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調查丨被硫磺燻制的八角,「在市場裡呆久了,嗓子都會被燻啞」
李生說,自己每次採購完回家,衣服上都有很重的硫磺味,不泡幾個小時,味道都散不去。
新京報記者 王瑞文 廣西南寧、防城港報導 實習生 黃可 鄭雪婧 編輯 李明 校對 吳興發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八角進入豐果期後,作為八角主產區的廣西也迎來出貨旺季。
每年8月,全國各地的批發商都會趕到廣西南寧市三塘鎮採購八角。這裡的高峰天然香料物流中心(下稱高峰市場)是當地最大的八角交易市場,一天出貨量高達300噸。
然而,新京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這個龐大的交易量背後,卻有著一個公開的秘密:八角市場正在被違規的「硫磺八角」吞噬。
在高峰市場,為了縮短工時、降低成本,大部分商家都使用硫磺燻制八角,而批發商為了逐利,也會採購硫磺八角,並銷往各地的飯店、食堂等。有商家透露,他的曬場,一次能供貨百噸硫磺八角。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硫磺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但八角並不在其適用範圍之列。8月底,新京報記者在該市場搜集硫磺八角樣品送檢,結果顯示,二氧化硫殘留量達到500mg/㎏,相比原八角國標,超標16倍多。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曹雁平表示,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使用硫磺燻制八角屬於違規,且觸及《食品安全法》中「禁止生產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的法條。
高峰市場一名八角商透露,即使硫磺八角泛濫,但也很少被查。「檢查的時候市場會通知,不擺出來就行了。」
硫磺八角市場
「在市場裡呆久了,嗓子都會被燻啞。」
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網上,由南寧市高峰林場籌建的高峰市場,被介紹為目前廣西最大的香料物流中心。
據廣西八角聯合會數據,作為我國八角主產區的廣西,早在2005年,八角年產量就已達到10萬噸,佔世界市場總產量90%以上,年產值近10億元。
高峰市場位於興寧區三塘鎮,2007年成立之初,《中國綠色時報》報導稱,高峰市場距市中心僅8公裡,佔據了南寧市快速環道商圈的核心輻射區,建成鋪面15棟410間。
8月中旬,這裡的八角日均出貨量可達300噸左右。一位計程車司機稱,每年這個時候,她從高峰市場到機場的訂單就多了起來。乘客大多是前來採購八角的商人,其中來自山東滕州的居多。
滕州有著全國最大的乾貨批發市場,市場裡的一名滕州商人李偉(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每到採購期,乾貨市場裡七八十家批發商都要派人過來,駐紮在市場。
他們的目標,大多數是高峰市場內價格便宜的「硫磺八角」。
▲廣西南寧市高峰天然香料物流中心內店鋪前堆放的八角,這批八角均被硫磺燻過,有強烈的刺激性味道。新京報記者 王瑞文 攝
8月25日下午,新京報記者來到高峰市場後發現,這裡更像一處熱鬧的農貿集市。靠近高峰市場的大門,一股濃烈的氣味撲面而來。採購商李生(化名)掩面咳嗽起來,「刺鼻,還有點發酸。」
這種瀰漫在市場裡的刺鼻氣味,暴露了一個「公開的秘密」。李生告訴記者,這是硫磺與八角混合的味道,很長時間以來,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八角色澤,市場裡的絕大多數商戶都在違規使用硫磺燻制八角。燻過硫磺的八角被商戶直接拉到市場售賣,所以才會散發出刺鼻味道。
