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香港回內地求職遇尷尬 輸給月薪3千海歸

2021-01-10 南海網

  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香港8所公立大學首次大規模開放在上海等地招收自費本科生。在那個夏天成功考入香港高校的上海學生,都屬當屆考生中出類拔萃之材。4年後,這批畢業生中不少回滬求職卻並不順利。本報記者調查發現,無論是留港工作還是回滬發展,這些當年的驕子如今正在經歷理想與現實的激蕩。

  【回滬遭碰撞】

  在香港讀的法律,在上海沒了方向

  2003年,王姍以優異的成績從育才中學畢業考到了香港理工大學。大三開始,王姍就在香港一家餐廳,幹起了售後服務,專門負責接聽顧客的電話。她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快得到了餐廳老總的賞識,並極力要求王姍畢業後留在香港工作,並聘請她為餐廳的大堂經理,每個月是10000元港幣。但是,王姍執意回上海工作,「一方面父母都希望我能回來,畢竟根在上海;而且上海發展的機會可能比香港更多。憑著之前的工作經驗和流利的口語,要找一份白領工作應該不難!」

  回上海之初,王姍給自己定了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國大企業不去;年薪低於10萬元不去;非市中心工作不去。但在經過幾次面試之後,才發現「海歸」也不那麼吃香了。

  王姍還記得有一次一家合資公司辦事處在招人,消息剛在網上登出她就去了。哪知道一到那兒才發現她還不算早的,辦公室裡已經有幾十個人在排隊了。經過幾輪考核之後,只剩下9個人。當時她薪水沒敢叫太高,開了5000元每個月,可最後他們挑中了一個英國回來的本科生,說是他有相關工作經驗,並且只要求月薪3000元。

  「在投了多份簡歷材料,經歷了多次面試都未成正果後,我突然發現,自己的所學非所用。」今年5月,從香港中文大學法律系畢業的餘勤懷著滿腔熱情回到上海。但是在經歷了諸多波折後,她沒能在上海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昨天,當記者再度聯繫到她的時候,她已經回到香港,目前在一家小型律師事務所做助理,月薪在7000元左右。

  「按照當初的設想,回上海找工作應該還是很具有競爭力的,沒想到事實卻並非如此的。」從電話中,記者能明顯感到小餘的這份惆悵。原來,在香港按照英美法系學到的法律和內地有著明顯差異。

  「我曾經到一家律師事務所應聘,在我之前有一個女生在接受面試,突然聽見裡面在說:『《民法》通則第15條……』當時我的心就沉了下去。可想而知,最後人家也沒錄用我。」

  同樣是今年畢業的張蕾與餘勤有著相似的經歷。在香港讀廣告與市場設計的她,想回內地找一份月薪能達到五六千元的工作。「但小公司沒有想過為一個專業人士準備這麼高的酬薪。而大公司需要的是經驗豐富的資深人士。」在投了五六份簡歷之後,張蕾「一下子找不到自己在上海的位置了留港遇尷尬】

  月薪七八千元,在港成了「月光族」

  在採訪中了解到,辦工作籤證耗時太長是影響內地生留港工作的首要原因。2006年畢業的李歡告訴記者,他們這些內地畢業生要想獲公司青睞並不容易,因為許多小公司首先會嫌工作籤證太麻煩而放棄選擇內地生。如果一家公司決定僱用你了,公司人力資源部門首先需要將財務報表等一大堆公司材料提供給入境處,而入境處最快要用三個星期的時間為畢業生辦理籤證手續,加上畢業生還需一至兩個星期時間回內地辦理餘下手續,所耗時間就快要兩個月,許多小公司不能接受。

  今年畢業的王磊也表示:「對於在港內地畢業生,允許有三個月在港找工作的時間,但如果三個月內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大部分人只有選擇回內地就業。」今年不少和她一起的在港內地畢業生就不得不帶著行李回內地找工作。

  顧婕妤,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之所以沒有留在香港,而回到上海來發展,一方面是覺得想陪陪父母,覺得跟父母分開這麼長時間。還有一方面也是考慮到香港的生活成本相對更高。

  「像我們讀傳播學理論的,在整個一屆畢業生中能找到主流媒體工作的同學暫時也就這麼一個兩個,大部分還是去了一些相關的傳媒製作公司或是一些副刊雜誌社。」小顧告訴記者,「在畢業前夕,雖然也有一些公司表示留用我,但是刨去日常的開銷,基本上也是所剩無幾了。因此,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回來發展。」

  事實上,在記者的調查中不少學生都表示:「在香港一個畢業生,能找到一份月薪七八千元的工作已經相當不錯了。但我們這些外來客而言,每月光是租房子就要花去三四千元。再加上水電煤、交通費,以及日常生活開支基本上也要接近三四千元,所以一個月下來基本都是白忙活。」

