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天中午,為期3個月的黃渤海伏季休漁將正式結束,全市萬餘艘漁船將再次開動,進行新一輪的海上捕撈作業。開海第一網,漁民們都去哪裡撒網?他們又將為廣大市民的餐桌上帶回什麼樣的美味海鮮?記者昨天採訪到幾位有多年出海經驗的老船長,了解他們的「出海捕魚圖」。
小馬力漁船多在近海轉
對於漁民來說,「開海」是比過年還要重要的大日子。在薛家島後岔灣碼頭打了20年魚的薛光山,早已經為即將出海的船配上了新網,加滿了柴油。老薛的船長約7米,寬約2米多,只有一個低矮的船艙。「這個船也就12馬力,都是在近海轉悠打魚。出去一趟,能掙個四五百塊錢。」薛光山說。
薛光山告訴記者,後岔灣碼頭的漁船,幾乎都是12馬力左右的小漁船,一般是當天走當天回,打來的海鮮當天就在碼頭上消化了。薛光山說,為確保安全,小漁船一般都是三四條漁船結伴出海作業,最遠也就到離海岸線12海裡附近的海域。從開出去的船,基本都是在竹岔島、靈山島等海域。儘管如此,他還是在船上準備了牛奶、麵包、香腸、礦泉水等吃的喝的,準備在開海後「大幹一場」。
凌晨出海下午回港
昨天下午,後岔灣碼頭上已經聚集了一些前來買新鮮海貨的市民。由於刺網漁船已提前「解禁」可出海,蝦虎、螃蟹等海鮮已經提前「上岸」。「這邊近海捕撈打上來的主要是馬蛸、蝦虎和小黃花、小偏口、海鯽魚等小雜魚,有時候也能撈上些螃蟹。」
記者了解到,除去天氣原因,每個月出海的時間也就在20天左右。早在8月中旬,薛光山和夥計們就接受了薛家島邊防派出所民警的安全生產培訓。對於即將到來的9月1日,他們充滿了期待。 「除了積米崖港,多數漁民養的還是60馬力以下的小漁船,這些船不能出太遠的地方,大多在膠州灣內及距離岸邊三四十海裡的近海海域捕撈。」薛光山說,如膠州灣內、東至大公島、小公島附近海域、南至膠南靈山島附近海域、北至即墨的千裡巖、小管島、大管島附近海域。「小漁船出海的時間也不能過長,每天凌晨4點出海,一般在當天下午兩點就拉網回港,在碼頭上將捕撈的海鮮賣掉,第二天接著出海。」薛光山說。
中秋前後梭蟹最肥美
中秋節前後,正是螃蟹最肥美的時候。青島近海海域哪兒的梭蟹最多?齋堂島漁民肖永臣告訴記者,那就要屬黃島靈山島附近及嶗山會場灣。「這裡的梭蟹又肥又大,一到農曆八月十五前後,即墨、膠州等地的漁船都跑到靈山島或嶗山會場灣附近海域安營紮寨。」肖永臣說,在靈山島和竹岔島之間海域則是麵條魚、鮁魚等比較多,而處於膠州灣口東南方向的大公島、小公島附近海域,海鮮的品種則比其它海域要豐富一些,在這裡下網,會撈上蝦虎、八帶蛸、海蜇、鮁魚、魛魚等各種海貨。
「即墨的大管島、小管島、千裡巖附近海域貝殼類的海貨比較豐富,如海螺、海蠣子出得比較多,再就是八帶蛸和馬蛸,經常能捕撈到五六斤重的大馬蛸。」肖永臣告訴記者,出海打魚也有個時間表,如9月份蝦虎、螃蟹多一些,10月份可以說是海上捕撈的黃金季節,八帶蛸、大鮁魚、魛魚、舌頭魚、黃花魚、牙鮃魚、鯧魚、魷魚、雜魚、毛蛤蜊、扇貝、海蠣子、海虹等海貨都集中上市。到11月份,海裡的東西就少了,隨著天冷,許多海貨也開始隨著洋流往外海去了。「那個時候,黃花魚還能多一些。」肖永臣說,12月份,捕撈上來的則多是貝殼類的海貨了。一般進了臘月門,漁民就開始忙年,基本不再出海打魚。
出海捕魚用上高科技
「魯膠南漁60167」的船老大王紹波,出海捕魚已經30多年了。作為一名「老船長」,頗具出海經驗的王紹波早早就到積米崖派出所辦好了出海證件,為船上備好了米、面、肉和白菜、茄子、黃瓜、小柿子等新鮮蔬菜,還僱了9個船員,就等開海了。
