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然已到庚子暮春。4月19日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
穀雨時節,降水增多,氣溫回升,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是所謂「雨生百穀」,即穀雨的由來。
4月17日,安徽省蒙城縣農民正在給小麥進行「一噴三防」。(胡衛國攝/光明圖片)
唐人元稹遍詠節氣,時至穀雨,也以一首詩道出了此時的生動光景:「穀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葉間鳴戴勝,澤水長浮萍。暖屋生蠶蟻,喧風引麥葶。鳴鳩徒拂羽,信矣不堪聽。」
先人長期觀察,發現穀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池塘裡的浮萍開始生長,布穀鳥啼鳴著梳理自己的羽毛,桑樹上又見戴勝鳥。自然的訊息如同與人們約定的「密碼」,提醒著又是一年春日農時。
趁著春光春雨,忙碌春耕春灌。在北方,秧苗初插,作物新種,灑下一片「希望的田野」;在南方,細雨潤物,穀苗茁壯,和著時節努力生發。穀物剛種下,春茶卻正好。在穀雨這天採摘製成的雨前茶,芽葉肥碩、色澤翠綠、香氣鮮活、清火明目,歷來是人們珍視的好茶。
4月18日,江西省遂川縣湯湖鎮茶農在採摘茶葉。(肖遠泮攝/光明圖片)
長期的農業耕作中,人們滿懷著對好年景的祈望,也常面對著與禍患的鬥爭,由此形成眾多傳統民俗。穀雨這天,人們會以畫著天神斬除害蟲的「穀雨貼」驅趕毒害,或結伴踏青出行強身健體,盼望豐收和安寧。
穀雨傳遞的「密碼」,不僅在耕種。俗話說,「魚鳥不失信」「穀雨百魚上岸」,此時,海水回暖,魚類洄遊,也是東部漁業地區開海捕魚的大日子。這天,許多漁民慣常舉行熱鬧的「祭海」活動,以求出海平安,魚蝦豐足。如今,這一寄託美好信念的傳統風俗,仍在一些漁業地區得到傳承和創新,發展為「國際漁民節」等推廣海洋漁業及其文化的重要節日。
4月9日,山東省榮成市愛倫灣海上「春耕」。(李洪明攝/光明圖片)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穀雨過三天,園裡看牡丹。」穀雨前後,楊柳飛絮,牡丹盛開。或沐春光,或賞花色,天氣溫和的穀雨本是舒心出遊的好日子,腳步卻仍被疫情阻卻。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疫情形勢向好,春耕備耕、復工復產正如火如荼有序展開,同時,也是保持防控成果不應放鬆的時候。春日正好,為人和萬物都增添精神,讓我們帶著美麗的憧憬,繼續向最終的綻放不懈前行。
無論世事變遷,萬物如時而蓬勃,或許就是這場「穀雨」中的春天所藏的秘密。(光明網 孔繁鑫)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