李生說,自己每次採購完回家,衣服上都有很重的硫磺味,不泡幾個小時,味道都散不去。
不忙的時候,採購商李偉總是把門關緊,躲在店鋪老闆的辦公室裡。他指著商鋪前的塑料彩色棚告訴新京報記者,大棚是為了掩蓋硫磺味道,「在市場裡呆久了,嗓子都會被燻啞。」
「硫磺果」的生意經
硫磺燻兩晚,成本降一半
一條水泥路貫穿著高峰市場,兩側都是八角鋪面,幾輛大貨車停在路邊,工人們將八角成堆地卸在地上,氣味刺鼻。
新京報記者在高峰市場走訪一圈後發現,除一兩家桂皮店外,其他都是經營八角的店鋪。
市場裡,硫磺八角成了絕對的主流貨物。如果不特意聲明要「無硫八角」,擺在店鋪外可供選擇的,都是「硫磺八角」。
新京報記者觀察發現,與足幹(十成幹)的無硫八角比,硫磺果顏色偏黃、味道更重,「角」上有著黃紅色的印記,捏起來軟軟的。
在高峰市場做八角生意的王天(化名)告訴記者,按照傳統方法,八角生果採摘後,需要進行水焯或晾曬殺青,至少5天才能曬到足幹。為了縮短時間,一些商戶就用燒木柴或者煤炭烘烤,但這種殺青方法很容易使八角顏色變黑,需要燻硫磺護色。
所謂燻硫磺,就是八角晾曬一兩天後,用鐵架撐起一個塑料布棚,把硫磺粉放進鐵盆點燃後再放進塑料布棚內燻蒸八角。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一盆硫磺一般2斤到4斤重,為了燻得均勻,會在八角晾曬條每4米左右放一盆,天氣不好或者溼度高的時候,還會燻上兩遍。
▲曬場一角,有正在殺青的八角,地上是用完的硫磺袋子和燻制硫磺時用的鐵盆。通常,曬場工人們會把硫磺放入鐵盆中,再點燃,長期燻蒸的鐵盆已經發黑。新京報記者 王瑞文 攝
有商家介紹,20米長的曬場能曬4噸八角,記者照此計算得出,4噸八角需要5盆大約10斤硫磺,燻兩遍就是20斤,最後經過晾曬,能燻出2噸左右的成品八角。
王天稱,商戶慣用的方法是:三天曬兩晚燻。「晚上打過硫磺後,八角就幹的差不多了,白天再曬一下,就能拉到市場去賣。」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硫磺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但八角並不在其適用範圍之列。而在2006年出臺、如今已經廢止的八角國家標準要求,八角中二氧化硫殘留量應小於30mg/kg。
採購商李生說,燻過硫磺的八角色澤鮮亮,不易發黴,更重要的是,成本也更低。「正常的足幹八角,5、6斤才可以曬一斤乾果,但硫磺果2斤多就可以曬一斤,成本低了近一半。」
在高峰市場,硫磺果的價格優勢十分明顯。8月26日,新京報記者在市場走訪發現,硫磺八角的售價大多在每斤20元左右,而無硫八角則標價近30元。
李生透露,在市場裡,硫磺八角也會因為乾濕度不同產生價格差。「五成幹和六成幹的硫磺八角,每斤有2、3元的價格差。八角水分越大,說明打的硫磺越多。」
「超標」的八角
二氧化硫超原標準16倍,銷往飯店、食堂
賣相好、工時短、價格便宜,硫磺八角漸漸「霸佔」了高峰市場。
一名謝姓老闆坦言,如今的高峰市場90%都是硫磺果。因為二氧化硫超標,這些八角只能通過批發賣給各地商戶,銷往各地的飯店、食堂、私人小廚房等,這些商家需求量大,也更喜歡購買便宜的硫磺果。
9月7日,新京報記者從高峰市場6家攤位獲取了共計100克八角,作為檢驗樣本送往廣西一家檢測機構進行二氧化硫檢測。加蓋有CMA標識(中國計量認證)的檢驗報告顯示:經檢驗,樣品二氧化硫含量為500mg/kg,技術要求不得檢出,單項判定不合格。
檢測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由於現行八角國家標準中,沒有標註八角關於二氧化硫的判定限值,所以需要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進行判定,在此標準中,無八角的限值,故為不得檢出。