和島城地區很多大馬力船一樣,王紹波的船是艘500馬力的鋼殼船,抗風能力強,具備連續作業能力,一趟出去個十天八天沒問題,他最遠曾到過蘇巖礁捕魚。「大馬力船的作業區域一般是在距離海岸線大概60多海裡的黃渤海漁區。」
「以往出海打魚,收成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船長的經驗和眼力,判斷哪裡有魚群。現在就不同了,先進的導航和探測設備,讓漁船很容易就能找到魚群。」王紹波說,現在大馬力船都配備了衛星導航和先進的探魚器,海面以下50至60米的魚群,能很靈敏地監測到。「有了這些設備,出一趟海,至少能保證不賠本了。」
王紹波介紹說,9月1日開海以後,漁區的魚主要是醍魚、鯧魚和小鮁魚,還有小黃花等雜魚。很多島城偏愛的魛魚,今年5月份的產量就一般,秋天可能還要更少。大個頭的鮁魚,恐怕也很難見到和春天時一樣大的。
大馬力漁船「北上南下」
「魯膠南漁0837」的船老大肖長明也是黃島齋堂島人,出海捕魚已經20多年了。「以前我也是小馬力的漁船,兩三個人在近海捕撈。」肖長明說,隨著經驗和資金的積累,他逐漸地換成了現在450馬力的大船,跑出去半個月都沒問題,自己加僱工一共6個人。
「島城的大馬力漁船多是鐵駁船,抗風能力強,續航時間長,原先出海捕魚可以說是『北上南下』,北至渤海灣內的大連海域、南至福建、浙江一帶,東到與日韓交界的公海附近。」肖長明說,蓬萊出蝦虎、渤海灣內盛產中國對蝦。「出遠海的話,捕撈的都是經濟魚類,如魛魚、鮁魚、鯧魚、鱈魚等。」肖長明說。
「出海打魚也要講技巧,不能跟著別人一窩蜂地都去一個地方。」肖長明說,開海後,他們會先在朝連島附近的海域摸摸潮水,先用底網捕撈看海底有沒有東西,如果沒有他們就繼續向東南方向航行,一連在海上航行五六天,然後在位於上海東北方向的外海海域下網。如果魚艙還沒有裝滿的話,他們會繼續南下,跑到浙江、福建一帶海域捕撈。「這裡的鼓眼魚、鮁魚和雜魚比較多,一路下來,一般會將魚艙裝滿。」
遠洋捕撈步子大
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島城近年來加快遠洋漁業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批遠洋漁船101艘,其中51艘正在遠洋
作業。「魯黃遠漁105」船長王田祿向記者介紹,遠洋捕撈不受休漁期限制,出海一般歷時7個月,其中在西南大西洋釣魷魚作業只有4個月時間,其它時間都用來在海上航行。「今年1月份,漁船從青島港出發,走馬六甲、過好望角,中途停靠加了兩次油,用了40多天抵達西南大西洋作業海域後,我們就開始魷魚捕撈作業,期間一直沒有停靠。先期捕撈的魷魚產品通過國際轉運船提前運回到島城市場和國內其他市場。」王田祿說。「我們這批遠洋漁船,是專業遠洋大型秋刀魚和魷魚兼捕船,作業漁場為西南大西洋,漁船具有國際同類漁船的先進水平,抗風和穩定性等符合國際遠洋航區要求。」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遠洋漁船上配有先進的助漁、助航儀器設備和海洋環保裝置。現在這批漁船又奔赴北太平洋釣秋刀魚。
目前,島城著力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將發展遠洋漁業作為促進藍色經濟發展、建設海洋強市的重要舉措,全力推進遠洋漁業實現跨越發展。(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劉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