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城鄉共護漢江水 「一江兩岸」讓漢中...

2020-12-14 未來網

  未來網漢中10月25日電 (記者 朱延生)24日下午,「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記者團來到了位於陝西省漢中市的小營村採訪,面對沒有一片廢紙屑的路面、每家每戶的仿古大門、村集體的垃圾分類點、村民文化廣場……同行的記者都紛紛感慨道:「這竟是農村!」而在3年前,小營村還是「出門泥巴路、汙水四處流、垃圾到處堆」的景象。

漢中市小營村名實村民文化廣場。 朱延生 攝

  今年70多歲的李大娘幹不動農活了,她在自家2層高的樓房前開了一家小賣鋪,專門售賣菸酒零食。兩名中學生正在她的櫥櫃前仔細挑選、比對哪一種零食更好吃。記者注意到,這些零食的價格都在5角、1元左右,生產日期為最近1個月左右的新產品。

  「村子以前就是泥巴路,下雨天滿腳都是泥」,李大娘回憶起以前的小營村說道,「村子裡的垃圾都是隨手扔,也不知道什麼是環保。」但是現在,「村子環境好了,一撥又一撥的人過來看,生意還湊活,靠賣雜貨自己也能養活自己。」

  「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小營村村支書周俊安介紹,為了改變村容村貌,小營村實行村集體自籌、上級幫扶、財政獎補等形式,累計投資1750萬元,沿主幹道路栽植了紫薇、桂花、香樟等綠化苗木,綠化面積約1.4萬平方米,安裝太陽能節能路燈238盞。實現了「三季有花香、四季有常綠,晚上有亮光」。

  同時,小營村還給每家每戶發放垃圾分類收集知識宣傳單,大力宣傳防治固體廢物汙染環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垃圾如何分類收集處理,倡導「戶分類入桶」。成立環境保潔員隊伍,落實設立環境監督崗,加強對村內環境衛生時效保潔,實行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集中處理和村組巷道、農戶門前「一定三包」責任制。

  據了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漢中市治理農村面源汙染、保護水資源安全的有效手段。近三年來,漢中市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農村清潔工程為載體,累計投入資金31.52億元。

  2015年漢中市制定了《重點環境問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全域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培育和打造了一批「設施完善、村容整潔、機制健全、管理有序、生態秀美、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其中,城固縣柳林鎮小營村垃圾處理模式,受到全國人大執法檢查組的肯定。

  周俊安介紹,村容村貌的改變,也令小營村的村民們精神文明得到了提升。周俊安介紹,小營村目前以培植「誠、孝、儉、勤、和」的新民風為目標,發展鄉賢文化,積極探索運用「紅黑榜」工作方法,開展扶貧扶志工作。同時開展了對當地歷史名人李固的精神繼承和弘揚工作,讓村民們自覺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漢中市小營村村史館。 朱延生 攝

  在小營村的村史館裡,共搜集了木犁、貨郎擔、石磨等220餘件小營村農作實物展品,各類資料圖片類展品140餘張。在一面記錄了小營村建設今昔對比的照片牆上,記者注意到小營村還新設立了「農家書屋」。

  據小營村村史館工作人員介紹,該書屋主要面向村裡的中年人和學生,藏書3000餘冊,包括家庭疾病預防、農具修理、中小學作文等。「每周的星期一、三、五對外開放,平均一個月大概會借出去80餘本。」

  小營村村支書周俊安表示,村裡的環境好了,還得讓村民的精神文明提升上去。小營村村史館是為了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起到「存史、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建城市溼地公園打造漢中「會客廳」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在漢江濱水生態溼地公園(以下簡稱,「溼地公園」)裡,黨女士的父親腰上別著小廣播,一邊聽著韓紅演唱的《絨花》,一邊和家人一起欣賞溼地公園的各種荻葦、「網紅」粉黛亂子草、墨西哥鼠尾草……

漢江濱水生態溼地公園的墨西哥鼠尾草前環衛工人正在清潔衛生。 朱延生 攝

  24日下午4點多,住在溼地公園附近的黨女士,陪著年邁的父母,坐了2站路的公交就到了溼地公園。黨女士表示,「以前這裡就是亂石灘,我們都不會過來的。現在只要有時間就會過來,帶著父母散步、健身」。

