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鹿港古鎮

2020-12-21 華夏經緯網

新舊交織下的鹿港小鎮(遊臺灣)

  圖為鹿港小鎮街景。

  必須承認,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雨困在鹿港藝術村時,我的心情是鬱悶的。這個位於彰化的小鎮,是臺灣最早的開埠港之一,30多年前又因羅大佑的歌曲《鹿港小鎮》而揚名。這裡不但是臺灣尋古懷舊的勝地,也成為不少大陸歌迷心中嚮往的地方。

  

  香火綿延

  鹿港的確是懷舊的好地方。這裡曾經千帆雲集,壓艙石多到鋪滿道路;而店鋪櫛比鱗次、屋頂連著屋頂,讓整條街「不見天」。儘管隨著港口衰落、榮景不再,「不見天街」日據時期便被拆除,但老店鋪浮雕在門楣上的招牌仍在,閩南風格的紅磚古厝散布街巷,更有大小廟宇不時飄來的嫋嫋香氣。

  曾經的「不見天街」,如今是中山路,一端是天后宮,另一端是龍山寺。300多年歷史的天后宮,相傳供奉的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收復臺灣時,自湄洲祖廟恭請的媽祖像。也因此,鹿港天后宮被認為是臺灣400多座媽祖廟之冠。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創建於明末清初,與天后宮一樣,都是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都有令人驚豔的精緻雕刻和八卦藻井。

  值得一提的是,天后宮有滿滿的香火氣,清晨開始便人流不息,信眾執香奉果,熱鬧非凡;宮外招牌林立,各色小吃挑逗人們的味蕾。龍山寺則不然,門前廣場乾淨到不留片羽,連賣香的都沒有。一位當地阿嬤說,不知為什麼沒人在龍山寺前擺攤。山門之內,沒有紀念品出售,除了香客、遊客,一位中年男子坐在一隅大聲誦經,越發顯得整座廟宇清淨莊嚴。

  很少有地方像鹿港這樣廟宇密集,小鎮共有近60座廟宇,供奉著從觀音、媽祖到關公、城隍等神明,還有眾多王爺廟、宗族廟,以及因此保留下來的傳統祭祀儀式。綿延的香火令人感嘆,無論歲月流轉、人事更迭,屬於精神的那部分總會代代留傳。

  古風新韻

  然而,「遊客化」似乎是每個熱門景點必經的誘惑,保守到拒絕鐵路入鎮的鹿港也不能例外。保存最完好的埔頭、瑤林、大有三條老街,紅磚鋪地,巷弄曲折。不少舊日風情仍在,如「半邊井」,一半自家喝水、一半路人取用,訴說著昔時的古道熱腸;當然也有很多旅遊景點開設了紀念品店,賣著長得差不多的商品。

  令人驚訝和惋惜的是,鹿港街頭竟然也有目前最熱門的抓娃娃機店。抓娃娃機店因為收益不錯,近兩年在全臺灣攻城略地,憑什麼鹿港就不該有呢?可是,一邊是擺滿深紅神桌、牆壁被香火燻得昏黃、仿佛幾十年不曾變過的佛器店,另一邊卻是耀眼燈光下,一排排粉妝玉砌的抓娃娃機。一牆之隔那麼強烈的反差,其他地方也不多見。

  呵護傳統

  雨點劈頭蓋臉打下來時,正走在老街旁邊的鹿港藝術村——當地政府免費提供給藝術工作者使用的兩排小房子。街上行人稀落,大部分工作室都已關門。施俊雄仍在自己工坊中,為一排小獅子頭上色。

  鹿港是傳統工藝重鎮,木器、竹器、錫器、木雕和燈籠等製作,還保留著幾百年前傳自福建、廣東的古法。施俊雄製作的傳統獅頭面目,並非大家熟知的工藝。他說,父親那一代舞獅人自己做獅頭,現在的人就不太會做了。「我爸爸在我二十幾歲時就過世了。有客人來問能不能做,剛好我會做。」自此,施俊雄就開始了製作並收集獅子頭的生涯。

  「有人定製,我便做兩個。一個交客戶,一個自己留著。」30多年來,施俊雄已經收藏了四五十個獅頭。在他看來,每個獅子頭都有當時、當地的特色:「看這個像竹篩子一樣的獅頭,不精緻也不漂亮。父親那一代人那時剛從大陸遷到臺灣,要生活,沒什麼材料,就用很簡單的東西做獅子……」

  施俊雄說自己是退休工人,退休後不但他做,兒子下班也會過來幫忙。「你想,祖先留下的獅子快壞掉了,我幫你修好了,你會很高興,我也會很高興。這不是錢的問題,那種成就感不知怎麼表達。」

  鹿港映像工作室也亮著燈。談起鹿港歷史,文史工作者陳仕賢如數家珍。他已經寫了十幾本關於鹿港歷史及民俗的書。為了寫這些書,他自費到福建泉州、惠安等地多次考察。「出書一定賠錢,」陳仕賢說,「可是我願意啊!有些事情不能等有錢才做……」

  據說羅大佑寫歌時不曾到過鹿港。仿佛冥冥中的天意,鹿港誤打誤撞成了漂泊在都會、無所適從的情感寄託。時代進步,鹿港不可能永遠沒有霓虹燈,但只要有這些呵護傳統的人在,鹿港仍是很多人的心靈之鄉。

本報記者 孫立極  文/圖(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新舊交織下的鹿港小鎮(行走臺灣)

  必須承認,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雨困在鹿港藝術村時,心情是鬱悶的。這個位於彰化的小鎮,是臺灣最早的開埠港之一,30多年前又因羅大佑的歌曲《鹿港小鎮》而揚名,不但是臺灣尋古懷舊的勝地,也成為不少大陸歌迷心中嚮往的地方。

