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聖旨第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都念錯了,不是四字斷句!

2020-12-21 珊談歷史

影視劇裡皇帝要太監宣旨,開頭一句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聽得多了都以為古代皇帝頒發的聖旨都是以這句開頭的。

可實際上這是後人的誤解,不管是何朝代都是四字一斷句,就像《甄嬛傳》裡蘇培盛宣布甄嬛升任各嬪位的聖旨,開頭一句就是錯誤的。

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後,定名號皇帝自稱朕,命為制令為詔,秦國傳國玉璽上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來彰顯皇威。現如今也很難考究當時的制詔開頭是如何說的了。

而到了漢朝也還是沿襲了秦制,聖旨也沒有多大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被改為了應天順時受茲明名,意思就是順應天道時局,給你下達這樣的命令。而到了唐朝時皇帝的詔令是由門下省頒布的,是以「門下 天下之本……」開頭的。

宋朝的雖也沿用了唐制,帝令開始被稱為聖旨,但還是有點不同,皇帝會用朕膺(ying)昊天之眷(juan)命為開頭,以示受命於天。元朝的聖旨開頭就有點與眾不同了: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皇帝聖旨……

明朝朱元璋與臣下誥敕命中首稱「奉天承運皇帝」,有些近白話文的聖旨開頭直接寫:奉天承運的皇帝教說與西番地面裡應有的土官每知道者,說明奉天承運是皇帝的修飾詞。

所以說聖旨的第一句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者是奉天承運皇帝 詔曰也是沒毛病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朝也是沿用了明代聖旨的稱法。

現在明白了古裝劇裡太監們的宣旨斷句是錯誤的,要是明代以前的詔令出現了,那是要笑掉大牙了!

