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歷史:俄國東正教會,發展的歷史,對於社會的影響

2020-12-12 夕陽聊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夕陽聊歷史

小編今天來給大家講一講俄國東正教會。通過其皈依東正教基督教的做法,基輔羅斯決定了此後幾個世紀中俄羅斯的未來。事實上,經由基輔的商路上不僅流通著商品,而且帶來了福音傳道者的布道活動。基督教在大公國的普及應歸功於弗拉基米爾一世的政策。這位君主也被稱為聖人弗拉基米爾,或者美麗的太陽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爾一度想為他本人和他的臣民選定猶太教,但後來被拜佔庭的禮儀之美迷住了。988年前後,他帶領他的所有臣民正式皈依基督教:基輔人民在第聶伯河河水中接受了洗禮。但是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藉助於一場普遍運動,該新興的宗教特別在南方和基輔本身傳播開來。

這場運動是隨著861年聖瓦西裡在哈扎裡亞具有決定意義的布道,862年摩拉維亞人的皈依,864年保加爾人的皈依,879年塞爾維亞人的皈依而發生的。因而,俄羅斯的皈依只不過是若干事件中的一個,是古老的拜佔庭教會這種異乎尋常的威望的又一個證明。拜佔庭教會正值破壞聖像運動的長期危機終於在尼西亞宗教會議上被平息後不久。這也表明這一古老的教會恢復了健康,它的布道這時引起的反響甚至遠至亞洲的心臟地帶。儘管如此,先是小俄羅斯,然後是大俄羅斯,要被基督教完全滲透,還必須有一定時間。光輝成就姍姍來遲:1025-1037年在基輔建造了聖索菲亞大教堂;1045年到1052年在諾夫哥羅德建造了聖索菲亞大教堂;1051年在基輔建成了早期的修道院之一,克裡普特修道院。

這是因為俄羅斯的城市和鄉村信奉的是異教崇拜,這種異教崇拜被連根拔掉,時間不會太迅速,同時也不會太徹底。基督教創立之前的信仰和心態,直到今天在許多方面還繼續存在著,尤其是在婚姻、死亡、治病救人等問題上。它們使基督教永遠帶有俄羅斯色彩,在對東正教禮拜儀式比如聖像崇拜和對復活節的格外重視上,獨特的地方常常很突出。從10世紀起,俄羅斯文明和俄羅斯世界被納入拜佔庭軌道,這就促使東歐與西歐分道揚鑣。天主教徒與希臘東正教徒之間的差異常常可以在這種或那種各不相同的意義上加以解釋。這些差異提出一個重大問題,其重要性主要是在列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對我們來說,這些差異主要是歷史原因形成的。西方基督教經受了種種特殊的考驗。它部分地是羅馬帝國的一個遺物。基督教曾徵服過這個帝國,但是它的勝利「與基督教的帝國化」不謀而合。這在西方產生了碩果。5世紀羅馬帝國在西歐消失後,基督教承繼了帝國的任務,重建「世界性的結構」。西方教會是普世性的,凌駕於社會、國家之上;它使用自己的語言一拉丁文,這種語言為全體教會所共用,成為維持其統一的一個工具。最後,西方教會保持了從羅馬帝國傳下來的教階制度,保留下了中央集權,保留下了古老神妙的首都—羅馬。更有甚者,西方教會在西方文明第一夜,就開始面對政治社會各方面如此眾多的問題。它將成為一個偉大的共同體,能夠滿足所有的需要,既有靈魂的需要,又有肉體的需要,能夠適應布道,適應教育,甚至適應新土地的開墾。

拜佔庭教會在10世紀處於牢固的帝國框架之內,帝國繼續存在,既不把塵世擴張的任務,也不把塵世擴張的危險,留給拜佔庭教會。帝國統治教會,使教會屈從,將教會限制在唯一的宗教任務上。在俄羅斯根深蒂固的東正教教會,不像西方教會那樣有別於世俗,它在政治上也持半漠不關心的態度。東正教教會準備接受提供給它的任何國家框架,它絕少關心組織國家框架使之等級制度化的問題。東正教會唯一關照10世紀希臘思想傳送給它的那個樣子,灌輸精神傳統。至於禮拜儀式上使用的語言,希臘教會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自己的語言,「視之為蠻族所不配的精英們的語言。

