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來源,陰陽家代表、五行創始人——鄒衍

2020-12-18 天道狼眼

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句話斷句沒有斷對,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我一直是不知道這句話的來源,直到讀了《中國哲學簡史》,才知道這句話出自陰陽家代表,五行學說創始人鄒衍,「承運」指的是承五德轉移之運,什麼是五德?和五行有什麼關係,本文做具體說明。

六種術數

陰陽家出於方士,方士的術數分為六種,分別是天文、歷譜、五行、蓍(shī)龜、雜佔、形法。

天文家:就是觀日月星宿,測吉兇之象;歷譜家:分四時、定節氣,推算日月星辰之行度以記時日,併兼修古代帝王年譜。五行家:研究陰陽五行的變化、推衍。蓍龜家:研究龜卜、蓍筮之術。雜佔家:從事如求福、除妖、祈雨等。形法家:看相,看風水的人。周朝,那些貴族家都有這些世襲的術士,後來封建制解體,這些人流散各地,在民眾中操業,我們管他們叫「方士」。在中國古代,試圖解釋宇宙結構和起源的有兩條路線,一是陰陽家的著作,另一個是儒家無名作者們所著的《易傳》。

陰陽家的兩篇重要文獻——《洪範》與《月令》

「五行」最早來源於一篇文章《洪範》,「洪範」是周武王克商後向商貴族箕子請教治國大法,箕子講了一番話,題為「洪範」。

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 水是向下滋養萬物,火是向上燃燒,木的性能可彎可直,金屬的性質可以通過熔化來改變最初形狀,土的作用耕種莊稼。水向下滋潤代表鹹味,火向上燃燒代表苦味,木可彎可直代表酸味,金銷熔變形代表辣味,土耕種五穀代表甜味。

《月令》是一部曆書,告訴君民,要按月份行事,以便和自然力保持協調,這裡說到的自然力,古代陰陽家把四方和四季聯繫在一起,南方熱,北方冷,南方對應的是夏季,北方對應的是冬季,西方是秋季,因為日落西方,東方是春季,因為日出東方。南方、夏季「火德盛」,北方、冬季「水德盛」,東方、春季「木德盛」,西方、秋季對應肅殺,「金德盛」,還有剩下一個土,《月令》說到: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四方上居於四方中央,在季節上,居於夏秋之交,這裡「德」是屬性。

陰陽家試圖用這樣的宇宙論規定天子要按月做哪些事,才符合名義。

鄒衍

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鄒衍,活動於孟子之後,著書十餘萬,絕大多數已經失傳,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鄒衍的方法:「必先驗小物,推而至大,至於無垠」,他在地理和歷史方面有自己的學說,如關乎地理有大小九州說:

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鄒衍以為,中國名叫「赤縣神州」,國土以內分為九大小州,像中國這樣的大州,地球還有八個,合起來共九州,謂之「大九州」,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說,從時間與空間來推衍,順推是五行相生說,主要講天(大自然);逆推的五行相勝說,主要講人(人類社會歷史);由小推到大,由近推及遠的大九洲說主要講地(地理),即中央之外,以東南西北「四極」來對應春夏秋冬「四時」,用八卦九宮之數來排列成九州,這也是他「天人合一」宇宙觀的主體思想。

五德轉移

對於歷史朝代的更替,鄒衍以五德轉移解釋歷史變化。史記中記載:鄒衍「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凡是歷史朝代更替都有預兆,《呂氏春秋》有一段話: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徙於土。

從上文看來,朝代的順序也和五行的自然順序是一致的,黃帝為土德王,被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夏朝又被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商朝又被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以火德王的朝代又會被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水又被土所克,完成循環。