  歲月流轉,香火依舊

  鹿港的確是懷舊的好地方。這裡曾經千帆雲集,壓艙石多到鋪滿道路;而店鋪櫛比鱗次、屋頂連著屋頂,讓整條街「不見天」。儘管隨著港口衰落、榮景不再,「不見天街」日據時期便被拆除,但老店鋪浮雕在門楣上的招牌仍在,閩南風格的紅磚古厝散布街巷,更有大小廟宇不時飄來的嫋嫋香氣。

  曾經的「不見天街」,如今是中山路,一端是天后宮,另一端是龍山寺。300多年歷史的天后宮,相傳供奉的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收復臺灣時,自湄洲祖廟恭請的媽祖像。也因此,鹿港天后宮被認為是臺灣400多座媽祖廟之冠。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創建於明末清初,與天后宮一樣,都是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都有令人驚豔的精緻雕刻和八卦藻井。

  值得一提的是,天后宮滿滿的香火氣,清晨開始便人流不息,信眾執香奉果,熱鬧非凡;宮外招牌林立,各色小吃挑逗人們的味蕾。龍山寺則不然,門前廣場乾淨到不留片羽,連賣香的都沒有。一位當地阿嬤說,不知為什麼沒人在龍山寺前擺攤。山門之內,沒有紀念品出售,除了香客、遊客,一位中年男子坐在一隅大聲誦經,越發顯得整座廟宇清淨莊嚴。

  很少有地方像鹿港這樣廟宇密集,小鎮共有近60座廟宇,供奉著從觀音、媽祖到關公、城隍等神明,還有眾多王爺廟、宗族廟,以及因此保留下來的傳統祭祀儀式。綿延的香火令人感嘆,無論歲月流轉、人事更迭,屬於精神的那部分總會代代留傳。

  新誘惑,伴著舊堅守

  然而,「遊客化」似乎是每個熱門景點必經的誘惑,保守到拒絕鐵路入鎮的鹿港也不能例外。保存最完好的埔頭、瑤林、大有三條老街,紅磚鋪地,巷弄曲折。不少舊日風情仍在,如「半邊井」,一半自家喝水、一半路人取用,訴說著昔時的古道熱腸;當然也有很多旅遊景點都能見到的紀念品店,賣著長得差不多的商品。

  令人驚訝和惋惜的是,鹿港街頭竟然也有目前最熱門的抓娃娃機店。抓娃娃機店因為收益不錯,近兩年在全臺灣攻城略地,憑什麼鹿港就不該有呢?可是,一邊是擺滿深紅神桌、牆壁被香火燻得昏黃、仿佛幾十年不曾變過的佛器店,另一邊便是耀眼燈光下,一排排粉妝玉砌的抓娃娃機。一牆之隔那麼強烈的反差,其它地方也不多見。

  心的依託,在傳承者

  雨點劈頭蓋臉打下來時,正走在老街旁邊的鹿港藝術村——當地政府免費提供給藝術工作者使用的兩排小房子。街上行人稀落,大部分工作室都已關門。施俊雄仍在自己工坊中,為一排小小獅子頭上色。

  鹿港是傳統工藝重鎮,木器、竹器、錫器、木雕和燈籠等製作,還保留著幾百年前傳自福建、廣東的古法。施俊雄製作的傳統獅頭面目,聽起來並非大家熟知的工藝。他說,父親那一代舞獅人自己做獅頭,現在的人就不太會做了。「我爸爸在我二十幾歲時就過世了。有客人來問能不能做,剛好我會做。」自此,施俊雄就開始了製作並收集獅子頭的生涯。

  「有人定製,我便做兩個。一個交客戶,一個自己留著。」30多年來,施俊雄已經收藏了四五十個獅頭。在他看來,每個獅子頭都有當時、當地的特色:「看這個像竹篩子一樣的獅頭,不精緻也不漂亮。他們那時剛從大陸遷到臺灣,要生活,沒什麼材料,就用很簡單的東西做獅子……」

  施俊雄說自己是退休工人,退休後不但他做,兒子下班也會過來幫忙。「你想,祖先留下的獅子快壞掉了,我幫你修好了,你會很高興,我也會很高興。這不是錢的問題,那種成就感不知怎麼表達。」

  鹿港映像工作室也亮著燈。談起鹿港歷史,文史工作者陳仕賢如數家珍。他已經寫了十幾本是關於鹿港歷史及民俗的書。為了寫這些書,他自費到福建泉州、惠安等地多次。「出書一定賠錢,」陳仕賢說,「可是我願意啊!有些事情不能等有錢才做……」

  據說羅大佑寫歌時不曾到過鹿港。仿佛冥冥中的天意,鹿港誤打誤撞成了漂泊在都會、無所適從的情感寄託。時代進步,鹿港不可能永遠沒有霓虹燈,但相信只要這些呵護傳統的人在,鹿港仍是很多人的心靈之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24日 19 版)

本報記者  孫立極(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錫器」到「錫藝」——鹿港陳氏用創新守護傳統技藝

  陳萬能的兒子陳志升在「萬能錫藝館」介紹錫藝雕刻作品(4月24日攝)。錫是人類最早利用的金屬之一,青銅器中即有錫的成份。可如今,錫器早已不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錫匠這個行當也日漸沒落。不過,在臺灣中部的鹿港小鎮,有一個家族代代傳承這項技藝,並在傳統錫器基礎上,開拓新題材、創造新技法,推出了別具一格的錫雕藝術品。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陳萬能的兒子陳志揚(右)向記者介紹錫雕人物的製作工藝(4月24日攝)。錫是人類最早利用的金屬之一,青銅器中即有錫的成份。可如今,錫器早已不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錫匠這個行當也日漸沒落。不過,在臺灣中部的鹿港小鎮,有一個家族代代傳承這項技藝,並在傳統錫器基礎上,開拓新題材、創造新技法,推出了別具一格的錫雕藝術品。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在「萬能錫藝館」拍攝的「四大天王」錫雕工藝品(4月24日攝)。錫是人類最早利用的金屬之一,青銅器中即有錫的成份。可如今,錫器早已不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錫匠這個行當也日漸沒落。不過,在臺灣中部的鹿港小鎮,有一個家族代代傳承這項技藝,並在傳統錫器基礎上,開拓新題材、創造新技法,推出了別具一格的錫雕藝術品。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5月9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錫是人類最早利用的金屬之一,青銅器中即有錫的成份。可如今,錫器早已不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錫匠這個行當也日漸沒落。