  「溼地公園建設好了,我們市民也多了一個休閒的好去處」。黨女士邊走邊說:「兩岸的綠色長廊有好幾公裡長,我們走不了那麼遠,一般只走一段路,散散心就夠了。」

  據悉,自「一江兩岸」項目啟動以來,溼地公園相繼建成一道10公裡長的防汛堤防、6.2公裡的景觀棧道。其中,生態溼地132萬平方米,生態島嶼63座,形成一道灘地綠色走廊,濱水棧道、堤頂道路兩條景觀路線,天漢大橋、翻板閘、龍崗大橋三個活動廣場的體閒觀光體系。

  據漢中市「一江兩岸」管委會辦公室工作人員哈秋莎介紹,在沒有進行「一江兩岸」項目之前,溼地公園兩岸遍布荒灘,排汙和採砂引起水質惡化。

  秦末楚漢相爭,劉邦被封為「漢中王」,漢中也因此成為了劉邦「舉雄才、出奇兵,建帝業」的基地,後其王朝以「漢」冠名,繼而有了漢人、漢民族、漢語、漢文化之稱。漢中,也是漢江的發源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和水源涵養生態建設區。

  漢中市「一江兩岸」管委會辦公室旅遊開發科科長閆曉明表示,為推進漢江流域汙染防治工作,漢中市嚴格貫徹落實「河長制」,以網格化監管模式,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同時,印發《漢中市河長巡河指導意見》,對各級河長巡河內容、頻次等進行明確,各級河長、巡河員累計巡河1.39萬餘人次。

漢江濱水生態溼地公園的翻板閘,用於保證下遊水位穩定。 朱延生 攝

  漢中市環保局汙染防治科科長何釗介紹,漢中漢中市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逐年提高,徹底消除了Ⅳ類水,全市優良水體佔比達100%,漢江、嘉陵江出境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

  「上遊的梁西渡段面和下遊的南柳渡段面都設置了國家直接監控點,數據都是直接上傳到國家環保部門」。何釗表示,漢江水從上流到下遊,中間流經漢中市,卻仍舊保持在II類水標準,這不單單是溼地公園的作用,而是整個環保系統化治理的結果。

  據悉,自2014年以來,圍繞重點廢水排汙企業、汙水處理廠、飲用水水源地等,漢中市持續開展專項執法檢查近50餘次,累計出動執法人員2.76萬人次,檢查企業9968家次,立案處罰454起,罰款2036萬元,有力維護了河流生態健康環境。

