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其中的聯合指的是四個部分的聯合,分別為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四個部分共同組成了現在的英國,所以英國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聯合王國。
在聯合王國內部,佔主導地位的歷來是英格蘭,這是因為英格蘭實力最強,聯合王國也是在英格蘭的擴張下形成了一個整體。但實際上,英格蘭人原本是外來戶,屬於盎格魯薩克遜人,而蘇格蘭人,威爾斯人、以及北愛爾蘭人屬於凱爾特人種,他們才是大不列顛島原本的主人。
英格蘭人之所以能夠鳩佔鵲巢,並一統全島,憑藉的就是實力以及尚武精神。盎格魯薩克遜人屬於日耳曼人,而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在公元2世紀之前,不列顛全島都是凱爾特人的天下,但隨著氣候問題和匈人的入侵,原本生活在歐洲中部的日耳曼人開始大舉向西遷徙,後來生活在今德國北部及丹麥一帶的的盎格魯人,以及薩克遜人,又從歐洲大陸渡海登上了不列顛島。
這些盎格魯薩克遜人非常尚武,他們驅逐了不列顛島南部的凱爾特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來成為英格蘭,而被驅逐的凱爾特人,一部分仍留在大不列顛島,分別在北部和西部形成了蘇格蘭和威爾斯。另一部分渡海佔據了愛爾蘭島。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愛爾蘭都是互不隸屬的單獨個體,但隨著英格蘭的崛起,最早於12世紀控制了愛爾蘭,13世紀徵服了威爾斯,但卻始終沒有打下蘇格蘭。
17世紀初,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英格蘭和蘇格蘭有了共同的領主,開始進入共主時代,但當時兩國仍然是分治的。直到十八世紀初,英格蘭和蘇格蘭籤署了《聯合法令》,兩國才正式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事實上當時的大不列顛王國,已經控制了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全島,但在名義上愛爾蘭全島稱為愛爾蘭王國,只不過愛爾蘭王國的國王,長期由英格蘭國王兼任。到了1801年,愛爾蘭王國最終和大不列顛王國合併,成為了聯合王國。
對於英格蘭人幾百年的統治,愛爾蘭人的反抗,並不激烈,但1845年,由於馬鈴薯歉收,愛爾蘭出現了大範圍的饑荒,當時英國在全世界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從美洲運糧救濟愛爾蘭本是易如反掌,但英國政府卻未對愛爾蘭提供太多協助,結果導致愛爾蘭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這讓許多愛爾蘭人開始反感英國,愛爾蘭獨立運動隨即開始。
一戰後,隨著英國實力的減弱,對愛爾蘭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最終於1921年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26個郡成為自治領,北部6郡仍由英國直接管轄。後來愛爾蘭南部於1949年脫離英國獨立,北部6郡則成為了英國的北愛爾蘭。不過北愛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有的主張脫離英國,有的主張留在英國。兩派因此爆發了激烈的矛盾。
矛盾爆發點集中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 兩派的衝突日趨激烈,經常在交界區域大打出手,有時候甚至向對方區域投擲石塊。如此激烈的交鋒,給英國造成了很大壓力。
不過英國無論如何是不會允許北愛爾蘭獨立的,一是因為英國可以通過北愛,繼續發揮在愛爾蘭島的影響力,二是擔心允許北愛獨立,會引發連鎖反應,畢竟英國是一個聯合王國。所以為了防止北愛獨立,英國採取了兩項措施,第一製造挑撥北愛爾蘭和愛爾蘭的矛盾,讓雙方互相看不上,北愛的離心力就會減小。
第二為了減少北愛內部衝突。於1974年開始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修建「和平牆」,牆高三米,延綿長達15公裡,把衝突雙方徹底隔絕。此外這種「和平牆」在北愛爾蘭其他衝突區域也有修建,總計有34公裡長,最高處甚至達7.6米。
這可能是從柏林圍牆獲得了靈感,所謂「和平牆」,其實也就是隔離牆。隔離牆的修建,雖然減少了衝突,但卻使貝爾法斯特陷入了長期分裂。這種分裂一直延續到1994年,隨著第一條措施逐漸發揮效力,北愛爾蘭的脫英派最終放棄了脫離計劃,和留英派達成了和平協議,貝爾法斯特也得以恢復為一個整體。現在這些牆大多已經拆除,但為了紀念,有部分卻得以保留,形成了貝爾法斯特一道獨特的城市景觀。