因而禮拜儀式上使用的語言在斯拉夫國家將是斯拉馮語,此即聖西裡爾與聖美多迪烏斯把聖書翻譯成的語言,供他們進行布道的不同斯拉夫民族使用他們甚至不得不創造一種字母體系,因為他們在傳播聖書時使用的塞薩洛尼基附近的斯拉夫方言僅僅是一種口頭用語。由此產生了禮拜儀式上使用的斯拉夫語,即斯拉馮語,這種最早的書面語言在斯拉夫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兩大教會之間宗教傳統的差異不止由一種方式標明。因此,真理一詞,在希臘語和更直截了當地在斯拉馮語中,特指「永恆不變的、在創造的世界以外、真實存在的」事物,像我們的理智所理解的那樣。「真理」一詞因而同時意為真理與正義。「印歐語系的形式在斯拉夫語言中產生了,信仰一詞」,而非真理。

相反,對拉丁語來說,真理在其法律、哲學或科學的含義上,始終特指「對我們的理性而言的可靠性、真實性」。同樣,「聖事」一詞,在西方涉及的是宗教教階制:只有它才能賦予聖事神聖的性質;在東方,它首先意味著「神秘儀式」,是「超越我們的感官和來自高處的東西」,即直接來自上帝的東西。一些禮拜儀式的細節也顯示出非常深刻的差異。復活節前的聖周,在西方,是以哀傷、受難、痛苦、耶穌基督這個人之死的氣氛為標誌的。在東方,聖周是在興高採烈、讚美耶穌上帝復活的歌聲中度過的。俄羅斯十字架表現的是死亡中安詳的基督,而非西方受苦受難的救世主。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在西方,基督教一開始就面臨著人類的、集體的、修會的甚至法律的種種問題,而在東方,宗教思想一向更受限制,更為個性化,容易導致神秘主義,是純粹精神上的。

有些人認為千百萬這種差異的根源主要在文明方面,阿列克塞·丘米亞科夫用「神秘主義的東正教徒與理性主義的西方人」這樣的話描述這兩個文明間總的文化差異。西方基督教因此就部分地對這種理性精神負責嗎?這種理性精神是如此特別地屬於歐洲的,它如此迅速地發展成為自由思想,西方基督教先是反對它而為自己進行辯解,但是最終看來還是適應了它。相反,俄羅斯公認的教義,直到最近時代,都未曾面臨如此具有危險性的戰鬥。然而它在17世紀,在官方的、淨化的宗教(因此清除了與希臘教會相反的用右手雙指作十字架標記的習慣)與民眾的、形式主義的、進行道德說教的、不久就不聲不響地舉行反叛的宗教之間,必須進行抉擇。人民的宗教改革家被開除教籍,這就是那裡出現的教會大分裂的鬥爭持續不斷。