  不過,在臺灣中部的鹿港小鎮,有一個家族代代傳承這項技藝,並在傳統錫器基礎上,開拓新題材、創造新技法,推出了別具一格的錫雕藝術品。

  在閩南話中,「錫」和「賜」同音,寓意吉祥賜福。因而錫器得以廣泛運用於閩粵一帶的廟宇宗祠和婚喪嫁娶,富貴人家也會選擇錫制的日常用具。後來,錫器文化和打錫的手藝也隨著閩南先民渡海來到臺灣。

  鹿港的陳萬能家族祖籍福建同安,清末來臺落腳嘉義鹿草,後來紮根鹿港。陳萬能1942年出生,14歲起跟父親學藝,是家族錫藝第三代傳人。父母在他年輕時相繼離世,兄姊各自謀生,無人繼承家業,陳萬能也幾度轉行謀生。

  1959年,陳萬能偶然發現家傳的從福建帶來的壽山石制錫模具,心生感念,決定不讓祖傳技藝在自己這一代失落。

  但是,當時臺灣工業化興起已大大改變了錫器市場。因材料缺乏,含鉛量高的錫鉛製品給人們留下易泛黑和易垮的壞印象。鋁、不鏽鋼等新材料也逐漸成為批量加工日用品的主流。

  陳萬能只能給這門手藝尋找新的出路。1968年,他創造性地把祭祀用的錫制柑燈和龍燭臺整合在一起,龍身以手工立體雕塑,工法獨樹一格。他把龍柱柑燈帶到臺北去賣,雖經周折,但收穫了肯定,鼓舞了信心。

  1979年,「萬能錫鋪」在鹿港開張。陳萬能也逐漸在探索新工法、新題材的路上越走越遠。他的題材不再僅限於製作香爐、燭臺,而是探索錫雕藝術品新門類。從十二生肖到熊貓、孔雀,件件栩栩如生,動物皮毛的紋理和質感讓人無法相信是錫製品。後來,他的作品也受到學術界和收藏界認可,被譽為臺灣錫藝代表性人物之一。

  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前,向「萬能錫鋪」訂購了多件「伴手禮」,其中錫雕「牡丹鳳凰」後來被贈與北京大學。陳萬能還曾向位於泉州的閩臺緣博物館贈送錫雕「居家和樂」。

  在傳統基礎上力求創新並不容易,陳萬能的做法也曾遭到同行非議。不過,他堅持認為傳統工藝要在創新中延續,今日的傳統其實就是昨日的創新,今日的創新也將成就明日的傳統。泥古不是真正的傳承,反而會讓傳統被時代所淘汰。

  在他看來,工藝是生活中產生的東西,生活中用得上才有發展空間。工藝家要隨時代而變,才能延綿不斷繼續創作下去。

  陳萬能的兒子中,三個子承父業。三子陳志揚還曾赴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求學,回臺後又進入臺南藝術大學攻讀,目前是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博士生。

  陳志揚和父親共同創作的錫雕「佛教四大天王·風調雨順」,突破傳統造型範例,大膽借鑑了西方雕塑在人體肌肉線條的呈現手法。而他自己創作的西瓜和哈密瓜造型茶葉罐幾可亂真,融合青銅、黃銅等金屬材質做成的山水題材容器則極富現代感。

  「萬能錫藝館」一層展出著陳萬能父子的諸多作品,陳志揚和弟弟陳志升逐一介紹。作為新一代傳人,他們都認為,所有創新都是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做出的。

  無論從作品題材、寓意或是故事和細節,陳家的作品裡都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陳志揚和陳志升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再現傳說人物的造型、服飾、兵器和神獸形態,創作者需要經常查閱各種典籍,並從廟宇、字畫和各種雕塑作品中多方求證。

  在十二生肖系列作品中,每一件都表現一個中國古代故事,比如牛是老子騎牛,虎為武松打虎,雞為聞雞起舞。陳萬能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時光流轉,從「萬能錫鋪」到「萬能錫藝館」,從家庭作坊到課堂教學,陳萬能和他的後輩努力傳承弘揚傳統工藝。(來源: 新華網)

臺灣文化走筆:點亮傳統之光的鹿港燈籠鋪

  吳怡德在繪製燈籠圖案(4月23日攝)。海峽亙古吹送的風,穿過曲巷,拂過紅牆,沁入在鹿港悠長的小鎮聲息裡。中山路騎樓下的一間老店前,曾有位鬚眉皓白的老人,常常坐在那裡,細心勾畫著懷中的燈籠。如今,店前的各式燈籠還在風中搖曳,老人卻已不在。推門進去,一人蹲坐在低矮的桌前,同樣抱著盞燈籠,專注地落筆抹上油彩。他叫吳怡德,是老人的小兒子。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新華社臺北5月8日電(記者陳鍵興、賈釗)海峽亙古吹送的風,穿過曲巷,拂過紅牆,沁入在鹿港悠長的小鎮聲息裡。中山路騎樓下的一間老店前,曾有位鬚眉皓白的老人,常常坐在那裡,細心勾畫著懷中的燈籠。

  如今,店前的各式燈籠還在風中搖曳,老人卻已不在。推門進去,一人蹲坐在低矮的桌前,同樣抱著盞燈籠,專注地落筆抹上油彩。他叫吳怡德,是老人的小兒子。

  吳怡德的父親吳敦厚先生2017年初辭世,生前秉持傳統技法製作燈籠80餘載,在臺灣被譽為「活的燈籠史」。直到過世前一年,他仍公開亮相教授燈籠彩繪。

  「爸爸做燈籠對做工一絲不苟,而且非常重視畫工,要求栩栩如生、精緻耐用,他希望這個傳統技藝代代相傳。」說起父親,吳怡德很是驕傲。對他而言,父親是山,是憑著精湛手藝養活一大家子的「靠山」,更是憑著滿腔熱忱傳承古老文化的「精神高山」。

