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被稱為「惡月」?五月初五又是九毒日之首,古人過得小心翼翼

2020-12-20 騰訊網

農曆的五月已經來臨。

記得很多年前,看到一本民俗書,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認為這個月出生的孩子帶有不祥之兆。特別是五月初五日,若這天出生的嬰孩重則會被謀殺,輕則會被丟棄。當看到這個內容的時候,自己被嚇了一跳,同時也感覺很幸運的生在現代。因為小編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所以很感謝父母沒有把自己嫌棄,並百般呵護。

古人為什麼把五月當作「惡月」?

早在先秦時期,民間對五月就有了「五毒月」的觀念。對五月的稱法也有很多種,但多數是帶有不好的寓意,比如惡月、五毒月,爛五月之稱。

五月有九毒日,即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五、二六、二七。十四日為天地交泰日。

五月初五的別名及傳說

五月初五是九毒日之首。又有別名為:端午節、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女兒節、五蛋節。

對於五月初五的來歷有很多種傳說。

比如,傳說一是為了紀念屈原。

於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忍捨棄自己的國家,故投了汨羅江自盡。後人為了紀念屈原,又有人把這一天稱為詩人節。

傳說二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伍子胥,吳國大敗越國,越國賄賂吳國大宰,讒言陷害伍子胥,吳王夫差聽信讒言賜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對他的左右鄰舍說:「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國國都的東門上,讓我看看吳國是怎樣被越國沒掉的。」說完就自刎而死了。當吳王夫差聽到伍子胥說的話時,非常的生氣,命人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裡,於五月初五那天投進了大江。因伍子胥是一名忠臣,百姓就自發在那天紀念伍子胥,因此這個節日就一直流傳了下來。

傳說三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在曹娥14歲時,她父親在江中溺水,多日都未找到她父親的屍體,曹娥因此極其傷心,不管白天黑夜都在江邊哭泣,至此數日後,在五月初五那天,她自己也跳進了大江,五日後找到了她父親的屍體,因此傳為了神話。

傳說四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越國國君勾踐。因越王勾踐首創了划龍舟方式操練水兵,最後打敗了吳國。這也有可能是龍舟節說法的來歷。

被認為惡五月的緣由

好端端的「五月」為什麼會有「惡月」和「爛五月」的說法呢?

在古代,端午節最初是祛病防疫的節日。

因五月氣溫回升,是細菌繁殖的好季節,雨水充沛,空氣潮溼,食物及其他物品都易黴變,更容易滋生蛇蟲鼠蟻,溼熱邪氣較盛,加重疫情的傳播。

如果溼熱的病邪阻滯在了我們人體的氣血經絡中,人的身體就會出現代謝不徹底,氣血不通暢,濁邪就會停留淤滯,從而身體會出現各種的不舒服或生病。這個時節我們要小心4種毒。

第一毒,是腸熱毒,容易引起便秘、痤瘡、口氣、口乾、口苦、失眠等症狀。我們要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少吃肉,要多喝水,來預防溼熱毒。

第二毒,是津液虧虛毒,容易導致氣血瘀滯,容易發生梗塞類的毛病。尤其是上了年紀的。我們更要預防。我們要早晚一杯溫水,白天適當飲水,要保持心平氣和,切忌大喜大悲、忌鬱悶。

第三毒,是脾胃虛弱的毒,是讓人容易腹瀉的。這個時節,我們平時的飲食要避開寒冷食物,多吃溫熱食物。比如這個季節就可以多吃薑,少吃冰飲之類的飲品。

第四毒,是精元損耗毒。這時節適合靜養,減少房事。與自然和諧,平定心氣。所以古人是很聰明的,到了五月就會主張妻子回娘家一個月,故俗稱避「惡月」。

「端午」的風俗和來歷

端午作為九毒日之首,在我國想必是有很多的風俗習慣的。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集祈福攘災的民俗節日,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那這一天有哪些風俗呢?

