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臺灣自由行,今天說說鹿港小鎮的老街,這是此行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兩岸同源、兩岸一家的情懷,在鹿港老街裡被真摯地表達著。
鹿港老街入口,這裡又稱古市街,是鹿港小鎮裡最具魅力的古街。「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上世紀80年代,羅大佑一首《鹿港小鎮》唱紅了鹿港。
在鹿港老街入口處醒目的牌子上,動情地表達了鹿港先民的思鄉之情。上面寫道:瑤林街、埔頭街皆源自泉州地名,乃先民懷念故土而命名。證明了民族文化的薪火相傳,也表達了思土懷祖的情操。如今列為古蹟保護區,紅磚道上的景觀、藝品、古厝皆令人流連忘返。
老街上色彩誘人的臘腸。臺灣早期發展所謂的」一府二鹿三艋舺」中「鹿」指的就是彰化縣的鹿港小鎮。鹿港曾經是臺灣的第二大城,並在清朝乾隆五十年至道光末年是最繁榮昌盛的時期。在人文歷史的淬鍊下,鹿港小鎮成為了現在古色古香的傳統小鎮。
入口處不遠,有一處半邊井景觀,這口井一半在牆裡,一半在牆外。以前,有錢人才有能力鑿井取水,出於愛心就把自家的半邊井建在牆外,為了讓沒有條件打井的街坊鄰裡也能喝到水。
除了這些紅磚以及古老街屋,大部分的老屋子都改成了店面,販賣著臺灣人小時候尋常的味道小吃、童玩、以及生活用品。
鹿港奇人阿善師祖傳青草茶甘又醇,六十年古早味,十二味配方,是識貨遊客最愛的消暑聖品。其中,十二味青草茶和洛神烏梅茶最為暢銷。
在這裡,你還能找到傳統古法手工製作的烏魚子。這樣的烏魚子已屬罕見,被市面上機器製作的烏魚子給取代了。
店家在細心地晾曬著烏魚子。手工烏魚子的秘訣在於每一片烏魚子都曬足了陽光,吸收了陽光的精華,保留原始的風味,提升口味。
鹿港這裡的小街上,則是每戶門頭都有一塊匾,「寶芝林」、「晴暉」、「三槐挺秀」、「松下齋」什麼的,名字既雅,製作也精,都很考究,楷行隸篆,各具其趣,大小和漆色,也各不相同。
鹿港百年老店鄭玉珍糕。這家老店裡有著特殊造型的糕點「鳳眼糕」,鳳眼糕兩端削尖、色澤雪白,神似鳳眼。
如今的鳳眼糕在保留傳統風味之餘,還加入了幾種潮流的元素,適合年輕人們去品嘗。
因為靠海,鹿港開埠較早,十八世紀初、中葉就成為臺灣重要的港口,歷時200年而不衰,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尤極一時之盛,人口十餘萬,曾贏得「繁華猶似小泉州」的美名。
鹿港公會堂內為兩層,樓上16坪,地面119坪,1928年落成。1980年,地方居民募款重修公會堂,成為鹿港老人會館。
2010年,鹿港公會堂修復完成後作為「鹿港藝文館」使用。我去的時候,正在進行一位本地著名攝影師的作品展。
慢慢往前走,就到了鹿港南靖宮。南靖宮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主祀關聖帝君,南靖宮面寬單開間,由三川殿與正殿構成兩進一院的格局。
不遠處就是鹿港天后宮,裡供奉著鎮殿媽、鎮殿二媽及湄洲開基二媽神像,地位崇高。臺灣各地從鹿港天后宮分香出去的廟宇多達600多座,因此終年都有絡繹不絕的香客回來進香,300年來,香菸燻黑了媽祖臉龐,信徒們均稱其為「黑面媽」,可見香火之盛。
鹿港因港而起,那時鹿港所有的「船頭行」及大盤商,都與他們的祖地福建密切往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泉州蚶江與鹿港對渡習俗充分說明當時頻繁的兩岸商貿關係。即便到了日據初期,並且港口日漸淤塞,鹿港也仍然是中臺灣唯一與福建乃至大陸通航的「合法」港口。那時從福州、蚶江過來的貨船往往乘著潮水靠泊鹿港。
穿行於九曲巷,依然能感受到鹿港與泉州、漳州以及莆田之間的親緣關係。九曲巷所在的區域叫「興化裡」,而「興化」卻是舊時對莆田、仙遊的總稱。曲巷之一就叫「泉州巷」。
鹿港的源頭在福建。所以,任何時候,都是「閩臺」,而不是「臺閩」。鹿港在臺灣叫做"小泉州",與泉州語言相通、民俗相同,兩地有著很深的淵源,往來交流也很頻繁。
如今的鹿港,密集的寺廟古蹟和傳統建築,足堪印證當年的盛況,而在港口和市街結構上,也保有大陸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風味,有著「繁華猶似小泉州」的美名。而鹿港老街先民濃烈的思鄉懷祖之情,令所有遊客動容。
你怎麼看?咱們一起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