  吳敦厚1925年生於鹿港,哥哥喜愛音樂並成為了一名專業教師,他卻偏偏小學時就聽力嚴重受損。有人說,或因聽障,吳敦厚的視覺能力反而得到加強。

  據吳家人講述,吳敦厚年少時,臺灣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但父親會做詩、寫書法,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年鹿港有一個製作燈籠的王姓人家,這個傳統手藝引起了少年吳敦厚的興趣,但王家技藝不傳外人,他只能倚門悄悄觀望並默記於心,然後回家自己練習。

  燈籠製作是集竹編、彩繪、裱褙、書法等的綜合藝術,吳敦厚還有許多不說話的「老師」。吳怡德告訴記者,鹿港廟宇眾多,父親自學時常常跑去觀察各樣的雕工、彩繪,融會貫通運用到燈籠製作中。

  吳怡德的家人在店裡介紹製作的各色彩繪燈籠(4月23日攝)。海峽亙古吹送的風,穿過曲巷,拂過紅牆,沁入在鹿港悠長的小鎮聲息裡。中山路騎樓下的一間老店前,曾有位鬚眉皓白的老人,常常坐在那裡,細心勾畫著懷中的燈籠。如今,店前的各式燈籠還在風中搖曳,老人卻已不在。推門進去,一人蹲坐在低矮的桌前,同樣抱著盞燈籠,專注地落筆抹上油彩。他叫吳怡德,是老人的小兒子。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聽吳家人講,吳敦厚在鹿港天后宮八卦藻井看到泉州匠師所作「龍頭魚尾」、獅、樵夫等雕刻,深受啟發,用於燈籠彩繪,自成一格。吳怡德告訴記者,父親雖是無師自通,但非常重視傳統,講求創新而不逾矩。

  「一府(臺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臺北萬華)」,這句老話說的是大陸先民來臺開發的歷史順序。作為昔日寶島第二大城,鹿港曾帆影雲集、商賈齊聚,見證了兩岸往來的盛景,還因為福建匠師來此定居而傳承了閩南民間工藝菁華,孕育出聲名顯揚的「鹿港師傅」,涉及品類包括佛雕、木器、錫器、竹器、制香、繡工等。文化底蘊深厚的鹿港,無疑是吳敦厚燈藝創作的優良土壤。

  記者在吳家燈鋪採訪時,正巧有人來訂貨。「他們家孩子結婚,要新做兩對燈籠。」吳怡德說,「燈籠古時候用途很廣,但因為時代變化,現在離百姓日常生活越來越遠,但還是有不少人講究傳統,尤其在鹿港。」

  歷史據說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的燈籠,數千年來一直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吳怡德告訴記者,閩南話裡「燈」與「丁」同音,因此燈籠自古就有祈求添丁之意;而早年間,孩子去私塾念書,家長會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前途光明,謂之「開燈」。吳家子弟還介紹說,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的愛國志士在燈籠上繪製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意味薪火相傳。

  「我家祖上是從泉州來的,而父親做得最多也最擅長的就是『泉州燈』。」吳怡德告訴記者,臺灣傳統燈籠主要有泉州、福州兩式,最大差別是燈骨,前者以竹篾編織成網狀,後者則呈圍傘狀。此外,吳敦厚在彩繪題材上最喜歡蟠龍,他認為龍與中國人的關係是很密切的。

  吳怡德始終遵循父親的要求,精選臺灣竹南出產的桂竹,先劈細修成竹篾,再用蒸氣加熱,接著晾乾,再糊上紙或綢布,工法精細,彩繪筆法和用色也十分講究。「父親希望我們的燈籠精緻耐用,二三十年不能壞。」他說。

  已近花甲之年的吳怡德依然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幾乎全年無休,超負荷的勞動讓他的頸椎常常感到不適。「父親離開前一年還在教人做燈籠,就是希望這手藝不要丟了,我當然要努力做下去。」吳怡德說。而談到下一代,他內心有些矛盾,既希望孩子有興趣學,卻也擔心他們從事這日益沒落的行業會愈加艱辛。

  「去年元夜時,花巿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入夜後,鹿港街巷裡,排排燈籠會如約點亮。在這個臺灣小鎮,因為吳敦厚這位民藝大師和他子嗣們的堅守,人們看見,千百年來照亮黑夜的燈籠未因時代變遷而熄滅,始終閃耀著撫慰人心的文化之光。(來源: 新華網)

在臺灣鹿港遇見閩南紅磚古厝

    這是鹿港民俗文物館內的一處紅磚古厝建築群(4月24日攝)。走進與福建泉州隔海相望的臺灣西海岸鹿港古鎮,在街巷深處可常見富有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印證著閩南傳統文化對鹿港古鎮的影響。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這是鹿港古鎮上的一處閩南風格建築(4月24日攝)。走進與福建泉州隔海相望的臺灣西海岸鹿港古鎮,在街巷深處可常見富有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印證著閩南傳統文化對鹿港古鎮的影響。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在臺灣鹿港遇見閩南紅磚古厝 極具閩南建築特色的鹿港龍山寺(4月24日攝)。走進與福建泉州隔海相望的臺灣西海岸鹿港古鎮,在街巷深處可常見富有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印證著閩南傳統文化對鹿港古鎮的影響。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在臺灣鹿港遇見閩南紅磚古厝這是位於鹿港中山路,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閩南三進式紅磚古厝「丁家大宅」(4月24日攝)。走進與福建泉州隔海相望的臺灣西海岸鹿港古鎮,在街巷深處可常見富有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印證著閩南傳統文化對鹿港古鎮的影響。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來源: 新華社)

