,從而促進網際網路金融企業與保險公司具體合作的落地。該政策推動了「支付寶帳戶安全險」和「阿里錢盾」等保險產品的發展。
支付寶杭州總部相關人員告訴記者,「支付寶帳戶安全險」的最低款保費不到一元錢,承保範圍包括了為使用支付寶提供的帳戶餘額支付,餘額寶支付、快捷支付、集分寶支付、信用支付和紅包支付服務時造成的損失。而阿里錢盾推出的守財險,最高賠付120萬元,保險範圍包括了支付寶,淘寶及個人名下的所有銀行卡。人保財險則為微信支付提供保險保障。
帳戶安全險真能保安全
據了解,這些保障帳戶安全的保險產品銷售價格低者塊八毛,高者也不過三五十元,門檻可謂不高,也正因如此,購買者眾。
那麼,它們真能讓你高枕無憂嗎
一家保險業河北機構的資深業務人員表示,「銀行卡安全險」等各種防盜的保險產品其實並非新事物,前幾年就有保險公司推出過,而近年來銀行卡被非法盜刷事件頻發,使一些保險企業又看到了商機,於是瞄準這一市場重新推出了防盜刷的險種。
這位業務人員介紹,不要看到「銀行卡安全險」等名稱,就認為所有的銀行卡「丟錢」都會被賠償。
這類險種雖然聽上去似乎是對銀行卡提供了保障,但在理賠時並沒那麼容易,需要當事人提供很多證明材料,還要走許多程序,比如由公安機關開具的報案回執,再按照銀行的要求與流程提供一系列手續。由於銀行卡盜刷案件大多不是當時就能發現,而且多是異地盜刷,甚至境外盜刷,這就使得持卡人的報案和銀行掛失都有一定程度的延遲,這都會使持卡人理賠時遇到不小的麻煩。
另有業內人士介紹,類似保險服務均有不少「免責」條款,比如持卡人授權他人使用其個人帳戶而導致的資金損失,或是在沒有被脅迫的情況下,持卡人向他人透露個人帳戶號及密碼而導致的資金損失,又或者個人帳戶在掛失或凍結前48小時以外的損失以及沒有遵循銀行帳戶及第三方支付帳戶使用條例,導致資金損失的情況,保險公司是不負責賠償的。
記者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發帖吐槽支付寶裡的錢被盜卻不被理賠的經歷:弟弟晚上買東西的時候不小心點到釣魚網站,他中了邪似的根據提示輸入了自己的手機驗證碼和支付密碼,然後電腦死機,再之後一分鐘之內支付寶裡兩千塊全沒了。撥打支付寶的客服,得到的答覆是:客戶自己洩露密碼,即使買了帳戶安全險也不予理賠。
記者就此事電話採訪支付寶方面相關發言人,她表示,支付寶帳戶安全險保的是「被盜」,不是「被騙」,所以投保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錢被盜刷的,給予理賠;凡是被騙子誘導操作最終損失的現金則都不在保障範圍內。
業內:國家加大打擊詐騙力度才是根本
我省保險行業協會有關人士表示,不要依賴任何安全防盜險,與其盜刷後再申請賠付,不如把盜刷制止在發生之前,例如在電腦上安裝綠色安全軟體,不隨意瀏覽不明網站。
有銀行業人士表示,為避免被騙或無意間造成損失,消費帳戶和儲蓄帳戶要分開;手機丟失後,第一時間修改帳戶密碼等等。對於任何撥打來的陌生電話,只要涉及「轉帳」「取現」,都要立即掛掉。石家莊的投保人李先生說,自己長點心的同時,還寄希望於有關部門加大打擊電信詐騙力度。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