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 藏在詩歌裡的端午節

2021-02-16 地圖話文明

端午——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又是為誰設立的呢?民間傳說更多說法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站在楚江邊上,眼前煙波浩渺,空空蕩蕩。如此寬闊的汨羅江,怎麼就不能包容一顆愛國的心,洗刷屈原蒙受的冤屈呢?

範曾《屈原》

在我國節日發展史上,唐代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韓養民、郭興文在《中國古代節日風俗》中提到唐代的節日是"完全從原來的禁忌、迷信、拔澳黍、攘除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為娛樂型、禮儀型,成為真正的「良辰佳節。在某些方面己向奢侈享樂方面發展。

張勃在其著作《唐代節日研究》中認為韓、郭二人的觀點雖合理,但不夠全面,他將唐代的節日特徵總結為:第一,新舊並存;第二,具有濃厚的娛樂色彩;第三,節日活動多在戶外舉行,節日交往超越了血緣與地緣關係,更多建立在志緣關係之上;第四,宗教因素全面融入到節日習俗之中;第五,節假日廣泛設置;第六,胡風蔓延。以上有幾點恰好也可用來歸納唐代端午節的新發展:將端午節真正從禁忌中徹底解放出來,演變成為全民性狂歡的節日。

清  餘穉  《端陽景圖軸》

根據魏晉南北朝時有關文獻的記載,當時的五月五日習俗主要包括了:鬥百草、採藥、競渡、系五彩絲系臂、懸艾等活動。到了唐代這些以競渡、系五色絲為代表的習俗不僅得以延續,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被更廣泛的人民群眾所接受。如:

除了以上景象,唐代端午節甚至還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風俗:一是端午節皇帝恩賜衣服、扇子等節物;二是發明了射粉團的遊戲;三是屈原入詩成為端午節重要的主題。

網絡圖片|射粉團

隨著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節俗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文人們開始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到節日生活上來,端午節是文字中最關注的節日之一,留下了相當數量的端午詩歌。據統計,僅描寫端午節相關習俗的詩歌就有68首,我們可通過這些詩歌內容了解到唐人的端午節日生活。

《端午》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唐玄宗這首詩意思是端午節的時候,已經接近夏天的中間了,白天的時間漸漸變長了。鹽和梅己經在鼎裡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傾倒。這是古人就留下的習俗,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靠著欄杆方知木槿長得茂盛,對著水才發覺蘆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長久,各位大臣共保國家昌盛。大家對國家的忠貞如果能始終如一,這種美德一定也會在後世子孫中傳揚。

節日期間所食,既要順應時節,還得有特殊的寓意,或象徵某事某種現象,或代表人們所畏懼所紀念的對象,食後產生不同的作用,有的驅邪治病,有的增加壽命,有的可以取得"法為"對抗鬼神等等,種種作用不勝枚舉。

端午節這天的節食有很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當屬粽子。

粽子

粽子究竟始於何時,暫無合理考據。但在文獻資料中粽子最早出現於周處《風土記》。據周處《風土記》記載,粽又名角黍,人們在夏至日或者五月五日這天,用菰葉(即茭白葉)裹黏米和粟煮製而成。可見由菰葉片包裹製成的角黍在晉代己經是非常普及的節俗食品了。到了唐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重要符號。

清 郎世寧《午瑞圖》

唐代詩人沈亞之在《五月六日發石頭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候郎》中寫道:

《齊諧記》中有記載,屈原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便於每年的五月五日將貯米的竹筒扔進汨羅江中以祭祀屈原,後人便稱粽子為楚粽。這首詩是詩人沈亞之在送別自己的弟弟時所寫,想到端午節楚粽飄香之時不能與弟弟共賞煙月,共食楚粽,詩人內心頓感微涼,所寄託出的思念之情真切自然。整首詩用悲涼的氛圍烘託了詩人對弟弟的不舍之情。

陶暑之飲

《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張說

小暑夏弦應,徽音商管初。

願齎長命縷,來續大恩餘。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

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書。

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

這裡張說描述唐玄宗所賜之酒為"甘露垂天酒",也未提及所飲之酒具體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一定為端午節特飲,且具有一定寓意。

在唐代,有端午節採菖蒲以闢邪氣之習俗,菖蒲的用途很廣,古人懸菖蒲於門首,用以驅鬼避邪、保持健康。做蒲劍、蒲人,飲菖蒲粥,食菖蒲果,甚至作菖蒲浴,當然,菖蒲在端午最普遍最大眾的用途就是浸酒,用菖蒲所浸之酒名曰"蒲酒"或"菖蒲酒"。唐代詩人殷堯藩曾寫詩云:"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唐代時期的端午節,除了蒲酒外,人們飲的還有雄黃酒、艾酒。雄黃是一種中藥藥材,能夠解毒、殺蟲。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的雄黃泡製而成的黃酒或者白酒,人們認為雄黃能克制害蟲,因此也希望通過飲用雄黃酒來驅癌闢邪。杭州有句麼語:"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喝過雄黃酒才算過了端午節。艾酒,是用艾嵩浸泡而成的藥酒,也叫做艾葉酒。人們認為飲艾酒可以驅邪避病,因此艾酒在唐代很受歡迎。