當然,這些只是教會內部的鬥爭。來自外部的反對自由思想的攻勢幾乎只在沙皇制度的最後一個世紀才開始。1917年十月革命後不久,東正教教會確實不得不為自己的存在本身,為自己的繼續存在,通過秘密行動和接受妥協而進行鬥爭。東正教教會看來沒有從這場嚴酷戰鬥中獲得任何新生的可能,也不希望試著走新的道路,與社會主義(社會民主制)並行的道路,20世紀的天主教在以往50多年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些新的道路。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大家記得關注小編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聖彼得堡成為俄國首都,為什麼說東正教會是俄國特殊的政治力量?
    百家涵涵給你講歷史17世紀末,面對各方面都不如其他歐洲國家的俄國,彼得一世在軍事和文化教育上都進行了大改革。並建立了軍事學校和制定軍事條例。彼得一世的政治改革是與沙皇專制制度的確立和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密切相關的。
  • 俄羅斯東正教會80年後實現統一 普京表祝賀(圖)
    中新網5月18日電 俄羅斯東正教會領導人亞列克謝二世大主教與流亡海外的東正教會領袖拉夫裡大主教當地時間17日在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舉行統一的儀式,正式結束兩派80年的分裂局面。俄羅斯媒體說,這是俄羅斯近百年來的宗教大事,是由總統普京積極奔走促成的。
  • 世界宗教:歷史上基督教的大分裂,對於世界產生了怎樣影響
    其實如果從歷史的視角去講,這幾次大分裂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基本上這些分裂都是地理分裂。不同的地理區域產生了分裂,因此某些區域不願意服從當時公認的權威,而又無力將其鎮壓,最終導致雙方分道揚鑣。首先我們來說發生在公元451年的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這次大分裂時間最為久遠,知道的人也最少,但在基督教歷史上意義卻非常重大。
  • 1917年革命前的俄國是什麼樣子的,歷史文化傳統又是什麼?
    9—10世紀,在基輔羅斯的南面,隔著黑海,拜佔庭帝國正處於興盛時期。基輔羅斯與拜佔庭帝國之間的貿易和戰爭,使得基督教文明潛移默化滲入羅斯。988年羅斯接受基督教為國教,開始了羅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接受西方文明的時期。但拜佔庭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精神和藝術方面,而沒有涉及羅斯的政治結構和財產關係。
  • 十九世紀上半期的階級鬥爭——社會歷史發展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緊張尖銳的矛盾鬥爭在1795年成立督政府以後仍繼續發展,一方面,人民與被鎮壓下去的民主派醞釀著新的革命危機,巴貝夫的「平等派密謀」團體正從事政變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保王黨暗中策劃復闢,與歐洲君主國的反法聯盟內外呼應。在兩方面的威脅下,督政府的統治不穩,政局動蕩。
  • 世界歷史:伽特勒和赫倫,哥廷根學派和俄國史學的較大影響
    1759年伽特勒應聘為哥廷根大學教授,主持歷史講座,這一年就被認為是哥廷根學派誕生間「哥廷根學派」倡導理性主義,其得名是因歷史學講座的主講人,都是根大學的教授,伽特勒為該學派的創始人。那麼下面大家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有關伽特勒和赫倫的歷史事件吧伽特勒深受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對伏爾泰尤為崇拜,在他的歷史中不難找到伏爾泰史學思想的影響。
  • 歷史:天主教跟東正教之分的由來
    這一講咱們來說一下俄國,俄國幾乎就是大陸帝國的代名詞,但是讓俄國成為大陸帝國的可不僅僅是他的這種地理特徵,還有它的精神特徵。俄國有一種西方國家所沒有的特殊命運觀。就是俄國他認為自己這個國家承擔著一種神秘而又神聖的歷史責任。他要通過承擔苦難來完成對人類的救贖。
  • 《疾病改變歷史》揭示疾病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譯者建議以科學的態度...
    縱觀百年疫情史,疾病一直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影響往往比戰爭、革命更為深刻和全面,因為疾病直擊的是文明的核心和根基——人類自身、人類軀體及其心靈。可以說,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疫情的大流行,都可能對國家、城邦和其文明產生巨大影響。
  • 天主教與東正教為何不是一個統一的教會,因何分裂?
    其理論依據為:羅馬城的教會是耶穌的大使徒彼得創立和領導的,彼得是羅馬教會的首任主教,羅馬教會以後每任主教是大使徒彼得的繼承人,而其他地區的教會是其他使徒建立的,其他地區教會的主教是其他使徒的繼承人,他們都應該服從坐在大使徒彼得位子上治理全世界教會的羅馬主教(教宗)。
  • 俄國舞會文化:貴族等級與俄國歷史的縮影
    彼得一世改革後,歐洲文化湧入俄國。舞會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美學現象,成為俄國貴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卸分。舞會既是貴族們休閒娛樂的場所,也是達官顯貴官場之外社交的重要所在,是女性展示美麗與放逐時尚之地,更是私情泛濫的汙秒之所。舞會文化在俄國的傳播與發展,一方面是沙俄興盛的縮影,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俄國貴族奢靡生活背後是逐漸走向衰落的無奈結局。
  • 俄國史:​基輔王權時代之宗教改革