  如今,「一江兩岸」工程不僅滿足防洪需要,更成為彰顯水韻漢中形象的城市「會客廳」、旅遊新亮點和廣大市民休閒度假樂園。

相關焦點

  • 【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漢中這片「網紅蘆葦地」驚豔全國...
    」爆紅網絡,成為「網紅打卡地」。「網紅蘆葦地」位於漢中天漢溼地公園內,是公園建成的一處溼地景觀。漢中天漢溼地公園東起天漢大橋,西至龍崗大橋上遊沙沿溝口,包含南北兩岸,河道岸線5.6公裡,全域面積約5平方公裡。而「網紅蘆葦」學名叫做粉黛亂子草,花期在9-11月,由於公園內大片種植此種植物,便呈現出「粉色海洋」的美麗景色。
  • ...網絡媒體生態行】漢中這片「網紅蘆葦地」驚豔全國!背後有啥故事?
    」爆紅網絡,成為「網紅打卡地」。「網紅蘆葦地」位於漢中天漢溼地公園內,是公園建成的一處溼地景觀。漢中天漢溼地公園東起天漢大橋,西至龍崗大橋上遊沙沿溝口,包含南北兩岸,河道岸線5.6公裡,全域面積約5平方公裡。而「網紅蘆葦」學名叫做粉黛亂子草,花期在9-11月,由於公園內大片種植此種植物,便呈現出「粉色海洋」的美麗景色。
  • 【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江蘇徐州賈汪:變「包袱」為「資源...
    【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江蘇徐州賈汪:變「包袱」為「資源」 百姓「唱」響幸福生活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10月27日 16:18 A-A+ 賈汪區馬莊村黨總支書記孟國棟向「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採訪團介紹時語調鏗鏘有力,如今這裡生氣勃勃,豐富的文化活動讓人幸福滿溢。  江蘇徐州賈汪,因煤而興,因礦而富。從1882年掘井建礦起,130餘年,3.6億噸的原煤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因過度開採,馬莊村周邊一度成為徐州最大的採煤塌陷區,天灰、地陷、牆裂、水黑,成了這裡的真實寫照。
  • 走進生態環保「網紅」城市漢中 天漢溼地公園看協調發展
    10月24日,「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主題宣傳活動來到這片秦巴沃土,聆聽了生態與社會、人文發展的「協奏曲」。城市的「綠巨肺」 市民的「小確幸」乍入位於「一江兩岸」核心區的漢江濱水生態溼地公園,採訪團就被近日以來爆紅網絡的一片片粉紅「雲霧」所吸引,實際上這種花的學名叫粉黛亂子草,是觀賞性植物可大面積種植,為漢中市更添上了一份絢麗的風景。
  • 水故事 漢中話漢江
    漢江從寧強城北的嶓冢山走來,一路東北遊而東南拐,在秦嶺與巴山之間蜿蜒曲折而行,便造就了漢中盆地,用甘甜清激的江水,養育了江漢兒女,打造江南水鄉、魚米之鄉,造就了天府之國。也正是這塊美麗富饒的沃土,成就了大漢民族,也成就了大漢王朝、劉蜀基業,同樣孕育了漢語、漢文化。可以說城因水而建、因水而興、因水而美麗;水因城活、因城而美、因城而靈動。漢江與漢中便是水與城相依相生、相剋相和的最美典範。
  • 【美麗北海生態行】廣西北海:電子信息產業跑出加速度
    央視網消息:三年前,中國是「缺芯少屏」的,但現在,晶片和屏幕的國產率都在逐年提高。廣西惠科精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何勇談到國產屏產速度時說:「屏產從立項到投產,業內普遍需要3年時間,惠科只需要9個月。」
  • 陝西:漢江景觀綠化項目建成 「一江兩岸」美如畫
    中國園林網9月22日消息:9月的漢中天氣清爽宜人,在位於城區的漢江兩岸,市民沿江散步,遊客乘船穿遊江中,「一江兩岸」的美景盡收眼底。「這真美,不愧是小江南」「你們這裡真美,空氣也很好。不愧是『西北小江南』。」
  • 共飲一江水 兩岸一家親——福建正式向金門供水
    「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從願景變為現實,為兩岸關係史冊增添了同胞情誼水乳交融的又一佳話。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新華社福州8月5日電 題:共飲一江水 兩岸一家親——福建正式向金門供水  新華社記者許雪毅、陳君、查文曄  5日上午,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現場會在福建晉江舉行。與此同時,金門當地也舉行通水見證儀式。
  • 【打造「一江兩岸」 宜居寧鄉新坐標】溈江兩岸變形記
    湯湯溈江一路奔騰東流,千年古邑寧鄉城依江而建、伴水而興。作為寧鄉的母親河,溈江不但哺育了140多萬寧鄉人民,也見證著這座城市在時代中的變遷和日新月異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