然而如果參照原八角國標《GB/T 7652-2006 八角》中的衛生指標——「八角中二氧化硫殘留量應小於30mg/kg」,這批樣品的二氧化硫殘留超標16倍。
▲加蓋有CMA標識(中國計量認證)的檢驗報告顯示:經檢驗,樣品二氧化硫含量為0.5g/㎏,技術要求不得檢出,單項判定不合格。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曹雁平告訴新京報記者,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使用硫磺燻制八角屬於違規,且觸及《食品安全法》中「禁止生產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的法條。
國家林草局八角肉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開祥表示,硫磺燻八角是當地的土方法,為的是利於保存。而燻制八角對人體的損害程度需要考量其硫磺的用量大小,目前沒有嚴格的數據和指標支撐其危害程度。
中國政府網曾發布的一份食品安全公告中提到,食品中使用硫磺或亞硫酸鹽類作為食品添加劑,都會殘留二氧化硫於食品中,少量的二氧化硫進入人體可以認為是無害的。但是若攝入過量,就會破壞消化道和呼吸道,使器官的黏膜受損,並產生噁心、嘔吐等胃腸道症狀。長期過量攝入二氧化硫則會引起慢性中毒,破壞人體內酶活力,影響對鈣的吸收。
隱秘的曬場
現場燻硫磺,一次出貨300噸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高峰市場的硫磺八角,都是商戶自行燻制而成,很多商戶都有自己的曬場,有的曬場一次能供貨上百噸。
謝老闆的硫磺八角,來自市場幾公裡外的曬場。除了批發,她還幫客戶曬制生果,收取每斤0.25元的加工費。丈夫常年呆在曬場,她則負責聯繫客戶。
8月底的一天,新京報記者按照謝老闆發來的定位,從高峰市場出發,7分鐘的車程,由公路拐進一條無名小路後,記者找到了謝老闆的曬場。
這是一處佔地約60畝的水泥平地,周圍用2米多高的磚牆圍起,院內有8、9名工人忙著攤曬八角。院子裡養著一條看門的狼狗,進入曬場後,謝老闆的丈夫立馬就把大門拉上。他不允許記者在曬場隨意走動,看到有人掏出手機,也迅速警惕起來。一名知情人士稱,此前這裡沒有圍牆,後來場主為了隱蔽,加了圍牆。
▲三塘鎮的一家曬場,一名來自河南的採購商告訴記者,他已經購買了十幾車八角,地上晾曬的八角正是自己的定製貨,晚上就準備燻硫磺。新京報記者 王瑞文 攝
地上的八角正是河南商人張勇(化名)訂下的貨。他告訴記者,自己已經買了16車貨,按照一車17噸計算,張勇的購買量達272噸。
像張勇這樣的大批發商,為了降低成本,會選擇擁有曬場的商鋪合作。張勇指著面前的幾排八角,「這些是六成幹的,兩斤四兩曬一斤,今天晚上一打硫磺,漂亮得很,油光發亮。晚上燻1個小時左右,第二天一早就拉到市場去賣。」
高峰市場的多位店主都表示他們擁有自己的曬場,分布在高峰市場周邊,30分鐘車程內的4個集鎮。這些曬場幾乎都在使用硫磺燻制,每天給高峰市場提供著上百噸的八角。
8月27日下午,新京報記者來到六塘鎮的一處曬場。這天烈日當頭,曬場裡鋪滿了八角。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除了攤曬的八角,院內還有多處蓋著塑料布的谷堆,不時飄出煙霧,散發著焦炭與硫磺的味道。一些硫磺袋和黃色粉末散落在地上,被燻黑的鐵盆裡還裝有未用完的硫磺。
對於硫磺燻制,曬場老闆並不避諱,「打多少硫磺要看客戶的需求,硫磺要打足,要不然人家也不放心。」他聲稱,自家曬場一次最多可曬制300噸八角,三天就能出貨,按照行情估算,一批貨的利潤上百萬元。
失位的監管
「檢查的時候市場會提前通知」
8月25日下午,高峰市場傳來生果漲價的消息。河南批發商張老闆搶購了500斤硫磺八角,當場打包裝車,他告訴新京報記者,一周後,這批八角就會送到鄭州。