相關焦點

  • 聖旨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該怎麼寫才是正確?
    在看古裝的清宮劇時,應該很容易看到宣讀聖旨的場面,通常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開頭。對於大家來說,這應該是相當熟悉的一句話。這個大家習以為常的開頭,也常常以文創商品的形式出現在其他場合,例如卡片和證書上。
  • 古代聖旨都是怎樣開頭的?看完才知道原來被誤導了這麼多年
    隨著如今各種各樣的古裝劇歷史劇搬上大熒幕,我們對古代王朝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然而,這些古裝劇也存在一個問題,對於古代的細節不夠嚴謹,經常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最明顯的就是古代聖旨的開頭了。古裝劇中聖旨的開頭一般都「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麼,古代的聖旨真的是這樣嗎?
  • 古代的聖旨內容都極富文採?其實有些滿嘴大白話,皇帝自稱俺
    (元世祖聖旨金牌,可見聖旨並不局限於絲綢,其他材料都可以)恐怕未必,在古代聖旨外形多變,並不僅限於金黃色的一卷布,它可以是紙張、絲綢甚至是鐵片(畢竟古代君王富有四海,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只要君主願意,隨便什麼東西都有其法律效力)。
  • 古代給人傳聖旨的時候,要全家下跪接旨嗎,為什麼要這樣?
    太監拿著聖旨,到某人家中宣旨。進門口先說一聲:聖旨到,誰誰接旨 。然後,接旨人慌忙率領家人跪下。太監繼續讀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如何如何。最後, "欽此 "兩字結尾。第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明朝朱元璋才開始使用。而且,正確的斷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承運是「皇帝」的形容詞。第二,明朝之前的古裝戲要是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就是穿幫。第三,除了"詔曰"還有「制曰、敕曰」。」詔曰」就是重大事情,要詔告天下。
  • 聖旨駕到!南通人速來「接旨」!
    但:①不是所有的帝令都叫聖旨據《中國聖旨大觀》一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那時還沒「皇帝」之謂,王之令稱作「命」、「令」、「政」。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才首創詔令制度。其中,命為制,令為詔。直到宋代,帝令才開始通稱「聖旨」。(閒插一句,封建帝王一般稱為「皇帝」,相傳由自戀Boy嬴政取自「三皇五帝」之說。
  • 皇帝聖旨長啥樣?義烏愛卿快快前來接旨
    今天(3月20日)上午,由義烏博物館主辦,聖旨博物館協辦的「紫氣東來·聖旨駕到——聖旨精品展」 在義烏市博物館正式展出。本次聖旨精品展共展出52套明清時期文物,其中聖旨就有28道,大家熟知的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聖旨都有在這次精品展裡出現。
  • 古代聖旨為什麼沒人敢造假?專家:你去看看聖旨第一個字,怎麼造?
    其實從古至今,造假並不是現代才有的「專利」,古代也有造假的,但並不像現在這麼頻繁罷了。 古代在聖旨上造假,所帶來的風險是巨大的,如若被發現是假聖旨,這可是大罪後果很嚴重,滿門抄斬或者株連九族。風險成本太高,不到逼不得已是沒有人敢做這個傻事的。 古代聖旨也是分品級的 古代皇帝給臣子頒發聖旨並不都是一個樣的,而是按官員品級來區分的。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來源,陰陽家代表、五行創始人——鄒衍
    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句話斷句沒有斷對,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我一直是不知道這句話的來源,直到讀了《中國哲學簡史》,才知道這句話出自陰陽家代表,五行學說創始人鄒衍,「承運」指的是承五德轉移之運,什麼是五德?和五行有什麼關係,本文做具體說明。
  • 古代的聖旨是如何造出來的?
    聖旨是指中國古代社會皇帝下達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在很多古裝劇中常常有假傳聖旨的橋段。假傳聖旨有時可以救人於水火之中,或者一道假聖旨可以讓忠臣丟了性命等等。首先這和聖旨的長度和布料有關係,古代的聖旨並非我們在電視上看得到的只是一塊幾10釐米的黃布。事實上古代的聖旨一般寬度在33釐米左右,歷代聖旨的長度都沒有硬性的規定,但一般都在2米以上,最長的能達到5米。
  • 你有一份聖旨,請接旨
    河北省文物局研究人員日前在一農戶家裡,發現了一道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清朝嘉慶、道光兩位皇帝頒發的聖旨原件,雖歷經風雨滄桑,基本保存完好。看到新聞的百科妞好想回家問問爸媽,家裡有沒有一塊不起眼的小黃布……唉……聖旨得不到,聖旨的小知識還是學起來吧~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百科妞要宣旨啦~
  • 穿越時空聖旨到 紫氣東來在義烏 眾卿請接旨!
    一道聖旨驚天下,一派氣勢恢宏令人感嘆。提到聖旨,想必大家腦海裡都會浮現出古裝影視劇裡的這一幕:太監手捧一卷精美的提花錦緞,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3月20日至4月20日,「紫氣東來·聖旨駕到」聖旨珍品展將在義烏市博物館免費展出,它將告訴你,有關聖旨的前世今生。
  • 農戶家中驚現聖旨 行文簡潔流暢末端蓋有皇家「敕命之寶」印章
    這道聖旨為青黃兩色絹本,長1.92米,寬31釐米。右首繡有「奉天誥命」四字,左側繡有「宣德二年」。開頭為「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內容用楷書書寫,字體工整端正,行文簡潔流暢。末端蓋有皇家「敕命之寶」方形印章,頒旨時間為正統十二年閏四月二十日。聖旨全文共135字,字跡清晰可辨。
  • 漳州詔安現乾隆皇帝聖旨 誥贈兩女「宜人」
    當前,福建省詔安縣山河村保存著一道長1.6米、寬0.8米、歷時262年的清朝乾隆皇帝的聖旨。該聖旨面料為黃色絹織,文字用滿文和漢文書寫,是乾隆十六年朝廷賜予時任廣東增城營守備五品官員沈之驍祖母林氏和繼祖母程氏以宜人封號的誥贈。  根據族譜記載,沈之驍歷任廣東石營都府、石樓鎮總府、新會營恭府等職。乾隆十五年(1750年),廣東新會境內海寇猖獗,無惡不作。
  • 古代聖旨傳遞速度太慢,為什麼沒有人敢偷換聖旨?玄機竟然在這裡
    大家也都知道古代沒有現在的科技技術,那時間交通基本靠走,有點條件的就是騎馬,沒條件的就是步行了,不像現在一個信息,幾秒到達,古代也沒有今天的快遞,發個文書都要跑死好幾匹馬,不像現在有快遞物流,所以說做什麼事都是非常不便利的,咱們今天就來說下古代君王下令的聖旨是怎麼傳送的,為什麼沒有人敢造假。
  • 太監宣讀聖旨,故意念錯一個字,挽救千人性命
    一般可以常伴在皇帝左右人都是有很謹慎的心思的。而太監往往是皇上最信任的人。也是很了解皇帝的人,就更加的懂得怎麼利用皇帝的想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雖說不是全部的太監都是這樣子的,但是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有一位,他故意念錯了在聖旨上面的一個字,這個舉動就挽回上千人的命。
  •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他們是怎麼宣讀聖旨的,原來我們想的太簡單
    提起太監和聖旨我們腦海中總會浮現各種影視作品中這樣的畫面,身著宮服的宦官,面白無須,神態倨傲,臂彎夾著浮塵,雙手從兩端拉開聖旨,然後用尖細的嗓音念道:「奉天承運......欽此」,宣旨結束後跪拜的官員接旨,便開始對著宦官和皇帝感恩戴德表忠心。
  • 江蘇有座博物館,展示了聖旨真實的模樣,遊客:被影視劇給騙了
    說到「聖旨」,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對聖旨的定義應該就是「皇帝的命令」,但是隨著王朝的更迭,真正的聖旨是並不多見的,能完整保留至今的更是鳳毛麟角,很多人在影視劇中聽說過聖旨,卻從見過真正的聖旨是長什麼模樣的,不過在江蘇徐州,當地有一座聖旨博物館,那裡展示的聖旨,顛覆了很多人對聖旨的認知。
  • 古代人為什麼沒人假傳聖旨,古人:你看聖旨上第一個字怎麼造假?
    大家應該都知道中國的封建帝制在延續了兩千多年之後才滅亡的,但是在這麼長時間當中是有非常多的故事出現的。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下,皇帝的話語權是必須要服從的,而皇帝的指令都是通過聖旨傳達的,我們在看古代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聽過這樣一句話:「假傳聖旨乃是死罪」,很多人都對這句話都是十分的熟悉,那麼聖旨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為什麼沒有人敢假傳聖旨呢?
  • 最接地氣的古代官方:朱元璋父子那些接地氣的聖旨
    接地氣的古代官方:朱元璋父子那些接地氣的聖旨因此他發的甚至都是特別接地氣的,儘量要用白話來去說明。可以使那些底層的老百姓也可以聽得懂,聽得明白。明初,倭寇騷擾沿海嚴重,朱元璋直接下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