五月五日這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古人採取了發明配飾、使用桃符等措施來闢鬼驅邪。這些措施到了唐代也有新的內容。

彩縷

上面"飲食習俗"中提到竹筒綜的來源之一是水中的蛟龍懼怕竹子和五色絲,五色絲具有闢邪鎮災之效,這種說法被唐人接受,有詩為證: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褚朝陽《五絲》)

彩縷,即五色絲,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線匯在一起,顏色的順序是有講究的,不能隨便搭配,通常為"青赤白黑,以為四方,黃居中央"又有長命縷、續命縷、百索、闢兵纏等不同的稱呼,但形制和作用基本相同。用法主要是系在臂膀、掛於項頸或者掛於門戶。每年端午節,人們都要在門上或身體上掛結長命絲繩。晚唐詩人和凝《宮詞白首》其中寫道:

「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誇宣賜,五色香絲系臂新。

和凝的這首詩提到了端午節這天人們紛紛插艾、食粽,甚至還得到皇帝賞賜的五色絲。

系彩絲:彩絲系臂 謂長命縷

競渡


競渡起源於屈原自投淚羅江,古人為了紀念屈原而舉行划龍舟比賽的傳說在唐代被人們普遍接受。

劉禹錫有《競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彩旂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後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

端午節作為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發展至今,被人們認可且滲入到人們生活之中而未被淘汰,究其原因就是它身上兼具娛樂、教育與心理三方面的功能,這也是端午節能成為我國法定節假日的原因所在。

圖網絡| 賽龍舟

祝大家端午安康!