    如《諾摩加侖》及一切教堂會議之法規,其效用如行政法一書,亦經譯用於俄國境內。並仿毗桑丁之習慣與法律,教會領有土地,由修道院之牧師經理。因新宗教之傳入,遂使俄國統治權力文化教育、法律觀念、土地關係等,均發生重大之變化,教會竟成為溝通基輔與毗桑丁間文化之運河。基督教傳入俄國,對於斯拉夫人之生活習慣,亦有顯著之影響。
  • 基督教與希臘︱君士坦丁堡淪陷後的希臘人與東正教會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一般強調這一政策有助於增強社會階層流動性,但實際上,「血稅」的本質更為殘酷,它源自於奧斯曼帝國購買戰俘以及奴隸的傳統。被強行徵收的希臘東正教男孩小的只有6到10歲甚至更年幼,大的也只是十幾歲的少年。
  • 它見證了芬蘭的發展歷史,完全保留了傳統東正教堂的藝術風格
    顯眼的金圓頂和紅磚砌成的教堂顯得格外凝重,旁邊兩棵大樹與教堂交相輝映,正好是俄羅斯風情滲入芬蘭歷史的見證。精雕細琢的拱頂和花崗巖石柱是烏斯本斯基大教堂的兩大特色,教堂內部的繪畫都是由俄國畫家完成的,完全保留了傳統東正教堂的藝術風格。烏斯別斯基東正教教堂又稱為紅教堂,也建於議會廣場不遠波羅的海沿岸。
  • 伯羅奔尼撒戰爭對於希臘歷史的影響
    伯羅奔尼撒戰爭為雅典的歷史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也導致了希臘各個城邦的衰落,包括雅典還有斯巴達等其他城邦,受到了慘重的損失,並且對以後的歷史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深刻影響了未來歷史的發展格局。這場戰爭對於整個希臘城邦的歷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不同的方面。
  • 影響世界進程的十大歷史事件
    市場擴大了,財富也隨之增加,國內手工場也有了很大發展。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加強了富裕階層和新貴族的勢力。可那些舊的上層階級不願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導致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專制王朝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了英國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詹姆士一上臺就極力鼓吹「君權神授」的理論,聲稱國王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最高權威,有至高無尚的權力。
  • 「黨建治學」韓慶祥: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邏輯、新中國歷史發展的...
    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裡,科學社會主義就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其核心就是致力於探尋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道路。馬克思晚年集中思考和研究的是東方社會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其實質就是關於東方社會的發展道路問題。1867年,《資本論》第1卷出版後,俄國學者正在思考俄國廢除奴隸制後向何處去的道路問題。
  • 歷史上,俄國的君主為何被稱為沙皇,而不是皇帝?
    不過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東羅馬帝國其實在公元628年之後就基本不再使用這一頭銜,東羅馬皇帝的正式稱呼從公元629年開始就變成了「巴西琉斯」(Basileus),這也是東羅馬帝國逐漸希臘化的一個標誌性事件。1453年拜佔庭覆滅後,羅馬帝國「香火」危急。
  • 歷史說:帶著政治色彩的的文學,為何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
    百家原創作者:音音說歷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哪些文學作品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講一講。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不在文藝復興運動中心,但從不同渠道也接觸到拜佔庭文化及古希臘和羅馬的典籍,出現過一些有人文主義氣息的作品。
  • 俄國沙皇最想徵服的城市:徵戰四百多年,仍然沒有得到
    這座城市就是歷史上的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是一座歷史名城,曾是東羅馬帝國、拉丁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都城,在4世紀中期到13世紀期間,這裡是當時歐洲乃至整個世界上最繁華、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那麼,俄國與君士坦丁堡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 希臘歷史的簡介
    周圍則自東而西分別瀕臨愛琴海、地中海本域與伊奧尼亞海。希臘的歷史可一直上溯到古希臘文明,被視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還是西方哲學、奧林匹克運動會、西方文學、歷史學、政治科學、民主制度、科學和數學原理,以及西方戲劇的發源地。希臘的文化與技術進步對世界歷史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通過亞歷山大大帝和羅馬帝國傳播至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