  【四年前】

  2003級,「成色」更純

  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8所公立大學正式面向內地招收自費本科生。而被選中的6大生源大省(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福建、浙江和江蘇。

  就在那一年夏天,餘勤以英語128分、總分高於上海一本分數線50多分的優異成績,順利進入了香港中文大學法律系。

  一樣「鍍金」「成色」更純

  她告訴記者,他們那一批考到香港高校的,普遍分數都很高,「這和以前可不同,那時候好多沒考上大學才千方百計想到香港鍍金的。」餘勤回憶起那個夏天,還帶著驕傲。

  雖然那年各所香港高校對各自招生的標準各不相同,但基本要求很一致:高考成績至少要過一本分數線,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更要高人一等。為表現對於英語的特定要求,不少高校在招生時提出了諸如「託福(TOEFL)考試成績至少達213分或筆試至少550分」、「雅思考試成績須不少於綜合分數5.5分」的硬性指標,或者安排了英語水平測試或者筆試、面試以確定考生的英語水平。

  在「過五關斬六將」之後成功進入香港高校的學生都在當屆考生中出類拔萃,是清華、北大、復旦、交大、同濟等名牌大學的苗子。與前幾年通過非公開途逕到香港求學的學生相比,這群大學生的「成色」更純。

  負擔得起的一次求學

  餘勤母親回憶道:「女兒的這個分數已經足以進入本地一流大學的法律專業,但是我們還是支持她去香港讀書。」

  餘勤告訴記者,那時候許許多多選擇香港高校的考生和家長都有著同樣的心理,一方面,父母希望女兒能接受全新的教育方式,也希望為今後的就業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雖然家裡的條件都還不錯,但是一下子要拿出近百萬送孩子到香港一流大學讀書還是不切實際的。此外,對於這些學校的文憑回來後是否受到承認,心裡也沒底。而到香港讀書,一方面也達到了求學的目的,另一方面家裡也負擔得起這筆費用。

  和餘勤一樣,王珊、張蕾這些上海學生帶著對未來四年的憧憬,一起離開上海,登上了前往香港的求學之路。內地企業】

  許多學生期望值太高

  對於目前這批香港歸來的學生在內地市場上不好找工作的情況,一位世界500強企業駐上海分公司的人事總監表示:「一方面是畢業生本身對工作挑剔,挑三揀四,最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現象很普遍;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企業變得很現實,『唯學歷論』已經一去不返,『不唯學歷、只唯能力』成了許多企業用人的『真經』」。這位人士坦言,「我本人就留過學,雖然當初是公費性質的,但自己還是花了好多錢,很清楚求學歸來到底有多少分量。在這個職場上,留美與留英就相差很大,更何況是『留港』,不外乎有些人是抱著『鍍金』想法的。這些畢業生必須要坦然面對現實,畢竟人才供求狀況是由價值規律決定的。」

  在張江等創業園區,中小企業對於這些香港歸來的學生又有著其他的看法。「從整體來說,他們具備一定外語水平和國際化視野,找份工作不成問題。但很多人期望值太高,總想找份高職又高薪的工作,我們這些『小廟』供不起著這些『大菩薩』。」

  【香港企業】

  內地赴港生不具競爭優勢

  「與香港土生土長的畢業生或者留學海外的畢業生相比,在香港讀大學的內地畢業生不具有優勢。」在採訪中,香港和記黃埔的一位人事助理坦言,內地畢業生在香港就業環境中不具很強的競爭力。「其中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一方面,內地學生生活壓力大,所以對薪資要求高,同時用人單位也會考慮人力成本核算的問題。另一方面,香港是每個角落都『烙』上國際化的城市,很多內地學生會在這裡表現出這樣那樣的不適應。」

  除此之外,從大的就業環境上看,同上海的人才市場相似,香港近年來本身的就業形勢就不容樂觀。對於這些外來客,很多企業會流露出一些地方保護主義的觀念。加上社會大背景下方方面面的關係網,對於無根無源的內地生而言,就業形勢就更加緊迫了。

  (尊重本人意願,部分同學使用化名。)

