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又是為誰設立的呢?民間傳說更多說法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站在楚江邊上,眼前煙波浩渺,空空蕩蕩。如此寬闊的汨羅江,怎麼就不能包容一顆愛國的心,洗刷屈原蒙受的冤屈呢?
範曾《屈原》
在我國節日發展史上,唐代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韓養民、郭興文在《中國古代節日風俗》中提到唐代的節日是"完全從原來的禁忌、迷信、拔澳黍、攘除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為娛樂型、禮儀型,成為真正的「良辰佳節」。在某些方面己向奢侈享樂方面發展。
張勃在其著作《唐代節日研究》中認為韓、郭二人的觀點雖合理,但不夠全面,他將唐代的節日特徵總結為:第一,新舊並存;第二,具有濃厚的娛樂色彩;第三,節日活動多在戶外舉行,節日交往超越了血緣與地緣關係,更多建立在志緣關係之上;第四,宗教因素全面融入到節日習俗之中;第五,節假日廣泛設置;第六,胡風蔓延。以上有幾點恰好也可用來歸納唐代端午節的新發展:將端午節真正從禁忌中徹底解放出來,演變成為全民性狂歡的節日。
清 餘穉 《端陽景圖軸》根據魏晉南北朝時有關文獻的記載,當時的五月五日習俗主要包括了:鬥百草、採藥、競渡、系五彩絲系臂、懸艾等活動。到了唐代這些以競渡、系五色絲為代表的習俗不僅得以延續,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被更廣泛的人民群眾所接受。如:
除了以上景象,唐代端午節甚至還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風俗:一是端午節皇帝恩賜衣服、扇子等節物;二是發明了射粉團的遊戲;三是屈原入詩成為端午節重要的主題。
網絡圖片|射粉團
隨著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節俗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文人們開始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到節日生活上來,端午節是文字中最關注的節日之一,留下了相當數量的端午詩歌。據統計,僅描寫端午節相關習俗的詩歌就有68首,我們可通過這些詩歌內容了解到唐人的端午節日生活。
《端午》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唐玄宗這首詩意思是端午節的時候,已經接近夏天的中間了,白天的時間漸漸變長了。鹽和梅己經在鼎裡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傾倒。這是古人就留下的習俗,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靠著欄杆方知木槿長得茂盛,對著水才發覺蘆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長久,各位大臣共保國家昌盛。大家對國家的忠貞如果能始終如一,這種美德一定也會在後世子孫中傳揚。
節日期間所食,既要順應時節,還得有特殊的寓意,或象徵某事某種現象,或代表人們所畏懼所紀念的對象,食後產生不同的作用,有的驅邪治病,有的增加壽命,有的可以取得"法為"對抗鬼神等等,種種作用不勝枚舉。
端午節這天的節食有很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當屬粽子。
粽子
粽子究竟始於何時,暫無合理考據。但在文獻資料中粽子最早出現於周處《風土記》。據周處《風土記》記載,粽又名角黍,人們在夏至日或者五月五日這天,用菰葉(即茭白葉)裹黏米和粟煮製而成。可見由菰葉片包裹製成的角黍在晉代己經是非常普及的節俗食品了。到了唐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重要符號。
清 郎世寧《午瑞圖》唐代詩人沈亞之在《五月六日發石頭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候郎》中寫道:
《齊諧記》中有記載,屈原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便於每年的五月五日將貯米的竹筒扔進汨羅江中以祭祀屈原,後人便稱粽子為楚粽。這首詩是詩人沈亞之在送別自己的弟弟時所寫,想到端午節楚粽飄香之時不能與弟弟共賞煙月,共食楚粽,詩人內心頓感微涼,所寄託出的思念之情真切自然。整首詩用悲涼的氛圍烘託了詩人對弟弟的不舍之情。
陶暑之飲
《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張說
小暑夏弦應,徽音商管初。
願齎長命縷,來續大恩餘。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
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書。
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
這裡張說描述唐玄宗所賜之酒為"甘露垂天酒",也未提及所飲之酒具體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一定為端午節特飲,且具有一定寓意。
在唐代,有端午節採菖蒲以闢邪氣之習俗,菖蒲的用途很廣,古人懸菖蒲於門首,用以驅鬼避邪、保持健康。做蒲劍、蒲人,飲菖蒲粥,食菖蒲果,甚至作菖蒲浴,當然,菖蒲在端午最普遍最大眾的用途就是浸酒,用菖蒲所浸之酒名曰"蒲酒"或"菖蒲酒"。唐代詩人殷堯藩曾寫詩云:"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唐代時期的端午節,除了蒲酒外,人們飲的還有雄黃酒、艾酒。雄黃是一種中藥藥材,能夠解毒、殺蟲。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的雄黃泡製而成的黃酒或者白酒,人們認為雄黃能克制害蟲,因此也希望通過飲用雄黃酒來驅癌闢邪。杭州有句麼語:"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喝過雄黃酒才算過了端午節。艾酒,是用艾嵩浸泡而成的藥酒,也叫做艾葉酒。人們認為飲艾酒可以驅邪避病,因此艾酒在唐代很受歡迎。
五月五日這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古人採取了發明配飾、使用桃符等措施來闢鬼驅邪。這些措施到了唐代也有新的內容。
彩縷
上面"飲食習俗"中提到竹筒綜的來源之一是水中的蛟龍懼怕竹子和五色絲,五色絲具有闢邪鎮災之效,這種說法被唐人接受,有詩為證: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褚朝陽《五絲》)
彩縷,即五色絲,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線匯在一起,顏色的順序是有講究的,不能隨便搭配,通常為"青赤白黑,以為四方,黃居中央"又有長命縷、續命縷、百索、闢兵纏等不同的稱呼,但形制和作用基本相同。用法主要是系在臂膀、掛於項頸或者掛於門戶。每年端午節,人們都要在門上或身體上掛結長命絲繩。晚唐詩人和凝《宮詞白首》其中寫道:
「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誇宣賜,五色香絲系臂新。
和凝的這首詩提到了端午節這天人們紛紛插艾、食粽,甚至還得到皇帝賞賜的五色絲。
系彩絲:彩絲系臂 謂長命縷
競渡
競渡起源於屈原自投淚羅江,古人為了紀念屈原而舉行划龍舟比賽的傳說在唐代被人們普遍接受。
劉禹錫有《競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彩旂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後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
端午節作為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發展至今,被人們認可且滲入到人們生活之中而未被淘汰,究其原因就是它身上兼具娛樂、教育與心理三方面的功能,這也是端午節能成為我國法定節假日的原因所在。
圖網絡| 賽龍舟
祝大家端午安康!
文章來源:摘自《唐代端午詩歌研究》,作者李曉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