皇帝是承載五德轉移之運為王,所以才有「奉天承運皇帝」之說。

相關焦點

  • 聖旨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該怎麼寫才是正確?
    在看古裝的清宮劇時,應該很容易看到宣讀聖旨的場面,通常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開頭。對於大家來說,這應該是相當熟悉的一句話。這個大家習以為常的開頭,也常常以文創商品的形式出現在其他場合,例如卡片和證書上。
  • 古代聖旨第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都念錯了,不是四字斷句!
    影視劇裡皇帝要太監宣旨,開頭一句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聽得多了都以為古代皇帝頒發的聖旨都是以這句開頭的。可實際上這是後人的誤解,不管是何朝代都是四字一斷句,就像《甄嬛傳》裡蘇培盛宣布甄嬛升任各嬪位的聖旨,開頭一句就是錯誤的。
  • 傳統上講陰陽五行,聖旨上寫奉天承運,這些都和一個人個人有關係
    中國人歷來講究陰陽和五行,《周易》中明確記載「一陰一陽之為道」;《尚書》中講述洪範大法時首當其衝就是五行,「初一曰五行」,可見這種思想始終貫穿於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把陰陽五行具體結合在一起,形成相對獨立的學派被稱為陰陽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鄒衍。
  • 何為陰陽家?最精準的解釋
    何為陰陽家?最精準的解釋陰陽家是流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學派,諸子百家之一,以齊人鄒衍核心代表人物。陰陽家後來成為熱門的職業。鄒衍的陰陽家思想主要表現為將上古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用來建構宇宙圖式,解說所有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陰陽家的數術思想是把方士的術數分為六種:第一種是天文。如有二十八宿的吉兇;第二種是歷譜。如一年四季等;第三種是五行。
  • 清談諸子百家——陰陽家(中)五德始終
    原文發表於微信公眾號 方寸雜譚 歡迎關注鄒衍六月鹹陽霜亦飛,五行正是水昌時。族秦自是談天衍,不用陶朱與仲尼。於是這位「談天衍」匯上古之精華、儒道之精粹,創立了「五得始終說」和「大九州說」,一時聲名鵲起,陰陽家開始作為獨立門派出現了。大九州說鄒衍的代表學說之一。「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諸子百家——陰陽家
    陰陽家是活躍在戰國末期到漢代的一個流派。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陰陽家的主要思想就是「陰陽五行學說」。他們是將中國古代五行學說和神仙方術相結合之後的產物。屬於道家的一個分支。
  • 同樣是皇帝的龍袍,為什麼宋朝主流是紅色,清朝卻多是黃色?
    要知道這背後的原因,咱們首先得了解一個人——鄒衍。鄒衍是何許人也呢?可能大家聽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是你一定知道孟子、老子等人,也一定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除了儒家、道家這些廣為人知的學派,陰陽家也是這些林立學派中的一個,而鄒衍就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鄒衍創造「五德終始」
    宋代朝廷十分尊崇「火神」,得從戰國時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學說講起。古人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五行學說並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對萬物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即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
  • 戰國時代陰陽家重要代表,大九州說與五德終始說創立者——鄒衍
    荀子認為,子思與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荀子·非十二子》中曾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但是,我們現在見不到子思或孟子有關五行學說論述。
  • 眾愛卿接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冊封爾等為鏟屎官,欽此
    眾愛卿接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冊封爾等為鏟屎官,欽此 眾愛卿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冊封爾等為鏟屎官,欽此 OMG被喵大人翻牌子,那是何等的幸福啊!
  • 諸子百家之兵家、墨家、陰陽家的開創者和思想主張的區別
    大家對儒釋道三家的文化還是比較熟悉的,今天小編重點和大家分享學習兵家、墨家、陰陽家的意義和思想主張。首先來看墨家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的創始人是墨翟,世稱墨子。
  • 朝代五行之德與朝代更迭
    大家劇中常聽到的「奉天承運,皇帝昭曰」中的承運指的就是繼承五行之德,德運。五行之德終始學說起源於戰國陰陽學家鄒衍。他將五行生剋原理運用於人文社會。認為每個王朝都有其所屬的德運,當王朝德運衰弱時,就會被推翻,王朝更迭都遵循五行相剋原理。
  • 《五行學說》在易經預測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於五行學說的起源,一直以來有很多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五行與《易經》的陰陽學說有關,還有觀點認為五行源自河圖、洛書。對於五行學說的起源已經很難定論了。鄒衍是陰陽家代表人物,相傳為五行學說創始人(五行學說是由他整理和最先由他開始廣泛傳播的可能性最大)。
  • 陰陽家的陰陽五行思想,對於兵家有什麼影響?
    從《尚書》的記錄看,「五行」觀念起源於刀耕火種的古代農業生產,水、土是作物生長的必備條件,火用來燒荒,木、金用來製作工具。水、火、木、金、土「五行」又與鹹、苦、酸、辛、甘「五味」相聯繫,這說明「五行」與採食野物的原始生活有關。陰陽五行觀念由自然現象、原始的農業生產活動發展成為政治的、哲學的概念,由經驗性認識上升為抽象性理念。
  • 《唐人街探案2》的五行殺人?看看中國古代五行的來源
    山的南面是陽《易經》裡面沒有明確的「陰陽」的概念,但是用「-」和「--」兩爻代表兩種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屬性。春秋時期出兵之前要五行佔卜戰國初年,出現了五行相生的觀念。《管子》《禮記》不僅有五行相生的說法,還把五行與陰陽結合起來,構建了一個陰陽五行的體系。
  • 中國古代的五行始終說和子午卯酉
    五德說創立於春秋戰國時候,是著名的陰陽家鄒衍所創,劉邦建立的漢朝,漢人認為秦朝尚黑色為水德,大漢就是火德和水對立,到了漢武帝時期,儒生覺得火是被水克的,不好,所以把大漢改成了了土的,來克制秦朝的水。黃色是土的顏色,蒼天已死說明代表東漢的火德已經壽終正寢了,火生土,應該是代表土德的王朝走上前臺了。他的一套設計都符合土的特性,但是,他只猜中了開始,沒有猜中結尾。炎漢是真的走到了盡頭,但是代替東漢的卻不是他張角,而是圍剿他的眾多人馬中一個姓曹的低級軍官。
  • 百家爭鳴時期的十大名派代表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 「五行」為什麼按照「金木水火土」的排序?原因讓人想不到
    西漢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義》一書中說:「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為什麼會有這種五行相生關係呢?原來這都和古人的生活經驗有關,古人發現木可生火、火焚木後的灰燼又變成了土,土裡面又藏著金屬礦物質,金屬礦物質融化了也變成了水,水又能滋潤樹木。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