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各地都會按照當地的習俗進行慶祝。
吃粽子、掛艾葉、插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等等......
這些習慣都是由古代傳承至今,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比較被大眾廣為傳播的便是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有說法是紀念伍子胥。
但其實端午節起源於人類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的祭龍演變而來,同時在夏日這些舉措有一定的驅病防疫功能,說起來也很符合當下的情形。
勤藤教育提醒,疫情還未消散,端午佳節如果沒有必要還是不要輕易聚集的好。
端午節作為一種傳承,也常被歷朝歷代的文學大家在自己作品中提及,或是描寫端午的場景,或是表達自身的情志,不如就和勤藤教育一起感受一下古人詩篇裡的端午吧!
端午節的來源
和端午
宋代: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這首詩悲婉悽涼,講述了端午的由來,百姓競渡是為了追回屈原魂魄,但已經離去的英魂又如何追得回來?詩人感嘆這悲壯的舉動,國破身亡無所有,世間只餘千古絕唱《離騷》。
百姓感念屈原投江的舉動,是以在端午紀念他,即便他已經不在,但世人不會忘記有這樣一個人。
端午節的習俗
纏彩線
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和別的佳節一樣,實際上家人團聚才是節日的目的,端午節到來前夕,詩人蘇軾想到家中侍妾,作了這首詞,全篇描寫婦女們了端午節時的一些習俗,用香草水洗澡,在手臂上纏彩線,符篆掛在頭髮鬢角。
這些細節描寫得生動形象,詩人也在這些婦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侍妾的影子,不由發出感嘆,她們在祈願能和相愛的人白頭偕老,他的心亦是如此。
包粽子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宋代: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全詞留下了「綠柳」「角粽」「菖蒲」「美酒(這裡應該指的雄黃酒)」這些和端午相關的關鍵詞,描寫了端午佳節的習俗,視角從一位深閨女子出發,繁忙又愉悅的一天,窗外黃鸝鳴叫,吵醒了女子的美夢。
賽龍舟
減字木蘭花·競渡
宋代:黃裳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詩人描寫了節日氣氛最為濃厚的賽龍舟,場面熱鬧非凡,以白描的手法直白又生動地將比賽的場面放到讀者面前,用色彩和聲音強調出競渡熱烈緊張的氛圍。
真實地再現了競賽當時觀者如雲、呼聲震天的場景,不過這樣的場面今年受疫情影響是沒有機會看到了,在古詩裡品一品似乎也是不錯的選擇!
古人的端午節可真是多姿多彩,你們那兒端午節還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呢?
勤藤教育小提示:端午節是用來祭祀的節日,紀念的人也離去的方式也大多悲壯,所以這樣的日子祝福的信息最好不發「快樂」這樣的字眼。
既然不能祝大家「快樂」,那勤藤教育就祝大家「端午安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