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臺灣,你的腦海中第一印象是什麼?
富士康,臺積電,消失多年的HTC,還是?
沒錯,這個我國最大的島嶼,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曾擁有過昔日的輝煌,硬體製造、晶片製造、代工等產業享譽全球。
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這些優勢產業為臺灣帶來了經濟快速騰飛的同時,也讓臺灣的經濟陷入了「單一」的怪圈,比如本文提到的,堂堂的「亞洲四小龍」,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竟然沒有一家像樣的網際網路公司,其中的問題,到底出現在哪?
晶片製造獨步全球
臺積電,全球第一家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公司,2017年,其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為56%。2017年3月20日,臺積電市值超過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一大半導體企業。截止2018年4月19日,美股TSM,市值2174億美元。
富士康,專業生產3C產品及半導體設備的高新科技集團(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商),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專業製造商,擁有120餘萬員工及全球頂尖IT客戶群。富士康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東南亞及美洲、歐洲等地擁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2013年富士康位居美國財富雜誌全球500強第30名。
可以說,臺積電和富士康是臺灣晶片製造和代工業的代表,更是臺灣的一個「名片」。
在網際網路沒有普及的時代,臺灣依靠晶片製造和電子產品代工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湧現出了富士康、臺積電、HTC這樣的知名企業。
創新、冒險精神的缺乏
正是由於代工、晶片製造業的高度發達,在島內形成了固定的經濟思維——製造業帶來的定勢思維。
有專家曾經這樣評論說,在臺灣,很多創業者都用做硬體的思維去創業,哪怕一件產品有5個點的毛利,都願意去做。
比如,作為臺灣的典型企業,富士康和HTC都是靠巨大的規模優勢賺取利潤。
這是這樣的思維,導致了臺灣的創業者對網際網路產業望而卻步,畢竟對於網際網路來說,前期需要巨額的投入,而這種投入並不能對後期的盈利負責。
更為重要的是,網際網路是規模經濟,而島內有限的人口,並不足與支撐起這樣的用戶規模。
此外,製造業的高度發達,吸納了島內大量的優秀人才,留給網際網路行業的人才也就捉襟見肘了。
不僅如此,在矽谷和中國內地等網際網路行業頻繁可見的風投,在臺灣缺並不多見。長久以來形成的製造業思維對於風投的需求並不旺盛,這也影響了網際網路在臺灣的發展。
未來前景可期
儘管如此,作為我國領土的一部分,臺灣遲早要回到祖國的懷抱,內地和臺灣共同的血脈根基和語言文化,決定了臺灣市場將會成為成為中國最後一片網際網路窪地。
尤其是臺灣教育發達,臺灣網際網路行業無論是在語言技能、人文底蘊還是文化習慣都有一定的國際化基礎,一旦臺灣創業者的網際網路思維被點燃,相信臺灣的網際網路產業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