首先,是吃粽子了。

民以食為天,我就先說說為什麼在這一天要吃粽子吧。相傳在春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因得知自己的國家滅亡了,不忍割捨自己的國家,在五月初五這日投了汨羅江自盡了。

當楚國民眾得知自己所愛戴的士大夫屈原投江身亡後,怕江河裡的魚蝦啃食詩人的屍體,所以家家戶戶都包了很多粽子,投進了汨羅江,希望江河裡的魚蝦有了這些吃食,不要再去啃咬詩人屈原的屍體。故端午食粽就一直流傳至今了。

讓我們也有了口福。到現在,南北粽子的口味也有很大的不同,北方以甜口為主,以北京的棗粽為代表,南方以嘉興的肉粽為代表。

其次,就是賽龍舟了。

賽龍舟是一項娛樂性強也是儀式感強的一項節目了。賽龍舟相傳也是與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相傳屈原投江自盡後,楚人怕江中魚蝦會吃了詩人的屍體,人們就競相劃舟驅趕江河中的魚蝦,又把船上的粽子投放進江河裡。也有傳說與越王勾踐有關,據傳是越王勾踐首創了以龍舟訓練水兵,後以此水兵大敗吳國,因此而流傳下來了。

因此「龍舟競渡」盛行於吳、越、楚等地。

第三,掛荷包,栓五色絲線。

在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奉行五行學說,認為五色代表了五行,以五色為吉祥色。

古時,人們會在端午清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等處拴上五色線,並且在拴線的時候,小孩忌開口說話。

在這期間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丟棄,要在夏季的第一場雨或是第一次洗澡的時候,摘下來,扔到河裡,希望藉此護佑自己的兒女安康。

第四,懸艾葉,掛菖蒲。

古時人們把這一活動作為主要內容,時至今日,在農村還是能夠在門口可看到艾葉、菖蒲。人們把艾葉、菖蒲插在門楣上,或懸掛在堂中。並用菖蒲或艾葉製成人形、虎形,時稱艾人、艾虎,並把艾人、艾虎佩戴在身上,用以驅障。