臺灣鹿港古鎮特色甕牆煥發新光彩

  這是位於鹿港鎮圖書館的新建甕牆(4月23日攝)。甕牆是臺灣鹿港古鎮舊民宅中極富特色的外牆裝飾。甕牆以空酒甕築進牆裡,壘砌成牆。據說用甕來築牆通風美觀,也顯示某家人丁興旺、家庭富裕。如今,雖然舊式特色甕牆在這古鎮已經不多見,但隨著鹿港古鎮旅遊文化的興起,該地又興起這特色裝飾,讓古鎮甕牆煥發新光彩。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這是鹿港鎮圖書館的特色甕牆裝飾(4月23日攝)。甕牆是臺灣鹿港古鎮舊民宅中極富特色的外牆裝飾。甕牆以空酒甕築進牆裡,壘砌成牆。據說用甕來築牆通風美觀,也顯示某家人丁興旺、家庭富裕。如今,雖然舊式特色甕牆在這古鎮已經不多見,但隨著鹿港古鎮旅遊文化的興起,該地又興起這特色裝飾,讓古鎮甕牆煥發新光彩。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這是位於鹿港鎮圖書館的新建甕牆裝飾(4月23日攝)。甕牆是臺灣鹿港古鎮舊民宅中極富特色的外牆裝飾。甕牆以空酒甕築進牆裡,壘砌成牆。據說用甕來築牆通風美觀,也顯示某家人丁興旺、家庭富裕。如今,雖然舊式特色甕牆在這古鎮已經不多見,但隨著鹿港古鎮旅遊文化的興起,該地又興起這特色裝飾,讓古鎮甕牆煥發新光彩。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這是鹿港鎮的一處甕牆裝飾(4月23日攝)。甕牆是臺灣鹿港古鎮舊民宅中極富特色的外牆裝飾。甕牆以空酒甕築進牆裡,壘砌成牆。據說用甕來築牆通風美觀,也顯示某家人丁興旺、家庭富裕。如今,雖然舊式特色甕牆在這古鎮已經不多見,但隨著鹿港古鎮旅遊文化的興起,該地又興起這特色裝飾,讓古鎮甕牆煥發新光彩。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這是位於鹿港民俗文物館附近的一處舊甕牆(4月23日攝)。甕牆是臺灣鹿港古鎮舊民宅中極富特色的外牆裝飾。甕牆以空酒甕築進牆裡,壘砌成牆。據說用甕來築牆通風美觀,也顯示某家人丁興旺、家庭富裕。如今,雖然舊式特色甕牆在這古鎮已經不多見,但隨著鹿港古鎮旅遊文化的興起,該地又興起這特色裝飾,讓古鎮甕牆煥發新光彩。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來源: 新華社)

探訪鹿港小鎮:走在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交匯處

    天后宮山門。康熙22年(1683年),施琅將軍平臺時,恭請湄洲開基媽祖神像,護軍渡海;雍正3年(1725年),由施氏宗親獻地,天后宮遷建至今日現址,至今將近300年。 徐德金 攝

媽祖廟(新天后宮)念經的人 徐德金 攝

街頭偶遇進香者 徐德金 攝

  中新網臺北10月19日電 題:探訪鹿港小鎮:走在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交匯處

  中新網記者 徐德金

  現在,鹿港小鎮的霓虹燈與臺北比也不遑多讓了,在中山路等商業旺區,許許多多、密密麻麻的廣告牌,都在告訴來客,鹿港的商業氣息也是一種「現代文明」。

  當年羅大佑所傾訴的「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的鹿港,事實上是臺灣最早孕育商業社會的區域所在。「一府、二鹿、三艋胛」,說的便是臺南府、鹿港和臺北艋胛(萬華)在清代年間的歷史地位。

  日前,記者來到這座鹿港小鎮採訪,受到強烈視覺衝擊的大約有二:生意繁忙的街市與香火旺盛的宮廟。如果還有第三的話,便是從幾條老街所流露出來的一點點文藝範與小清新,然而,那不過是餐後甜點而已。

商業街市遊人如織 徐德金 攝

「正港」蚵仔煎 徐德金 攝

鹿港龍山寺建於明末清初,乾隆51年(1786年)遷建於現址。 徐德金 攝

還有如訴如泣的南音 徐德金 攝

  因為靠海,鹿港開埠較早,十八世紀初、中葉就成為臺灣重要的港口,歷時200年而不衰,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尤極一時之盛,人口十餘萬,曾贏得「繁華猶似小泉州」的美名,用「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相擬實不為過。鹿港中山路的前身叫「不見天街」,就是因為商號房舍林立,屋簷層層相接,加之樹木濃蔭蔽日,遂有其名。一首竹枝詞見證了當時的情景:「鹿江曲巷聞茗酒,冬日偷閒識一臨,十月風沙吹不入,九天霜雪凍難侵。」

  鹿港因港而起,那時鹿港所有的「船頭行」及大盤商都與他們的祖地福建密切往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泉州蚶江與鹿港對渡習俗充分說明當時頻繁的兩岸商貿關係。即便到了日據初期,並且港口日漸淤塞,鹿港也仍然是中臺灣唯一與福建乃至大陸通航的「合法」港口。那時從福州、蚶江過來的貨船往往乘著潮水靠泊鹿港。

  這種商緣的延脈來自親緣、血緣。穿行於九曲巷,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鹿港與泉州、漳州以及莆田之間的親緣關係。比如,九曲巷所在的區域叫「興化裡」,而「興化」卻是舊時對莆田、仙遊的總稱;再比如,九曲巷之一就叫「泉州巷」。

  臺灣導報社社長林文雄是鹿港人,日前在鹿港龍山寺主辦兩岸同名鄉鎮圖片展時,動情說起兩年前到泉州參加閩南文化節的見聞。那天,他坐在劇場的一側,看到舞臺邊上放著寫有「鹿港」的牌子,覺得蹊蹺;演出到高潮時,演員從舞臺的另一側舉著寫有「蚶江」的牌子,與對面舉著「鹿港」牌子的演員一起走向舞臺中央,他頓時恍然大悟。