相關焦點

  • 輾轉美國、新加坡、香港多地求學,廣東男孩的別樣留學和求職經歷
    2018 年畢業回國後,在工作的同時又馬不停蹄地準備申請香港院校,最終成功拿到香港浸會大學Master of Science in Business Management 的正式offer。對於回國一向堅定,求學之路離家越來越近Owen 坦誠自己出國留學就只是為了讀書,學習一些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
  • 2020年海歸國內求職人數猛增33.9% 近一半期望月薪在8000-15000元
    來源:經濟觀察報原標題:2020年海歸國內求職人數猛增33.9% 近一半期望月薪在8000-15000元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以往熱門的留學國家陷入公共衛生危機。新形勢下海歸群體(泛指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人才,包括已回國或未回國所有對象)如何制定未來決策呢?1月7日,智聯招聘發布《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0年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同比增長33.9%。其中,45%海歸期望紮根一線城市,京滬兩城佔3成多;45%海歸期望月薪在8000-15000元,高於整體求職者。
  • 60萬海歸畢業生的求職尷尬:籤證凍結崗位縮招 機票單程7萬
    60萬海歸畢業生的求職尷尬文/戚夢穎 編輯/黃玉璐「有緣明年見。」6月末,當得知身在法國巴黎的小婕無法參加國內的現場面試,這家她心儀企業的HR給了她這樣的答覆。小婕是今年暑期畢業的留學生,在法國高商攻讀管理學碩士,然而,她也許即將「延畢」。
  • 海歸變海待?留學生遭遇史上最難求職年!
    據UniCareer近日發布的《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回國求職海歸數量暴增七成,達80萬人;近四成海歸年薪不足10萬元;過半海歸認為疫情嚴重影響求職。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海歸最難求職年已經到來。
  • 海歸求職鄙視鏈:澳洲八大留學生被自動淘汰?!
    1海歸鄙視鏈:澳洲留學生墊底?隨著留學生基數越大,想要留下或者歸國求職的基數也就更大,就業競爭也會更激烈。在移民政策不斷縮緊的情況下,很難留在澳洲當地。但如果選擇回國求職,比較好的企業都非常看重實習經歷,僅憑一個文憑遠遠不夠。
  • 熱點透視|2020海歸人數突破80萬!留學生卻反映回國求職前景轉好?
    今年選擇回國求職的海歸直逼80萬! 求職隊伍再一次擴大!那面對眼前的豪華求職陣容,留學生的求職路又是怎樣的呢? 海歸回國求職人數激增,突破80w 根據最新數據統計,相比去年,今年海歸回國求職人數同期增加了58.19%(去年留學回國人數達51.94萬人),所以今年人數累計突破80萬,其中佔比最多的三個留學國家是: 英國海歸佔比為26.01%;
  • 200萬出國留學換來2000底薪 | 海歸國內求職待遇多尷尬?
    應屆生,海外名校畢業,高分學霸,沒成想回國求職一波三折,環環相扣就差改當驚悚片編劇了!校招走不通,連應屆生應有的福利待遇也得不到。本以為出國留學是鍍層金,為什麼回國反而變得「更不值錢」?第一坑:海歸秋招鄙視鏈「都說國內機會多,所以我也想回國看看。
  • PreTalent 2018海歸回國求職報告:近七成認為薪資低於預期
    2018年PreTalent(璞睿諮詢)連續第四年利用自身智能求職平臺TalentDB累計數據就中國海歸就業情況開展調研,並於2018年12月25日正式發布《2018應屆海歸求職力研究報告》,報告樣本面向90後出國留學人員,並且首次比較了求職市場中海歸留學生與國內應屆生的求職情況。
  • 5萬月薪的IT男 香港哪兒有?
    內地科技不斷發展,IT業的薪酬水漲創高。但在香港,雖然IT業的人工在各行業中較快,但是並非最熱門和賺錢專業,而是醫生和老師,工程和科技業排行第三。內地IT男月薪5萬哭窮,香港的同行們看到卻可能真要哭了。
  • 留學1年月薪縮水7千 海歸變「海帶」都在等什麼
    留學1年月薪縮水7千 海歸變「海帶」都在等什麼 原標題:   回國幾個月,投了幾十份簡歷,石沉大海。24歲的留英碩士張佳玲掰著手指數了數,苦笑道:「參加了4次面試和2次筆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海歸也分三六九等?看完國內校招鄙視鏈,整個人都不好了
    >留學生回國求職,往往被企業HR放在選擇鏈的最底層。面對來自清北復交名校應屆生的競爭壓力,海歸回國想找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其實並非易事。要知道,海歸人才市場也分三六九等的,除了留學國家、學校、專業、學歷的分野之外,海歸還分為「大海歸」和「小海歸」,二者起薪差距不小,「大海歸」起薪往往能在1萬元以上,而「小海歸」通常只有3-5千元。
  • 留學生哭訴:花幾百萬留學,回國後月薪幾千塊,何時才能回本?