還有一些其他的習俗,比如佩香囊,喝午時水,沐蘭湯,吃五毒餅等習俗。

相關焦點

  • 「五毒月,九毒日」,農曆五月的這九天對養生大有益處
    我國民間有著「五毒月,九毒日」的說法,所謂的「五毒月」就是指農曆五月,而「九毒日」其實說的就是農曆五月的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這九天。古人認為農曆五月是一個「毒月」,尤其是當中的「九毒日」更是不容小覷,那關於「五毒月,九毒日」的說法呢又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 古人為何稱農曆五月為「惡月」?原來端午在古人眼裡是個「惡日」
    當然不是,要理解上面的習俗,只需明白下面一點:在古人眼裡,農曆五月是一個不太好的月份,古人認為五月容易發生瘟疫和災禍,而五月五日,即端午這天尤其危險。所以,古人稱農曆五月為「惡月」,也有稱「毒月」的,而端午這天(五月五日)被稱為「惡日」。
  • 男女禁忌|天地交泰時、五月九毒日,啪啪啪~須謹慎
    已經進入農曆的五月了,朋友們都知道農曆五月,我國習俗中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即農曆5月初5的端午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
  • 農曆五月為何被稱為「毒五月」,五月到底「毒」在哪裡?
    農曆五月俗稱毒月,民間還有「爛五月」之說。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 「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據稱,這十天內,務必端容肅己,嚴禁殺生,行淫,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
  • 農曆五月這九天,夫妻儘量不要行房事,你一定要知道!
    很快就要進入農曆的五月了,朋友們都知道農曆五月開初,我國習俗中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即農曆5月初5的端午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農曆五月俗稱毒月,其中更有九天傷身損氣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謂的九毒月(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這一天有許多喝雄黃酒、插艾草……等避邪驅毒的儀式。
  • 毒五月,九毒日,外邪易侵犯人體,無論男女,藏好腎陽別亂折騰
    民間有「五月五過端陽,家家戶戶接姑娘」。端陽是端午節的別名,農曆五月是「午月」,午指陽,故而有「端陽」的說法。為什麼五月五,要接姑娘呢?從漢朝開始,五月已被稱為「惡月」,五月五日也被稱為「惡日」,五月五本意是惡月惡日。人們在這一天,需要進行各種祭祀和驅邪的活動,艾葉洗澡,戴絨線等習俗,本意都是驅邪。所謂邪氣,不是迷信的說法,而是中醫所說的「邪」,其包含了溼氣、寒氣、濁熱等。使用艾葉就是為了驅寒散溼,增強人體內的正氣。
  •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到了,這些習俗禁忌你知道多少?
    在中國傳統裡,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而五月初五,也是道教的地臘日。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被認為是端午習俗的一大起源。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 端午 | 五月初五,粽香人安康
    「端午臨中夏 時清日復長」2020年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端午佳節如約而至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起源於「惡日」戰國時代,五月五日被視為「惡月」「惡日」。農曆五月,多陰雨天,衣、物都容易黴爛,稻田亦易遭蟲害。舊時人們認為五月諸事不吉,稱為「惡月」,採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迴避的辦法。因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所以,這一天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 進入「毒五月」,不管男女腎再好這事也別做,清清靜靜保安康!
    每逢農曆五月,人們都開始包粽子,有的還會摘來艾條掛在門外闢邪。在我國民間早就有毒五月的說法,而今很多人對毒五月並不熟悉,尤其是年輕人。什麼是毒五月?毒五月指的是農曆五月,古人叫「惡月」。進入農曆五月份,氣溫高,雨水多溼度增大,天氣變得渾濁不清爽,像生了病一樣。此時,蚊蟲,細菌,病毒也會趁機大量繁殖,加上氣候乍暖還寒,人們也會感覺各種不適,沒胃口,口乾舌燥,睡不著,總之這個月去醫院看病的人都會比以往多。因此,得名 「毒月」。五月的毒到底多有毒?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 闢邪:端午;五毒月,九毒日
    農曆五月初五為中國民間端午節。「端」在古漢語有開頭、初始之意,「端五」也就是「初五」。
  • 九毒日為什麼不能同房 九毒日同房了怎麼補救要注意什麼
    對於九毒日大家了解的可能是比較少的,九毒日是從端午節這一天開始的,九毒日總共有十天,在這個九毒日裡有很多的禁忌是要大家引起重視的,其中就有就讀日不能同房的說法,那大家知道在九毒日為什麼不能夠同房嗎,如果在九毒日同房了要怎麼樣去補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節日的秘密:五月端午「化」五毒
    同時,很多朋友的迷茫也來了,為什麼古人稱五月為五毒月?端午節與五月有什麼說法嗎?那我們就用周易的理論與大家解讀一下。農曆的十二個月可以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五月與午馬對應。地支記月對應的是節氣,時間上通常和農曆有所差別。
  •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稱端午節為「重五節,重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端午節,農曆第一個九毒日來了,艾灸養生正當時!
    五月五,是端陽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今日進入五毒月。農曆5月為一年中的毒月。端午節這天為一年中最毒。端午五月初五,《奉天通志》上說:「二午相屬為火旺之相,過旺則為毒。」
  • 五月初五,為何稱為端午?
    又近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探尋傳統節日文化,了解文化習俗背後的淵源。目前關於端午節的形成原因,多以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為主,認為他在這天自投汨羅江。楚地的人為表達哀思,每到每年的這一天,便「竹筒貯米祭之」。據考證這是關於五月初五和屈原有關的最早記載,故事出自南北朝時期的《續齊諧記》。文章中還記載了用五彩絲纏繞竹筒,是因為怕江裡的蛟龍搶吃了。這也就是後世粽子的雛形。但歷史上有無屈原其人,在某段時期都發生過討論。
  • 毒五月來臨,智慧的古人都是如何解毒養生的?
    今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兩千多年前的今天,屈原因悲憤家國被侵心如刀絞,憤然投江,老百姓為紀念他在五月初五的當天划龍舟、吃粽子。其實,這只是一個開始,古代人們同樣把五月看作很「毒」的一個月,稱之為「毒月」!
  • 古人覺得五月初五這天生孩子不吉利,那這天出生的孩子怎麼辦?
    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午節,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原本是驅逐瘟神和祭龍的日子,後來成為紀念偉大詩人之一的屈原,據說屈原是在五月五日這一天抱著石頭投江去世的。因為五月初五過後夏天就來了,太陽正是毒辣的季節,所以古人稱這一天為「惡日」,而五月這一個月被稱為「惡月」。因此古人都特別忌諱在這一天生孩子,傳說,這一天生出來的孩子,是男孩會剋死父親,是女孩就會剋死母親,這一天出生的孩子會對父母有極大的負面的影響。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端午節·也稱"端陽節、龍節、天中節、龍舟節等",固定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兒童繪本中主要以紀念屈原為主,五月五、划龍舟、過端午。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很聰明的大臣叫屈原,在他的變法改革下,國家逐漸強大起來。因此楚懷王很器重他,百姓們也都愛戴他。可是後來,一些讒臣不斷地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最終使得屈原不再受到楚懷王的信任。有一年,秦國假意要和楚國議和,屈原對楚懷王說:"大王,這是秦國的陰謀,您可千萬不能去啊!"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京都郢城。
  •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時間:2020-06-25 11:0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