  • 「美麗北海生態行」「海上森林」 紅樹林擦亮北海生態、科普、休閒...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11月25日,「美麗北海生態行·網絡媒體看北海」採訪團一行第八站走進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遊區,探訪紅樹林的保護情況。「美麗北海生態行·網絡媒體看北海」活動由中共北海市委宣傳部、中共北海市委網信辦,北海市政府新聞辦主辦,多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地方網絡媒體、自媒體等組成的網絡媒體採訪團深入北海市實地走訪,以北海「十三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項目建設、營商環境、文旅產業發展等為切入點,宣傳報導北海發展進入「快車道」、邁進新的「黃金時期」相關方面所取得的發展成就。
  • 和您說說浦北「一江兩岸」那些事兒
    文昌塔、鑊耳樓建築、越州風雨橋都是「一江兩岸」的閃亮名片。紅欄、青瓦、灰磚、翹簷、「大耳朵」是浦北鑊耳樓的典型符號,這種傳統民居經過能工巧匠的一番創新設計,傳承並發揚了鑊耳樓傳統民居的文化要素,豐富壯大了浦北傳統民居的文化內涵。現在越州風雨橋成為了「一江兩岸」的新打卡點。
  • 梅州一江兩岸:荒灘土堤變身美麗城市花園
    梅城「一江 兩岸」不僅是城區 百姓的「守護神」, 還是靚麗風景線。梅城「一江兩岸」建設由此拉開大幕。  「一江兩岸」的建設,不僅將經不起大風浪的「豆腐堤」變得固若金湯,還將梅城梅江河兩岸變成了環境優美的濱水公園,實現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這被國家水利部譽為城市堤防建設「梅州模式」,並被國家建設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環境範例獎」。
  • 展現漢中生態畫卷的城市「燙金名片」——我市踐行綠色生態理念...
    然而,在改革開放初期,漢中市中心城區一江兩岸還是未開發的荒灘地,四處可見隨風起舞的蘆葦蕩。2008年以前,漢江漢中城區段屬於傳統的城市採砂河段和縣區的城郊結合區域,垃圾遍地、道路破爛、汙水橫流、河堤防洪標準低,生態環境及景觀效果很差。
  • 美麗北海生態行|廣西北海打造百億級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區
    紅網時刻記者 陳宗昊 北海報導11月25日,「美麗北海生態行·網絡媒體看北海」採訪團走進北海京東雲計算大數據中心,了解北海數字經濟發展相關情況。在京東智聯雲(北海)直播基地,主播們正熱火朝天地講解商品。
  • 再現一江清水、兩岸蔥綠!明年江蘇省將基本建成沿江綠化帶
    :江蘇省將著力修復長江生態,推進長江江蘇段造林綠化,讓長江再現一江清水、兩岸蔥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起,全省將在長江兩岸大規模增綠、復綠。  到2020年,全面實現兩岸宜林地植樹造林,基本建成沿江綠化帶。到2025年,沿江幹流兩岸生態景觀防護林綠化貫通率達到85%以上,道路林網、水系林網、農田林網「三網」綠化達標率95%以上;村鎮綠化、沿江廠礦企業及碼頭綠化達標率100%,實現應綠盡綠,基本建成岸綠景美的沿江美麗生態帶。
  • 護好漢江源 共飲漢江水
    秀美的漢江 這裡掀起了一場從民間到政府齊心保護漢江水生態的行動。為了讓一江清水永續北上,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河灘復綠、生態修復、環保整治相繼在此展開…… 這裡正加快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
  • 【圖片】「清新福建」生態行走進永泰雲頂
    【圖片】「清新福建」生態行走進永泰雲頂 2014年06月07日 21:23:16   7日上午,首屆網絡媒體視頻主持人「清新福建」生態行公益活動採訪團一行走進永泰雲頂,感受「福建香格裡拉」的生態清新之美。景區內山水如畫和清新的空氣,讓採訪團一行大為稱嘆。
  • 張碩輔肯定湖南糧油健康生態行:類似活動要多辦
    —分享—   紅網專題:湖南糧油健康生態行
  • 漢中:紅嘴鷗棲息漢江 市民熱情「接待」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漢中臺 馮路 李舒瓊)冬天到了,挑剔的候鳥要選擇水質優良,氣候適宜的地方越冬棲息。漢中一江兩岸的優美環境就很對候鳥的「胃口」,從十月開始這裡就來了一群美麗的精靈——紅嘴鷗。在漢中城區濱江路音樂噴泉附近,一群可愛的紅嘴鷗悠然自得的嬉戲,撲食。
  • 推出特別策劃「我的幸福我的城」——真美漢中
    漢中,富饒豐腴,人傑地靈,是漢文化發祥之地,素有「天漢」之美稱。70年來,漢中人民披荊斬棘、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70年70秒 「我的幸福我的城」讓我們一起感受真美漢中。 1976年漢中火車站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