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第一次去澳門旅遊,充滿異域氣息的議事廳前地將會是必去的景點之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就是位於老城中心的大三巴牌坊了,它早已是澳門的城市名片。
大三巴雖名叫牌坊,但其實和牌坊沒有關係。它的正式名稱叫做聖保祿大教堂遺址(葡萄牙語: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o Paulo),一般稱為大三巴牌坊 ,名字的由來是源於廣東話,因為「三巴」的讀音聽上去很像「聖保祿」。
聖保祿大教堂於1602年開始修建,現在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整個建築工程於1637至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到現在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但是這漫漫的歲月長河中,聖保祿大教堂卻三度經歷火災。其中的1835年那場大火,燒毀了絕大部分的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也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大三巴牌坊。可以說,這樣的殘垣斷壁,堪稱中國最殘破的教堂了!
如果你不是跟團來此,而是有時間細看的話,大三巴的很多建築細節都非常值得玩味。它屬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作品,整個牆壁都是巴洛克式風格;由於當時參與建造的工匠有中國人、日本人,所以小部分的設計雕刻卻具有明顯的東方色彩,比如上面有代表中國和日本的牡丹及菊花圖案,這些都讓大三巴在全世界天主教教堂中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特色。
大三巴牌坊的建築由花崗石建成,由上而下可分為五層,每層的銅像、浮雕,都有不同的意義象徵。
牌坊第一層,即最底下的入口層,一共有三個入口並有十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第二層相應是第一層之延續,牆壁由十枝科林新柱式及三個窗口組成;第三層是裝飾最豐富的一層,並開始收分,牆中央設有一深凹之拱形壁龕,供奉聖母,兩側各有三個天使浮雕,此一層中央共有六枝混合式壁柱,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是下面兩層柱體的延續,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聖人。第五層也是最後一層,它是一三角形山花,中間有一銅鴿,兩旁有太陽和月亮,頂部設有十字架。如此精雕細琢,富含寓意,大三巴又被稱為「東方的梵蒂岡」。
大三巴無疑成了澳門的標誌性建築,風風雨雨的四百多年裡,它就像一個守護神,見證著澳門這座中國南部小城的滄桑巨變。
每天大三巴前的臺階上聚集著天南海北的遊客,但是如果你有心登上臺階繞到背後,會看到她的另一面。一排鋼架子架到半身腰,既可以作為平臺上到二層,又可以起到加固作用。這樣異常堅實的支撐工程,讓大三巴牌坊無論遇到何種自然災難都能夠屹立不倒。根據資料顯示,大三巴這塊前壁的造價當時高達3萬兩白銀,如今只剩下殘壁後的聖保祿教堂沒有重修或重建,反而因此聞名天下。
大三巴位列「澳門八景 」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它是澳門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更是澳門人精神的象徵。無論對於澳門人、中國人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