泛濫的硫磺八角,令從事八角出口貿易的李生感到無奈,「現在想買無硫八角都找不到貨源,整個高峰市場沒幾家有貨。現在國內市場超過90%是硫磺八角。」
李生說,2012年經過媒體曝光後,硫磺八角曾經淡出過一段時間,但這並沒有讓硫磺八角從市場上消失。
據廣西新聞網報導,2012年9月,廣西食品安全辦召開專題會議,針對一些地方使用硫磺燻制八角的情況,在全區展開硫磺八角的專項整治行動,並聯合林業、衛生、質監、公安等部門進行全面整治。
李生告訴新京報記者,在高峰市場,硫磺八角泛濫的情況已有時日,商戶們對空氣中瀰漫的硫磺味早已習慣。不久前,自己曾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反映當地硫磺八角泛濫的問題,但得到的回覆是「取證難、不好管」。
監管的失位在高峰市場已經凸顯。8月下旬,新京報記者多次探訪該市場發現,除了入口處的兩名保安,記者從未看見過管理人員的身影,很多商家甚至不知道市場管理人員的辦公地點。
在高峰市場的公示欄裡,還貼著2015年10月1日發布的通告:為維護經營秩序,按上級有關部門要求,嚴禁在香料中心內銷售、存儲硫磺超標八角等不合格食品,一經發現,立即舉報並驅逐出場。
▲廣西南寧市高峰天然香料物流中心內張貼著2015年10月1日發布的通告,通告明令禁止在香料中心內銷售、存儲硫磺超標八角等不合格食品,一經發現,立即舉報並驅逐出場。新京報記者 王瑞文 攝
這張5年前的告示,對八角商來說並沒有警示作用,每天,載滿硫磺八角的貨車照常往來市場。
9月18日,針對高峰天然香料物流中心存在大量硫磺八角的交易,新京報記者以舉報人的身份向廣西省南寧市興寧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進行投訴舉報,其工作人員表示,市場監督管理局會定期對市場進行抽檢,針對記者反映的相關情況已經記錄下來,將在7個工作日內給予反饋。
一名店鋪老闆稱,自己的硫磺八角不怕查,他們有相同的應對辦法。「檢查的時候市場會提前通知,這些硫磺八角打包放到倉庫不擺出來,直接拿足幹的八角給他們抽檢。」
沒有市場的「正規軍」
「希望更多人買到無硫的八角」
記者梳理發現,已經廢止的八角國標《GB/T 7652-2006 八角》中規定「八角中二氧化硫殘留量應小於30mg/kg」。而現行的八角國家標準《GB/T 7652-2016 八角》中,並沒有標註八角中硫化物的限制含量。但在現行使用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八角不在可使用硫磺作為添加劑的範圍內。
一名專業人士稱,此舉也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考慮到硫磺燻制八角的現象泛濫後,做出的調整。
對於硫磺八角的現狀,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曹雁平認為,需要加大管控力度,「八角由個體採摘晾曬,又產自山區,要從根源上監管是有難度的。應該建立相應的標準,監督部門需要實行市場抽檢。」
▲被批發商們選中的硫磺八角被打包裝袋,即將通過物流運送發往目的地。新京報記者 王瑞文 攝
經營無硫八角的王天也希望看到更有力的管控。「沒人知道自己吃的八角是燻過硫磺的,缺乏監管的情況下,就會形成採購主導的局面。」
據王天透露,眼下,相比硫磺八角,無硫八角的市場價一斤要貴8、9塊錢,在價格、存儲、利潤上都沒有市場競爭力,市場接受度很低,優質的無硫八角多數都出口到國外。「出口的八角需要進行檢測,形成質檢報告,但是市場上的大部分供貨商都提供不了,有些報告還是好幾年前的。」
近日,新京報記者以超市採購為由,諮詢高峰市場多名八角商能否開具質檢報告,均得到了否定答覆,「一檢測就要超標的。」
王天期待這個局面能被打破,「讓更多人在市場上買到無硫的八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