  樹有根,水有源,林文雄說,鹿港的源頭在福建。所以,任何時候,都是「閩臺」,而不是「臺閩」。

  更早於商緣,鹿港與閩南沿海的生活習俗更是早已息息相通。當記者詢問天后宮附近一家做「蚵仔煎」(海蠣煎)的老闆,鹿港都有哪些美食時,他脫口而出道,當然首推「蚵仔煎」了,臺灣的「蚵仔煎」發源地在鹿港,最「正港」(正宗)。

  已經無法考證「蚵仔煎」在臺灣是不是鹿港的首創,但在鹿港這種「正港」的「古早味」美食小吃四處可見。品嘗鹿港地道的美食是許多老饕來鹿港的心願,對普通遊客而言,一碗魷魚肉焿也可滿足味蕾。在臺北從事觀光業的凱蒂說,她是鹿港人,鹿港的菜最正港,她三十多年百吃不厭。在計程車司機李師傅看來,是這些遊客帶旺了鹿港的商旅業。他告訴記者,在天后宮一帶,一間小店鋪就要賣2千萬元臺幣。

  甫到鹿港參加一項文化交流的一名大陸學者認為,正是鹿港對傳統的堅守,它才有那樣的吸引力。可以說,鹿港對傳統的堅守,莫過於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而所有的源頭均來自福建。

  康熙22年(1683年),施琅將軍平臺時,恭請湄洲開基媽祖神像,護軍渡海;雍正3年(1725年),由施氏宗親獻地,天后宮遷建至今日現址,至今將近300年。道光19年(1839年),鹿港地方紳士自泉州永寧恭請城隍至鹿港建廟,由於永寧城隍廟稱為「鰲亨宮」,鹿港城隍廟也沿用祖廟「鰲亨宮」為廟名。乾隆48年(1783年),閩漳州南靖縣人恭請關聖帝君渡海來臺,於鹿港港墘邊創建廟宇,遂成南靖宮……

  據鹿港民俗文物館介紹,僅當地各行當所祭祀的祖師爺就有32個之多,如醫界拜保生大帝,演藝界拜韓湘子,特種行業拜天蓬元帥。其他宗族「角頭」內部的祭祀活動更是不勝枚舉。比如,《鹿港文史採風》一書所述「惠安六府千歲」送春糧活動儀式,恐僅鹿港一地所有。

  吃果子拜樹頭,「拜拜」文化盛行於鹿港的各個宮觀廟宇。且不說日日香火繚繞的天后宮,一些規模較小未聞其名的宮廟也有不少香客專程抬著神靈前來燒香。記者周末上午在鹿港街頭即遇到兩支拜拜的香客隊伍。計程車司機李師傅笑道:如果你正月來,鹿港滿街都是進香遊神的人潮。

  鹿港文化學者陳雅彬在《鹿港文史採風》書中寫道:「舉凡歷史、建築、風俗、宗教、文學等等,每一個面向,鹿港都有足以傲視全臺的傳統文化」;另一位鄉土文化人陳一仁覺得「鹿港深層的文化像座冰山」。

  在臺灣,鹿港是一種「文化符號」,也因此,歌者羅大佑曾借鹿港的酒澆自己心中塊壘。

  時至今日,「徘徊在文明的人們」依然被社會所裹脅,一半是來路,一半是歸途。儘管龍山寺還有如訴如泣的南音,但廣澤尊王廟前吹奏者並不知那天所為何來。在九曲巷,當記者看到寫著「鹿港鎮興化裡」的門牌時,問一住戶是否知道「興化」的含義,這位老者搖頭說「不知」。

  臺灣海峽沒有因為鹿港填海造地而變窄,鎮的西面海濱,彰濱工業區帶來了工業文明的氣息,但就文化面向看,它與鹿港古鎮的韻味顯得格格不入。實際上,環抱鹿港古鎮的許多建築物,都與曾出現過臺灣文化第四期的「鹿港期」文化符號如此的違和。

  「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告訴我的爹娘,臺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羅大佑曾經這樣唱道。

  白天喧鬧,夜晚沉寂,鹿港也被時間所裹脅。「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燒香的人們」,都像被散落在臺灣海峽邊上的一個片段,竟如此之混沌,以至於並不能看清它的面容,從而,有時被記起,有時被遺忘。(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鹿港走筆:嫋嫋香火裡的「兩岸印記」

    新華社臺北10月17日電 題:鹿港走筆:嫋嫋香火裡的「兩岸印記」

    新華社記者 趙博

    西鄰臺灣海峽的彰化縣鹿港鎮,是一座民間信仰氣息濃厚的古老小城。漫步城中,在巷弄轉角間,總能不期而遇香火繚繞的大小廟宇。這些廟宇,從供奉神靈到建築形制,從建造緣起到祭祀沿襲,無不銘刻著深深的兩岸印記。

  圖為鹿港龍山寺山門。(網絡圖片)

    都說「不到鹿港龍山寺,不知臺灣寺廟之美」。位於三民路上的龍山寺,是臺灣最早創建的佛教廟宇之一,因擁有全臺保存年代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八角藻井而聞名。

    寺內文獻記載,相傳明永曆年間,遷徙來臺的泉州先民自晉江安海龍山寺迎請觀音菩薩佛像,在鹿仔港舊河道邊結廬為寺。清乾隆年間,鹿港獲清廷批准與泉州蚶江對渡通商,迅速成為貿易重鎮。1786年,因應信眾進香日盛,龍山寺遷建於現址;道光、鹹豐年間,歷經多次重修,奠定今貌。

    鹿港龍山寺的營造是一出動人的鄉情故事。這座廟宇,不僅完全依照安海龍山寺圖樣而建,連所用木料、磚石,甚至工匠都是渡海而來。

  圖為鹿港龍山寺最為著名的八角藻井。(新華社記者趙博攝)