文章來源:摘自《唐代端午詩歌研究》,作者李曉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端午節與詩歌
    端午節也是詩人節。今年6月18日是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端午節。端午節又叫詩人節。早在唐朝時期,人們就把「萬古傳聞」的端午節當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 唐詩中的端午節
    唐詩中的端午節(原創)2020端午節在唐代的歷史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謂是唐詩,是我國詩歌的繁盛時期。唐朝共湧現出2200多詩人和4890多首詩,其中不少是描寫端午節的詩。從搜尋到的史料來看,關於端午節的唐詩大約有40首左右,大多是借詩來託物言志。如唐朝中期名臣、大將,詩人張九齡。其詩風奇特。當年他被貶後,曾寫下十二首《感遇》詩,該詩竟成了《唐詩三百首》的開卷之作。其中《感遇》第一首,借物起興,自比蘭桂。「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 描寫端午節的3首唐詩,千年後令人驚豔,讓人感受韻味悠悠
    端午節已經過去很多天了,粽子也已經吃得很飽了,不過端午節的文化氣息卻在我們心中揮之不散。端午節傳承千百年,各種文化要素已經演變為風俗,留存於中國人的血脈中,讓人無法忘懷。而在唐代,有不少詩人通過寫詩的方式來記錄下他們的端午節。
  • 【端午專欄】寫給「端午節」的詩歌(二) 19首
    一張粽葉 是否包藏萬古的愁緒 一葉粽香的魅惑 是否顛覆你一世的堅守。屈子那悽美的縱身一躍就像一朵雪蓮花的怒然綻放這一朵花讓人們心痛了千年讓人們學會了萬年的等待。 就像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 一張油紙傘裡,包藏粽子一樣的甜蜜 雷峰塔下, 等待成了不老的風景。
  • 描寫端午節的3首唐詩,千年後令人驚豔,讓人感受韻味悠悠
    端午節已經過去很多天了,粽子也已經吃得很飽了,不過端午節的文化氣息卻在我們心中揮之不散。端午節傳承千百年,各種文化要素已經演變為風俗,留存於中國人的血脈中,讓人無法忘懷。而在唐代,有不少詩人通過寫詩的方式來記錄下他們的端午節。
  • 藏在古詩詞裡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諺語俗語
    藏在古詩詞裡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諺語俗語時間:2020-06-25 10:21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藏在古詩詞裡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諺語俗語 又是端午節,一年一度的粽子節,在中國神州大地各處沿襲上演。端午節的古詩詞大家還記得嗎? 關於端午節的詩詞諺語推薦給大家。
  • 藏在古詩詞裡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諺語俗語
    藏在古詩詞裡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諺語俗語時間:2020-06-25 10:21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藏在古詩詞裡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諺語俗語 又是端午節,一年一度的粽子節,在中國神州大地各處沿襲上演。端午節的古詩詞大家還記得嗎? 關於端午節的詩詞諺語推薦給大家。
  • 濃情端午 書法遇見唐詩
    濃情端午 書法遇見唐詩 2020-06-25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藏在古詩裡的端午節!
    勤藤教育提醒,疫情還未消散,端午佳節如果沒有必要還是不要輕易聚集的好。端午節作為一種傳承,也常被歷朝歷代的文學大家在自己作品中提及,或是描寫端午的場景,或是表達自身的情志,不如就和勤藤教育一起感受一下古人詩篇裡的端午吧!
  • 藏在古詩裡的端午節!
    勤藤教育提醒,疫情還未消散,端午佳節如果沒有必要還是不要輕易聚集的好。端午節作為一種傳承,也常被歷朝歷代的文學大家在自己作品中提及,或是描寫端午的場景,或是表達自身的情志,不如就和勤藤教育一起感受一下古人詩篇裡的端午吧!
  • 詩歌:端午節的思念!
    如今,端午節快要來了,很多人也放假了,想說點什麼。大牛忙翻開中學時期的筆記本,找出了曾經寫過的一首詩歌。這是原生態中學生的筆觸,雖然寫得很爛,但那是十幾年前了,我還是初中生。大牛忙就不修改了,其實我也懷念當年的端午節,懷念當時的天真。詩歌標題:端午節的思念,懷念屈原!
  • 宮裡過端午——中醫百草與端午節
    原文來源:故宮文化,原文發布於2019年6月6日原文標題:宮裡過端午——中醫百草與端午節端午節作為中華傳統節日之一,已經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歷史了,它與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華民族最具影響力的三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歷史上有不同的叫法,比如端午、端陽、重五、天中節、五月節等。關於端午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紀念屈原這一說法家喻戶曉。
  • 端午夢裡久違的——詩人節
    」,怎能少了端午節那一張「詩人節」的面紗?我國所有傳統節日裡頭,端午節的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諸如「端五」、「端陽」、「夏節」、「五月節」、「龍舟節」、「解粽節」、「天中節」、「女兒節」、「詩人節」 等。而「詩人節」,卻是20世紀40年代烽火亂世裡的產物。
  • 走近端午節 傳承端午情
    有這樣一個傳統農耕民俗節日,在這個節日裡有五彩絲線、香囊、粽子、龍舟賽,是哪個節日呢?👶我知道,我知道,是端午節。相信大班的哥哥姐姐們對端午節一定不陌生,你們還記得過端午有哪些習俗嗎?不妨由你們帶領弟弟妹妹一起過端午吧!一品鹹鴨蛋 傳遞人間情 👱 小朋友們,你知道為什麼端午節要吃鹹鴨蛋嗎?
  • 首屆詩歌「夏晚」端午前夕「雲」詩會
    中國詩歌春晚連續成功舉辦六屆之後,中國詩歌「夏晚」首開先河,在這個6月24日晚端午節前夕,將面向全球直播首屆中國詩歌「夏晚」——端午「雲」詩會,詩祭中華詩祖屈原,詩彰中華文化自信,詩頌大寫的人類精神。2012年端午前夕,在京舉辦《屈原頌》大型詩歌朗誦會。八年之後的端午,由原班人馬精心演繹,經過中國詩歌春晚執行導演、中華誦唱創始人吉雅瑞德重新精心配音製作,首屆中國詩歌「夏晚」將通過圓點直播、華語之聲等面向全球直播,以「雲」詩會形式重新推出《屈原頌》。中詩網、作家網、中國詩歌在線等海內外上百家網站聯動,關注中國詩歌「夏晚」。
  •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 關於端午節的詩歌有哪些
    端午節即將到來,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流傳最廣的兩大禮俗——端午食粽和扒龍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在端午節到來之前,各大商場、超市就已經開始促銷粽子等。實際上,除了端午節習俗和由來之外,歷史上還有很多關於端午節的詩歌。有哪些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安陽端午詩歌誦讀活動精彩紛呈 弘揚國學精粹
    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安陽市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經典朗讀為核心,積極組織各單位開展各種形式的詩歌朗誦活動,以詩歌朗誦親近經典,熱情謳歌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操和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  端午節紀念屈原,因此,它也成了人們心中的詩人節。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意的日子裡,安陽市公路局、工信委、科協、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安陽市投資集團等5家文明單位的幹部職工歡聚一堂,用音樂和詩歌盡情的吟詠抒懷。《遙祭屈原》《我們的端午》《五月五日》等等,一首首詩詞讓同志們感受著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不屈的品格。
  • 端午節主題詩歌(吳洪濱、陳偉區、傲梅)
    【七律】庚子端午感懷文/無牽無掛(奧地利維也納)新冠未散北歐遊,與夜對斟孤影僂。旅店盤中無米粽,故園夢裡有龍舟。端午節悼古賢文/陳偉區又到端陽說舊時,春秋拜祭起初期。修明愛國沈江去,勸諫讒言賜劍施。孝女尋椿銘誄諡,之推割肉侍充飢。年年紀念思香粽,箬葉包成繢藻詩。
  • 濃情端午 書法遇見唐詩
    濃情端午 書法遇見唐詩 2020-06-25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清宮舉辦端午唐詩會 小朋友穿越成「唐朝小詩人」
    華清宮舉辦端午唐詩會,小朋友穿越成「唐朝小詩人」。  西部網訊(記者 賀桐)5月28日,華清宮景區在端午佳節之際,舉辦「感受大唐傳統生活唐詩會」主題活動,邀請40餘名兒童穿越為唐朝小詩人,深入了解唐代傳統文化,感受唐代端午風情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