    然而一回國,就面臨著「海歸含金量下降」的現實環境。如同吳凱一樣,許多留學生回到國內都不得不再三降低他們的薪金預期——吳凱經常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報導:「留美花費500萬元,回國後月薪僅5000元」。雖然父母從來沒說過讓他找份好工作來「回本」,但吳凱常常在心裡盤算著什麼時候能「回本」。
  • 我,27歲,海歸女碩士,月薪6K,住地下室,晚上擺攤還留學的債
    02歸國以後,非要在北京找工作本來以為,留學回來以後,有著「海歸碩士」的頭銜,在國內找工作應該是一找一個準的,沒想到,小馬回國以後發現,情況並不是他想的那麼樂觀。很多博士找工作都不想以前動不動就月薪過萬,動不動就各大高校隨便挑。她一個碩士,而且還是女碩士,找工作就更難了。老家倒是有合適的工作,但是工資不高,只有四五千。而且小馬心氣比較高,死活不肯回老家,非要在北京打拼一下。
  • 香港洗碗工月薪超2萬,卻少有內地人去打工,網友:活的不痛快!
    香港是國際大都市,在香港不僅能感受國際前沿的文化和潮流風向,而且香港的工資是非常高的,在80年代,天天都有內陸人往香港偷渡,而如今的香港也是人們心中的購物天堂,每年都有很多人跑到香港去旅遊,而其中內地人赴港人數就佔到了
  • 外媒:香港職業女性嫁內地男大增 青睞高學歷海歸
    參考消息網3月3日報導 外媒稱,在香港本地經歷了幾段失敗的戀情後,多琳•張(Doreen Cheung)於2002年搬到了上海,她沒想到「丘比特之箭」還會射中她。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月3日報導,當時她快40歲了,是一名公關經理,吸引她來到上海的是這個中國最西化的城市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作為一位「剩女」(在中國,指快30歲或年歲更大、受過高等教育、薪水較高但未婚的女性),她認為自己找到對象的機會很渺茫了。她表示:「我快40歲了。年齡成了一個大問題。對我而言,要找到一位合適的伴侶已經太遲太難了。」
  • 臺灣起薪不到香港一半 港生:高雄求職很洩氣
    港生梁欣儀認為高雄營銷商業相關工作機會很少,考慮回香港或赴上海求職。(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7月1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都說臺灣薪水低,港生果真見識到了!今年大學畢業的港生梁欣儀在高雄求職受挫,她覺得十分洩氣,因為開缺薪水不及香港一半,連想找營銷、設計的工作也很困難,她透露,若再找不到理想工作,考慮到臺北試試,或乾脆回香港或上海尋求新契機。據報導,香港女孩梁欣儀是實踐大學高雄校區營銷管理學系畢業生,日前她在前鎮區參加徵才活動,現場職缺開出的起薪落在新臺幣2.2至3.2萬之間。
  • 海歸求職:什麼樣的僱主和企業文化更受青睞?
    海歸求職,更看重什麼?  本報記者 孫亞慧  今年,中國高校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874萬人,增量、增幅均為近年之最,競爭激烈程度引人關注。秋招正酣,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響,今年或許會有更多海歸加入國內求職大軍。對於年輕的海歸求職者來說,什麼樣的僱主更受歡迎?
  • 啟德發布中國香港留學報告,內地學生赴港求學意向回暖
    報告中指出,受相關政策實施利好影響,內地學生赴港求學意向也在回暖,啟德教育客戶諮詢數據顯示,自今年4月起,香港求學諮詢的數量開始逐步回升,進入7月,香港求學諮詢數量較上月環比增長了21.98%,明確赴港求學意向的諮詢較上月環比增長30.77%。香港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最新發布的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香港有7所高校進入榜單,其中進入全球前50的有4所。
  • 「花費上百萬出國留學,回國月薪幾千」, 這個投資值嗎?
    此前也有媒體報導,一女學生留學芬蘭花了40多萬元,回國後只期待能找到月薪1500元的工作。英國某大學廣告學碩士畢業的郭雯,每年在國外需要花費20多萬,回國後一直沒有找到工作,期望薪資從8千降到了3千。類似的報導不勝枚舉,曾經作為精英象徵的「海歸」,現在逐漸成為了「海待」,原先吃香的留學生這幾年不吃香了。某機構發布的2017年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44.8%的海歸初次就業月薪低於6千,月薪超過1萬元的海歸不足兩成,且有68.9%的海歸回國工資遠低於期望工資。
  • 逾七成海歸返鄉只為離家近,香港對海歸滿意度為亞太區最低
    數據顯示,中國內地61%的僱主願意為海歸開出高於本土僱員的待遇,高於受調查的五個國家和地區(還包括香港地區、日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57%的平均值,僅略低於馬來西亞的63%。儘管薪水仍是論及這一問題的關鍵因素,但研究人員發現,更優厚的待遇已經不再是促成大量海歸返鄉的吸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