    從山門進入,寬闊的前埕地面鋪滿200多年前從泉州運來的條石,青鬥石長欄和十八羅漢雕塑則是39年前由泉州運來後一塊塊組裝而成。遍布寺內的木雕、石刻、彩繪、泥塑……多始出自泉州匠師之手,重修時再由他們的傳承者依原樣精心施做。四進三院的空間布局裡,處處可見繁複精巧的雕琢技藝,靜靜講述著兩岸龍山寺割不斷的淵源。

    靜坐在戲亭下的木椅,仰望16組鬥拱搭疊而成的精美藻井;或繞於廊道,細覽蒼勁古樸的龍柱、斑駁不失優雅的古碑木作,感動之情,繞梁不已。在後殿,有一處落款為「鴻江澳諸爐下一同敬立」的「慈航普濟」匾額。工作人員介紹說,這「鴻江澳」便是安海。

  圖為鹿港天后宮的匾額。(官方網站資料圖片)

    若以香火鼎盛而論,龍山寺恐須讓位於天后宮。鹿港天后宮又稱舊祖宮,創建迄今已逾300餘年,是臺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像的廟宇。

    這尊神像,由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1683年奉請護軍來臺,因長年累月受香火薰染而成黑面,世稱「黑面媽」。清軍收復臺灣後班師回朝,神像留在了鹿港。如今的天后宮正殿內,仍懸掛著施琅題寫的「撫我則後」、雍正皇帝御賜的「神昭海表」和光緒皇帝御賜的「與天同功」等匾額。

    鹿港天后宮的一梁一柱亦華美至極,盡顯深厚的中華歷史人文底蘊。兼因管理有方,香火始終鼎盛不衰。農曆3月媽祖誕辰前後,島內信徒幾乎盡數聚集,敬香場面熱鬧非凡。

    從這裡分靈出去的媽祖廟多達2000餘座,遍布臺灣北、中、南部並遠播海外。近年兩岸交往熱絡,鹿港媽祖頻頻「西渡」,到湄洲、瓊海等地參加「回娘家」、「巡天下」和祈福活動。2009年,在兩岸宮廟和信眾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媽祖信俗」成功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鹿港天后宮進香盛況。(官方網站資料圖片)

    鹿港還有一處敕建天后宮,又稱新祖宮,相傳與乾隆年間清軍渡海平叛有關,門前立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兩座天后宮所在的埔頭街一帶是現今鹿港最為繁華的觀光區。買一份「銅板小吃」,走走看看,偶爾抬頭,能瞥見宮廟裡的木雕刻畫著封神榜和隋唐演義。

    據當地人介紹,70多平方公裡的鹿港小城存有60多座廟宇。文祠武廟、地藏王廟、興安宮、三山國王廟、鳳山寺……所供神靈涵蓋玉皇大帝、關公、城隍、月下老人、送子娘娘,其中不少是大陸祖廟的分靈。每逢節假日和眾神誕祀,信徒摩肩。

    這些廟宇多為紅磚古厝式建築,紅磚鋪地,白色石基,屋頂是兩端微翹的燕尾脊,透著濃鬱的閩南特色。廟宇林立的街巷裡,老式點心店、茶館和傳統手工藝商店點綴其間,耳邊不時傳來南音聲聲、醒獅鑼鼓陣陣,令人分不清究竟身在臺灣海峽的哪一端。(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臺灣鹿港古鎮:在街巷深處遇見富有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
    ­  這是鹿港民俗文物館內的一處紅磚古厝建築群(4月24日攝)。走進與福建泉州隔海相望的臺灣西海岸鹿港古鎮,在街巷深處可常見富有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印證著閩南傳統文化對鹿港古鎮的影響。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 在臺灣鹿港遇見閩南紅磚古厝
    這是鹿港民俗文物館內的一處紅磚古厝建築群(4月24日攝)。  走進與福建泉州隔海相望的臺灣西海岸鹿港古鎮,在街巷深處可常見富有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印證著閩南傳統文化對鹿港古鎮的影響。
  • 臺灣鹿港新12大景點排名 玻璃媽祖廟成新亮點(圖)
    世界最大的玻璃廟「臺灣護聖宮」光燦動人,成為網友喜愛的鹿港景點 臺灣《中國時報》圖   中新網10月26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鹿港除了公立古蹟龍山寺、天后宮外,您最想去哪裡?
  • 初見臺灣——鹿港小鎮
    「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廟裡膜拜的人們依然虔誠,歲月掩不住爹娘淳樸的笑容,夢中的姑娘依然長發盈空,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 看見臺灣 隨心徜徉於靜謐午後的鹿港小鎮
    攝影:源形畢露  彰化鹿港小鎮位於臺灣中部西海岸的小鎮,曾有著顯赫的文化歷史。「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早期臺灣漢文化鼎盛發展的標竿,分別指的是臺南、鹿港和臺北萬華,其中鹿港是當時文化與商業的港埠重鎮。攝影:源形畢露
  • 當臺灣鹿港遇上長沙麓港
    今年8月過後,如果你要打車去麓港(鹿港)小鎮吃飯,最好詳細告訴司機,是鹿港還是麓港。  主打臺灣菜的餐飲連鎖品牌鹿港小鎮將要來長沙開店,巧合的是,長沙早已有了「麓港小鎮」,主打湘菜和粵菜。店名雖不一樣,但發音完全相同。兩家企業都很無奈,鹿港小鎮說,對這種情況很尷尬。麓港小鎮則說,不會更名。
  • 如何讓文化體驗走向深度——臺灣鹿港小鎮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還記得當年羅大佑唱的那首《鹿港小鎮》嗎?鹿港小鎮不僅是國內那家知名的餐廳,而是真實的在臺灣存在著的一個城鎮。臺灣早期發展所謂的「一府二鹿三艋舺」中「鹿」指的就是彰化縣的鹿港小鎮。鹿港曾經是臺灣的第二大城,並在清朝乾隆五十年至道光末年是最繁榮昌盛的時期。在人文歷史的淬鍊下,鹿港小鎮成為了現在古色古香的傳統小鎮。
  • 遇見臺灣 | 鹿港小鎮
    文/熊關曼「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一曲《鹿港小鎮》唱出了在外拼搏遊子的心聲,也唱火了這個其貌不揚的小鎮。彰化去鹿港的車很多、很方便,我們剛到火車站就趕上了去鹿港的客運,大概三十多分鐘,我們在鹿港車站下了車。沒想到這裡還下著點零星小雨,我們依然不被天氣影響的開始了步行萬米的鹿港小鎮遊。
  •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小吃,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丨好食真我臺灣行
    鹿港在清朝時期便是臺灣的第二大古鎮,以出口鹿角和鹿皮而得名。因為長時間的繁榮興盛,那裡有大量的廟宇、美食,又因為後來逐漸沒落,被現代化侵蝕得少,那些傳統居然就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個在羅大佑歌中出現過的「媽祖廟」,可不是一般的媽祖廟——又稱鹿港天后宮,建於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在臺灣媽祖廟中地位極高。
  • 臺灣 臺中彰化縣鹿港小鎮
    臺灣中部西海岸的小鎮,曾有著顯赫的文化歷史。「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早期臺灣漢文化鼎盛發展的標竿,分別指的是臺南、鹿港和臺北萬華,其中鹿港是當時文化與商業的港埠重鎮。密集的寺廟古蹟和傳統建築,足堪印證當年的盛況,而在港口和市街結構上,也保有大陸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風味,有著「繁華猶似小泉州」的美名。
  • 臺灣觀光旅行—彰化鹿港一日遊
    隱其形、顯其性;簡於型、精於心「重要的項目,就交給臺灣團隊」鹿港小鎮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彰化鹿港鎮一直是個很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好吃的美食,好逛的鹿港老街。一到假日更是人潮擁擠、連找個停車位都非常難,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搭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玩鹿港吧!
  • 臺灣鹿港小鎮的美食與民宿
    》把這個位於臺灣彰化縣的小鎮唱進了我的心裡,這次的臺灣自由行終於得以讓這座小鎮從歌中走進了我的現實中。關於鹿港小鎮的那些景致,後面再敘。作為一個吃貨,首要任務是在逛遍鹿港的同時,吃遍鹿港的小吃。而那些小吃就隱藏在這些雜亂的街道中,等待著你去發現。面線是臺灣非常流行的一道小吃,從臺北一直流行到臺南。鹿港有名的面線有好幾家,我們碰巧看到這家的招牌,於是便在這家王罔面線糊坐下。
  • 臺灣彰化鹿港首辦端陽踩街嘉年華 創意十足
    華夏經緯網6月1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今天是端午節,彰化鹿港慶端陽系列活動進入第一波重頭戲「端陽踩街嘉年華」,共計有十七個小區陣頭、動員近千位鄉親走上街頭,秀出民俗風情、產業文化與地方特色,讓遊客重新體驗鹿港古鎮豐富的人文與傳統之美。
  • 臺灣印象(七)鹿港小鎮
    鹿港是臺灣中部最古老的城鎮。
  • 【臺灣自由行】54臺中遊記(14)--鹿港龍山寺&摸乳巷
  • 臺灣鹿港小鎮有條著名的「摸乳巷」
    彰化鹿港小鎮天后宮經過將近七個小時的穿山跋涉,我們終於跨越了橫亙在臺灣東西海岸之間的中部山區,趕在黃昏前到達了彰化。車抵彰化,我想起了羅大佑,而他那首《鹿港小鎮》又是我超喜歡的歌曲之一,每次聽都有種莫名的傷感。
  • 走訪臺灣鹿港 探尋閩臺對渡史
    鹿港老街里舖滿紅磚的巷弄。 「鹿港與艋舺、臺南府城幾乎掌控全島貨物的出入,因此臺灣也就有了『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郊和郊行,是閩臺兩地民間使用的特有名詞,是指經營批發貿易的商行,類似臺灣現在的同業公會,而泉郊會館是專門從事與泉州貿易的郊行。」彰化區漁會秘書洪一平說,鼎盛時期共有泉郊、廈郊、南郊、油郊等8大商業組織,稱「鹿港八郊」。其中泉郊最多,成員有200餘家,而且最大的郊商正是林振嵩的「日茂行」。
  • 鹿港小鎮日記
    「,鹿港曾是臺灣開府後的第二重鎮。這一府指的是福建省臺灣府,當時駐地在臺南;二鹿指的就是鹿港;艋舺指的是今天的臺北萬華地區。鹿港曾是臺灣的商業中心,後被艋舺(臺北)所取代。 除了那些些做足功課要在臺灣深度遊的自由行旅客,大多數獅城朋友怕是沒有聽過鹿港這個名字。
  • 旅行 聽著老歌逛鹿港小鎮
    第一季的《我是歌手》,歌手彭佳慧深情款款地唱著《鹿港小鎮》:「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家鄉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失去他們擁有的」。這首來自羅大佑的歌講述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故事,傳統的鹿港小鎮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努力保持平靜與古樸。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天鹿港小鎮已經變得不同,小編蜀黍帶你去看看這美麗的地方?我們一起自由行——臺灣。「龍山寺」到了鹿港,不可不去龍山寺。鹿港龍山寺創建於1653年,被認為是現在在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朝建築物,主要祭祀觀世音菩薩。
  • 鹿港鎮長補選民進黨大勝:鹿港替臺灣人出了氣!
    彰化縣鹿港鎮長昨天補選,民進黨現任縣議員黃振彥(中)大勝國民黨鹿港鎮長候選人蔡明忠,開票四十分鐘即宣布敗選,強調自己努力不夠。環球網4月29日消息,彰化縣鹿港鎮長補選結果28日出爐,民進黨籍黃振彥以13227張票的優勢大勝國民黨籍對手蔡明忠,成為鹿港史上第一位民進黨籍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